<p>杨家堂村,位于松阳县三都乡,从平田村过去要半小时车程。</p> <p>浙江的山不算高,但山区面积非常大,山路崎岖,道路两旁散落着各个村庄。</p> <p>去往三都乡的路上,可以看到这个标牌,有很多古村落。</p> <p>沿途的景色蛮不错,山峦之间的空地和坡地上,种满了茶叶。</p> <p>我们顺着导航指引,经过山间半新修半十字路交错的小路,几经周折都没有找到杨家堂村的准确位置。</p> <p>折返后,在上山路的一个分叉路口,有一个牌子写着杨家堂村,指向分叉的小路,小路是一条仅容一辆车行进的窄路。</p> <p>被誉为“金色布达拉宫”、“ 江南最后秘境”的杨家堂村,的确够隐蔽。</p> <p>沿着盘山而上的小路继续前进,大约再开了一两公里的距离,真正的杨家堂村落到了。</p> <p>村口有为数不多的停车位。</p> <p>从停车场看山上,尽是茶园,茶树一排排的,整整齐齐的,绿油油的,甚是养眼。</p> <p>村口的宣传栏。</p> <p>有杨家堂简介和导览图。</p> <p>据记载,杨家堂村建于1655年前后,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清朝顺治12年,宋显昆最早定居到杨家堂。</p> <p>对于村名的来历, 松阳县地名志中称:因村中有三棵交叉的樟树 ,故最早叫樟交堂,后改为杨家堂。</p> <p>规划图。</p> <p>走进杨家堂村,迎面欢迎我们的是两棵被称为夫妻树的古樟,已有500多年的历史。</p> <p>古樟的根交织在一起,已经分不出彼此了。</p> <p>我们张开手臂,想要丈量它的尺寸。</p> <p>那粗壮的树干,估计六七个大人张开手臂都不一定能抱的过来呢。</p> <p>在杨家堂村人眼中,这两棵大樟树就是他们村庄的象征吧。</p> <p>历经岁月沧桑,世事变迁,依然守望相助,不离不弃。</p> <p>大树上端的繁茂冠状枝叶。</p> <p>站在古樟下放眼望去,整个村落被青山古树环抱着,几十幢泥黄色土木结构的古民居依着山势一层一层向上延伸,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民居在阳光下泛着金黄色,很是壮观。</p> <p>樟树下有石桌石凳,可供游客稍作休息。</p> <p>因疫情,游客也不过三三两两,丝毫不会打扰到当地居民起居作息,颇有世外桃源的感觉。</p> <p>偶遇二个父母带着拍照的双胞胎,</p> <p>斑驳褪色的马头墙。</p> <p>嬉戏的孩子。</p> <p>我们沿着村子的小路,走到一栋栋泥土房前。</p> <p>只见屋连着屋,瓦接着瓦。</p> <p>有些人家房子大门紧闭。</p> <p>有的人家敞开着大门。黄泥房子虽然破旧,门前的花却开得灿烂艳丽。</p> <p>泥墙。</p> <p>蛛网。</p> <p>鸡冠花。</p> <p>狗门神。</p> <p>"上房揭瓦"的鸭鸭们,恣意人生的诠释...</p> <p>墙上的青苔颜色近饱和。</p> <p>瞎转到一家大宅,大门敞开,人却都去茶园采茶。</p> <p>精美的木雕,完美的雕刻告诉我们房屋主人曾经的辉煌。</p> <p>宋氏祠堂。杨家堂还是松阳耕读文化的模范村。早年,央视《记住乡愁》节目组就走进 松阳 杨家堂,“以仁爱之心,行正义之事”为主题宣扬了300多年的文化基因传承。</p> <p>村内墙体文化丰富,最突出就是“家训上墙”。这个从祖辈传承下来的家规民约,一直制约着村人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是文化基因传承的最好表现。</p> <p>沿着小路走,经村委会,走钊一个凹陷的小广场。</p> <p>青瓦黄墙。</p> <p>慵懒的狗狗无视过往的游客。</p> <p>对面台上的木亭是摄影取景台。</p> <p>往左前方取景。</p> <p>若你在晴天的傍晚时分到来,则可以理解为何《国家地理》对它有如此高的美誉:</p> <p>土黄色的外墙与郁郁葱葱的树木形成鲜明对比,阳光洒落,给村庄镀上一层金色。</p> <p>淳朴中带着一股力量。</p> <p>在这里听着鸟鸣,无所事事地发呆,也成了现代人奢侈的享受。</p> <p>木亭右侧是村里第三棵大樟树 ,树龄看似要小于村口的。</p> <p>古村一处旅游开发公司经营的精品民宿,1300-1900元/每晚。</p> <p>美丽的窗花。</p> <p>杨家堂村并不大,在村中心设有游客服务中心,虽然没有太多的服务功能,但可以大致了解到村中的历史渊源。</p> <p>随意走遍整座村落,一个多小时就够了。</p> <p>在村中闲逛时,发现村中几乎没有年轻的村民,他们可能都去城里工作或居住了。</p> <p>留下来的都是些村中的老人,或许他们已经习惯了几十年的村中生活,也或许他们不愿去城里,和小辈们一起生活。</p> <p>整个村落没有超市甚至连一个小卖部都没有,陪伴了我们一路的狗狗最终也没能得到半分犒赏。</p> <p>小小的村子,好像就我们几个外人在慢悠悠地晃来晃去。</p> <p>炊烟袅袅,那份悠然安静。</p> <p>电线上的小鸟,不知它能否知道断壁残垣下所说着的岁月无情⋯</p> <p>有则笑话:城里人有钱了,开始回乡下折腾,造房弄花种菜养鸡钓鱼。</p> <p>乡下人恼火,一直追着你们脚步,结果兜兜转转还是回到这里,到底要闹哪样?</p> <p>笑后细想,松阳模式的发展,暗合的正是时代与人心。</p> <p>此心安处是吾乡,在不远的将来,到乡村去,也许会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与归宿。</p> <p>满眼的黄瓦房、年代久远却精雕细刻的祠堂、安安静静过日子的人家⋯</p> <p>四处寻觅吃食的花狗陪我们穿过巷子。</p> <p>这是不是就是从前的模样?</p> <p>也许因为公共交通的不发达,为杨家堂保存了一份古朴的宁静。</p> <p>在网络超级发达的今天,不知道这份半隔绝的宁静,能维持多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