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姿海螺沟,魅力甘孜州

蜀土

<p>2020年5月15~16日,携同家人自驾進入甘孜州,计划游览世界闻名的海螺沟自然风景区。</p> <p>我们一行五人从成都出发,沿着成雅高速疾驰,穿过全长14公里的二郎山隧道,进入了泸定县境。</p><p><br></p> <p>隧道出口不远处,醒目的“红城绿谷,康养泸定”八个醒目的红色大字标立路旁,似乎带着几分自豪,更带着十分热情,向过往车辆表达出诚挚的欢迎。</p> <p>湛蓝色的天空蓝得像海,像篮色的宝石。白色如絮的云朵轻轻飘浮着,被风吹动着不断变幻姿态。五月的阳光带着几分火辣,照在脸上,身上,显出些许燥热。年初以来的世界性抗疫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大家呆家防疫近四个月,陪感此趟放松旅行的珍贵,笑意溢满面孔,留张踏进甘孜境的影照吧。</p> <p>大自然无处不在敞开胸怀,用千姿百态装点自己,用阳光与温熙吸引着八方游人。尤其是充满诱惑的甘孜洲,哪怕去过千百次,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p> <p>海螺沟方向,晴空万里,一路上车马稀疏,行车十分通暢,大家都暗自庆幸遇到了好天气。</p> <p>泸定县,是通往海螺沟的必经之地,计划中的第一站。车至县城直奔城西【泸定桥】。</p> <p>泸定县位于甘孜藏族自治州东南部,地处青藏高原向成都平原的延伸部,距康定49公里,距成都市263公里,是甘孜连接内地的重要门户。幅员面积2165平方公里,是甘孜州国土面积最小的县,但又是经济发展较快,文化素质较高,人口最为密集的县。居住着汉、藏、彝等17个民族。如今享有甘孜州东大门之称,被誉为“红色之都”之美誉。</p><p>县城建筑总体规划较为现代,小城内人流熙熙,人们身着汉服,商家店牌全以汉字为主,街道平坦宽敞,清洁舒适,让初到此地的游客感觉不出是身处藏区。</p> <p>到了泸定县,泸定桥是一定要光顾一番的。县城毗邻大渡河而建,而泸定桥横架大渡河上,沟通了与藏区的纵深联系。清朝康熙45年(1706)四川巡抚秦准在大渡河的安乐(藏语称“阿笼”)修建一座铁索桥,桥成后,康熙赐名泸定桥,建县时以桥为名,即为泸定县。</p> <p>远观泸定桥,百米铁索墜成弧形,下面是汹涌澎湃,不断发出吼叫的大渡河水。走到近前再看,十三根碗口粗大的百米铁链贯穿东西,除两根当作护栏外,其余十一根并排固定在大渡河东西两岸的巨石之中,上面铺上木板,形成载人行走的桥梁。</p> <p>眼看着往返于东西两岸的游人,我心痒难耐,试图上桥走几步,哪曾想,刚走两步就畏缩了,整座铁索桥在游客的行进中呈现阵阵晃悠,隔桥向下望去,奔腾咆哮的大渡河水近在咫尺,仿佛随时要将你吞噬,最终还是未能如愿体验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滋味。</p> <p>看看人家,再比比自己,真有些掛不住脸面。在晃晃悠悠的铁索桥上还能单腿直立,高举双臂,做出雄鹰展翅的姿式,其心态之豁达开朗可见一斑。</p> <p>站立泸定铁索桥中是什么感受,我无法表述,但是,当年中国工农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壮举早已耳熟能详,在毛主席的引领下,万余名红军将士冒死冲过泸定桥,为继续北上抗日奠定了胜利的基础,而泸定桥则成为一座红色英雄桥流芳万世。我们的司机同志神情淡定,含笑留影。</p> <p>照片上的那位,是我们的远客,大侄子,从山西太原来到此地,也算故地重游了吧。</p> <p>大渡河西岸设有红军长征纪念馆,由于时间紧迫而未能参观。此照是在西岸桥头附近所摄,红色的标牌上清晰书写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弘扬飞夺泸定桥精神,夺取新长征伟大胜利——等巨大排笔字体。凡是走过泸定桥的人们都能体会到标语中所蕴含的深刻意义。泸定桥已经开发成为红色旅游胜景、红色教育基地,泸定桥己经超出了本身所具的含义,更深层次的传承了红军精神和长征精神,影响着子孙后代,在新长征的征途上永不停步。</p> <p>西桥头设置一座石牌坊,牌坊匾额书有“一统山河”四个大字,诠释了泸定桥的历史作用,决非仅仅便宜渡河那么简单。清朝初期,为贯通西藏,统一东西,康熙大帝准奏建造了这座闻名于世的铁索桥,至今已三百余年,但风彩依旧,仍然充满神秘活力。</p> <p>高达四米的石牌坊前留下自己的身影,这是渡过铁索桥的游人们才能享受得到的专利。</p> <p class="ql-block">中午时分,我们低达磨西古镇。</p><p class="ql-block">磨西古镇位于泸定县境内,地处海螺沟风景区的入口处。古镇历史悠久,是汉、藏、彝等民族的集居地。镇内现今还保留着明清建筑,镇中一座法国哥特士建筑风格的教堂,钟声响了一个多世纪,如今己成了红军长征途中在此处召开的著名“磨西会议”会址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古镇新街,一色的板房建筑风格,另具一番韵味。新街两旁的商铺多以餐饮住宿为主,显然也是冲着海螺沟风景区的名头而兴起的生机。老居民不多见,除一定数量的藏族彝胞外,汉族多是由外地迁居到此,其中也有不少来自邛崃、大邑等地的山区农民。</p> <p>此照是我们食宿的饭馆。名曰:川香味川菜馆。因逢防疫期,来古镇的游客锐减,新街显得人迹寥寥车马稀,一派清静。虽说海螺沟风景区重新开放己近两月,但是到此旅游者仍然远不及从前。</p> <p>漫步于新街,感觉小镇的宁静与祥和,空气是那么清新,阳光是那么温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磨西天主教堂。隔着老远,便见一块竖立的不规则巨石佇立在街旁,隐隐约约可见竖式红色字样,待走近方才清清楚楚看见巨石上的彔书字体:红军长征,毛泽东往地旧址。赶紧拍張照吧,留下这历史的瞬间。作为红军长征经过的藏区第一镇,毛主席驻扎在此指挥三军,召开了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性会议——磨西会议。</p> <p>沿石阶走进教堂大院,一座影壁屹立在眼前,影壁上是一幅浮雕群像,整整齐齐并排站立,他们是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是一九三五年5月29日晚,在这里召开了关系红军前途命运的“磨西会议”。会议决定修改长征路线,放弃原来进军西康而改变成分兵两路抢渡大渡河,进入少数民族区域,甩开了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围追堵截,直至进入陕甘,再无较大战役。磨西会议的历史意义就是制定正确的长征路线,挽救了红军,避免了“石达开第二”的历史悲剧重演。</p><p>当年参加会议的中央党政军主要领导是毛泽东、朱德、张闻天、秦邦宪、王稼祥、陈云、周恩来、邓小平等八位同志。</p> <p>教堂另一入口处,是一尊高达六米的毛泽东铜铸雕像。主席双目凝重,昂首注视着远方。胸中仿佛涌动着雄师百万,呼之欲出;又似乎用不变的信念昭示天下:红军必胜,中国革命必然成功。</p> <p>磨西红军长征陈列馆座落在教堂广场尽头,陈列馆面积不大,令人遗憾的是未能入内参观。。</p> <p>这是一尊指挥员审视地图,决定进军方向的雕像,佇立在磨西红军长征陈列馆的旁侧。</p> <p>这是一尊红军战友间的浓浓深情,相互端茶递水的铸像,红军前辈的举止言行,官兵一致的兄弟情谊,不正正说明红军时期就巳经形成的良好风气薪火相传吗?</p> <p>长征途中,红军官兵们仍然不忘学习马列著作,将其当成坚定信仰的精神食粮,当作排除万难,战胜顽敌,最终取得长征胜利的精神保障。</p> <p>此照是天主教堂神甫房,也是当年毛泽东主席曾经居住过的地方。</p> <p>从另一方向走出教堂,是磨西老街。出口处,可见左侧墙壁上雕刻着红军飞渡大渡河,劈波斩浪的浮雕。在历史紧要关头,始终是毛主席挺身而出,掌控全局,指挥战斗。</p> <p>再往前,进入磨西老街,再回首,可见一尊高达丈余的巨石屹立街头,巨石上竖式红色字体耀人眼目,上书:红军长征,磨西会议遗址十个红色行书字体。朝里望去,一座造型别致的哥特式三层建筑顶端竖立着一枚银色十字架,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乍近渐远的住事,构成了一个多世纪中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独特现状。</p> <p>晚餐后,我们步出饭店,向磨西老街走去。早有所闻,老街如今仍有不少明清古建筑,既然来了,理当游览一番。古街口,一块上书“磨西老街”的岩石摆放在路边,叁叁两两的游客做出各种姿态在岩石旁拍照,原来又有不少新到的游客趁兴观光老街,街上顿时也热闹起来了。</p> <p>拍张照吧。虽说天近黄昏,影像效果欠佳,总还算分辨得出五官。</p> <p>石块砌成的路面宽窄不一,路面坎坷不平,微微有些坡度。路旁建筑高低错落不太规范。与内地古镇的建筑风格存在较大差异。</p> <p>这户古宅十分别致,上下两层造型典雅,房前有石块砌成的花池,种植着叫不出名来,却又五彩缤纷的花朵,将这座古宅装饰得充满神奇,</p> <p>躺在户外吊床上小憩,逍遥快活,从一个侧面映射出磨西老街上的居民心态:悠然自得,心静似水。</p> <p>一排摆放路边的转经筒,赐福於路人,满足任何一位祈福人都能上前转动经筒。</p> <p>我们依次一一转动经筒,体验一把藏传佛教的深蒂,几乎所有藏区旅游景点,寺庙,集镇都有转经筒的影子,用手挨个旋转经筒,菩萨会给你带來好运。</p> <p>老街房舍逐渐密集,路面也略显狭窄,但丝毫也无法减褪老街的韵味。看看那摆放在门口或路边的商品,五颜六色,玲啷满目,要在旅游旺季,此街不知有多拥挤。老街实际上才是磨西古镇的步行商业街。</p> <p>一路走来略感疲惫,前面一家“遥远的他”酒吧门前刚好摆着一张秋千椅,上去坐坐,歇歇脚,摄一张小照,让此趟老街观光留下点印象。</p> <p>继续前行,老街房舍愈显规范,看得出是经过翻修的痕迹,找得出不少内地古镇翻修后的影子,只是建筑风格存在不同罢了。</p> <p>藏式房舍在古街上随处可见。商铺兜售着各式小物件,涉及旅游纪念之类的物品也有不少,因为实用价值不高,所以也很少人去问津。海螺沟风景区作为国家5A级风景区,旅游业方兴末艾,相信疫情过后,磨西古镇的经济会随着冰川世界的开放而腾飞,让我们拭目以待吧。</p> <p>前面就是老街出口了,从出口处绕到旁边新街,再由新街绕到老街进口处,最后沿原路返回驻地。</p> <p>广场舞,也称坝坝舞,多见于城镇居民小区与街头,许多中老年妇女特别喜好闻歌起舞,社区还常常组织比赛和选拔,实质上替代了过去舞场中的交谊舞,同时增添了一项老年人的健身项目,可谓一举多得。驻地附近就有一块路边广场,提供给了中老年妇女们跳舞健身的平台。应该说,此项健身运动己经风糜全国,竟连偏远山区也不例外。</p> <p>大家看着跳舞,听着音乐,坐在旁边花台上小憇,天已黄昏,而坝坝舞有节秦的音乐却停不下来,直至街灯初亮。</p> <p>第二天清晨,天公不着美,下起了小雨,气温骤降了近10度,大家心理上免不了阵阵愁怅。早餐后时过七点,经商议,决定原计划不变,入沟上山,体验峰顶雨中雪景的见魅力。</p> <p>我们从镇东景区大门内乘坐观光大巴向着景区纵深进发。盘旋在蜿蜒曲折的景区山路上,望着窗外灰白色的浓雾,除了祈祷天公放晴,真有些无计可施了。</p><p>车行一小时后到达沟口,换乘索道缆车上山。沟口至峰顶十四公里,落差较大,在缆车上隔着车窗可以仔细观察下面的冰川世界,若是晴天,冰川的容貌清晰可辨,但在阴雨天,浓雾迷漫,遮掩了冰川真容,不能不令人遗憾。</p><p>峰顶海拔3500多米,观景台可望见远方的冰瀑布和峰下的冰川,但是……</p><p>观景台设置了一块标志牌,上面标出:中国最美的冰川——海螺沟。特别标注了100个最美观景—拍摄点。但是……</p> <p>雨还下着,地面淌满积水,风夹雨珠吹来,带着阵阵凉意。</p> <p>峰顶上游客稀疏,偶尔见到叁两个观光旅客也只是匆匆来去,未作停留,未拍景点,原因很简单……还是拍几张人物照吧,算作是到此一游。</p> <p>站立雨中,并不觉得不适,反而激起我的倔劲。索道出口处摄下这张照片,留下的不仅仅是曾经的阅历,还留下了一位热爱原生态,敬畏大自然的缠绵情愫。哪怕身上的处罩衣服已经被浇得透湿,丝毫改变不了对海螺沟的深刻求索。</p> <p>峰顶种植了难以计数的绿色植物,冰天雪地中仍然放绿。像这样的积雪覆盖遍怖峰顶。</p> <p>绿色植被当背景,啱啱积雪当陪衬,身上的粉色更显得醒目与娇艳。一幅美伦美奂的五彩雪景图悄然跃入眼帘,让人感到舒心与惬意。</p> <p>真会选择拍摄点,透过编织成的圆孔拍照,有雪岭冰川为伍,形成天人合一的影像景观。透过身影向远方望过去,那片迷雾笼罩的地理位置正好是举世闻名的冰川大瀑布。</p> <p>峰顶上还堆放着不少积雪,人工构筑成雪墙与雪丘,提供给游客拍照。所拍照片以假乱真,仿佛真是取材于雪景实拍。</p> <p>虽说此趟海螺沟观景有悖人意,难兔有些失望,总不能空走一趟吧。迎合大家,也拍下一张雪域小照,表明不虚此行。</p> <p>海螺沟风景区虽说地势较高,总体说来还是低海抜地区。负痒离子充沛,其含量是成都市区的2000倍,不易造成高原反应。游客们尽可放心到此逗留,尽赏中国最美冰川的雄姿。即来之,不忘留影纪念。</p> <p>此次出游,我算是“二进宫”了。八年前的盛夏季节第一次到此,给我留下的印象是铭刻在心的。下面还要介绍几张当年在海螺沟拍下的照片资料。!</p> <p>晴空万里下的海螺沟山景。冰川四周,大大小小五十多座雪峰,是冰川形成并终年不化的地貌结构。</p> <p>举世无双的大冰瀑布落差一千多米,宽约一千一百米,比著名的黄桷树大瀑布大出十倍。冰瀑由上而下直至山疷,泻铺成一条长约十四公里的冰川,亿万年以来形成低海抜冰瀑冰川的地质奇观,这是无所不能的造物主——大自然对人类的赐予。</p> <p>大冰瀑布流经图</p> <p>冰川的真实影件</p> <p>此照是八年前足踏冰川上摄下的“冰缝”。这样的冰缝在冰川上随处可见,存在极大隐患,游人稍不留神,滑进冰缝就是灭顶之灾,所以,近几年关闭了所有步行下冰川的道路,只可远观而不能实地体验。</p> <p>冰缝令人望而生畏</p> <p>几张老照片介绍的仅仅是冰川一角,海螺沟风景区的人文景观数不胜数,只能亲临方可感受得到景区的魅力所在。</p> <p>乘坐在下山索道的缆车内,仍然不忘隔窗拍照,多数照片模糊,仅选四张介绍吧。</p><p>此照是雨停后,被随后赶到观景台抓拍到大冰瀑布实景图。虽然不太清晰,也能分辦出冰瀑的外貌特征,不能不说是一种意外收获吧,</p> <p>下山缆车内拍下的冰川局部。隔着车窗能拍出这样的效果还算技巧高明了,毕竟用的是手机。</p> <p>远距离用手机拍下的大冰瀑布。试着拉近距离,放大画面拍摄,白色浓雾与白色冰雪融合为一体,然而仍能分辨出冰瀑布的形状。</p> <p>换乘景区观光大巴,在车内也能观赏到四周群山笼罩在如云如絮的雾色之中。像一幅雾锁群山的画卷,显得那么协调,那么自然。</p> <p>结束了海螺沟风景区的行程,我们踏上归途。一行人驾车翻越高高的跑马山,经过近两个小时抵达康定城。</p><p>通过这次异常气候下的旅行,让我和家人们经历了一次心理测试,同时也是一次体魄考验。尤其是我内弟,67岁高龄却承载了巨大的驾车压力,不辞辛劳,用良好的心理状态,高超的驾驶技能,安全、稳妥的为此次出行画上了圆满句号。在此谨表谢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