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下雨了,乌云卷积、群山如黛,晨起的太阳从云层间隙中投射出束束光芒,斑驳地将高光涂抹在远山墨青色的背景上,淅沥的雨水和不时升起的云雾怀抱着这个小小的山顶苗寨,依势而建的高脚木楼掩蔽其中,若隐若现,透过乡村小学教学楼的窗户,目力所及,皆是一幅幅中国水墨山水写意美景。</p><p> 其实我不是一个喜欢雨天的人,也很难体会到“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意境。从小在江南水乡长大,工作于东海之滨,生活于繁华富庶的魔力之都,雨天更多意味是潮湿、拥堵、禁足、烦闷,特别是每年这个时候,正是江南梅雨时节,连绵的阴雨经月不绝。每日出行前,都要抬头看看天,抱怨几声老天爷和气象台,然后撑起雨伞,加入到同样是木无表情、内心烦躁的上班人潮中,开始一天的工作,日复一日,周而复始。支教至今,已经在这个黔湘桂三省交界的苗族山村工作生活一个多月,渐渐地,自己却已喜欢上了下雨天,能够静下心,聆听雨打木楼的韵律,观赏烟锁关山的壮美,感悟水至善而万物生的希望。</p><p> </p> <p> 龙奋苗寨位于白云之上,群山之巅,苗乡村民世代居于此,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世代延绵。首日上山,所见所感,恍如回到三十年前儿时成长的小山村,只是这里道路更加崎岖,地势更加险峻,资源更加贫瘠,乡音更加晦涩难懂。其中最难忍受的问题就是——水。山区缺水,是受自然条件所限,在哪里都一样,少时也曾经历,还算有过心理建设,作为糙汉子一枚,几天不洗也可忍受,但实际情况大大超出预期。</p><p><br></p><p> </p> <p> 这里梯田灌溉需要水、乡村建设需要水、产业发展需要水,而四百多户两千多人的生活用水刚刚实现基本保障,靠天吃水是这里用水的常态。村里修建了几个储水池,村民无论男女老少口渴时,取池边的公用铁质水瓢,仰天牛饮,初以为是山泉水,后才得知是雨天山上流下的存水,下雨池满,天晴数日后则只剩池底些许,未经任何处理,夹杂着泥沙,是否有虫卵寄居其中不敢多想,作为习惯于清洁便利用水的都市人,这种豪迈实在没有勇气尝试。支教至今多次遭遇停电停水的状况,几次下来,学会了在有水的时候存上一大桶水以备不时之需,学会了在半夜人少的时候到村里的储水池,用瓢一点一点的掏池底汇聚的残留,有时会遇上同样过来掏池底的学生,小小的身躯担着两个与它身体不成比例的水桶,道了声老师好后就安静地等在一边,自己赶紧放下手中的铁瓢,回到宿舍,用半瓶矿泉水刷牙、洗脸、擦身,然后仰望天空,期盼着早点下雨。连日响晴之后一场豪雨,山村立马有了生气,村民们带上农具上山耙田,妇女们在饮水池边洗衣洗菜,孩子们灰扑扑的小脸也白嫩了许多。走在雨后的乡村道路上,时不时有认识不认识的村民、不管是不是自己学生的孩子热情地打招呼,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看着雨水带来的勃勃生机,心情大好。</p> <p> 一次,和村委干部聊天时,谈到用水困难的事,随口问了一句“你们怎么不从山下的都柳江引水上山,就这么点距离,花不了多少钱啊?”,两个村干部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也想,但真修不起,我顿时意识到自己何不食肉糜的浅薄和短视。世界上有很多事不是能用一个原因就能解释,也不是用一种方法就能立竿见影的。缺水只是龙奋村贫困的原因之一,作为前来扶智与扶志的支教民警,这段时间我深深地感受到这里的村民们的勤劳淳朴,孩子天真可爱,如果想改变村民的现状,首先自己要读懂他们,像雨水一样地融入他们,像雨水一样地滋润他们内心希望的种子,俯下身子、撸起袖子、挽起裤脚,和他们一起把国家的扶贫政策真正落实到老百姓的米仓里、饭碗里、口袋里。对雨天态度的转变,也许就是我开始读懂他们,理解他们的第一步。</p><p> 下雨了,水利万物而不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