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苗侗之乡,首先先欣赏苗族的《反排木鼓舞》。</p> <p> “反排木鼓舞”流传于贵州省台江县方召乡反排村,是一种世代相传的苗族 祭祀性舞蹈,反映了苗族祖先不畏艰难险阻、披荆斩棘、长途迁徙、开辟疆土、围 栏打猎、创造美好生活的壮举。这种舞蹈是苗族神话中造人之神———“蝴蝶妈 妈”的象征,系苗族的祖先姜央编创并开始贡奉,由后人沿袭至今。过去木鼓舞 只能在13年一次的祭祀祖节表演,在庄严肃穆的仪式中进行,现已演变为用于 健身的民族性舞蹈。舞蹈分为五个章节,以激越的鼓点为主要节奏,由踏步、腾 越、翻越、甩同边手等基本动作构成。</p><p> 舞蹈时人们随着木鼓鼓点,以头、手、脚的大幅度摆动随着鼓点变化而变化, 动作粗犷豪放、洒脱和谐、潇洒刚劲、激越豪迈、热情奔放,表现了苗族人民顽强 的气质和坚强的生命力。反排木鼓舞是苗族舞蹈的精华,是苗族文化活动的活 化石,是世界民族文化的珍宝,现已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p> </p> <p> 欣赏完了苗族的舞蹈,接下来让我们听一听侗族的歌曲《探外婆》。</p> <p> 这是一首侗族儿童大歌, 和 的混合节拍,羽调式,一段体结构。歌词中加 入了侗语,音乐情绪欢快,表现了孩子们探望外婆时高兴的心情。</p><p> 大歌,侗语称为“嘎老”或“嘎玛”,从音乐方面看,在音乐上形成了多种结构 形式与表现手法。其中最可贵的是在集体性的歌唱中产生了应用多声部来表现 内容的手法,它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完整的一种民间合唱形式。大歌属支声复 调音乐范畴,演唱形式是领唱与合唱相结合,分高、低两声部。主旋律在低声部, 高声部是派生的,与一般以上声部为主旋律的合唱规律相反。有人评论侗族大 歌的音乐“和声完美,歌声洪亮,气势磅礴,豁达开朗”。</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课后作业</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 请同学们将图片上的题目抄写下来做完,并上传到家校本中。</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