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b>风范永昭怀朴老 </b></p><p><b> 作者 吴晓强</b></p><p>———赵朴初会长逝世20周年纪念</p><p><br></p><p> 2020年5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九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名誉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著名的社会活动家、杰出的爱国宗教领袖赵朴初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二十年了,但是,在神州大地几乎每一座佛教寺院的主要建筑上,我们都能看到朴老所题写的“大雄宝殿”四个金光灿灿的大字,它使得人们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位为中国佛教事业发展贡献毕生心血的佛教界伟人。他渊博的佛学知识,虔诚的佛教信仰,严己宽人的精神和慈祥可亲的音容笑貌,已经固化成为佛教界一座后人难以企及的丰碑。而因为工作关系,我与朴老相识交往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往事,也时常浮现在眼前,使人久久难以忘怀。</p><p> (一)</p><p> 我与赵朴老相识是与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密切相关的。从这一点上看,也可以说是因佛结缘。那是1987年5月,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后,赵朴初先生十分高兴,与周绍良副会长一同来到陕西,对出土的佛指舍利进行了鉴定,一致认定特3号舍利是释迦牟尼真身舍利,定名为灵骨,其它三枚为唐代的复制品,定名为影骨,并写下流芳千古的著名诗句《法门寺佛指舍利出土赞歌》。在西安期间,为了听取赵朴初会长对法门寺对外开放后如何保护佛指舍利的意见,我与当时的省宗教局李淑贤局长前往西安人民大厦后楼客房去拜访在此下榻的赵朴老。在谈到如何保护佛指舍利时,朴老提出将佛指舍利存放在已经修复的法门寺宝塔顶层,通过层层安装防盗门的办法进行保护,这一办法是参照北京灵光寺佛牙舍利的保存办法,曾被陕西省政府认同并拨付专款对宝塔进行了装修。这是我第一次见到朴老,虽然会谈的时间不长,但朴老慈祥谦和的态度已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92年,在上海龙华寺召开的全国汉传佛教教育工作座谈会期间,我又一次见到朴老,同时也结识了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吴立民教授及明扬法师、真禅法师、妙湛法师等一大批我国佛教界德高望重的老法师。1997年7月21日,为装饰法门寺地宫,我与法门寺演峰法师前往北京调研期间,有幸再次见到朴老,并亲聆听朴老的教诲。记得当天我们两人先是去了位于北京六部口南小栓一号朴老住宅,那是一处典型的北京的四合院建筑。前院一侧是朴老工作人员及秘书办公的地方,后院是朴老和夫人住处。走进朱红大门后,我们先到秘书办公室,想先询问一下朴老进来的身体情况,但屋内的情况还是令人吃了一惊。只见两间厢房内,堆满了各种生活用品和成堆的书籍杂志,仅留一条小路供人通过。房间一端仅有几个平方米的地方,放置着秘书的办公桌。见到秘书,他正忙于处理公文。他告诉我们,朴老因病已住院多日。当我们问为什么不找人将房间整理一下,毕竟朴老是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领导人嘛!秘书的态度似有些无奈,他说,夫人没发话,这些东西不知如何整理。朴老住院前,全国政协曾派人整理过一次,朴老住院后,就很久没来人了。他让我们等候片刻,就去后院通知了夫人。随后,我们来到后院的小客厅,夫人在那里接见了我们。客厅很小,勉强能够坐下。夫人告诉我们,按照朴老的级别本应条件更好些,但朴老要求自己很严。在担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时,就给自己规定,一不要警卫员,不二要红旗车,三不要大房子。并将陶行知先生的“每天四问”题写在办公桌上:第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第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第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第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以提醒自己。</p><p> (二)</p><p> 说起来,我与朴老夫人陈邦织也已经认识多年了,最早是在1988年农历4月法门寺对外开放的大法会上。那次夫人陪朴老来参加法会,由于参会群众太多,拥挤不堪,而警卫人员忙于为朴老“护驾”,却忽视了落在后面的夫人,致夫人被挤出人群外,几乎跌倒。我见此状,急忙上前向保卫人员说明情况,招呼在场的警察为夫人开道,护送其进入会场。之后的1996年2月,为了法门寺地宫装修事宜,我与法门寺代表卢燕去中国佛教协会佛教文化研究所联系工作,再次见到朴老夫人,并在研究所院内合影留念。这次与法门寺演峰法师登门拜访,夫人见面十分高兴,当即决定同我们一起前往医院面见朴老。由于朴老的级别高,病房外有武警站岗,探视门禁十分严格,幸亏是夫人陪同,否则,别说见朴老,恐怕连病房都进不去。见面时,朴老身穿一身蓝白条纹住院服,虽然十分消瘦,但气色和精神很好。他高兴地招呼我和演峰法师坐下。在问候了朴老的病情后,我们抓紧时间汇报了关于法门寺地宫装修工程的有关情况。朴老听得很认真,听罢,他特别强调了该工程的佛教内涵的特殊性,要区别于酒店式的装修。他说,陕西佛教对中国佛教太重要了,他有一个想法,“一是想将中国佛协的工作重点转移到陕西去,二是想将中国佛学院的分院办到陕西去,三是想将中国佛协佛教文化研究所搬到陕西去” 。这番话语,体现出朴老对陕西佛教事业发展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厚望。期间,赵朴老还与我们谈到佛教历史,谈到佛教界为什么吃素食的来历,强调吃素食好,有利于人的身体健康。他说,这个功劳在梁武帝,是他首先提倡吃素食的。言语之间处处流露出老人渊博的历史知识,令人佩服。</p><p> (三)</p><p> 在我们谈话之间,还有一个小插曲。电视剧《玄奘大师》摄制组来人请教朴老有关剧本审查的问题,朴老说,这个剧中扮演玄奘法师的演员挑选十分关键。当问道如何才能正确把握时,朴老当即提笔写下八个字“端严若神 美丽如画”。起先,他将端严若神,写成庄严若神,思考了一下,又改为端严若神,并说,只要把握好这八个字就行。</p><p> 之后,朴老还特别向我询问了西安青龙寺的政策落实情况,对青龙寺至今未完全落实宗教政策表示不满。他认为,青龙寺看起来虽然只是一个寺庙由文物部门管理还是由宗教部门管理的问题,但处理不好将影响中日两国的关系,这是国家的外交大局。我们处理任何问题,都要从大局出发……</p><p> (四)</p><p> 看看时间不早,怕过于影响朴老休息,我们起身准备告辞。夫人陈邦织对我说,你给佛教做了十几年工作了,今天就给你个特殊待遇,拿张椅子过来,你和朴老坐在一起,给你们合个影吧,其他省上领导来了,也都是朴老坐着客人站着。我能说什么呢,能和这位德高望重、受到全国佛教信徒尊敬爱戴的老人合影留念的确让我感到十分荣幸。临行时,朴老将他亲手制作的书签赠于我与演峰,对我们说,这是我住院期间写的,印章都齐全。走出医院大门,演峰法师将他自己那个书签送给我说,这个也送你吧!留个纪念。这时,我认真端详这两个书签,它们分别是用一个长约16公分,宽约4公分和一个长约13公分,宽约2.5公分的信封纸条,用毛笔题字盖印后再经过塑压膜而制成的。一个上题苏东坡诗句“读书万卷如通神”,另一个则书写着孔子语“学而时习之”,都是勉励人读书学习的圣贤箴言。字虽不多,但老人的殷切厚望铭心可鉴。</p><p> (五)</p><p> 2000年5月21日,赵朴老因病在北京与世长辞,永远离开了我们,享年93岁。在记载着中国20世纪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北京中华世纪坛”石刻上,又增加了一条“赵朴初先生逝世”的大事,足见朴老的辞世,对中国乃至世界佛教界都将产生影响,已成为发生在20世纪中国的重要历史事件。2011年4月7日,陈邦织夫人也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现在,这两位世纪老人都驾鹤远去,但每当我走进自己的书房,看见当年与朴老的合影,把玩朴老亲制的书签,就不由自主勾起我对两位老人的怀念之情。而赵朴老高尚的人格魅力必将影响我剩余的人生,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p><p> “生固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寻觅。”这是朴老1996年10月在北京医院住院期间所作的一首抒怀诗,他表达了个人一切顺应自然,随缘无欲,旷达致远的竹筠节操和高尚品格。我相信,有这样的思想境界,即使在天堂,他也一定会过的十分惬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