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写在前面</p><p class="ql-block">今天是2021年的母亲节。</p><p class="ql-block">去年的母亲节,我长辈中的最后一位母亲-----婆婆,离开了我们。</p><p class="ql-block">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有了要写写我生命中的母亲的冲动。纵有千言万语,但却无从写起。</p><p class="ql-block">提起笔来,回忆满满,仿佛穿越到另一个时间和空间。</p><p class="ql-block">写写停停,带带啦啦的,写了一年,仍然没有写完。</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正 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烦人的疫情还没退去,春天,却以骄人的景色悄悄来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仰望长空,思绪千里。满目花雨,心,也碎了一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今天是母亲节,怀着崇敬的心情,开始写写我生命中出现的4位母亲。她们是:奶奶,姥姥,母亲,婆婆。</p> <p class="ql-block"> 我 的 奶 奶</p><p class="ql-block">4位长辈中,奶奶寿命最长,活了96岁,大家都说是老死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对奶奶最早的记忆,是5、6岁时在老家,辽西一个叫下窝卜的小山村。</p><p class="ql-block">我小时候胆儿特小,很熊 。常常被上院姓杜的小焕春欺负,哭着回来。奶奶很生气,拉着我去找她妈,吵了起来,并以奶奶对她妈的一纪耳光而结束。奶奶的正义、护犊子精神,让我感动至今。从此上下院的小孩没人敢欺负我了,都说奶奶厉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奶奶是旧社会过来的人,虽然别人说奶奶厉害,但对5个儿媳都很好,从不摆婆婆的谱。吉林的四婶儿,包头的老婶儿和老姑,都争着让奶奶去。常常是几个月在外地,爷爷发电报说棉袄找不着了,棉裤找不着了,叫奶奶快点回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印象中爷爷没什么脾气,很多事情都是听奶奶的。奶奶一生儿女多,孙男弟女也多。哪家需要去哪家,虽然很累,倒也很省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妈妈跟我说,唐山大地震那年,奶奶到了北京,当时妈妈家住在海淀区四十七中院内,周围有很多果园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在哪儿都闲不住,快80的人了,纯纯的三寸金莲裹着腿袋,迈着小碎步,天天拿着绳子捡些果树上掉下来的干树枝背回来烧火炕,引来周围邻居的赞赏,都说是个勤快的老太太。其实家里有煤,也有柴火,不需要她去背,但奶奶说老人活动活动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概是84岁以后,奶奶怕死在外面被火葬,就哪也不去了。奶奶身体挺好,没有三高,听说临终前一段时间,因白内障,眼睛失明了。奶奶刚强、爱干净,不让屋里放尿盆。天天摸着爬着去大门外的汗侧。我想这一段时间是奶奶最难熬的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走了,连夜被叔叔们抬到西山与爷爷的墓地合葬。因怕被有关部门知道麻烦,活了96岁的奶奶,就这样悄悄的不见了。更没有什么亲友告别等仪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奶奶是普通的农村妇女,养育了5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没文化,但却走南闯北。</p><p class="ql-block">她善良、刚强,一生简朴。给儿孙们树立了做人的榜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只可惜没有找到奶奶的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面是来自网络中的的图片。类似于我奶奶和姥姥两家中间隔的东大山。</p> <p class="ql-block"> 图 片 说 明</p><p class="ql-block">下面的旧照中,左边站着的是姥姥,右边坐着的是太姥姥。虽然相片模糊,但依稀可见太姥姥年轻时肯定是个美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顺便也对太姥姥,简说几句。</p><p class="ql-block">我好像是只见过几面,印象中,稀梳的头发盘在头顶,大概是八旗人。舅妈说她话少、娴静。80岁的人,整天坐在炕沿边、靠着顶梁柱,卷起裤管儿搓麻绳。搓着搓着头一歪,便仙逝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家都说这是八辈子修来的福,一点儿没遭罪,是喜丧。</p><p class="ql-block">无疾而终。更像一些修为者的坐化、园寂。</p><p class="ql-block">所以太姥姥的一些被褥衣服等,被乡亲们分了,说让小孩子沾点儿福气,求得保佑。</p> <p> 我 的 姥 姥</p><p>姥姥家和奶奶家隔着一座南北走向的东大山,姥姥家在大山的东面,也叫山前,叫石头营子,奶奶家在大山西面,叫下窝卜,也叫山后。</p><p><br></p><p>仅一山之隔,山前山后两个村子方方面面相差甚远。在我下乡那会儿,山后奶奶家那个村子,房子大都是新盖的海青房。即用东大山的大青石和砖的混合,是满椽子的建筑。较现代,美观。</p><p><br></p><p>村里的年轻人很活份,不都在村里耗着,很多人出去打工。</p><p><br></p><p>而山前的石头营子,却是另一番景象。</p><p>先说住的,大都住的是几十年前泥土垒成的老房。尤其是姥姥家,房子的年代更是悠远。房子原是三寡妇家的。她的后人大都在丹东铁路局,前些年还和母亲通过电话。</p><p><br></p><p>以前不懂,当去过福建的围屋土楼,才知道姥姥家的房子多么不同寻常,只是比土楼简单一些。那是用山前一种特殊的粘土垒成的,很结实,面朝东,顺山而建。前墙高度正常,后墙倚在山坡上,外矮里高,冬暖夏凉。记得小时候去姥姥家,夏天很热时,舅舅们经常在房顶上睡觉。</p><p><br></p><p>现在理解了,为什么别的村子大兴盖房的当时,这里的人们还住在那么老旧的泥土房里了。</p><p><br></p><p>当时村里虽然很穷,但出去打工的不多,都爱窝在家里。还发现,漂亮的年轻人很多,尤其是小伙,也包括舅舅。</p><p><br></p><p>因屯子里基本是两大家族,姓蔡的户少,姥爷家姓柳,占大多数,因辈份小,多数柳性年轻人,有的比我还小,除了叫舅舅,就是叫姥爷。在这些人眼中,我就是个被爱怜的小辈儿。</p><p><br></p><p>以漂亮小伙六姥爷为主,组成文艺宣传队,扭秧歌、踩高跷、唱二人转。逢年过节的去公社比赛表演,也常在村里蹦达。</p><p><br></p><p>姥爷黄烟种的好,舅舅也很能干家里算不上富裕,在村里也算是中等。</p><p>姥姥是一家之主,什么赶集上店,大事小情一人包揽。</p><p>姥爷是村里有名的、又聋又倔的聋王爷,只管种烟,别事儿不管,省心那,他活了80多岁。</p><p><br></p><p>天有不测风云,姥姥常常喝酒,因高血压在66岁那年中风瘫痪了。舅舅家孩子多,且很小,大人都下地干活。姥爷又不会照顾人。刚强的姥姥,不忍拖累家人。不久,便离世了。</p><p><br></p><p>姥姥的死因是个谜。</p><p>姥姥家住的是老式的泥墙土屋,墙上挖了一些小洞洞。有人猜是洞里藏着大烟膏。她吃着了。还有人说是饿死的,顿顿少吃,最后不吃了。因姥姥的身体一向很好,除了高血压瘫痪,没有别的病。按现在来说活个几年没问题。</p><p><br></p><p>在小姥爷小舅舅们的眼中,姥姥是最道儿去的(能人、敞亮人)。一些大事小情,甚至两口子吵架,都要请姥姥到场。</p><p><br></p><p>姥姥的离世,家族中人很失落,觉得缺了主心骨,少了主事的人。</p><p><br></p><p>姥姥膝下三子、三女,为儿女、为丈夫她奉献了短短的一生。</p><p>为人大度、豪爽、有能耐的姥姥,只活了66岁,太冤了。</p><p><br></p><p><br></p> <p class="ql-block"> 图 片 说 明</p><p class="ql-block">下面的照片,左边是母亲,右边是姥姥。</p><p class="ql-block">姥姥很有气质,成熟、干练、沉稳、大方,透着母性特有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而母亲则是另一种美,这种美是从太姥姥那儿,经过姥爷遗传,又融合了姥姥的刚毅、大气而来的。她,质朴、高雅,又透着母亲旁边女儿的、柔柔的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真想穿越回60年前,对画中人近距离的欣赏。</p> <p class="ql-block"> 我 的 母 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母亲是辽西一个偏僻山村的美丽村姑,嫁给了山后的白马王子,我的父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前半生,父亲并没有给母亲带来安逸平静的幸福生活。</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首先是抗美援朝, 让母亲在老家苦等三年。</p><p class="ql-block">回国后,父亲被调到修建铁路的工程单位。由于工作性质,我们家却随着父亲单位的不断转移而搬迁、搬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东至白山黑水。</p><p class="ql-block">修筑牙林线时,搬至黑龙江的爱林,短住几个月。忘记了当时几岁。但难忘的是,在火车站候车时,第一次看到墙上一小小的电视,播放动画片神笔马良。</p><p class="ql-block">又第一次听到扩音器里唱着小燕子,穿花衣,真好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候的爱林真冷啊。</p><p class="ql-block">我穿着厚厚的棉猴,戴着口罩,在外面呆一小会儿,口罩的外层、眉毛、和眼睫毛都结了一层白霜。</p><p class="ql-block">脚下穿的是很厚的粘疙瘩,鞋里面,母亲给絮上了东北三宝中的乌拉草。虽然很沉,但很暖和,走起路来踩在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响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居住时间最长的是吉林省湾沟镇和泉阳镇。</p><p class="ql-block">这里,留住了我的少年和两个弟弟的童年。</p><p class="ql-block">这里,也是我的伤心之地。</p><p class="ql-block">因为在湾沟,父亲被划为三年的右派。</p><p class="ql-block">在泉阳,文革中父亲被打成走资派。</p><p class="ql-block">那段时间,是母亲带着两个弟弟渡过的最艰难的时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长林线,这条铁路线真的很长,从湾沟、松树镇,松江河、泉阳至二道白河,用了10多年的修建时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西至陕西的秦岭、铜川。</p><p class="ql-block">那里,留下了我童年时期最美好的记忆。</p><p class="ql-block">在秦岭,只记得几个月一搬家,家里就两个大行李,住的是简易房或帐篷。母亲和邻居们打趣儿说,马一踢,房子能倒。汽车一过,带来的风能把帐篷掀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看电影是在秦岭。母亲拉着我到工人们铲平的临时篮球场,坐着长条凳,看的是印度电影,阿僧与姜米拉。电影中的姑娘姜米拉很苦,一些阿姨边看边抹眼泪,我也跟着哭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进剧院是在铜川。</p><p class="ql-block">看的是秦腔烈火扬州,演到一半时,台上喷出火来,把我吓坏了。但火很快就没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铜川我最爱走的是,一条大河上的很长的铁锁吊桥。</p><p class="ql-block">河很宽,水很黄,后来知道这就是黄河。从家属区到父亲单位的卫生所,要过黄河走吊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第一次走吊桥是母亲带我去卫生所打针。那时母亲紧拉着我,吊桥晃晃悠悠的,真有点儿怕。但回来时就不害怕了。真喜欢那种飘飘乎乎的感觉。</p><p class="ql-block">后来又和邻居小孩儿偷着走了几回。</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忆中,父亲他们最紧张最艰苦的施工就是在秦岭北口。</p><p class="ql-block">听大人们说,工人们几乎天天在打山洞。</p><p class="ql-block">那时没有先进的隧道掘进机,用的是打眼儿、放炮、人工挖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时最爱听的就是通车的消息。每当这时,母亲和其他的家属们就拿着红花、敲着锣鼓去庆祝。</p><p class="ql-block">最不爱听的就是工地拉警笛。因为那意味着山洞塌方了、出事了。</p><p class="ql-block">那时,母亲就把我留在家里,和其他家属们奔向洞口或工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下乡后几年,父亲的单位进入吕梁燕北,住在山西祁县不到两年。那时我己抽回城里当老师。学校放寒假,我来到祁县和家人团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祁县,古街古巷,这是我在东北没有见过的。</p><p class="ql-block">尤其是正月十五元宵节,家家的大门楼上都挂着红灯。街道上人山人海,且闪开道路,留给表演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当地的老乡抬着用木架固定的,身穿古装的一些大人小孩儿。有西游记人物,还有大家耳熟能详的一些名人装扮。有的架子很高,我真担心他们不小心摔下来。还有跑旱船,踩高跷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不知不觉的两个弟弟长大了。</p><p class="ql-block">在返回东北前,他俩骑着自行车,大弟带着我,来到了文水县胡兰村,瞻仰了刘胡兰烈士墓。</p><p class="ql-block">母亲,仍然平静的操持着家务。</p><p class="ql-block">不用担心什么,看着一家五口人,太太平平的吃着团圆饭,母亲很欣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之后,因修筑北京西北环线,唐山大地震那年,搬到北京,但行李因地震压了几个月才运到。</p><p class="ql-block">我们家,也算辗转了小半个中国,,终于稳定了,结束了颠沛、搬迁的生活,母亲也算借了父亲的光,住进北京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北京的家在三家店,建在40多年前、父辈修建的风沙线铁路边上,楼头距离铁路大概十几米。这里每天过往的客车货车都很多。真是抬头见铁路,耳听车鸣声。尤其是晚上列车通过,引起床铺阵阵的颤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一生没怎么工作,不像事业女性那么忙碌。但母亲的心却随父亲政治运动中的起起伏伏而担掠、害怕、受累。</p><p class="ql-block">母亲没有读过书,但她对一些事物的看法是有远见的,且被事实证明是正确的。</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常说,你爸这一辈子太傻了,对很多事情都看不透,但凡聪明一点儿,也不会三番两次的被冤枉被打压,老话儿常说,枪打出头鸟儿,出头的椽子先烂,顺情说好话,耿直讨人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些百姓中流传的、田间地头也能听到的至理名言,更适合于官场。</p><p class="ql-block">虽然父亲进过铁道部马列学院,读过史书名著,却没有读懂民间真言。又因父亲不是官儿迷,更不会投机钻营。所以在几次运动中屡屡是受挫,遭迫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59年反右运动中,要不是父亲太耿直,讲真话,也不会被打成右派,到基层当了三年的养路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文革中,要不是响应号召,支持左派运动,本来职位不高,群众基础最好的父亲,也不会成为走资派,错过一次好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来在70年代,中国援建赞坦铁路第一批出国工程技术人员中,铁三局准备派一局长任总指挥,父亲是二把手,负责架桥铺路等技术工作。</p><p class="ql-block">当调令下到处里时,发现父亲的党籍还在挂着,并未恢复,管亊的人说走一定程序还需要时间,说白了就是不想让父亲出国。由于派性,父亲失去了人生中一次展示能力、得到升迁的机会。</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当然,那些通过整父亲往上爬的小人,也没什么好下场,有的早早得脑血栓或癌症死了,有的后期在调查中因为是文革中的打手,被抓了,所以看来人那,还得做好事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这里,我还是要大声说,父亲是好人。是铁骨铮铮的硬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一辈子只生了我和两个弟弟。但我知道在那个孩子随便生的年代,这是人为的。因为在文革时期,父亲被打成走资派,成天抄家抓捕、提心吊胆的,哪有心情生孩子呀。</p><p class="ql-block">那时我在乡下,父亲几年不回家,母亲带着两个弟弟,艰苦的、顽强的生活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更佩服母亲在关键的时候,坚持自己的主意,挽救了我们这个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是在1959年。父亲被打成右派时,坚决不在铁路干了,回老家务农去。并去学校把我的转学证都开好了。但在母亲的坚决反对下,作罢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还有一次。刚搬到北京不久,可能是因为落户口问题,要将一部人员分流回原籍。父亲又报名了,要回锦局。又是在母亲的坚决反对下,没有回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图 片 说 明</p><p class="ql-block">2019年国庆小长假,我和两个弟弟、小弟妹,姪女,从沈阳出发,途经通化、白山,湾沟,到达泉阳,完成了寻找少年印象之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泉阳,我们来了。</p><p class="ql-block">还好,50多年前家属区的房子,还存在一部分,庆幸我家的旧址还在。</p><p class="ql-block">上图中左上角带木栅栏的房子,就是我家。只是门的朝向和院落方向都变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此刻,我仍清晰的记得,当年那些人绕着我家这栋房高喊打倒走资派,打倒父亲的名字。那时两个弟弟还小,尤其是小弟紧紧地搂着我和大弟躲在墙角,生怕外面的人看到我们。</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中电线杆左边的多栋房子,包括我家,还保留着 。而电线杆右边的一排排家属房已经不见了。包括葛桂兰(文革中叫爱毛)的家。那个位置,只盖了两栋楼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下图,是一个铁路桥,是父亲带人修建的。桥很高,桥下是山泉小溪。人们都叫做大桥头,当时的葛桂兰家离这儿很近。图中左上角露出的蓝天部分,天很晴时,站在桥头,能隐约看到长白山天池。</p><p class="ql-block">大桥的两侧或近或远,都是原始森林。</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搬到北京这40多年,没有一些运动折腾父亲了,后来父亲退休了。母亲的生活也平静了。</p><p class="ql-block">但母亲有些遗憾,总觉得就一个女儿,又扔在了东北。前些年,每次给母亲打电话,为了给我省长途话费,我只说了几句话,母亲就说,都挺好的,我放心了,就撂了电话。</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和母亲相隔千里,聚少离多,这也是我一生的遗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欣慰的是,直到母亲去世,每年春节我都回家过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怕的是,每次从家回来和母亲离别的那一天。</p><p class="ql-block">前些年母亲送我到汽车站,近几年,母亲走的慢了,怕耽误赶车时间,就送我到楼头,我自己往前走。</p><p class="ql-block">往前走,只能回一次头。</p><p class="ql-block">母亲向我拜拜手,我转过身,两行清泪,慢慢的流。</p><p class="ql-block">因我从小就爱哭,这是怎么忍也忍不住的。</p><p class="ql-block">但我知道,坚强的母亲不会落泪,她只会默默的瞅着我,瞅着我,直到我拐弯儿了,看不到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父亲、母亲,每天在火车的震动中睡得很安稳很踏实,因为父亲从18岁入铁路到86岁,母亲从嫁给父亲到过世,都己经和两条钢轨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图片说明:</p><p class="ql-block">上、下两图中,右边的一楼,门口挂着国旗的,是父母在北京住了近40年的楼房。图中成排的绿树和门球场,都是父亲当年带人修建的。图中小白房的上端是火车道,正在过着火车,大概是拉着集装箱的货车。</p> <p>如今,两代母亲已相继离去。</p><p>留给我的,</p><p>是无尽的回忆,</p><p>无尽的感动,</p><p>无尽的哀思。</p><p><br></p><p>我是教物理的,明知夜空中的繁星点点,是距离遙远到用天文单位计算的无数个天体,绕着宇宙的中心,在时空中有规律的运行着。</p> <p>但我仍在群星中寻找,属于我生命中各位母亲的那颗星,相信她们在远远的看着我们,保佑着我们。</p> <p class="ql-block"> 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接下来的内容就是,写母亲的结尾部分和</p><p class="ql-block">我的婆婆。</p> <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