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浮梁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历史上孕育了著名的瓷都景德镇。景德镇系宋真宗景德元年因其所产青白瓷质地优良,遂以皇帝年号为名置“景德镇”。元代,浮梁县升为州,景德镇属浮梁州,至明代,州改称为县,此后景德镇一直隶属于浮梁县。1949年4月29日,景德镇和浮梁县解放。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恢复浮梁县建制。</p> <p>古浮梁,以瓷、茶闻名于世,古代丝绸之路出口的三宗产品,浮梁就有两宗。唐元和八年(813年),浮梁“每岁出茶七百万驮,税十五余万贯”,占当时全国茶叶税的八分之三,同时还有千年炉火不断的瓷都景德镇,这些都奠定了浮梁当时特殊的历史地位。</p> <p>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浮梁居住过,他在《琵琶行》中写出了“商人重利轻离别,前月浮梁买茶去”的古诗名句,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在《浮梁县新作讲堂赋》一文中,也曾对浮梁茶有过生动描述:“今夫浮梁之茗,冠于天下,帷清帷馨,系其薄者”,可见古浮梁的瓷、茶的经济文化是如何繁荣昌盛,创造了“浮梁歙州,万国来求”的历史辉煌。
</p><p><br></p> <p>千年岁月的积淀,让浮梁的自然与人文完美结合,其中最具历史文化底蕴的便是江南唯一一个保存完整的五品县衙——浮梁古县衙。</p> <p>浮梁古县衙始建于唐朝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距今有1180多年历史,占地近百亩,有房屋300多间,有“中国第一县衙”、“江南第一衙”之美称。几经历史风雨的侵蚀毁损,现在的浮梁古县衙,建于清朝道光年间,距今170余年。这座县衙的规制有越级之处,浮梁原本只是一个县,按理县官只有七品的官阶,但浮梁的县衙确是五品的规制。据史载,唐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唐玄宗李隆基任命五品官柳国钧为浮梁县令,自此以后的1200年中,浮梁知县多为常制七品但却享受五品待遇,可见浮梁县衙的显赫地位非同一般。</p><p><br></p> <p>进入大门,一眼望去的,是一条由216块青花瓷板铺就的历史文化长廊,长312米。青花瓷板上的字句,形象地描述了浮梁瓷、茶和官文化的演变,展示了千余年来浮梁的典故、历史要闻,可谓一步青花瓷,数十年历史光阴。
</p><p>长廊的尽头,是巍峨高大、雄伟壮观的古县衙城门楼。城门楼高15.6米,城墙巍巍耸立,下筑券门洞,甚有气势。
</p><p><br></p> <p>古时县衙的主体建筑在东、中、西轴上,呈三列由南向北依次排列,现存的浮梁县衙,仅是修复后中轴线上的古建筑,有照壁、头门、仪门、衙院、六房、大堂(正堂)、二堂、三堂、花厅和后花园。
</p><p>照壁的墙身是灰色菱形花纹,飞檐雕塑栩栩如生,宛如古县衙门前一座精致的屏风。</p> <p>县衙大门,青砖黛瓦马头墙,坐北朝南,门口左右两座石狮威严矗立。两道“八”字形砖墙,沿大门两侧呈斜线往前方伸展,门楣不高不宽,却有种不怒自威的气势,难怪有“自古衙门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的说法。
</p><p><br></p> <p>进入“头门”,让人顿感森严的等级之分。头门的东侧放置一座“鸣冤鼓”,供告状人击鼓鸣冤;西侧有两只“警示牌”,上写“诬告加三等”、“越讼杖五十”,提醒告状人不得诬告和僭越诉讼。
</p><p><br></p> <p>头门之后,是偌大的衙院。正对大门的是“仪门”,这个门是县令举行仪仗恭迎上级官员的地方。中门只有知县和上级官员可以通过,东门供一般人员通行,西门专供囚犯进出。衙院的两边分别是按照当时的吏治而设的“六房”,即吏房、户房、礼房、兵房、工房、刑房,对应朝廷的六部。
</p><p><br></p> <p>仪门之内,共有一门三堂,由南而北依次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
</p><p>大堂,即正堂,名曰“亲民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亲民堂上,高高悬挂着“明镜高悬”四个大字,知县座椅后面“回避”、“肃静”的牌子冰冷无情,桌上的惊堂木让人忍不住想“惊堂一拍”,体会一回当五品知县的感觉。
</p><p><br></p> <p>二堂,也称“琴治堂”,是知县处理一般民事案件,接待上级和外地官员、商议政事的地方。堂上方悬挂“正大光明”四个字,整个陈设比大堂显得温和许多。
</p><p><br></p> <p>三堂,不冠名,是知县办公及眷属会聚之地,有些事涉机密的案件也在此审理,似乎有点现在“不公开审理”的意思。三堂设置较为简朴,上方“清慎勤”三个字似乎在提醒着为官者时刻要检点自己的品行。东厢房是知县及夫人的居室,西厢房为侍从住所。</p> <p>知县的居室非常小,甚至可以说与县衙不太相符的简陋。古时有一说“官不修衙”,这并不是说官员为朝廷省下一笔公费,而是“犯不上修”和“不敢修”。俗话说“铁打的衙门流水的官”,谁也说不准自己能在这个五品知县的官位上呆多久,一道圣旨就将官员调走了,修衙不值得;再者,封建时期的官员都是皇帝的奴才,多大品级的衙门里,坐多大的官,擅自修衙修大了,与官位不相符了,不仅乌纱帽保不住,肩膀上的脑袋说不定都得搬家,所以,官员不敢修衙。
</p><p><br></p> <p>三堂过后,就是县衙的后花园“逸园”,草木郁郁葱葱,曲折的青石板路,精巧的亭台,全然是历史褪去后的安静岁月。
</p><p><br></p> <p>在古县衙的旁边,有一座浮梁察院,始设于唐代,它不隶属浮梁县衙,是依法监察地方官员履行职守、惩治职务犯罪的独立机构。浮梁察院是全国现存封建时期县级监察机构衙署中的唯一一座“察院”遗存,显得弥足珍贵。
</p><p><br></p> <p>浮梁古县衙的额匾和楹联很多,都是地方官员勤政廉洁、公正执法、爱民如子的警示语句。如大堂的楹联写道“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负民如负国何忍负之”。二堂楹联写道“为政不在多言须息息从省身克己而出,当官务持大体思事事为民生国计所关”。特别是三堂的楹联颇有意味“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p> <p>这些悬挂在古县衙里的楹联,很好地诠释了“官与百姓”的关系。浮梁县衙能够被皇帝钦赐五品,比一般的县衙高出两品,成为中国品位最高的县衙,看来不仅仅是由其地理位置和经济实力决定的,还可能与这些楹联所蕴含的执政理念有很大的关系。
</p><p><br></p> <p>堂前衙后,千载风雨,静静矗立,时光荏苒。
</p><p>沿着中轴线,流连在浮梁这座千年古县衙,可以感受到古县衙是我国古代官文化中的民族精粹。“一座浮梁署,半部官文化”,细细品味,淡淡游走,在这种衙门文化中感受其独特的历史风韵和建筑艺术构筑,仿佛看到了一座封建社会基层政权衙门的标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