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五月,繁花似锦,绿荫如海;五月,我们的线上线下的研修活动精彩纷呈。为了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教师培训工作和进一步探索新时期教师研训工作的特色,海口市教育研究培训院继4月份完成第一次特级教师大讲堂线上线下研训活动探索的基础上,在5月19日下午在海口市第四中学再次以“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为平台,以海南省第三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培育项目——海南省“十三五”课题《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问辩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推进活动为载体,开展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特色课堂的线上线下研训模式的探索活动。探索活动以“现场直播、线上线下互动交流与线下研修相结合。线下从课题推进汇报、教学设计解读,课堂教学展示,课堂观察骨干对话和专题研训诊断报告等五个环节开展活动,此次活动的线上点击量高达64.47万人次。</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环节一</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课题推进汇报</span></p> <p><br></p><p> 由海口实验中学省级骨干教师林小蕾老师做《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物理问辩课堂的探索与实践研究》课题推进汇报。林老师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汇报:</p><p>一、课题的来源</p><p>1.聚焦物理核心素养,提炼“问辩课堂”教学主张。</p><p>2.“问辩课堂”教学主张的理论依据</p><p>理论之一:《礼记.中庸》有言: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问辩课堂”教学主张之名由此而来。</p><p>理论之二:不愤不悱,不启不发。“愤悱”是问辩课堂追求的一种课堂教学状态。</p><p>理论之三:重视学生认知结构和注重学科的知识结构(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p><p>理论之四: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皮亚杰认知构建主义学习理论)</p><p>3.课题立项前的探索实践</p><p>从2016年10月份开始陈素梅院长和她的助推站团队共上了7次探索式的问辩课堂教学和讲座。</p><p>2018年11月20日,课题组在海口市琼山中学举行了开题论证会。</p><p>二、围绕物理核心素养,探索“问辩课堂”实施策略。</p><p>1.从学生角度和教师角度阐明了课堂上我们为什么要问?</p><p>2.物理课堂上为什么要辩?通过“辩”达到“辨”析的目的。</p><p>3.“问辩课堂”依循的规律。</p><p>4.“问辩课堂”关系图</p><p>5.“问辩课堂”结构图</p><p>6.“问辩课堂”定位观察</p><p>三、课题研究目前进展情况及已取得的成果</p><p>1.已经完成10个问辩式课堂教学得课堂实录</p><p>2.完成了对问辩式课堂教学的学生和老师问卷调查</p><p>3.借助海口市特级教师大讲堂把问辩课堂的教学模式推送到几个兄弟学校。</p><p>四、课题研究的终极目标</p><p>1.课题参与教师要达成的目标</p><p>(1).更加了解学习是如何发生的</p><p>(2).更新教育教学理论</p><p>(3).变革教与学的方式方法</p><p>2、学生要达成的目标</p><p>(1).规范学习习惯,改变学习方式</p><p>(2).培养观察能力、倾听能力、思维能力</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环节二</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功》教学设计解读</span></p><p><br></p><p><br></p><p><br></p><p><br></p> <p><br></p><p> 由海口市第四中学物理教研组长,高级教师王伟老师对人教版高中物理新版必修第二册第八章《功》这节课进行问辩课堂模式下的教学设计解读。王伟组长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解读:</p><p>一、教材分析</p><p>新旧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对《功》这节课要求的差异。讲了新版教材对本节课内容的编排和教材的知识结构图。用知识结构图讲了本节课内容的地位和作用。</p><p>二、教学任务的分析</p><p>从学习的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对教学任务进行分析,要达到能让学生能说出、能理解、能判断能计算等等的学习任务。</p><p>三、教学活动的设计</p><p>王伟组长具体讲了在这节课中预设设置了三次自我问辩,四次小组问辩。分别在新课引入环节、概念的理解深化环节和知识概念掌握后得应用与展示环节都设置了自我问辩或小组问辩活动。还设置了本节课的思维导图。最后王伟组长强调了问辩课堂下教学设计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p><p>1.弄清楚课程标准的内容要求,教材的知识架构和重难点</p><p>2.根据上述内容确定在哪些环设置问辩,如何问,如何引导学生辩。</p><p>3.根据提出的问题,对问辩的形式进行预设,利用小组问辩和师生互辩突破重难点</p><p><span style="color: rgb(1, 1, 1);">4.课堂设置得活动要多样化,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展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环节三</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功》课堂教学展示</span></p><p><br></p> <p> 由海口市骨干教师,张华高中物理工作坊成员周明老师进行《功》这节课的课堂教学展示。周明老师在这节课中釆用问辩课堂“五段式提问”的物理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在新课引入时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小孩用水平和斜向上的拉力拉动小车向前运动的图片,让学生观察现象后进行自我问辩:从现象中,你看到了什么?初中求的功都是力与位移在同一方向上,高中阶段求力做的功出现力和位移不在同一方向上情况,学生自问如何求这样力做的功,在学生自我问辩中引出功的定义。“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唤醒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辩”是引发学生思维发生并产生碰撞的路径、节点,在“”问”与“辩”互动中,学习“真”发生了。课堂观察员在这节课中观察到周明老师师生间的问辩次数有14次,生生之间的问辩有5次,老师和小组间的问辩有6次。小组之间的问辩有3次,教师的自我问辩有2次,学生自我问辩有3次。周明老师通过多种形式的问辩,让学生在问辩中能深刻理解功的定义,能判断出某个力是否对物体做了功,能正确理解正负功的意义和能熟练的应用公式计算恒力做功。在“问辩式”的教学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和推理能力,同时还培养学生质疑批判精神,在思维的碰撞中能大胆提出自已的创见。</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环节四</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课堂观察骨干对话</span></p><p><br></p> <p> 这次的课堂观察老师有市教培院的省骨干教师张华,琼山中学物理教研组长梁定皆和市骨干教师蔡丽云,这三位课堂观察员从“问辩课堂的五段式提问如何实施”、观察教师在问辩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过程和观察教师在问辩课堂教学中的“问和辩”这三个方面进行观察。这个环节是课堂观察员、教学设计的解读老师、上课老师和作为活动诊断者的陈素梅院长之间对话。这个环节的对话很精彩,问的问题很好,回答也很精彩。比如陈院长问的问题有:在问辩位置的设置中,效果如何,在第一个环节的问辩中想要达到如何的目标,在目标设定后,应该如何展开问辩,在学案中有两处的自我问辩,这两处问辩达到的目标有何不同等。</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活动环节五</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课题诊断</span></p><p><br></p> <p> 陈素梅院长对这周明老师在这节课中能很好的用问辩课堂中的“五段式提问”教学方式进行教学表示肯定,对本次活动能圆满的完成表示满意,最后对课题后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和对本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探究主题研训活动进行总结。</p><p><br></p> <p>活动准备过程:集体备课、线上研讨、线下试讲、设备调试、场地布置。</p> <p> 这次线上线下混合式探究主题研训活动圆满完成,线上的点击率高达64.47万人次,活动的成功离不开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老师们的辛勤付出。在活动筹备的这几天内,陈院长都是带病坚持参与集中备课和试讲指导,活动结束后因身体不适就匆匆赶回家休息,来不及与我们细细长聊。陈院长的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就像陈素梅院长几天前说的那样:每一次探索都如此不易,集中备课、线上研讨、线下试讲、技术调整、学校帮助,足迹中浸满着汗水,凝聚着力量,也增长着智慧。海口市张华中学物理工作坊的团队在磨励中,彰显物理人团队的力量。最后借助陈院长几天前对我们说过的话与大家共勉:“我和你牵起手,不仅因为你的样子,更因为与你在一起我们的样子!”</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