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

一号

<p>家有儿女〔337〕-关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p> <p>孩子心中都有两颗种子,第一颗种子的核心品质是自我控制力,是控制自己、按照外界环境提出的要求,学习社会期望的知识、技能,完成成人要求的任务的能力。</p><p><br></p><p>第二颗种子的核心成分是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出于个人内在兴趣、动机和愿望,自发地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的能力。”</p> <p>过于强调主动性而忽视自控力的培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p><p><br></p><p>孩子成长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两颗种子都饱满地、和谐平衡地得到发展。</p><p><br></p><p>“几十年来,国内外心理学家的大量研究证明,儿童时期形成的良好自控力,对其学习成绩、学校适应以及成年后的事业成功均有重要影响,其影响力甚至超过智力。”</p> <p>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一句话,“对意见的表达,要像鱼儿在水里畅游般自由;而对纪律的要求,却要像岩石般坚定。”</p> <p>在家庭教育中,把握好爱和严、自由和纪律之间的平衡,不要片面主张给孩子“爱和自由”。</p><p><br></p><p>如果在孩子婴幼儿期忽视自控力的培养和训练,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和小学以后,他们将很难适应要求自控力、纪律性和群体合作的集体生活,这些孩子将会尝到学习与社会适应不良的苦果。</p><p><br></p><p>心理学研究表明,很多父母在孩子小时候过分溺爱孩子,当孩子进入青少年期后,因为学习成绩差、品德不良转而打骂孩子甚至“破罐破摔”,走到了另一极端。</p><p><br></p><p>儿童对外部控制都会产生反感,但是,如果对儿童的行为不加控制,在他们进入社会环境后,因为违反规则而遭到惩罚,会使他们遭受到更大的挫折和痛苦。</p><p><br></p><p>心理学研究表明,从外控转向内控,是培养儿童自控力的最有效途径。”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要用内控引导孩子的自控力教育。</p> <p>什么叫做内控?</p><p><br></p><p>就是把来自外部的控制,如园规、校规、社会规则和道德规范,转化为儿童的内部需要。</p><p><br></p><p>其心理学本质在于,当一个孩子想违反规则时,能够预见到违规行为可能带来的不愉快后果以及遵守规则行为可能带来的好结果,从而有意识地、自觉地表现出遵守规则行为。</p> <p>对孩子自控力的训练什么时段合适?</p><p><br></p><p>“在婴儿期,就需要对孩子的某些危险行为或破坏行为加以限制,让孩子听话和顺从,这就是自控力的早期训练。1岁左右,像按时吃饭、喝水、睡觉,避免危险行为,爱护玩具、书籍和财物,遵守一些生活常规等,就应该循序渐进地成为家庭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p><p><br></p><p>训练孩子自控力的好方法</p><p><br></p><p>让孩子主动练习自控力,效果会比被动型的延迟满足好很多。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陈忻女士就推荐了三个利用孩子主动性训练自控力的好方法:</p> <p>1. 通过游戏让孩子练习自我控制</p><p><br></p><p>一个游戏叫“请你跟我这样做”,很多幼儿园老师都会带小朋友做这个游戏。这个游戏非常适合三岁左右低龄段的孩子,因为,三四岁孩子的前额叶皮质发育还不完善,这时候的自控力训练更多是实现行为与意志的配合,游戏过程中,孩子要集中精神,跟着做出同样的动作,就是意志控制行为的最佳练习!</p><p><br></p><p>另一个游戏是我们常玩的“躲猫猫”。你会发现,孩子越小,越容易暴露目标,经常自己忍不住就蹦了出来,大一点的孩子则更沉得住气,这就是自控力发育的体现。经常玩“躲猫猫”游戏,对孩子来说,是一种自控力的充分锻炼。</p><p><br></p><p>还有“木头人”、“谁先笑”等游戏,效果都不错。在游戏的情境里,孩子更乐意主动控制自己。</p> <p>2. 短暂等待</p><p><br></p><p>短暂等待和延迟满足不一样,它给了孩子一个确定的指向,并且时间相对较短。很多时候,我们容易低估孩子的等待能力,因为他们总是表现出马上就要反馈的样子,让我们觉得孩子都是急性子。其实,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一岁到三岁的孩子,慢慢就具备了短暂等待的能力,比如他们能等到别的小朋友玩过后,再玩同一个玩具。</p><p><br></p><p>生活中,我们可以有意制造这样的机会。比如:当孩子请你帮他做一件事时,你可以告诉他:“妈妈还有事,五分钟后能帮你,你可以等一会吗?”;当孩子问你问题时,你不妨说:“这个问题很有意思,让妈妈想一下,你也再思考下,五分钟后我们来交换答案好吗?”;当孩子渴望立即得到回应,兴奋地要跟你讲一件事时,如果你正在忙,大可不必停下手中事转向他,而是可以让他稍作等待。</p><p><br></p><p>短暂等待不仅能提高孩子自控力,还有很强的现实作用。孩子总归要进入集体生活,在学校,在社会中,别人不再像爸爸妈妈一样关注他随时给他回应,从小练习过短暂等待的孩子适应起来应该容易很多,也更能体谅他人。</p> <p>3. 不要打断孩子的自言自语</p><p><br></p><p>如果你留心观察,会发现孩子在刚学会一件事时,喜欢边做边自言自语讲步骤。比如,刚学会系鞋带的孩子,他会一边系一边喃喃自语每个步骤。</p><p><br></p><p>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解释了孩子这一行为:这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自然表现,因为自言自语时他们可以更专注更持久。</p><p><br></p><p>孩子通过自言自语重复步骤,既有助于他们记住这些步骤,同时更是把原本需要父母或老师给出的指令,变成自己可以控制的行为,</p><p><br></p><p>所以,当我们发现孩子做事时自言自语,千万不要打断他,不但不要打断,还可以在他做完后,再陪他复述一遍步骤。</p><p><br></p><p><br></p><p><br></p> <p>培养孩子自控力的重要前提,是父母对孩子要疼爱、敏感、同步、耐心。可以想象,一个从不打骂、呵斥孩子的妈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更容易听话和顺从;相反,如果妈妈动辄呵斥、打骂孩子,那么,当她给孩子提出一个要求时,孩子很可能会反抗、不顺从。</p><p><br></p><p>“我们的研究证明,在家里受到尊重的孩子,走出家门才会尊重别人的心灵,尊重和自己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尊重冒犯过自己的人,才会保护别人的自尊,平等对待别人。”</p> <p>在进入小学和中学后,家长和教师要特别注意尊重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情感,尊重他们的选择与判断、个人隐私以及他们的抱负和志向。</p><p><br></p><p>无论父母对孩子,还是教师对学生,都应该做到不体罚、不辱骂、不大声训斥、不羞辱、嘲笑,不当众批评。</p><p><br></p><p>当然,尊重不等于溺爱,更不等于放任自流。尊重孩子与培养孩子的自控力相辅相成,尤其是,要想培养孩子自觉的内控能力,必须从尊重孩子开始做起。</p>

孩子

自控力

游戏

尊重

行为

培养

等待

自言自语

儿童

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