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第二故乡

王子瑞

<h3> 难忘第二故乡一一八五三</h3> <h3>农场地形图</h3> <h3>农场标志。</h3> <p class="ql-block">地处黑龙江省东北角三江平原腹地,紧靠长白山余脉完达山麓西北坡下,原是亘古荒原。</p> <h3>1956年9月,抗美援朝回国、正在江西修鹰厦铁路的铁道兵官兵响应党的号召,在王震将军率领下来这里屯垦戍边。</h3> <h3>1961年,首任国家副主席董必武为农场职工编辑的《雁窝岛》散文集题写书名(上)。</h3><h3>王震将军多次来场视察(下)。</h3> <h3>当年进场,房无一间地无一垅,战士们住的是自已搭建的马架棚。</h3> <h3>人拉犁开垦荒地。</h3> <h3>起初,总场机关设在当地农村大和镇办公,60年代初迁至场部原林业公司处,中期搬至这座四合院。前四人自左而右:董向葵、邓占玲、陈爱卿、刘锡荣。</h3> <p class="ql-block">这是二分场重要标志。上是小滨桥,下是劲松水库。</p> <p class="ql-block">二分场滨河中学,1969年在东山坡下的老基建队地址改建,学校继承"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边建设、边招生,边教学,于70年夏季正式开学。</p><p class="ql-block">图中间是教室、办公室;左上是师生员工自行脱土坯、伐木,改建、新建的家属住房;右上是师生上山伐木拉烧柴;左下是71年农场遭遇大水灾,师生们下生产队水中抢收小麦;右下是学校运动会接力赛场景。</p><p class="ql-block">1972年后学校很快发展为完全中学,每学年有学生三、四个班,五个年级(小学至高中实行1O年学制),后来又附设1一5年制小学,中小学生达千余人。78年有了应试毕业生,像我们这样偏辟的学校,每年都有几人被高校录取深造,更有多数学生毕业后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有的己成为国家栋梁之才。</p> <p class="ql-block">图中是部分教职工住的尚未改建的,50年代未期的毛草房。</p><p class="ql-block">左上是在看露天电影,右上是架在吃水井口的摇水辘辘,左下是拉烧柴自制的爬犁,右下是上山采集的各种新鲜山货。</p> <p class="ql-block">教职工自行取暖备烧柴。</p> <p class="ql-block">冬天学生放假,教职工们到农场组织的兴修水利工地劳动。</p> <p class="ql-block">现存校舍。</p> <h3>场部航拍图。</h3> <h3>70年代中后期,农场职工先后住进了砖瓦房。</h3> <h3>经过全场人民坚持不懈地流血流汗、甚至牺牲生命,农场终于建成了全国闻名的北大仓。</h3> <h3>80年代,农场荣获省和国家先进单位。</h3> <h3>节假日,人们常去场部东边的瞭望塔山、清河水库、将军山等景点游玩。</h3> <p class="ql-block">清河水库与将军山公园。</p> <h3>美丽的小清河。</h3> <h3>尊敬的王震将军铜塑像,座落在自东向西流经场部的小清河南岸,实现了王老的心愿:永远和人民群众在一起。人们也很容易回忆起,农场场部选址就是他老人家亲自率人踏察敲定的。</h3> <p class="ql-block">通达的清河五桥:</p><p class="ql-block">中为省级国防公路上的清河一桥,右上是清河二桥,左下是清河三桥,右下是清河四桥,左上是新修的官兵大桥。</p> <h3>宽阔的学府大街(上)和雁窝岛大街(下)。</h3> <h3>崭新的职工生活小区。</h3><h3>上:清河小区</h3><h3>下:幸福小区</h3> <h3>农场现在的办公大楼。</h3> <h3>上是文化中心。下是老年活动中心。</h3> <h3>左上,中小学校;右上幼儿园;左下少年宫;右下七十年代清河二校校址。</h3> <h3>新、老医院。</h3> <h3>新、老宾馆。</h3> <h3>上是公安办公楼;下是宝清县住八五三便民服务中心。</h3> <h3>上是社保局;下是客运站。</h3> <h3>清河广场。</h3> <h3>老面粉厂。</h3> <h3>下是场直北环路;上是去职高山路。</h3> <p class="ql-block">上是二分场俱乐部,下是场部居民新区。</p> <h3>四分场场部。</h3> <p class="ql-block">建场牺牲烈士墓:</p><p class="ql-block">一、雁窝岛烈士墓(左),位于四分场场部,纪念开发建设雁窝岛牺牲的罗海荣、张德信烈土。</p><p class="ql-block">二、劲松烈土墓(右),位于二分场劲松水库北山阳坡,纪念为抢救丰收在望的大豆,奋力扑火、英勇献身的北京知青张梅玲、李晓军烈士。</p><p class="ql-block">我慈爱的母亲和刚22岁工伤献身的外甥女王秀华也在二分场烈士墓东侧安葬着。</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农场工作生活了40余年,退休后随子女异地居住巳15年了,至今还常常梦见农场的人和事,我们永远忘不了八五三、这第二故乡!</p><p class="ql-block">在此,特别感谢郭晓华老师保存了当年生活老照片、张志远老师拍摄的校区全景,感谢张业顺、刘光辉同志,精心提供了农场近十余年的新照片,使美篇在原有基础上得以充实丰富,给人再现了农场的变迁!真情难能可贵,谢谢!</p><p class="ql-block"> 庚子秋王子瑞于河北涿州记</p><p class="ql-block"> 恳请亲友们指正,谢谢!</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