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印度之二——循着玄奘的足迹

土人

<h3>  到印度,我特别想去看看当年唐僧在印度留学的那烂陀,特别想知道佛教怎么会在自己的起源地被灭亡的原因。我们这次印度之旅的前半段,就是遵循着唐僧的足迹,对印度的佛教遗址做了一次初步的探寻。</h3><h3> 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左右的古印度,创立人是古印度一个小部落国迦毗罗卫国(现在位于尼泊尔境内)的王子悉达多·乔达摩。因为他出身于释迦族,所以后来人们尊称他为“释迦牟尼”,意思是“释迦族的贤人”。<span style="color: inherit;">释迦牟尼29岁离家外出,立志探索人生的解脱之道,35岁时得道。他反对婆罗门教的种姓神创说,提出"众生平等",得到了深受种姓制度压迫的人们的支持,由此创立了佛教。在</span><span style="color: inherit;">同一时期,即公元前五六世纪,在地中海伊拉克一带,形成了犹太教和古希腊古罗马哲学;在南亚地区,印度婆罗门教和佛教形成;在东亚地区,道家、儒家学说形成,在文化界称为"文化的轴心时期",对于世界文化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span></h3> 大约从12世纪末到13世纪初,伊斯兰教侵入印度,因为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所有的佛教寺庙都被摧毁,而佛教奉行的和平主义,使得寺院的僧侣或被杀或逃亡,佛教在印度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在它的诞生地被彻底消灭了。<div><h3><span style="font-size: 17px;"> 佛教约在2500年前传入中国。佛教无门槛进入,讲求修行当下,惠及来生及子孙的教义,极大地冲击了以追求天人合一,求长生、求不老、求得道升仙的道家学说,和服务于上层统治阶级,要求人们“克己复礼”,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学说。至隋唐时期,佛教已经在中国广为发展。随着以玄奘为代表的中国僧人去到印度本土进行系统地佛教理论学习和对真传的佛教经文的翻译,更是极大地发展和弘扬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span></h3><h3> 其实,我们中国普通老百姓对于天竺(印度)的了解,很大程度来源于家喻户晓的《西游记》。玄奘对中华文明的另一大贡献,就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撰写的《大唐西域记》。</h3><h3> 玄奘(公元600—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创始人,法名“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三大翻译家。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决心西行求法,以释心中之惑的玄奘离开长安,孤身孑影,踏上西行征途。经姑臧(今甘肃武威),出敦煌,取道今新疆、中亚地区,历经西域16国,九死一生,行程数万里,进入了北印度。又经10余国,辗转到达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入当时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师从主持戒贤论师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瑜伽行派重要经典。经过16年的留学和游学,玄奘成为得道高僧,声誉日高。</h3> 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玄奘决心返回故土长安,并带回大量大、小乘梵文经、律、论,以及许多佛像。从贞观十九年五月至龙朔三年(公元663年),19年间,玄奘先后在弘福寺、大慈恩寺主持译场,译出经、律、论73部1330卷(一说75部1335卷)。他的译经,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是空前的,代表了译经史上的最高成就。<h3> 玄奘在译经的同时,将西行旅途见闻撰写成《大唐西域记》一书。全书十二卷,共十余万字,记载了自己西行途中亲身经历和传闻得知的138个国家和地区、城邦,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中、南亚地区的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阿富汗、伊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孟加拉国、斯里兰卡等地的情况。该书以行程为经,地理为纬,记叙了这些国家、城邦和地区的情况,包括疆域、气候、山川、风土、人情、语言、宗教、佛寺以及历史传说、神话故事等,其中绝大部分都是他亲身经历的。由于玄奘出自一种强烈而成熟的政治使命感,他把个人的所见所闻,与国家、民族的根本利益结合在一起,与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所以玄奘比其他游记作者视野更广阔,精神境界更高。他的《大唐西域记》的内容既丰富多采,翔实可靠,且记事谨严有据,行文简洁流畅,成为研究中世纪中亚、南亚各国历史、地理、宗教、文化艺术以及中西交通的极为重要的资料,具有不朽的价值,至今仍深为国际学术界所重视。是我国古代一部不朽的史地名著,其历史文化价值以及影响大大超过了游记的意义。由于书中对地理位置有明确记录,从而为印度佛教遗址的考古研究提供了方便。近代以来,那烂陀寺、王舍城、鹿野苑、阿旃陀石窟、迦毗罗卫城等重要遗址的陆续发现,大多得助于《大唐西域记》的有关记载。《大唐西域记》还为印度撷取自己的历史史实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h3><h3><br></h3></div> <h3>  那烂陀寺,别称阿兰陀寺、那烂陀僧伽蓝,梵语“那烂陀”三字意谓“施无畏”或“无畏施”。位于印度比哈尔邦,古代中印度摩揭陀国首都王舍城附近10公里处。<br>  <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五世纪初,笈多王朝之帝戒日为北印度曷罗社槃社比丘建立本寺,历代屡加扩建,遂成为古印度规模宏大的佛教寺院及佛教最高学府。</span>那烂陀寺宏伟壮观,最盛时方圆48里,南北数十所寺院,僧侣4000多人,成为古印度最大的佛学中心,并发展成世界综合性大学,吸引无数波斯、土耳其、希腊和中国的求学者,最多时有上万人。<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规模宏大,曾有多达九百万卷的藏书,历代学者辈出,最盛时有万余僧人学者聚集于此,教师达1500名,精通三藏的达1000多人。那烂陀不仅是研究佛学的重要地方,也是培养佛学家和佛教徒的重要场所。这里不但成为讲经说法、学习佛法的场所,每天都有100多个讲坛,而且还是研究因明、声明、医学、天文历算、工巧学、农学等学问的地方。七世纪时已成为全印度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 </span>12世纪,那烂陀毁于伊斯兰教徒的侵略与灭佛。数百年间,那烂陀彻底消失在浓密的森林里。19世纪(1861年),英国考古学家亚历山大 · 康宁汉在王舍城附近考古发现一片佛教遗址,出土许多精美佛教石雕、铜像、铜盘和印章等,经与《大唐西域记》核对,证明是那烂陀寺遗址。现仍在挖掘中,开放的遗址公园只占那烂陀一小部分。2016年,那烂陀寺考古发掘遗址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h3><div><br></div><h3></h3> <h3>唐贞观7年,即公元633年9月,玄奘到达那烂陀,拜主持戒贤论师为师,开始了6年佛教经典的学习。那时,他看到的那烂陀是:宝台星列,琼楼岳峙,观束烟中,殿飞霞上,生风云于户墉,交日月于轩檐,加以绿水逶迤,青莲菡萏,羯尼花树,晖焕其间,庵没罗林,森疏其处……印度伽蓝数乃千万,壮丽崇高,此为其极。</h3><div>  <br></div><h3></h3> <h3>当年,玄奘法师就是沿着这红墙通道,走进了那扇小门,宏伟壮丽的那烂陀寺展现在他的眼前,开启了他的留学生涯。</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那烂陀寺,玄奘曾与佛教以外的印度各学派论师展开辩论,每次都获全胜。当时统治中印度的戒日王,久闻玄奘的才学,特地为他在曲女城召开无遮大会,邀请印度各国国王和佛教学者、婆罗门学者5000人出席。玄奘在大会上宣讲大乘教义,发表见解,18天内竟无一人敢于提出异议。为此,他获得了“大乘天”(大乘佛学最高权威)的荣誉称号。</h3> <h3>40年后,另一位中国高僧义净渡过印度洋来到那烂陀,居此10年,专心求戒。义净在《求法高僧传》中,详细描述了那烂陀的建筑规模、样式、格局、色彩,那烂陀寺的雄伟壮丽,令人赞叹。</h3> <h3>根据义净记述,七世纪的那烂陀寺宛如一座方城,四周围有长廊。寺高三层,高三到四丈,用砖建造,每层高一丈多。横梁用木板搭造,用砖平铺为房顶。每一寺的四边各有9间僧房,房呈四方形,宽约一丈多。僧房前方安有高门,开有窗洞,但不得安帘幕,以便互相瞻望,不容片刻隐私。僧房后壁乃是寺的外围墙,有窗通外。围墙高三四丈,上面排列人身大小的塑像,雕刻精细,美轮美奂。</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导游告诉我们,这件房舍是当年唐僧在那烂陀读书时住过的。我不相信。因为这里的房舍看上去都一模一样,时间过去800多年了,怎么能断定这一间就是唐僧住过的呢?当然说唐僧在那烂陀读书就是住在这样的房舍里,倒是可信。</h3> 在那烂陀,可以看见来自东亚、南亚的僧侣们来这里朝拜、冥想悟道 这几位僧侣就是来自我国四川阿坝。 我们也席地而坐,听导游阿光介绍那烂陀的历史 这些是发掘遗址时发现的那烂陀寺遗迹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那烂陀寺是在穆斯林统治者去印度化时期被毁掉的。公元1193年穆斯林大军开进那烂陀。寺里的僧人被要求一个一个走出来,全副武装的穆斯林将军会问每位僧人一个相同的问题:你愿意放弃佛教改信伊斯兰教吗?如果你的回答是‘否’,那么就要付出生命的代价。结果全寺的僧人没有一个答案让这位将军满意,数千名僧人倒在了血泊中。杀掉所有的僧人和附近的居民之后,伊斯兰军队放火焚烧了藏书丰富的那烂陀寺,据说900万藏书烧了6个月之久。</p> <h3>代表着印度文明和佛教文明的那烂陀寺就这样在兵火战乱之中灰飞烟灭了。自此佛教绝迹于起源地,是佛教的表现淘汰了自己。</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站在这一大片砖红色的遗址废墟,右面那高一些的建筑就是那烂陀的核心建筑舍利弗塔,闭目静思,依稀可以感受到当年众僧云集的盛况,不由得让人感叹,佛教一味地讲求和平主义,在杀戮无度的占领者的屠刀下,即便那烂陀僧侣奉献出全部的生命和鲜血,也没能保住那烂陀的繁盛和佛教在印度的延续,这就是历史的悲哀。</p> <h3>穿梭在那烂陀遗址间,那一片片断壁残垣,那一面面红墙,任人凭吊。1300年后的我们,只能在玄奘大师记录的字里行间,寻找那烂陀曾经辉煌的点点滴滴。</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灵鹫山,坐落在恒河平原、比哈尔邦那兰陀和菩提伽耶之间,是印度佛教的圣地。灵鹫山山势奇特非凡,峰峦众多,周围都是一马平川,惟有此山以及跟前的几座小山挺拔而立。正峰峰顶矗立着一块岩石,形似鹫头,故名灵鹫山。<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此山是佛祖释迦牟尼曾经居住近50年,修行、讲法和集结弟子的地方。</span></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九对此山有详细记载:</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宫城东北行十四五里,至姞栗陀罗矩吒山。接北山之阳,孤摽特起,既栖鹫鸟,又类高台,空翠相映,浓淡分色,如来御世垂五十年,多居此山广说妙法。……</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路边出现的石洞,是舍利弗等大阿罗汉曾经入定的地方。</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灵鹫山顶,石头围成一个平台,这里就是佛陀的讲经说法处。<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有一天,佛陀于灵鹫山坐定,</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轻拈一支金菠萝花示于大众。众人默然,唯大迦叶会心而笑。佛陀便传禅于他:“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达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嘱摩诃迦叶。”这便是以心传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禅心妙谛。</span></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经常有来自亚洲各地的佛教徒们在这里顶礼、旋绕、诵经、瞻仰……</span><br></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竹林精舍距离<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王舍城北门约1公里,用石头砌成,门向东开。</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据说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四处奔波宣扬教理,跟随弘法的弟子常有数百人。他们没有固定休息的地方,白天在山边、树下学道,晚上在颓垣、破屋住宿。</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据《大唐西域记》卷九载,有一大长者迦兰陀,时称豪贵,以大竹园布诸外道。见到释迦牟尼佛后,深起信心,乃将外道逐出,在竹园中建立精舍,请佛居住。由此</span><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竹林精舍成为佛教史上第一座供佛教徒专用的建筑物,它也是后来佛教寺院的前身。</span></h3> <h3>佛陀在世时,经常在竹林精舍居住,并说了数部经典,以导凡拯俗。佛寂灭后,弟子在此塑造了与佛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精舍东面有佛舍利塔。佛涅槃后,未生怨王分得舍利,持归后式遵崇建,而修供养。阿育王时,为舍利起塔,供养于内。附近还有迦兰陀池塘。至今,竹林仍然生长茂密。</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释迦牟尼当年云游至尼连禅河,在附近的森林里苦修6年,使得他形同枯木,但还是未悟得解脱之道。于是他放弃苦修,到尼连禅河中洗去一身积垢,身体羸弱的他,疲乏无力地倒在尼连禅河边。这时,一位牧羊女看到他,心生同情,取来乳糜供奉。释迦牟尼食用后,身体机能随后渐渐地恢复了。释迦牟尼渡过尼连禅河,在菩提伽耶的菩提树下终于悟道。</h3> <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如果不是这个牧羊女的施舍,释迦牟尼可能无力走到菩提树下,佛教也就不会流传至今,牧羊女的确是功不可没。所以牧羊女死后,佛教徒们为她建造了这座坟茔。穆斯林军队入侵时,以为里面藏有珍宝,毁坏了坟茔。现在看到的是后世修缮后的样子。</h3></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菩提伽耶位于比哈尔邦伽耶城南10公里。今日的菩提大塔,也叫正觉塔,最早应为公元前三世纪大兴佛法的阿育王所建。但是当时较小,六世纪时阿摩罗婆罗门重建。1306至1309年,缅甸佛教徒重施修造。1877年,印度政府依古时石模型而改建,至1884年竣工。</h3> <h3>正觉寺中央的菩提大塔,塔高约50米,形如金字塔,底部为边长15米的正方形,向上逐渐收缩,顶部呈圆柱形,上立一铜制螺旋形圆顶。塔的四壁,都是大大小小的佛像。大塔的四角各有四座小塔,到处都是石雕的小塔,行列纵横。</h3> <h3>玄奘法师来到菩提伽耶的时候,此地非常繁华。《大唐西域记》卷八记载:<br>前正觉山西南行十四五里,至菩提树。周垣垒砖,崇峻险固,东西长,南北狭,周五百余步。奇树名花,连阴接影;细沙异草,弥漫绿被。正门东辟,对尼连禅河,南门接大花池,西阨险固,北门通大伽蓝。壖垣内地,圣迹相邻,或窣堵波,或复精舍,并赡部洲诸国君王、大臣、豪族钦承遗教,建以记焉。</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释迦穆尼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坐在毕钵罗树(后称菩提树)下,沉思冥想。经过7天7夜,他终于悟出了真理,真正成道觉悟,因而被称为“佛陀”,或简称“佛”,意思是“觉悟者”。这一年他35岁。</h3> <h3>现在的菩提伽耶是世界佛教的汇聚地,各国僧侣在此修建了泰国寺、缅甸寺、斯里兰卡寺、日本寺、中国汉式和藏式等不同风格的寺院,展现了各国建筑艺术的风姿,是世界佛教建筑的学习之地。</h3> <h3>一进入菩提大塔的院落,会强烈感受到佛教徒对信仰的热情,红的、黄的、黑的各式袈裟在这里呈现,各种语言混溶,到处都是礼拜、绕塔的信徒,空中飘荡着各种语言的诵经声。</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塔的西侧是著名的菩提树,佛陀即在此树下得道成佛。《修行本起经》说:“高雅奇特,枝枝相次,叶叶相加,花色蓊郁,如天庄饰。天幡在树顶,是则为元吉,众树林中王。”菩提树受到佛教徒敬仰,其枝也曾多次代表佛陀被送往世界各地的佛寺供养,繁衍滋生。阿育王时代,他的女儿僧伽密多折下一段菩提树枝,带往斯里兰卡种植。菩提伽耶现存的菩提树是从斯里兰卡再移植回来的。1870年又被大风刮倒,现在的树据说是原树的“曾孙”。</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菩提树下有一个金刚座,被铁栏杆围起来,那便是佛陀当年悟道的地方。金刚座紧邻大觉塔的后壁,传说底下是金刚所造。</h3> <h3><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鹿野苑西南方向不远处的乔堪祗塔遗址,也称为五比丘迎佛塔,</span>这座伫立在小土丘上八角形的塔楼,传说是五比库丘迎接佛陀的地方。<span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公元前531年,释迦牟尼在菩提伽耶觉悟成佛后,来到鹿野苑,找到了原来的五位侍者,为其讲演四圣谛,八正道,他们因此有所证悟,随即出家为五比丘僧,佛教的佛、法、僧三宝至此初创完成。此塔最初建于笈多王朝时期,原为覆钵型,莫卧尔帝国(16世纪)时期在其顶端加建八角亭。</span></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鹿野苑位于恒河与波罗奈河两大河流之间,树林繁茂,鸟兽温驯,是一个静寂幽雅的修行地。相传古时一位国王喜欢到这里猎鹿,鹿群死伤无数。鹿王为了保护鹿群,前与国王协调,每天安排一头鹿,供国王猎杀,其余鹿就躲起来。有一天,轮到一头怀孕的母鹿,鹿王悲悯,自己亲自代替前往。国王见到鹿王,听了鹿王的故事,非常惭愧,于是不再猎鹿,辟出一片森林,供鹿群自由生活。所以鹿野苑又称为“施鹿林”。</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鹿野苑是佛陀初转法轮的纪念地。<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佛陀在此初转法轮和成立僧伽团体,是佛教四大圣地之一。</span></h3> <h3>佛陀的初转法轮处,是以古老的红砂石砖砌成的讲坛。讲坛边沿,是四个长长的坐墩,或许是五比丘听法的地方。讲坛有不少地方被虔诚的佛教徒贴上金箔,或被香熏成黑黑的。</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鹿野苑在玄奘法师去印度的时代极为繁荣,《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载:</h3><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婆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穷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精舍之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鹿野苑现存最大的建筑物,是转法轮塔,叫达麦克塔,塔高达39米,直径达28余米,首建于孔雀王朝,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塔的上半部呈黑褐色,下半部是灰白色。</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因为佛教衰微之后,达麦克塔的下半部都被湮没了,上半部露出地面而蒙上尘垢。塔上雕刻的花纹,有中国式方形雷纹,有印度式卍纹,有阿拉伯式卷涡藤蔓纹,具有笈多王朝建筑的特点。</h3> <h3>这些1000多年前的雕刻,依然精美绝伦</h3> <p style="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到鹿野苑朝圣的人都会来绕塔,也会有一些佛教徒在草坪上静坐或拜塔或诵经。</h3> <h3>佛教在它的诞生地印度灭绝了,而来自世界各地的佛教徒瞻仰和膜拜,却让保留在印度大地上的这些佛教遗址受到印度政府的保护,再次焕发出光彩。</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