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青岛老房子(二)

王岩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除了风景优美外,被殖民数十年而留下的欧式建筑,有“东方瑞士”之称。青岛历史大致如下:1891年6月14日(光绪17年),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此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强占青岛,租约99年。日德青岛之战后,1914年11月,日本取代德国对青岛的殖民统治。1919年,五四运动便是以“还我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北洋政府收回青岛,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1929年7月,设青岛为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1月,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5年10月,美国海军陆战队第6师登陆青岛,1946年5月,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青岛。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历史留下的老房子很多,请继续欣赏。</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六、江苏路<br>1、怡和洋行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怡和洋行别墅位于江苏路1号。怡和洋行是远东最大的英资财团,1832年7月1日在广州成立,由两名苏格兰裔英国人威廉·渣甸及詹姆士·马地臣创办。怡和洋行对香港早年的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亦是首家在上海开设的欧洲公司,和首家在日本成立的外国公司。怡和洋行早年参与对中国贸易,主要从事鸦片及茶叶的买卖。怡和洋行除了1876年在上海兴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亦安装了中国的第一部电梯和引入各种机械及工业设备。德国侵占青岛后,怡和洋行在青岛设立分公司,经营沿海四条定期航线以及近海航线,配有轮船17艘,总吨30044吨。该行还代理英国爱拉曼轮船公司轮船3艘,总吨54802吨,航行汉堡青岛线,每月一次。青岛解放后,其业务由中国外轮代理公司代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罗兰德·贝恩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江苏路8号住宅由担任顺和洋行的董事贝恩建造于1900-1901年。后来,贝恩将这座住宅卖给了在津浦铁路征地筑路的过程中,私自倒卖土地而暴富的铁路总办李德顺。该楼房于1946年被当时国民党第八军军长李弥购得,充作私宅。1949年青岛解放后,被人民政府没收,现为市南区技术监督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总督府童子学堂:</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总督府童子学堂位于江苏路9号,建于1900年12月至1901年8月,由德国建筑师贝尔纳茨设计,皮科罗公司施工。建筑造型对称,大门设在中央,内凹的中段建筑体高于两侧配楼,为二层。主楼南墙呈开放式,底层以数根直立石柱构成拱门,顶层配有中式雕饰的木制阳台,建筑立面均由粗灰浮涂饰外面,东西两侧为较封闭的型体,拥有4间教室和教师用房。解放后,改为江苏路小学至今。现建筑为90年代重建。</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美国基督教青年会:</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美国基督教青年会旧址位于江苏路10号,建于德占时期。美国基督教青年会于1854年成立。不信教者和非基督教徒都可参加,因此,该组织不是纯青年团体,也不是单一的宗教性团体,而是一个宗教色彩淡薄的社会服务团体。该会主要开展的活动是组织开展全民性体育活动。各基层青年会都有较齐全的体育设施,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指导人们锻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二提督楼:</font></h3> <h3>  位于江苏路12号,德式建筑,建于1908年,原来住的是胶澳总督的助理,称之为“二提督楼“,后作为青岛保安总队队长的私人住宅,解放后曾长期作为青岛市人民检察院办公楼,现在为青岛市交通稽查支队办公地。</h3> <h3><font color="#010101">6、福音堂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福音堂又名基督教堂、德国礼拜堂、总督教堂,位于江苏路15号。建于1908年4月--1910年10月。由德国设计师洛克格设计,建筑面积1500平方米。外观宏伟古朴的中世纪塞堡式风格,外部三面墙上镶有机械报时时钟,均为1909年原装设备,现仍运行正常、报时准确。该堂1980年复堂礼拜。</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总督府野战医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总督府野战医院位于江苏路18号,约建于1899-1905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医院有5所大病房,1所小病房,其中包括妇科病房和儿童病房。除此之外,还有隔离病房、后勤事务房、药房,配有狂犬病病房的细菌实验室,配有解剖室的停尸房、冰窖、看门房和几幢副楼。外科、妇科和儿科各有1间手术室,还有l间X光室及250张病床。建筑面积5148.87平方米,高12米,地上两层,并设有地下室。1937年增建为三层。1946年为山东大学附属医院一病房,解放后属青岛医学院附属医院。</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日本驻青总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日本住青总领事宅旧址位于江苏路27号。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政府收回青岛。该馆宣布开馆,日本在青岛建的几座私人豪宅中,到今天只有这一座独存。</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梁漱鼐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梁漱鼐故居位于江苏路28号。梁漱鼐,生于1887年。1903年考入清政府开办的“京师译文馆”,1906年由译文馆官费去日本东京明治大学攻读商科,1911年毕业后在东京的中国使馆工作了约半年,1912年回国后曾任北宁铁路局秘书长。据说梁漱鼐在职期间,全家人从天津到北戴河度假调动了铁路专列,权力显赫可见一斑。梁漱鼐后调到了胶济铁路任要职,并定居青岛,买下这处德国别墅。梁漱鼐之弟梁漱溟,是中国现代思想家,被学界誉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1937年10月,日军进攻华北,梁漱溟把两个儿子便送到梁漱鼐家中,这次兄弟两人在青岛居住时间长达半年,直到1938年5月梁漱溟才返回邹平。1950年,应毛泽东、周恩来电邀,梁漱溟从重庆到了北京,毛泽东在中南海单独接见并宴请了他。1988年7月8日,新华社播发、刊在《人民日报》的“梁漱溟生平”,文章的标题是《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梁漱溟走完百年人生旅程》。</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七、齐东路及周边<br>1、丛良弼公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丛良弼公馆位于齐东路2号,建于1925年至1928年。花园占地3.78亩,建筑面积700余平方米。公馆主人是实业家丛良弼,主要经营火柴生意。解放后,丛良弼公馆被充公,成为中国医药公司使用。2004年被一邵姓女士购为私有后进行了改造,现经营为商务酒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延国符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延国符别墅位于齐东路1号。1945年11月30日,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鲁青分署署长延国符抵青,办理鲁青地区善后救济事宜,其官邸就在这栋别墅。延国符(1900—1975)原名延瑞琪。山东广饶县人。1949年去台湾。著有《奋斗生活回忆录》《山东讨袁革命史略》等。1975年12月病逝于台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李洁明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李洁明故居位于齐东路8号。1927年,美国人詹姆斯来青岛,任美孚火油公司青岛分公司经理,在齐东路8号建了这栋住宅。1928年,他的儿子詹姆斯·罗德里克·李出生在这里,所以他自称是青岛人,并取了一个汉文名字“李洁明”。1934年,颐中烟草公司收购了大英烟草公司,聘詹姆斯任青岛分公司经理。1941年,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他们全家返回美国,李洁明获华盛顿大学硕士学位。1989年,李洁明任美国驻华大使,全家一起曾来访青岛旧居。1991年5月,李洁明离任返美,出任国防部助理部长。2009年11月13日,李洁明在华盛顿寓所去世,享年81岁。1941年,李洁明全家回美国时,栾宝德买下了这栋别墅。栾宝德曾任胶济铁路局副局长,四方机厂总工程师和厂长。解放初期,别墅成了青岛市“文联”办公楼。1955年,青岛市文教局分为文化局、教育局两个局,文联迁信号山路,文化局使用齐东路8号办公。</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青岛市长馆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市长馆舍位于观海一路8号,这座平淡的小楼里,却曾经住过一位青岛人民爱戴的市长——沈鸿烈。沈鸿烈主政青岛后,虽然也曾暂居总督官邸,但沈氏不同前任,他一心要做“平民市长”,所以旋即搬到观海一路8号的市长官邸。</font></h3> <h3>5、黄公渚故居</h3> <h3>  黄公渚故居位于观海二路3号甲,黄公渚(1900—1964)原名黄孝纾,福建闽侯人。其父黄曾源,系清末进士,曾任济南知府、青州知府。宣统退位后,于1912年举家迁来青岛,寓居湖南路51号,后迁观海二路3号甲。黄公渚天资聪颖,家学渊源,青年时就被喻为民国四大骈文家之一。黄公渚先生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全才人物,他的诗词文章、绘画、书法,均达到了很高的造诣,有“三绝”之誉,他在古文献学、版本目录学、古典文学、金石学及文物鉴定等领域也有相当高的造诣,受到当时学界的普遍推重。在当时山东大学中文系古典文学教授中,与冯(沅君)、陆(侃如)、高(亨)、萧(涤非),合称“五岳”。黄公渚先生上世纪20年代受聘于上海著名藏书楼“嘉喜堂”工作,同时在中国公学、暨南大学兼任教职。1934年到青岛山东大学任教。抗日战争期间在北京以教书为生。1946年又返青岛山东大学任教。1964年,前往济南接受批判,会后在泉城自缢身亡。文革尚未开始,黄公渚以一死避开了以后的劫难。其苦心收集的善本书籍、金石拓片、古今字画以及书画创作、文学手稿,毁于一炬,故居易主。1980年,山东大学为黄公平反,补开追悼会。</h3> <h3>6、王献唐故居</h3> <h3>  王献唐故居位于观海二路13号甲,王献唐(1896—1960)原名风琯,字献唐。山东日照人。先后就读并毕业于青岛礼贤书院文科、青岛德华特别专门学堂土木工程专业。解放前,历任《山东日报》《山东商务日报》编辑,山东省立图书馆馆长、私立齐鲁大学教授、国立山东大学教授等;解放后,曾任山东古代文物管委会副主任、山东省博物馆筹备处副主任、省政协常委、山东省文史馆馆员、故宫博物院铜器研究员等。有著作《炎黄氏族文化考》《中国古代货币通考》等62种,计超千万字。是中国近代图书馆和文博事业的奠基人与开拓者。王献唐先生1928年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任职期间馆藏品大富,蜚声海内,成为仅次于北京的图书文物重镇。王献唐一生嗜书如命, 收藏无数,淡泊名利,视金钱如粪土,但对古钱、文物、书籍等极为热爱,不惜重金购买,为挽救和保护我国文化遗产居功至伟。解放后,王献唐先生向国家捐献越王勾践剑、李自成闯王印等珍贵文物8000多件及5万册古籍。他于诗、书、画、印等传统才艺亦功力深厚,无学不涉,涉无不精,一生专著50余种,约两千万余言。虽然历尽沧桑,但所幸许多重要的文稿还完好如初,青岛出版社已准备陆续出版这些遗稿。</h3> <h3><font color="#010101">7、王统照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王统照故居位于观海二路49号。王统照(1897—1957),字剑三,现代作家、诗人。1922年,王统照随母亲从老家诸城来到青岛,从此他就喜欢上了这座海滨城市。1926年7月,母亲去世后,王统照辞去中国大学(北京)的教职举家迁来青岛,他在观海山西麓买了这块土地建起了十余间砖瓦平房。观海台也成为上世纪30年代青岛文人聚会的场所,闻一多、老舍等人都是这里的常客,俞平伯曾有诗云:“故人邀我作东游,可惜年时在早秋。三面郁葱环碧海,一山高下尽红楼。”写的就是这儿。王统照在这里断断续续住了二十余年。在这里写下了诗歌 《这时代》 ,短篇小说 《声》 、 《银龙集》 ,散文集 《片云集》 、《青纱帐》,著名长篇小说 《山雨》 即在这里问世。1929年王统照在青岛还与同仁编辑出版了青岛的第一份文学期刊《青潮》。房子没有维修过,还是原始样子。</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青岛百花苑的王统照先生雕塑:</font></h3> <h3>8、苏白旧居</h3> <h3>  苏白旧居位于观海二路53号。苏白(1926——1983),山东福山人。名英心,别署陈风,号“不三不四楼居士”。幼年喜欢书法、绘画。1942年,考入青岛崇德中学,师从陈大羽,学习写意花卉和篆刻。出版有《苏白印蜕》《不三不四楼印集》《鲁迅笔名》等若干种。1983年3月,在上海《书法》杂志主办的全国首次篆刻征稿比赛中,苏白的《身无媚骨》荣获一等奖。其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声誉卓著。然而,天妒英才,年近57岁的他于1983年5月26日溘然离世。苏白生前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书协常务理事、西泠印社社员。</h3> <h3><font color="#010101">9、华岗故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华岗故居位于龙口路40号,两层欧式别墅带地下室,黄墙红顶,现为青岛市科技情报中心办公用房。1951年春天华岗任山东大学校长时在此居住,直到1955年8月受到“胡风集团案”牵连而受审查,文革期间在狱中含冤去世。华岗(1903-1972),浙江龙游人,现代著名哲学家、文学家。抗日战争至解放战争,任《新华日报》总编辑,中共华南局宣传部长、中央上海工委书记等职。建国初期曾任山东大学校长兼党委书记,创办《文史哲》杂志并任第一任社长,这是中国高校最早的学报。时至今日,《文史哲》依然是国内外知名的“学报之王”。任山大校长期间卓有建树,被师生誉为“懂政策、有能力、会办学”的好校长。其代表作品有《中国大革命史》、《社会发展史纲》、《鲁迅思想的逻辑发展》、《美学论要》等。</font></h3><h3><font color="#010101"> 位于青岛百花苑的花岗先生雕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0、德国俱乐部与德国学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俱乐部位于龙口路60号西侧,1914年日德战争,德国战败,只有少数德国人留在了青岛,德国人办的学校也被日本人占领。中国收回青岛后,德国人再次来到青岛,建立了德国领事馆侨民日渐增多,德国侨民在龙口路上同时建了俱乐部和学校,学校在东侧:</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1、张铮夫故居 :</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张铮夫故居位于平原路8号,张铮夫又名鉴祥,亦称张镜芙,山东著名藏书家。张铮夫藏书以目录学著作为主,因而称“千目庐”,另专门收藏明清两代山东人著作。解放后,他收藏的线装古籍就达2000余种,共计6000余册。其目录学著作,历代公私簿录凡1041种、3597册全部售予当时尚在青岛的山东大学图书馆。楼为张铮夫的母亲所建,张铮夫母子住在西式楼上,也就是藏书楼,佣人和他们儿女住在中式楼里。现全为民居。故居没有维修,还是原始样子。</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八、湖北路<br>1、德国警察署:</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德国警察署又名警察公署、德国巡捕衙门,位于湖北路29号,始建于1904年,建成于1905年,为胶澳建设管理局设计,俗称巡捕房。除1914——1922年间为日本宪兵队外,一直是警察局。其造型取中世纪以来德国村镇教堂型制,显示浓重的西欧城市街景的格调。作为德占时期公共建筑的主要代表作之一,其建筑设计精巧、庄重严谨,其建筑形式和风格充分反映了欧洲和德国当时的建筑流派所带来的影响。</font></h3> <h3>2、德国水兵俱乐部:</h3> <h3>  德国水兵俱乐部位于湖北路17号,又名水师饭店。建于1901~1902年,该建筑建筑面积4487.5平方米,高约15米,地上二层,地下一层,有阁楼。水兵俱乐部内有餐厅、桥牌室、台球室等设。既是当时德国海军的俱乐部,也是青岛第一座设有大型礼堂的建筑。整个建筑造型具有德国文艺复兴风格的典型形式。据考证,此地自1907年放映电影,是中国境内现存最早的商业电影院。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该建筑为日本居留民团、日本侨民协会办公处。1945年,为美国海军俱乐部。青岛解放后,该建筑为共青团青岛市委办公楼。后来由青岛市人民防空办公室使用。</h3> <h3><font color="#010101">九、湖南路、莒县路<br>1、汇丰银行经理别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汇丰银行经理别墅位于湖南路4号,建于1897年。</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天主教会宿舍:</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天主教会宿舍旧址位于湖南路8号,从门口上方花岗岩饰石上可以清晰地看见“1899”字样,它是与南边的湖南路6号同时建造,连成一体。湖南路6号东门的入口上方,一块同样的花岗岩饰石上也镌刻着“1899”的字样,这是当年的青岛天主教主教安治泰的住宅。这是德占时期前海一带最早建成的住宅之一。与许多老房子一样,这座楼的尖顶也是近几年才复建的。</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黑氏饭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黑氏饭店位于湖南路11号,始建于1924年,是法国式建筑,据说最初为一家法国的洋行,建筑面积770平方米。1932年,黑氏饭店因经营不善倒闭,被一位早年肄业于青岛当地的德华高等学堂的西医姜如心购得,开办了以其名字命名的如心医院,专理内科,在青岛有一定的影响和知名度。后来这座建筑的内里和外观都有些许改动,但仍保持旧有的基本面貌,现在为青岛市南区幼儿园。</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开治酒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开治酒店位于湖南路16号,始建于1913年4月7日,设计师为F.H.Schmidt,当时的业主是威廉开治。建筑面积1260.29平方米。抗战胜利后,中国银行的一位高级职员用4000银元买下,成为私宅。解放后,曾为民政局办公楼。</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德国公寓:</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公寓位于湖南路22号,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约600平方米。这座楼在正立面两端各起一道山墙,山墙上有“CW和1903”的字样,应为设计师或房主姓氏缩写和建筑始建的年份。此楼是青岛现存德占时期最早的公寓建筑之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胶州旅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胶州旅馆旧址位于中山路、湖南路南麓交叉口的拐角上,始建于1897年,总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楼高两层,斜坡红瓦顶,清水红砖墙垒砌而成。塔尖一度被拆除,现在已经复建了。临街建有3米高的红砖拱券式大窗,造型以德国古典复兴样式为主,又融合了折中主义风格,形成了华丽的立面形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东莱银行:</font></h3> <h3>  湖南路39号这座楼建于1914年,1923年起为东莱银行办公楼,日本第二次侵占青岛后,这座楼被日本宪兵队强占,作为日本宪兵队司令部。建国后,这座楼一度由青岛市档案馆使用,1993年,经市政府牵头出让给平安保险公司,然而,自从平安保险公司搬往城东,这座楼就一直荒芜下来了。近期据说拍卖给了一家企业。</h3> <h3><font color="#010101">8、市立图书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市立图书馆位于莒县路2号,1924年,胶澳商埠建立的胶澳商埠公立通俗图书馆于莒县路2号开馆,至1928年累计藏书5000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十、广西路、青岛路<br>1、总督府学校:</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总督府学校位于广西路1号。德国占领青岛后,1898年为解决德国人在青岛的子女读书,在原大鲍岛村开办了德国童子学堂,1901年迁到卑斯麦大街(今江苏路实验小学),1907年在广西路1号又建了一所更大的总督府学校,有学生大约110人,除德国人外,还有英、美、俄等国的学生。1914年国民党抗日将领孙立人曾在此校读书,其投身军旅的想法就是在青岛产生的。现为海军驻地。</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2、德国神甫姬宝璐旧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姬宝璐宅位于广西路5号,约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1367平方米。两层的建筑平面成凹型,主立面对称。德国神甫姬宝璐在1949年参与组织的一个天主教组织圣母军,姬宝璐任指导主持。1951年8月5日,青岛市军管会发布《布告》取缔圣母军。相关领导人被逮捕或驱逐出境。该建筑在1941年至1948年曾被用作芬兰驻青岛领事馆。1951年8月,这里成了山东军区青岛市人民武装部驻地。现经过改建后,住有多户居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3、德国商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商行位于广西路9号,建于1903年,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原为德国卡尔•勃帝克公司的办公大楼。建筑风格为券柱式。公司撤离后,这里成为德国侨民的住宅。现为民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4、米维斯基图书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俄国人米维斯基夫妇于广西路11号开办一家图书馆,位于二楼,图书馆以俄文书为多,次为英文、德文、也有少量中文,楼里还有俄国人的美术沙龙、世界语协会、世界语学校等。</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5、德华银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华银行位于广西路14号西面,1899年,有德意志中央银行等14家大银行联合组成了德华银行,总行在上海,青岛分行营业楼于1901年落成营业。建成初期的德华银行好像一个精致的大钱柜,西、南的外廊是它的收钱口,东北两面不加外廊是怕钱漏出,现在为一民居,老建筑保存基本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6、山东路矿公司:</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山东路矿公司旧址位于广西路14号东面,约建于1902年,德国三段式建筑。砖石木结构.占地面积594平方米。灰岩石砌基并呈条状镶嵌墙体和墙角,折坡屋面.东西墙面中有高直屋檐。下为露木装饰。整体建筑结构严谨、坚实,无多余雕饰。青岛市历史优秀建筑,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为民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7、德国领事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领事馆旧址位于青岛路1号,1897年建造,1927年设立领事馆。欧陆建筑风格。1945年闭馆。后孔子第75代孙孔祥勉(孔祥熙之弟)购下此处作私宅,命名为"南园"。孔祥勉之女、山东大学教授孔令仁将此楼捐献给政府。政府辟为"南园孔子纪念馆"。</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8、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胶澳德意志帝国邮局旧址位于广西路安徽路交界处,建于1901年,该楼原为胶澳邮政局,由德国施密特公司承造,原属冯.提帕斯基希公司私人商业大楼,后由德国总督府租下一层为邮政局,是我市保存最早的邮电营业楼,系山东省历史优秀建筑。</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9、亨利王子路理发厅:</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青岛亨利王子路理发厅位于广西路21号,建于1905年,曾经叫过巴特曼商厦,建筑保存完好。</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0、 医药商店旧址:</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德国医药商店位于广西路31号,青岛人俗称“红房子”。建于1905年,建筑师库尔特·罗克格,建筑面积约1939平方米。业主是来自纽伦堡的药剂师阿达尔贝特·拉尔兹。当时的青岛百姓还是比较信赖中医,因此西药的销售量并不高,药房主要的客户还是旅居青岛的外国人。因此,很多中国人并没有记住他的名字和曾经的主人,但却因为建筑之美记住了位于广西路上的这座房子。日本占领青岛后,拉尔兹成为了战俘被先后羁押在日本丸龟和板东的俘虏营。1920年被释放后,他去了荷属东印度群岛(今印度尼西亚),并在西苏门答腊继续开设药房。而广西路上的药房则被日本人占有,后改为橡树饭店。解放后,该建筑曾为青岛市一轻工业局办公楼。现为红房子家庭式旅馆,很多到青岛来寻访老建筑的朋友都慕名居住在这里。</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11、侯爵庭院饭店:</font></h3> <h3><font color="#010101">  侯爵庭院饭店位于广西路37号,开业于1911年7月,建筑的设计者是当时著名的私人建筑师保尔·弗里德里希·里希特,当时的店主为保尔·达奇塞尔(Paul Dachsel)。建筑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当时在庭院前一块不大的平台上设有遮阳伞,坐在伞下的客人可透过爱贝街路和威廉海岸的交汇口看到大海。1922年中国政府收回青岛主权,该建筑改为胶澳警察厅第一区警察署办公地。日本占领时期曾作为宪兵队驻地,抗战胜利后,仍作为警察分局驻地。现为青岛市公安局市南区分局使用。<br>(未完待续)<br> 王岩 2016年6月21日</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