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山新华书店——人生杠杆的支点……五山那个年头,那段碎阅(八)

陈少锋建筑师

<p>五山新华书店——人生杠杆的支点</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一</b></p><p>说起五山小镇,我在《茶山,风景那时独好》里稍稍提过。从大的地理概况来讲,它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最北端的边缘与南岭最南山脉相汇合的地方。从小的地理环境来讲,南起旧中山大学石牌坊开始直上大斜坡,上了一片小山岗之后再下一个小坡便一头撞进五山小镇。环顾五山四周,被华工华农的小山岗所环抱,像一个小小的盆地。盆地后面有一串山塘水系流经,甚是风水宜人。</p> <p>五山街景。 陈少锋绘</p> <p>五山新华书店就坐落在刚进入五山小镇的那个小斜坡底的十字路口,占据西北一角,也像五山一样小巧玲珑,占地百来平方米。除了拥有一扇拐角大门之外,就连一扇正经的窗口都没有。处于拐角大门前的台阶,因为斜坡地形的原因而不得不将自己调整为一高一矮。台阶高的一侧有八九级之多,矮的一侧就只有三级。门前有两棵千层白遮挡了来自东南方直射的阳光,斑驳的光影投射在书店的入口和乳黄色的墙壁上。整幢建筑低调亲切。</p><p><br></p> <p>五山小镇鸟瞰。 陈少锋绘</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二</b></p><p>但你可千万不要小看五山新华书店那个小样甚至有点寒酸的外貌,它实在是一个扮猪吃老虎的角色,只要你稍稍接触一下便会感觉到它宏大的气场。</p><p>这其中之一源于它具有着得天独厚的区域优势。文革时人们写批判文章,舞文弄墨间常引用的一句话“庙小神灵大,水浅王八多”,用于形容五山书店就再贴切不过了。</p> <p>开篇描绘的五山新华书店被四面小山岗所环抱讲的是地理概念,而更应提及的是它被四周的人文形胜所拥抱。在它的周边挤满了众多国内知名的大专院校、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院所,他们全是“爷们”,这些也在我的《五山,那个年代那段碎阅.第一集》里介绍过。说他们是“爷们”吧,可在五山新华书店的眼里,他们都是“孙子”。在那个物质极其匮乏的年代,供货商全是爷,买货的全是孙子,明白了吧?</p><p><br></p> <p>如果说各大学及科研院所是如繁星般闪耀在五山银河系里的话,那么五山新华书店就是他们的小太阳。在这个高深莫测的星空体系里,既有光年尺度下的宏观场面,又有如火星来客般的冲撞,更有如甴曱般在极端恶劣环境下还能苟且的超生命体。如何提供各种巨大能量而又奇特的养分给他们,这就需要五山书店拥有超宇宙力的生命源泉了。</p> <p>五山新华书店。 陈少锋绘</p> <p>每个学期各大专院校师生们所需天量的教材及教科书,加上各科研院所一起需要的外文书、影印书、资版书、中文期刊外文期刊等等聚合一起的书籍,门类齐全又数量巨大。其他诸如文艺类的政论类的和儿童读物等等,只能算个零头,因此呢五山新华书店每年的图书销售量都位列全广东省前三名。</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三</b></p><p>五山新华书店气场之大的另一个原因是里面的营业员具有精灵般超凡的本领。其中有几位是我们华工华农子弟,如黄灵达、孔燕玲,其中一位我再熟悉不过的,她的名字叫林琦瑛。说起她,身材也如五山书店般小巧玲珑,整天像天外来客般精神抖擞、利索精干,以她特有的三维度工作方式应对来自四维度时空扭曲型的灵魂问答和五维度无中生有型的无理取闹。</p> <p>当其时,她是书店里负责为各单位图书馆、资料室以及教材科服务的,正好与我打交道。当时我在华工图书馆工作,与其说是一名图书管理员不如说是一个搬运工。每周几次定期骑着三轮车到书店进书,运回图书馆之后又一包一包地扛上四楼的采编部。图书馆每层楼高相当于通常楼高的两层,也就是说我要将书一包一包的扛上六七楼。一个臭苦力有何资格直面如花似玉的林妹妹?太伤自尊了。所以每次去书店都不敢正眼看一下她。只要她的小手一挥,我就顺着方向乖乖的埋头苦干,内心那个自卑就不必说了。</p><p><br></p> <p>要知道林妹妹皇恩浩荡所及的对象可不光是我,还有远在岗顶的暨南大学和华南师范学院,更有远在龙洞方向的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化学所、土壤所等等,这些全在林妹妹散发的引力波范围之内。至于华南农学院、省农业科学院、省机械学院等等就更是林妹妹们石榴裙下的“孙子”了。</p><p><br></p><p><b style="font-size: 20px;">四</b></p><p>虽然林妹妹们指点江山,完全可以颐指气使的,但她们“俯首甘为孺子牛”,一如既往地热心为师生们服务。这里有林琦瑛参加1998年广东省行业演讲比赛的录像为证,请大家欣赏:</p> <p>演讲中提到的暨大书亭是五山书店职工为了照顾远离五山的暨南大学师生而专门在暨大校园里开设的一个售书点。演讲稿中提到的龙老先生是华工龙庆忠教授,是我国古建筑方面的泰斗。从林琦瑛所述我们能感受到五山书店营业员们,无论是服务于大教授还是服务于残疾的小人物,他们都尽心尽责,小太阳围绕着行星转,绕反了喔。</p><p><br></p><p>大家都明白,随着传媒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知识的传承会同步递减,而灵魂的启迪会同步递增,林琦瑛声情并茂的时光回放演讲充分证明了这一点。</p><p>对了,她的演讲还获得了全广东省亚军呢!</p><p>1990年她参加全广州市读书活动演讲比赛获二等奖;参加广州市文化局演讲比赛获一等奖。</p><p><br></p><p>利害了林妹妹!</p> <p class="ql-block">书,有着别的东西所沒有的特质,特别显得高贵文雅,只要有它的存在,整个场所都会平添几分尊严。五山新华书店是我心中的圣地。不光是我,五山地区生活着无数惯于数理逻辑推理的呆子们、蛰伏在无边实验田里钻营的甲壳虫们、自以为与航天器那般横空出世的天马们,他们无一不顶礼膜拜地前来五山书店朝圣。</p> <p><b style="font-size: 20px;">五</b></p><p>我记得还是小屁孩时,公仔书(小人书)是我们的至爱,常钻进书店看去。要是你以为我们是去买吗?那你就错了,我们只能透着玻璃柜久久地注视着里面躺着的新来的公仔书的封面解解谗,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去。没钱买呀,只能把整个书店当成新书橱窗罢了。然后就是急匆匆地跑遍但凡有可能借到公仔书的“关系户”那里借来看。借书时间有着最严格的规定,因为传阅有着光速般的效率。</p><p><br></p><p>上新华书店看封面的另一个原因是因为但凡精彩的书都因为传阅的次数太多太多以至于没头没尾,越是好看的缺的页数就越多。不光公仔书如此,小说等等也是这样。记得《林海雪原》就是这样,找遍所有版本基本上开篇己到了小分队早己出发,看到少剑波描写白茹日记时又没了几页,最令人牵肠挂肚的是结尾部份小分队追到牡丹江跨铁路追剿残匪时就没了结局。</p><p><br></p><p>唯一一次买新书是文革之初,听说将有《欧阳海之歌》售卖,大家奔走相告连夜排队,每人限买一本,买上的兴高采烈,没买上的垂头丧气。到了文革,满书店尽是马恩列斯理论书籍,《共产党宣言》、《毛选四卷》、《小红宝书》,那自不待言铺天盖地。更有什么《哥达纲领批判》、《联共布党史》等等那般天书摆满了所有书柜,还有《资本论》。那时连吃饭的钱都没凑够,哪里有钱买得起那大部头的书?说白了就是意识形态终归斗不过意识肚皮。</p> <p>那时每个人都似乎成了理论大家,政治挂帅成了吞食一切的黑洞,独立思考成了孤独的外星人。唯一还有一点点文艺范儿的就属《艳阳天》、《金光大道》了,还有鲁迅杂文短篇什么的。不是还有一本《少女之心》吗?那不属于新华书店,是手抄本,在民间手口相传,盛行的很,将处于青春发育期的我们看得耳热心跳,而对于艳阳天里的焦椒红那是一辈子都忘不了的正统大美人。</p><p><br></p><p>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们所处的那个时代那样,在书和生命间建起了最深切的关系。</p> <p>政府文件</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六</b></p><p>书店有一个重要功能是卖画,那个时代最时髦的是宣传画,很有时代感。文革时基本是毛主席走遍祖国大地、全国山河一遍红、工农兵昂首挺胸,还有八个样板戏的剧照。他们都高高地屹立在书架之上。毛主席永远要面朝东方,要是挂错朝西了就会被人举报。</p><p><br></p><p>好搞笑的一件事是听说华工师生去英德抗旱,标准行程里少不了到贫下中农家访贫问苦接受再教育。一次来到一户贫农家,只见破败的墙壁上赫然贴着刘少奇的画像,谁都不敢吭气。那时刘少奇早被打倒,这位贫下中农居然还斗胆张贴叛徒工贼的像。于是一位胆子稍大的老师小心翼翼地说道:“老伯,你为什么不挂毛主席的像?”没想到那位贫下中农指着刘少奇的画像说:“这就是啊!”大家顿时哑口无言。山区里的人不识字又不知道毛主席的长相。</p> <p><b style="font-size: 20px;">七</b></p><p>七十年代我还在五山街道工厂当机械工,三天两头往五山书店钻。《金属切削》、《刀具》、《机床》等大多由东三省半月定期出版的小册子是我的读物。那时想像上大学还不如想像地球毁灭,人生目标就是当好一名机械工人。</p><p><br></p><p>另外使人常光顾书店的是每星期都有《每周新歌》小册子卖。《革命歌曲大家唱》,到后来陆续出版了《战地新歌》一、二、三集,我都买了。最兴奋的是当付完钱后,营业员在书的扉页上或者在封底上郑重其事地盖上一枚小红章,宣告了从此以后这本书就是我的了,我也成了图书发行员了。从此这本书就以我为出发点开始了它无尽的旅行了。</p> <p>我工作的地方——五山后头茶地上被人们戏称的屎坑工厂,它的确是利用荒废了的公厕改造利用而成的。画中远景是五山小镇,池塘对岸是煤店。 陈少锋绘</p> <p><b style="font-size: 20px;">八</b></p><p>时间来到了文革结束后的八十年代初,社会上下如同欧洲文艺复兴一般,许多世界名著得以重见天日。巴尔扎克、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大小仲马、司汤达等等一个个伟大人物排着队挤进了五山书店,又一个个相继被关在“牢笼”里。因为他们的书太过紧俏,以至于要走后门才能买到。于是乎书店里的图书发行员们便把一个个高贵的灵魂锁在柜里,遇到熟人才放他们出来。这种行径似乎没有遭到反对,大家只恨自己没能巴结上林妹妹们。读书人“偷书不算偷”,孔乙己的观点深入人心,“读书人走后门买书不算走后门”嘛。</p><p><br></p> <p>话说回来,为什么上百年乃至上千年的一些书会被后人捧为名著而经久传世?答案我讲不清楚,但有一点我深信:文革那种不经大脑思考的泛政治化的狂呼乱叫仅仅是一种无厘头的献丑,任何所谓至高无上的道德企图规范人世间哪怕最卑微的悲欢离合都属于极端的无聊。</p><p><br></p><p>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那一波次冲击波,让被桎梏了十年的国人终于回归到自由的空间里,得以重返当代思想文化最激荡的风云岁月。</p> <p><b style="font-size: 20px;">九</b></p><p>伴随而来的是恢复高考,书店里最畅销的是上海出版的《中学数理化自学从书》,是一大系列呢。读者从十二、三岁至三十几岁。从此这一大批人就再也没闲功夫想像地球毁灭的事了。</p><p><br></p><p>大学又重新焕发新生。据林琦瑛回忆有一年华工编写的全国通用教材《建筑制图》发行量巨大,主编朱福熙老先生每天都来书店“督战”,使得那一年的她业绩名列前矛。持续努力的她在1983年还荣获了&lt;广州市最佳营业员&gt;的光荣称号,不得了啊!</p><p>那时的她可能不知道这本教材发韧于我父亲的呢。</p> <p>五山街景。路左边依次是新华书店、邮局、五山街文化站(圆穹顶建筑)、五山卫生所、粮店。路右边依次是车衣铺、五山机电社、张和住宅、夹缝处为钢笔维修档、药材铺、早点档、百货公司。远处是华农大门。 陈少锋绘</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b></p><p>打那以后五山书店便一发而不可收,从此不靠组织豢养了。1986年来了一次装修,大门两侧增加了橱窗,开辟了小二层,书店不光卖书,还卖圣诞卡,继而还卖音响磁带,从无声到有声,从平面到立体,应有尽有,从此走上了多种经营之路,很受欢迎,书店从早到晚门庭若市。至此,五山书店从童真般的青涩开始进入了电光火石般的成长。先后开辟了石牌岗顶门市部、沙河门市部、员村门市部、东圃门市部。五山书店作为总舵主独领风骚了十几年。</p><p><br></p> <p class="ql-block">到了这个份上,林妹妹们该享福了吧。而林琦瑛深谙“福之祸兮所倚,祸兮福之所伏”的道理,当社会上的人们狂热地向钱看时,林琦瑛却像神秘冰冻的慧尾一样扫过火红燃烧的星球,然后消失在茫茫宇宙之中。其实她在重新默默地构建自己更为宏伟的价值体系和知识构架。可不是吗,她到中山大学图书馆学系图书发行专业脱产学习去了。1991年她走上了领导岗位,后来成为了广州市古籍书店的大经理,还兼任集雅斋古字画公司经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正是“我借春风伴人生,更携秋水揽星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另外林琦瑛在1993年代表广州市新华书店参加全省在广东电视台现场直播的业务比赛中获得图书知识比赛第一名!参加广州市直工委在广州市府演讲比赛获二等奖,还上了《广州日报》!怪不得五山书店会这么成功,原来都是一群林妹妹高超的业务水平和热心的服务所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她就是那样阳光!又那么低调!发小们从来都没听她说过获得过什么荣誉,只是我在写这个美篇时收集资料才仰望到有一颗我们从小就熟悉的星星巴眨巴眨地闪耀着迷人的光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回到那时的五山,就在此时五山新华书店平静的地平线下,地狱之火正在悄然运行。</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一</b></p><p>时间来到了1998年,五山新华书店鬼使神差的进行了第二次装修。不知道是否动了哪一个风水穴位,自那以后五山书店的日子似乎不再蒸蒸日上了。社会上销售图书的渠道开始五花八门,先是华工大门口开了一家南国书店专门卖建筑方面的书。我这时早已在华工设计院工作,所以经常光顾那里。书贩子也多了起来,他们用手拖车拉着一大堆书服务上门,因此我就基本没再上五山新华书店了。那时确实很忙,经常飞往全国各地,逛书店的机会就只属于候机的时候了。</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二</b></p><p>再过些日子,五山修起了地铁,还要拓宽马路。这一折腾不要紧,一下子就要了五山书店的命。由于书店太小,马路拓宽的红线一划,整个书店全在红线之内,一点讨价还价的余地都没有,再加上那里又是地铁口,即便能讨个一星半点的价钱,也经不住地铁口一张大嘴,连打牙祭都不够。</p><p><br></p><p>唉,可怜的五山书店就这样消失在茫茫宇庙星空里了。</p><p><br></p><p>它被拆的那儿当儿,我还真没注意到,甚至没想到与它一起照张留念照,亦或作一个告别仪式什么的。</p> <p>舵主一垮,各处分店也纷纷倒闭。时光荏苒,物欲横流,眼前名利场的手一招,遮挡了诗和远方。</p><p><br></p><p>过去的20年,互联网漫天遍野撒上360度无死角的万能大网,从电脑开始继而手机,再继而可能就进入芯片植入大脑的时代。面对扑面而来的新科技潮流,指望用几张新款圣诞卡死命顶住那扇木制老朽的大门是徒劳的。</p><p><br></p><p>每个诞生于世上的事物都可能是猎手,但同时也都可能是猎物。造物主就是这样设计世界的。</p> <p>应该理解时代进步总会抛弃一些东西,这不妨碍我们对往昔的怀旧。怀旧之所以产生是因为有了新的开启,怀旧对标的是开启,所以怀旧其实就是落脚于新的现在甚至未来的。这样一来怀旧过后便可释怀了。</p><p><br></p><p>但无论如何我还是很怀念那个年代的五山书店。毛主席亲笔书写“新华书店”四个金字镶嵌在红色的底板上,试问有哪一个行业的店铺有伟人的题字?真没有啊!</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三</b></p><p>对了,说了半天你可知道五山书店的全称是什么吗?尽管跟它相处了几十年,还真不清楚它的正式店名,还是请林琦瑛告诉大家吧。五山书店的全称是&lt;广州市新华书店石牌书店五山门市部&gt;。请大家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吧!</p><p><br></p><p>它走了。</p><p><br></p><p>当火红的年代终被宇宙中最黯淡的黑洞吞食,保不准会有超新星的爆发,重新点燃一片血红,其中也许有一片血红上面会闪耀着这些个字:广州市新华书店石牌书店五山门市部。</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四</b></p><p>现如今,在开篇所描述的进入五山小镇之前要翻过的那片小山岗已开通了隧道。</p><p>“忽逢桃花林,芳草鲜美,落英缤纷,临近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时光隧道。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分钟,豁然开朗,土地平阔,屋舍俨然,……”</p><p>咦,这好像是《桃花源记》,又好像不是,似是而非。这就对了,这是《桃花源五山记》也,说的是五山小镇如世外桃园。其实对我来说,真正心灵深处的世外桃园是五山新华书店。</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五</b></p><p>现在我常常路过这里,也偶尔遇见到林琦瑛,她还是那样精神抖擞英姿勃发,浑身散发着青春活力,坚定的目光凝视远方,疾步奔五山菜市场而去。</p><p><br></p><p>注视着林妹妹在逆光中渐渐远去的身影,看不出曾经戴在她头上的各色光环,也没几个人了解她在新华书店近四十年如何兢兢业业的奉献,如同现在没多少人知道五山书店从民国时期便屹立在五山大半个世纪以及它的辉煌与落寞。</p> <p>林妹妹又在注视着远方。</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六</b></p><p>“旭日东升,霞光雾霭,诵读相闻。其中往来书生,男女衣着,悉如外星来客,怡然自乐。不知现在,只知末来……”。《桃花源五山记》还在续笔。</p><p><br></p><p>凡人们只是自以为是的认为在火红斑爛的聚焦点处渐渐消失的林妹妹以及五山新华书店真的一去不复返,真的去买菜的呀。但魔鬼糜菲斯特也许知道真相呢。他说他看见了林妹妹迈上了五山新华书店一高一矮的台阶进去了,只留下斑驳的光影投射在书店的入口和乳黄色的墙壁上。糜菲斯特还猜测到她们和书店凑在一起说不定又去哪个星球体系构建一个前所未有的N维度的架构去了。</p><p><br></p><p>面对山颠下一望无际人类改天换地无比壮丽的场面,浮士德博士全然忘记了与魔鬼糜菲斯特订下的要命契约,脱口喊出了:“啊,美好的时光,请你停留!”</p><p><br></p><p>是啊,谁不留恋那美好的时光!</p><p><br></p><p>“要每时每刻的去开拓生活,然后才能做生活的享受”。浮士德博士的肺腑之言感叹的正是林琦瑛,也包括五山新华书店。</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十七</b></p><p>而我却还在唠唠叨叨:“五山新华书店是我树立理想情怀的基石;是我赖以凌云飞翔的翅膀;是我艰难探索前行的密钥;是我人生杠杆的支点;是我……”</p><p><br></p><p>喂喂喂,别再唠叨了,知道五山新华书店确实影响了你的人生了,还是描写一下书店本身吧。</p><p><br></p><p>哦,好吧。</p><p><br></p><p>“五山新华书店庙小神灵大,水浅王……”</p><p><br></p><p>喂喂喂,别再念下去了,什么“水浅王八多”,想不明白你到底是夸奖人呢还是在骂人?</p><p><br></p><p>这样吧,把“王”字一竖去掉不就行了吗?哦,对!变成“水浅三八多”,好贴切喔。</p><p><br></p><p>但仔细想想总还是觉得味道不对,碰到林妹妹还是说不清道不明。</p><p><br></p><p>哦,是的,真是的。</p><p><br></p><p>五山新华书店的历史变迁就如星辰银河悬在那深邃的夜空,她就在那里,但你就是数也数不清,道也道不明。</p><p><br></p><p>不过她却充满诗情画意!</p><p><br></p><p>(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