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枫🍁】《跟着课本去“旅行”》之“驾着云端,走进—惠崇春江晚景"

马福玲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惠崇春江晚景</b></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宋】苏轼</span></h5><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竹外桃花三两枝,</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春江水暖鸭先知。</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蒌蒿满地芦芽短,</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176, 111, 187);">正是河豚欲上时。</span></p><p><br></p> <p>  当春带着它那独有的一抹新绿,为大地披上一件绿色的面纱时,朦朦胧胧中,渗透着雨润,散发着喜悦。“竹外桃花”含苞羞涩,满地芦芽竞相初探。这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三(下)第一单元《古诗三首》中的《惠崇春江晚景》,这是宋代诗人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所写的题画诗,再现了画中的江南早春景色。</p> 单元语文要素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试着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二年级下册学习过“读句子,想画面”,三年级上册有过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或诗中描绘的景色练习,都为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练习奠定了基础。 <p>  教材针对诗句理解的难点提供了注释,学生可以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除此之外,同学们还可以借助插图、联系生活实际、展开想象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的意思。</p> 注释 <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惠崇:</b>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p><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蒌蒿:</b>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入药。</p><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芦芽:</b>芦苇的幼芽,可食用。</p><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河豚:</b>鱼的一种,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p><p><b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上:</b>指鱼逆江而上。</p> 赏析 <p>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p> 结合诗句的意思,想象画面,描述诗中景象,进行朗读指导。 读中有画,画中有诗 <p>  绿色的竹林,掩映着几枝粉红的桃花。江上春水荡漾,一群鸭子在欢快地嬉戏。多么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美好的遐想。</p><p><br></p> <p>  这首诗朗诵起来应该是轻快愉悦的。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诗中的景色展开想象,配上合适的音乐,在富有画面感的想象中,学生入情入境的朗诵。</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 303班 方一涵</b></font></h5> 通过聆听同学们的朗读,我的眼前浮现出了一幅美好的画面:竹子和竹外开放的桃花,江水和水上浮游的鸭子,布满地面的蒌蒿和刚发嫩芽的芦苇。从江岸到江面再到江边,逼真地再现了画中江南早春的主要景物,给人以生机勃勃之感。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6fbb"><b>宜昌高新区实验小学 303班 张子轩</b></font></h5> 诗人紧紧抓住并突出自然景物在季节转换时的特征,以“三两枝”“鸭先知”“芦芽短”“河豚欲上”传神地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早春图。“暖”“欲”两字借想象和联想点活画面,写出了视觉之外的春水方生的暖意和这股暖流之下“河豚欲上”的信息,写出了画家难画之状和未画之意,使全诗灵动鲜活,意境清新而自然。 那么,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当地的哪些景象呢?《惠崇春江晚景》的背后,又有哪些有趣的故事呢?接下来,让我们跟着课本去旅行,走进靖江,看看书本之外的《惠崇春江晚景》。你肯定会有收获! 视频一 视频二 视频三 苏轼拼死吃河豚,这个故事是不是特别有趣呢?百里长堤寻蒌蒿,传统风俗学礼仪。一样的课本,不一样的旅行;一样的旅行,不一样的收获。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跟着课本去旅行,驾着云端走世界。

惠崇

春江

晚景

画面

河豚

芦芽

想象

苏轼

旅行

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