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东方宝藏——麦积山石窟艺术漫纪</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上篇)</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那是乙亥年盛夏,气温陡升,酷暑燥热,熏蒸难熬。恰逢有几天高温休假,何不去西部名胜纳凉避暑。主意已定,约了几位友人一同前往那仰慕已久的中国四大石窟之一——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去领略中国石窟艺术的瑰宝。</p><p><br></p> <p> 离开西安,沿着渭河河谷西行,湍急的河水,时而在列车的左侧,时而在右侧奔驰。窄而深的河谷旁小径连绵不断。我注视着黄色浑浊的河水和河旁边的平川以及不远处隆起的座座黄土高坡,不禁油然想起:这不就是唐朝高僧玄奘西去取经所经过的道路吗?这不就是汉朝张骞通西域途中伫马饮水的河流吗?……</p> <p> 随着列车滚动声昏昏入睡,一觉醒来,已达到目的地——天水,车行328公里。一路上穿隧道,过铁桥,在山谷里盘旋爬坡,所以列车速度较平原地区慢得许多。</p> <p> 古代天水称秦州。这个名字的来历与秦始皇的祖先在这一带建秦国有关。远在公元前九世纪,秦王朝的祖先嬴非子替周孝王在天水一带主持牧马业有功,被封于天水、秦安、清水一带,建诸侯国为秦。后来,秦国向东发展,到公元前三世纪,统一全国,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帝国。</p> <p> 天水在西汉时称上邽县,属陇西郡,张骞两次通西域,皆出陇西,经过天水。而玄奘去西域取经从长安出发“过秦州,停一宿”(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记载)。天水位于丝绸之路要道上是毫无疑问的。</p> <p> 天水在古代还是从中原通往西南的要地。三国时代,蜀丞相诸葛亮数次从四川出兵攻魏,与司马懿在天水附近对垒。如今,天水城东郊还存有一土堆,当地人称诸葛军垒,传为诸葛亮巧布军阵的地方。</p> <p> 麦积山,又名麦积崖。在天水市东南约30公里处,是我国西秦岭山脉小陇山中的一座孤峰。山形上突下缩,从远处看,像一个巨大的麦垛。周围山奇林郁,溪石联映,风景异常优美,在中国四大著名的石窟中,以麦积山石窟周围的风景最为秀丽,无一伦比,这是在探研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之后的一番直言了。你瞧瞧,那郁郁葱葱的青山,山巅云雾缭绕,山峦上密布的常青树,就我能认识的如华山松、雪松、白皮松、紫柏、椿树、竹叶长杉……。据说这里山上还长满了琼花、杜鹃花和许多不知名的野花。春秋时节,群山就像披上绚丽的彩裳。</p> <p> 这里又是秦岭森林的边缘,森林里藏有许多野生动物,虽没见到,但寂静的林子里还时时传出清越的鸟鸣声。走在麦积山下,处身于群山包围之中,感到空气湿润舒适,与想象中的西北干旱气候迥异。目所能及的远山就是秦岭山脉;山这边的溪水流经渭水,汇入黄河,而山那边则是嘉陵江水系,属长江流域了。怪不得,我所站的地方虽属西北地区,而气候却又颇似西南地区,温暖湿润,万木生机勃勃。</p> <p> 陇南麦积山,与敦煌千佛洞,大同云岗的艺术,似乎有天然鼎峙的艺术宝藏,在地理与石窟艺术史上,有着辉煌不灭的一页。唐代诗人杜甫在游此后赞谓:“野寺惨僧少,山园细路高,麝香眠石竹,鹦鹉啄金桃,乱石通人过,悬崖置屋牢,上房重阁晚,百里见秋毫。”而五代王仁裕,登麦积亦有吟题,对麦积山形容,尤为真切——“蹑尽悬崖万仞梯,等闲身与白云齐,檐前下视群山小,堂上平分落日低,绝顶路危人少到,古岩松健鹤频栖,天边为要留名姓,拂手殷情手自题。”我身临其境,才深知这两位大诗人对其真实的描写与称赞,否则,怎知想象中的麦积石窟是如何的奇险,建筑艺术是如何的雄伟,更能推想出石窟的艺术之不一般了。</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东方古雕塑艺术博物馆</span></p><p><br></p> <p> 麦积山石窟是从十六国后秦时期开始开凿的,距现在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后经各朝诸代不断开凿、重修,遂成为我国著名的大型石窟群之一。这座艺术宝库,原本是一个完整的山体,唐开元22年,天水一带发生强烈地震,使崖面中间部分塌毁,整个窟群便分为东西两部分。东崖现存洞窟五十四个,西崖现存洞窟一百四十个,共保存了从公元四世纪末到十九世纪初期的各代泥塑、石雕七十余件,壁画一千多平方公尺。这对研究我国古代泥塑、石雕、壁画、建筑以及宗教等有关历史,提供了形象而系统的实物资料。当我们踏上一层层如彩虹般的栈道,观看窟窿里的一尊尊精美佛像,欣赏一幅幅描绘佛经故事的壁画,仿佛走进了历史的长廊,感受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具有非凡的艺术创造才能和智慧的结晶。</p> <p> 140多米高的崖壁上,栈道层层交织,多止12层,俗称“十二联架”。</p> <p> 麦积 山石窟从开创时间上讲,虽然比我国最大的石窟——敦煌石窟晚二十年左右,但比著名的大同云岗石窟和洛阳龙门石窟,却早半个多世纪。尽管它远没有敦煌莫高窟的洞窟那么多,一般洞窟也没有那么大,但是它所保存的南北朝以前的早期洞窟和造像,却远远超过了莫高窟。而保存至今的泥塑、雕像其中绝大部分是隋代以前的原作。难怪我国著名雕塑家、美术家刘开渠先生曾说:“如果可以说敦煌是一个历代壁画大画馆,那末,麦积山是我国历代的一个大雕塑馆了。</p> <p> 中国四大石窟,麦积山石窟向来是以它那精美的泥塑艺术著称于世的。不论是南北朝时期的“秀骨清像”,或是后来丰满圆润的艺术造型,大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温婉可亲,还富有生活气息。特别是那种“以行写神”,“重在写神”和“形神兼备”的传统表现手法,更充分体现出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独特风格。</p> <p> 隋唐时期的雕塑手法朴实,造型敦厚,气度恢宏。用两个字来概括,就是“大气”。</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43号特窟胁侍菩萨 宋</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43号特窟胁侍菩萨 宋</p><p> 第43号特窟两身胁侍菩萨,塑造艺术技巧娴熟,形态温柔可掬,同样是继承了唐代风格的彩塑佳作。</p> <p> 麦积山石窟的高峻惊险,在我国主要大型石窟群中,也是尤为突出的。所有洞窟,都开凿在达二、三十米乃至七、八十米高的悬崖峭壁上。这鬼斧神工的龛窟究竟是怎么开凿出来的?麦积山石窟艺术研究所的同志们告诉我们:古人采取平地堆木的办法,一直堆到崖巅,再自上下镌凿龛窟佛像,然后再拆木而下。直到现在,当地还流传着这样的谚语:“砍完南山柴,修起麦积崖”,“先有万丈柴,后有麦积崖”。早在五代人所撰写的《玉堂闲话》中就曾称赞它“虽有人力,疑似神功”。足见当时工程之浩瀚、艰巨而困苦。</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佛国里《最后的晚餐》</span></p><p><br></p> <p> 麦积山由赭红色砾岩构成,崖面如刀削,直上直下,拔地而起,高达一百四十二米。站在一公里外,就可以看见一组壮观、隽美的雕刻造像,巍然屹立在悬崖峭壁之上。中间有一巨大坐佛,高达十五米,左右有两尊菩萨侍立,喜笑颜开,迎立于露天之中。在这些大佛像的旁边,凌空而架的飞阁古栈,直通到达东西两崖的各个石窟。</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东崖大佛</p><p> 这是现存麦积山隋唐时期的最大最宏伟的东崖大佛,高达16米,雕塑手法朴实,造型简洁敦厚,饱滿凝重,气势恢弘,虽残破但仍具隋代风格,是古人在麦积山雕塑艺术中留下的相匹配的大手笔、大巨作和贵重的历史文化艺术遗产。</p> <p> 当我们穿过山崖下的隋代建筑的净念寺,攀登东崖各古迹时,第一个引人注目的是魏文后的墓窟。这所墓窟建造得相当讲究别致,它的外形为崖阁式,一进外门,就有北宋时期所塑的四大金刚,站立两旁。金刚红脸赤发,筋肉暴起,姿态威武,非让牛鬼蛇神们过此胆战心惊,畏缩不前。而在洞中坐的佛像之后,又有双龙椅及二侍女的浮雕。浮雕女像笑颜天真,龙椅上龙头若舞,活灵活现,值得拍照留作,今后研究。</p> <p> 出魏文后墓石窟,再循古栈上登,就到了雄伟的七佛阁和鹞子翻身牛儿堂了。七佛阁又名散花楼,是麦积山石窟中最宏大的一窟,仅窟外石长廊,就达三十一公尺多,高近十七公尺。石崖造型如古代宫殿,有高檐,有圆柱,佛龛外型作幔状,精致异常。阁内有两米多高的七十多尊大佛像。而挺立于长廊两端的袒胸赤臂天王像,高达四米半,威武庄严,栩栩如生。这些雕塑,多是北周作品,以后各朝代均有程度不同的补塑,其中有部分为宋、明时期重塑。</p> <p> 4号窟上的七佛龛是麦积山石窟群中最宏伟、最壮丽的一座建筑,分为七间八柱庑殿式结构,八柱殿外分别雕塑形神兼备的天龙八部金刚浮雕。分前廊后室两部分。后室由并列七个四角攒尖式帐形龛组成,帐幔层层重叠,内柱、梁等建筑构件均以浮雕表现。因而,麦积山第四窟的建筑是全国各大石窟中最大的一座摹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洞窟,是了解研究北朝木建构建筑的重要资料,并在石窟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p> <p> 在长廊窟顶的平基式的天花板上,每格都是六朝时期所绘的佛经故事,环以频迦异兽多为龙罗,天网璎珞,飞天种种,庄严微妙。七个佛龛的上端壁间,也画着七大幅壁画,每一画里都有四个伎乐天人,有的在奏乐,有的在进香,有的在散花,无不神彩飞动,维肖维妙,美不胜收。还有“中儿堂”那只“金角银蹄”的神牛,虽然蹲伏在天王脚下,却昂首展望,似想跃起,显得十分神气,这实际上就是民间所喜爱的牛犊的形象。</p> <p> 七个佛龛门楣顶部各有一幅飞天壁画,每幅壁画由四个飞天组成,世称“薄肉塑飞天壁画”。飞天衣饰部分全用彩绘,面部及裸露的手臂等部位,则用一层薄薄的泥料塑成有立体感的浮雕形式,使雕塑艺术和壁画艺术在这里得到最完美的结合,真是巧夺天工。</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下七佛阁长廊外景</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下七佛阁长廊内景</p> <p> 在西崖上与东崖散花楼并齐的,有极为精致的二洞,即万佛洞和天堂洞。天堂洞的内窟为平顶,并开有三个天窗,光线充足。窟内四壁都有壁画,最为动人的壁画,要数靠西侧的那一幅《战骑图》。这幅画有四骑正在搏杀,劲马交错狂奔,鬃尾迎风伸展,骑者挺戈猛进,表现出战事盛急,胜败已分,情节生动,绘功绝伦,再现了古代艺术家们的高度的艺术水准。</p> <p> 万佛洞亦称为“碑洞”,是麦积山石窟最大最深的一个,洞内有极其珍贵的石碑造像十八座。最为精彩的要数第十号碑雕刻的佛传故事,它把释迦牟尼的生平,择要的用画面表现出来。从燃灯受记,乘象入胎,树下诞生,到九龙灌顶,剃度、降魔、说法和涅槃,共刻成八幅连续性的故事画面。因为故事情节不同,处理手法也不同。画面匀称和谐,轻重疏密,毫不板滞。在乘象入胎这一画面上,大象扬起长鼻,跃开四足,表现奔驰迅速的姿势;而且象背座上飘起两条带子,不仅为了装饰美的效果,也为了增加飞奔的动力。</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麦积山第133号特窟 宋</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麦积山第133号特窟 宋</p><p> 第 133窟的佛与罗睺罗塑像,是佛教艺术中难得一见的反映佛陀与家人关系的作品。佛陀手抚爱子的头顶,显现无比温馨的慈爱,佛陀曾说过:我视一切众生如罗睺罗,这是佛陀的父爱与世人的父爱不同之处。主佛高约3米,脚立莲座,顶天立地,姿态优美,罗睺罗侧立,双手合十于胸前,两佛呼应关系处理地非常和谐舔牍。</p> <p> 第133号特窟16号造像碑(局部)画面,充分表现出师父的爱徒之心真意切,唠叨育徒,父母般的慈爱,可谓师父是佛,父母也是佛,佛就是父母的境界。</p> <p> 开凿于北魏时期的特窟大型卧佛造像</p> <p> 从这每一幅画面上,就可以看出我国一千五百多年前的艺术家的巧妙技法。把静止的画面,转变成活泼的生动景象。在佛陀涅槃的画面上,佛卧着,弟子在背后围绕着,各个表现出不同的情绪,有的悲怆,有的惊惋,有的祈祷,有的留念。从这样构成表现上,使人突然联想到,比这迟了一千多年的达芬奇的那张名作《最后的晚餐》,要深刻的表现出复杂交织的情绪,这出自东方的艺术表现形式,真有异曲同工之妙。我徘徊在琳琅满目的碑雕群中,犹如置身于东方大雕塑馆中,为超群的艺术所征服。站在这尊像前,上下左右端详,久久不愿离去。</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第127号特窑大型壁画西方净土变 北魏</p><p> </p><p> 2012年,麦积山石窟第127号特窟,精美绝伦的大型临摹西方净土变经变壁画,在英国利物浦国际双年展上隆重展出。英国《卫报》和BBC电视台进行跟踪报道,轰动了世界,让西方人刮目相看,麦积山的东方雕塑和壁画艺术如此地伟大和震憾,古老的中华民族有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和辉煌的艺术宝藏,我为麦积山石窟艺术感到自豪和骄傲。</p><p><br></p><p><b>(未完请看下篇)</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