瞻仰离石烈士楼

解德辉~宁静致远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处建于明代的关帝庙后改建为安放烈士画像及1507位抗战烈士英名碑刻的烈士园;</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座遗存抗战解放战争期间绘有弥足珍贵的40幅连环画反映离石抗战故事的烈士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一个专注晋绥文物收藏家为保护抗战壁画认养烈士楼打造晋绥兵民博物馆的郝宏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一园、一楼、一人在此美丽邂逅,开启了离石烈士园不可移动文物认养保护利用的吕梁探索,让世人重新认识晋绥革命历史,让更多的人知晓在离石这块热土上曾经发生过的抗战事。&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 题 记</span></p> <p class="ql-block">  离石烈士楼,又名烈士纪念楼、烈士园、烈士陵园。据《离石县志》《吕梁乡镇志》记载,1949年3月春,将离石城内明代鼓楼改修为烈士纪念楼。城内烈士楼旧址,位于离石区莲花街道城内村中,始建于明代,原为关帝楼。1949年,为缅怀革命先烈,纪念抗日和解放战争期间在离石英勇牺牲的烈士和中共中央委员会委员贺昌烈士,为教育后人,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县政府将关帝楼改为烈士楼。1965年5月21日,被山西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4年9月,被离石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离石市政府将石碑等部分设施搬迁至凤山烈士陵园。2020年6月8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走进烈士园大院,或伫立楼前静静凝视,回望抗战历史风云;或走进塔楼慢慢品读,缅怀烈士丰功伟绩;或走近石刻墙辨析品读,了解抗战革命历史;或蹲在烈土名录前,看着串串烈士英名;或与郝宏武院长不时交谈,我在漫步中观赏品读,在品读中沉思:一处破败不堪的建筑,究竟有何前世今生,一幅幅接近模糊的壁画究竟描绘了怎样的抗战故事,一个个镌刻于墙砖上的英名又是怎样的英雄人物?这一连串的疑问,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与探究之心。</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处为纪念抗战革命英烈而改建的烈士园。因为年久失修,这里杂草丛生,满目旧痕,但目睹塔楼依能旧完整地保存着,且孤独地矗立着,也算是一件欣慰之事吧!</p> <p class="ql-block">  品读烈士楼。烈士楼坐北向南,东西长25米,南北宽41米,占地面积1025平方米,坐落在3孔窑洞之上,外廓造型为单檐歇山顶砖木结构,进深五间,双昂斗拱,绿色琉璃瓦复顶。据有关史料记载,当年烈士楼高悬“光荣万代”“死难烈士千古英名不朽”“烈士万岁”“光荣伟大”“永远光荣”五面匾额。楼内有神龛,内置部分烈土骨灰和贺昌、崔一生、韩昌泰烈土的画像,还陈列有抗日战争中牺牲的杜风英、李秀珍等1507名烈土纪念砖刻名录,龛顶高悬中央人民政府北方老根据地访问团华北晋绥分团于1951年敬献的“为革命牺牲的同志永垂不朽”木匾一面。与井藻相接,东西北三壁布满以描写抗日战争和解放离石为内容的彩色壁画40幅。顶棚上绘有藻井图案画,墙壁和天花板上绘有抗战活动纪念画80平方米,整个烈士楼被装点得肃穆庄严。在烈士楼四周立有石碑20通,记载了离石抗日和解放战争时期历次战斗中牺牲烈士的丰功伟绩。1958年,离石县政府又在园内增建“思源亭”和园门各一处,并将烈士楼更名为“烈士陵园”。在烈士楼二楼门前竖立一块石碑,上刻原离石县委书记李守智题词:“昨天在这里凝聚,今天在这里沉思,明天从这里启迪”,这既是对后人最好的传颂,也是对一段历史的总结。</p> <p class="ql-block">  观赏塔楼壁画。进入塔楼内,从屋顶直铺下来布满墙壁的多彩壁画,不少已经脱落,但依稀可辨。晋绥边区分八个分区,离石属于三分区,这里主要体现了三分区大概事件和所有的故事。壁画主要反映的是从抗战初期到结束这一段历史。仔细观之,有身着制服的军人,也有普通的老百姓,各种壁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仿佛他们举手投足之间依然演绎着那个时代发生的战斗故事。抗战8年中,吕梁发生的主要战事,都真实地描绘在壁画中。1938正月,传说,正月二十三,日本人来到九里湾,机枪架到四梁山,老百姓打死一河滩,这是对日本残忍的真实历史写照。这40幅壁画故事,都是优秀民间艺人精心绘制而成,充分展示了革命先烈同敌伪英勇斗争的生动场面。一幕幕古旧的画面,一次次残酷的战斗,是否依然在诉说着昔日的往事,真实反映出抗战历史风貌。当时,晋绥人民为打败日本侵略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战,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其中一些壁画上就记录了晋绥人民轰轰烈烈的四大运动(捐粮、捐款、参军、做军鞋),有力支援了陕甘宁边区,保卫了黄河,保卫了党中央。</p> <p class="ql-block">  郝宏武的晋绥情怀。目睹一行行被镌刻在石墙上的抗战英名和抗战壁画。我沉思,这一个个名字背后都是怎样的烈士,这一幅幅壁画中,又描绘出怎样的抗战故事。不要让灵魂飘零,自有归宿。不要让塔楼文物失传而完整地保存,让更多的后人了解这段抗战故事,在认养烈士楼后,郝宏武同志跑上跑下,着手修缮保护,同时邀请了几位摄影师把塔楼内壁画全部拍摄下来,准备编制成册,印发至中小学生阅读。那么,郝宏武同志对晋绥文化缘何情有独钟,对烈士楼认养又持怎样的态度呢?</p><p class="ql-block"> 郝宏武,生于1967年3月,系吕梁市离石区人,大学文化,中共党员,曾担任柳林军渡村党支部书记12年,现任晋绥文物史料馆馆长、晋绥边区文化研究院院长,被誉为“红色文物收藏家”。他一个从普通乡村干部到一名晋绥文物收藏家,2009年他去中国军事博物馆参观,当看到如此厚重而庞大的晋绥文物仅有2个展柜,深有感触,深感遗憾,心想:晋绥,让世人遗忘了!从此,他把晋绥文物收藏当成自己的事业,从收集零碎资料到文物史料馆初具规模、研究院开办,最终走上晋绥红色文物收藏之路。郝宏武同志一走就走了30年。只身一人,30余载,只为一件事;一份史料,一段历史,只为一种追求;一个展馆,一种精神,只为红色传承。在认养烈士楼之后,又不遗余力地接续奔波,这也许就是对郝宏武同志一生不懈追求、无私奉献的最好注解吧!</p> <p class="ql-block">  回望抗战故事。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芦沟桥事件后,向我华北、华中大举进攻,于1938年2月,侵占离石。日军所到之处,浓烟四起、一片死砾,尸体遍野,血水成河,房屋烧毁,财物抢光。离石著名的修案有血洗大武,杀人300有余;围剿坪头,杀人百十余名;火烧石家峁,烧死30多人。抗战8年,离石死在日寇屠刀下的人民计有万余,抢劫财物和烧毁房屋,难以数计。为此,英勇的离石人民,不掘不挠,而在共产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举起抗日大旗,组织民兵配合军队,运用坚壁清野,劳武结合,化零为整,化整为零的战术,与敌人展开生死搏斗,大小战斗,不下千次。著名的有;王老婆山歼灭战、官庄垣反扫荡游击战、西属巴地雷战、离石城关攻坚战。在每次战斗中,所有离石儿女同生共死,不惜牺牲,前仆后继,对敌展开斗争,全县牺牲烈士约1500余名。1945年9月,终于打垮了日寇,解放了离石。离石是一方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热土。在伟大的抗战中,离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同日本侵路者进行了不屈不的斗争,创造了“吕梁三捷”等重挫日军的辉煌战例。</p><p class="ql-block"> 三战三捷薛公岭。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继续推行真反共、假抗日的路线,致使丢弃了华北大片国土。1938年9月,侵华日军为配合正面作战和“扫荡”吕梁山区抗日根据地,向山西增兵10000余人。驻汾阳的日军山口旅团3000余人,沿汾(阳)离(石)公路西犯,企图抢渡黄河,并先后进占离石、柳林、军渡等地,威胁陕甘宁边区。从9月14日至20日的6天时间内,获得了汾离公路三战三捷的辉煌胜利。</p><p class="ql-block"> 首战薛公岭。9月14日拂晓,115师434旅686团由南北偏城出发,进到吴城镇以西薛公岭阵地,准备伏击由汾阳开往离石日军汽车运输队。薛公岭紧靠汾离公路,两侧为险峻高山,山上长满杂草和小树,公路蜿蜒曲折,坡陡路险。山坳北侧有敌人碉堡,而南侧山坡树小且密,有利于部队隐蔽,我主力部队就势埋伏于南侧山坡,同时我军在北侧山坡又埋伏了一个连。部队按预定作战方案潜伏于阵地。翌日凌晨,8时左右,一支有20多辆车的日军车队开进伏击地段,汽车一辆接一辆,杨勇团长一声令下,3颗红色信号弹腾空而起,紧接着82迫击炮弹准确地在敌人碉堡上开了花,里面的日本士兵也全部上了西天。埋伏在北侧的连队迅速占领了碉堡前的阵地,一面截住敌人西进,一面向离石方面警戒。一排排手福弹,把日军汽车炸的完全瘫痪了。日军被打得“哇啦,哇啦”乱叫。战斗不到1小时,200多个日军官兵全部被消灭了。再伏油房坪。9月17日,团长邓克明、政委付竹庭率343旅补充团,在吴城镇和离石之间的油房坪埋伏,上年,由汾阳开往离石的日军香月军司令部无线电部队一、五分队20多辆汽车经过此处,遭到猛烈袭击。除先头11辆汽车逃窜外,后面9辆汽车全部被击毁。100多日本士兵,除生俘9名其余全部歼灭,还缴获步枪100余支,迫击炮1门,无线电台1部。三伏舍科里。日军在汾离公路遭连续打击,损失惨重,坐卧不安。特别是后方补给线被我军切断,更加胆颤心惊。侵占离石的山口旅团只好顺着公路向汾阳撤退。为打击东撤敌人,在杨勇团长指挥下,686团在汾离公路设下埋伏,相继袭击敌人。686团二营及兄弟部队一部分埋伏在舍科里一带,主力一、三营则埋伏在铁匠沟附近。含科里、铁匠沟一带,山峦重叠,丛林密布,杂草丛生。9月20日拂晓前,各部队悄悄地进入伏击阵地。上午9点钟左右,日军先头部队800余人,如惊弓之鸟,慢慢进入伏击圈。突然,密集的手弹爆炸声,炒豆般的机枪声,清脆的步枪声,和高昂的喊杀声响成一片。此战,日军死伤大半。剩下的日军乱作一团。有的企图夺路逃命,但被我军死死堵住。经过1个多小时激战,全部歼灭日军。日军旅团长山口少将也没幸免。此战,缴获日军战马100余匹,各种枪支400余支。</p> <p class="ql-block">  “风蕭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走进这庄严肃穆的烈士楼,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抗战时期,在列强们的残酷压迫下,是烈士们挺起了胸膛,不畏枪林弹雨,是烈士们冒死冲锋在最前线。在烈士们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中华民族不可以被杀戮,不可以被征服!烈士,一个让人钦佩而又感动的词语。抗战年代渐行渐远,战争的残酷不免淡化,战争的史实逐渐缺失,战争的面目日渐模糊。但烈士们无私的牺牲精神,坚韧的革命作风,是如此让人敬畏。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生命更崇高的在于为人民付出自己的一切,乃至烈士永生,浩气长存!</p><p class="ql-block">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瞻仰烈士楼,聆听抗战故事,接受红色教育,我们就是要从那段悲壮的历史中汲取伟大的精神力量。我们緬怀烈士,就是要学习他们那种为了实现革命理想信念,不屈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就是要学习烈士们那种模范遵守党的纪律,把一生交给党来安排的高贵品格。我们纪念烈士,就是要像烈士们那样为了人民的利益,持有上下求索坚初不拔的毅力。我们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要让红色体现时代风貌,让红色革命精神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努力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用我们辛勤的汗水、勤劳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去实现我们每位中华儿女心中的中国梦。</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本文参考资料】《离石县志》《永宁州志》《吕梁市乡镇志》(离石卷)《人文离石》《吕梁地区志》《吕梁地名志》《吕梁不可移动文物》《汾州府志》《抗击--离石人民抗日战争纪实》《中共吕梁历史忆事》《杨勇上将》以及散见于网络中有关烈士楼的一些图文资料等。</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  文末附:薛保平《感离石烈士楼由义士认领修缮事》诗一首:</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薛保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檐倾壁断一楼空,</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可记当年炮火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雉堞城头人百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莲池花下血嫣红。</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翼成又起凌烟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绳武犹存汗马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烈士万千几名姓,</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 15px;">独无身世有丹衷。</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b style="font-size: 15px;">【作者简介】</b><span style="font-size: 15px;">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40余篇文章。</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