樟村双溪村与怀玉锦溪村交界处有一塔,现名锦溪塔。经查,清四版县志均无记载,1984版县志卷三十·文物 古迹:“锦溪塔,一名卓塔,又名雁来塔,位于童坊乡(今怀玉乡)锦溪村西北外公鸡山上,距县城40公里。始建于明永乐年间(1403-1424),清光绪年间(1875-1908)修造(残存一碑,有记载)…1984年,县拔专款维修。”即修1984版县志时有一残碑,上有相关记载。 双溪口系因环绕樟村镇的两条溪流(一条源自广平,一条源自姚源)在此汇合而得名,然后流入怀玉锦溪,即双溪口为樟村水口。 司春女神摄 前方为樟村盘地 塔,源自印度佛教,初为高僧埋骨,后为供奉佛舍利、佛经等。明以后,逐渐出现风水塔(避邪禳灾)和纪念塔,一般建在水口,功能兼而有之。由此可见,此塔定为樟村人所建,不可能为锦溪人所建。 司春女神摄 《樟村叶氏宗谱·双溪基图》标记为该塔名叫恩成塔。 据乾隆三十八年(1773)程学灏所作的《叶士标墓志铭》记载:“戊辰(1748,乾隆十三年),蠲免地丁(即免除田赋和丁役),公家裕粮,多念皇恩浩大,无以图报,爰集族众粮户酌议,建塔以纪其盛。先尽蠲数,不足则一身任之,咸欣然乐从,故塔名恩成,志寔也…一日,公肩舆至城,邀灏至寓,时隆冬夜寒,围炉尽灰,商议达旦,欲独立鼎造,以答圣化。因好议者众,格于公议,未遂。后癸未(1763,乾隆二十八年)冬,当事议建,举公作首,公倡捐二百余金,且终日在局经营,虽老囗囗不敢辞劳,至告竣曰:‘慰我素志耳。’”即恩成塔系叶士标所建;为纪念乾隆十三年免地丁而建;资金来源明晰;乾隆二十八年冬建。塔名、建造人、建造原由、资金来源、时间都非常明确。未提及维修或重建,应为始建。 叶士标墓 叶士标墓碑 1983版《玉山地名志》记载:“双溪塔,在樟村东偏北3.5公里荷叶岭上。六楼七层,青砖结构。高21米,占地约18平方米。〔南源叶氏宗谱〕明永乐间(1403-1424),双溪叶氏曾祖叶士标建。座落在两溪合口附近,名双溪塔。曾名恩成塔,又名文塔、锦溪塔。”可见,始建于明永乐年间说,应原于此,即误认为叶士标为明永乐年间人。1984版县志将其改为锦溪塔,不提双溪塔和恩成塔,个中缘由已无从可考(残碑无存)。 1983版《玉山地名志》 1996版《樟村叶氏宗谱》双溪十景 ,第一景为“平冈卓塔” ,第二景为“滙水观鱼”(首句为“纲不容施钓,亦除滙来双”),“滙”疑为“雁 ”字之误(上游有一雁门村),卓塔和雁来塔应为因此附会而成。 樟村叶氏宗谱 综上所述,该塔为清乾隆二十八年叶士标始建,原名恩成塔,证据确凿,1984版《玉山县志》、2019年所作的《重修锦溪塔记》应予修改。 乾隆版县志卷十·人物·义行:“叶士标,字瑞五,国学生。乾隆十六年(1751)饥,斗米钱三百六十文,六岭内(六岭:沙溪岭、鸡公岭、大王岭、南岭、贺贝岭、台湖岭,即今樟村境内)有终日不举火者,因思家止有谷千余石,碾米减价,每斗取钱百六十文,并劝近地殷实户,量力平籴,虽有应者,亦难为继。通计月余,不足接济,时各处价昂遏籴,米船不通,因赴前太守秦,具呈给照,买米数百石,运至,仍减价如前。念贫民无钱,商建双溪石桥,令人以力易米,诸佃人并给还布钱,令资种作,并不加租。六岭内赖以存活,不废业者甚众。又岭内荒山荒地古冢,不下千余,年久缺醮祭,为买石千余块,各刻古墓二字志之,以妨日后开荒误掘者。”道光版县志同,同治版县志称之为“善士”。 双溪石桥遗址 赈灾、建桥、树墓碑三事墓志也有记载,与之同,唯独建塔一事,县志不载。按理,建塔谢皇恩,政治正确,更应载入史册。可见,其中必有缘由。乾隆十三年即议建塔,二十八年重提、始建,中间间隔十五年,个中也必有原因。经查,1996版《樟村叶氏宗谱》均无相关记载,之前宗谱均已佚;乾隆版《玉山县志》无乾隆十三年免地丁记载。个中缘由或已成千古之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