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邸小学 徐莹】重塑认知,开启课堂重启之旅——学习需要“优质”的体验。

徐莹

<p>逆境之下,从心出发。今天我们相邸小学的全体数学教师又一次走进齐华老师的备课室,一起重塑认知,开启课堂重启之旅。张齐华老师分别从三个方面分享</p><p>(1)微观层面:深挖数学学科本质。</p><p>(2)中观层面:构建学力生长课堂。</p><p>(3)宏观层面:如何把握数学全景结构。</p><p>今天张齐华老师分享的核心议题是《学习,需要“优质”的体验》,共同探讨的问题是《认识千米》。</p> <p>以《认识千米》为例,从三个方面展开教材速览以及学情评估,教学建议包括学习规划,最后是要点回顾。</p> <p>  在认识千米这节课,张老师依然从北师版教材,人教版以及苏教版教材深刻剖析比较。</p><p> 首先北师版教材通过从学生容易感受感知的十米到底有多长,手拉手、走一走10米有多长,100米有多长,进一步延展到1000米到底是多长。</p><p> 人教版教材以直接开门见山的方式展开,计量比较长的距离通常用千米做单位,并且运用学生熟知的400米操场跑道来感受一千米的距离到底有多长。</p><p> 苏教版的教材跟人教版略有相同,选取100米的直跑道让学生直观感受一千米。三个版本的教材都安排了丰富的活动体验,让学生结合实际推理建立一千米的概念。</p> <p>千米到底有多长?日常教学如何去做?日常教学的难点在哪里?教师应该如何做出积极的回应?张老师从四个方面做了具体的梳理</p><p>01/遭遇:有了体验,学生为何表现平平</p><p> 理想:数量充足,形式多样的体验</p><p> 多样的体验,丰富的感知</p><p> 现实:“冰火两重天”的现实数据</p><p><br></p> <p>学生用排除法单位选填,显然是对千米,米的概念是不够清晰的。值得我们思考。</p> <p>02/观点:关于体验,品质比数量更重要</p><p> 思考1:直接体验——强化目标意识</p><p> 现状:有活动有体验,无目标体验。</p><p> 学生走完1000米并不能有效的建立1000米的空间观念。</p> <p>张老师给出了具体的建议:重建空间知觉替代时间与身体感受。</p><p>(1)建立熟悉的公共的参照物(校门口/跑到)。</p><p>(2)直线优于曲线,整体优于部分之和。</p><p>(3)预估—行动—校正—想象</p><p>通过安安静静想象这样方式更易于学生建立强化他们得目标意识。</p> <p>讨论:哪一种更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张老师提出四种活动方案,借助步行16分钟大约走一千米,借助100个十米长的教室,十个100米直跑道,2.5圈标准跑道一共一千米。从中我们知道如果要建立一千米的长度概念,能用空间体验的不选取时间体验,如果都是比较短的距离尽量选择直直的,或是更长的直直长度来体验一千米。</p><p> 在练习方面,应该提出多样练习,——发现真实问题。例如让学生回答你家离学校有没有一千米,说出你的理由;在熟悉的地图上标出距离一千米的两地。</p> <p>03/拓展:体验优化,尝试封闭走向开放。</p><p> 建议1:空间上——打破校园围墙</p><p> 建议2:时间上——跳出“40分钟”以外</p><p> 建议3:形式上——尝试“项目化”练习</p><p>小资料:关于“千米”的小档案</p><p>小采访:成年人的“千米观念”</p><p>小实践:我的“千米行动计划”</p><p>小制作:社区里的“千米地图”</p><p>用各种实践展开千米行动计划,形成更多的千米参照物或者表象,使孩子们更好的获得千米表象的认识。实现课本里常规的目标达成。</p><p><br></p><p><br></p> <p>04/反思:认识千米,教学边界在于何方</p><p> 反思1:所有嗯计量单位都需要建立表象吗?(吨)</p><p> 反思2:所有的计量单位都能够建立表象吗?</p><p> 反思3:认识一千米,有没有数学以外的意义?</p> <p>最后的要点回顾,张老师用简单明了的语言带我们回顾了重塑认知,开启课堂重启之旅的内容。</p> <p>通过张齐华老师的分享,使我获益匪浅。老师张老师带我们重新认识了数学教学,或者说教会我们如何把握数学教材和数学教学。数学教学不仅仅是钻研吃透教材,还要站在更高角度,更多的站在学生的角度。每一次的学习都不一样,都是真的发生。希望自己做“幸福教师,育幸福学生。</p>

千米

体验

教材

学生

张老师

多长

教学

数学

表象

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