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年聚会幕后故事三,寻亲(中)

清晨的霞光

<p>  很多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家探亲时都受到西宁小伙伴的热情款待。小伙伴们就是守候在家的兄弟姐妹,随时欢迎漂泊在外的游子归来。正是这份重逢,让远离故乡的人有了思念和感动。40年间的付出大家有目共睹,铭记在心。</p> 我的首要任务就是邀请西宁同学,借40年聚会之际感谢他们,同时检讨自己无意中竟与西宁失联20多年。 <p>  首先感谢水晓莹和王红心同学,每每看到招待同学中总有他们的身影,特别是2009年以他们为代表的几位热心同学成功举办了高中毕业30年聚会,这份主动为同学辛勤付出的热忱令我钦佩!我多次诚邀水小莹率同学兰屿一聚,但由于工作原因,水同学未能赴约,俺深感遗憾!</p> <p>  与同学恢复联系让我兴奋不已。同桌柳晓峰,印象中是遇事冷静果断、气场十足的大姐大!她接受我的邀请后,主动请缨加入到寻亲的队伍。没想到大姐大在聚会娱乐活动中展现出独特的文艺气质,惊艳全场。她既是导演又是演员,为同学们的户外合影设计摆拍;时而超模加持,猫步轻盈,随手物品都可成为她走秀的道具;更有甚者,她与方春葳、李生才一起即兴表演的三人舞,个个身段优美,舞姿曼妙,韵味十足。</p><p> 有人感叹同学们上学时隐藏太深,都是“潜伏”在四班的“余则成”。</p> <p>  和程建萍煲电话两个小时仍意犹未尽,多年未见想说的太多。当得知还有同学没找到时她立即毛遂自荐,重现当年的班长风范。我力邀她老公花生(也是我40年未见的初中同桌)一同前往兰屿。当花生如约而至时,我已认不出这是当年在课桌上划三八线的霸气少年。现在的花生温文儒雅,很多同学尊称他为姐夫,乐的花生喜笑颜开。当然“姐夫”也不是白叫的,花生肯定得多喝几杯酒啦。</p> <p>  同桌王瑜心细如发,千万百计为我分忧解难。得知聚会需要帮忙时,她二话不说坐早班飞机赶到兰屿,放下行李就进入了角色。</p> <p>  聚会前小荣的妈妈刚动了手术,小月月也一直在照顾年迈的父母,当我和她们联系时两位没提任何困难,安排好一切来到兰屿,只为40年后同学相见。</p><p> </p> 感谢小乐和郭晓敏,是她们多方打听到郑谊的电话并做动员工作。当我和郑同学联系时,她愉快的答应并告知葳葳同学,俩闺蜜结伴来到兰屿,之后惊喜连连。 <p>  我们的聚会正值国庆前夕,各单位的主题教育、系列庆祝活动等使得一些在职同学分身乏术,我非常挂念也担心兰屿聚会他们难以成行。至到临近报到的前几天,许诚、王红心、钟惠琴和刘立勇通知我他们准时赴约,“就是请假也要来!”这就是40年同学情谊的魔力!</p> <p>   短短几天时间,24位(现在找到孟富玲已是25位)西宁同学我联系到21人。我和某位同学联系时,她已不记得我是谁长啥样,只感觉我在纯真年代微信群里比较活跃,就信任接纳了我。</p><p> 还有3位同学在俺的电话和信息“骚扰”下仍未“现身”,我只好“曲线救国”,辗转委托他人发去邀请,保证24位同学都了解到聚会信息,争取不留遗憾。</p><p>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西宁同学有16人报名,但有4位同学由于身体或工作原因未能到会,大家都非常理解,也深表感谢,能积极报名就是对聚会的支持。期待不久的将来我们可以在西宁再聚。</p> <p>  今天,心系四班的赵兵在百度上搜索到有关孟富玲2008年和2011年的二则消息。正是因为孟老师教学经验丰富,成绩突出,网络上的报道成为了我们寻找同学的重要线索。经葳葳同学联系,孟同学终于回归到四班这个大家庭。</p> <p>  让我惊喜的是,报到当天西宁同学千里迢迢给大家带来了小时候的味道,柳晓峰和程建萍的黑白酿皮、全程的各色锅盔、王红心的甜醅、韩秋月的玫瑰饼、刘立勇的青稞酒、方春葳和郑谊的哈达⋯⋯,让身处异乡的小伙伴们目不暇接,欣喜若狂。这就是乡愁,不仅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一张窄窄的车票,还有浓浓的家乡味道。感谢西宁同学为大家准备的“味解乡愁”。</p> <p>  无酒不成宴,青海青稞酒更能体现我们的家乡情怀。我电话求助刘立勇,雷厉风行的他当天就将青稞酒寄往农庄。在兰屿,美酒飘香,大家开怀畅饮,一定要感谢刘立勇!</p> <p>  40年后50位同学的相认,可以说是群情激奋,应接不暇。虽然每个人都有了岁月的痕迹,但当年的同窗印记恍如隔日。同学们享受着重逢的时光,品评着家乡的味道,竟然无视会务组为大家接风所准备的丰盛晚餐。</p> <p>  敬献哈达是青藏高原欢迎尊贵客人的礼节。方春葳和郑谊以西域的最高礼仪,为专程赶来的海外同学和会务组成员献上哈达,同时也为全班同学送来青藏高原最美好的祝福。</p> <p>  多才多艺的方同学饱含深情,以一曲原汁原味、优美动听的青海花儿,又一次将会场的欢乐气氛推向高潮。</p> <p>  全程在聚会当晚写下的文字感动了很多人,这是真情的流露,也是原始亲情的再现。在此贴一张他的诗文以示感谢!</p> <p>  有人说世间有一种情感,虽然不能时时相聚,但却能一见如故,这就是同窗之情。我们40年后的相聚,再次印证同学情谊不仅是一见如故,更是浸入在每个同学血液里的挂念。</p><p> 再一次感谢西宁的同学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