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同学老李上个月辞职了,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有点惊讶。</p><p>老李工作快15年了,在没有年龄优势和大环境如此不好的情况下,他选择辞职,我不禁有点担心他的决定有点欠考虑。</p><p>但没想到的是,这个月他就找到工作了。我给他打了个电话,想向他取点经。他给我讲了来龙去脉后,我只能感叹一句:人际关系真的很重要。</p><p>前两年有一次老李坐高铁出差,坐在他对面的一个年轻人正在看一本书,好巧不巧,老李也看过那本书。然后他就主动找年轻人搭讪,跟对方讨论了书中的一些观点。</p> <p>聊天中得知,两人在同一行业。老李工作时间久,工作能力也很强,就讲了很多他对行业的认知,然后也帮忙解答了年轻人的一些困惑。后来,年轻人要了他的联系方式。</p><p>其实他们两人联系也不频繁,就是偶尔在朋友圈点个赞,逢年过节互相发信息问个好。</p><p>老李辞职后,就在朋友圈更新了自己的状态,然后希望大家能帮他内推。巧合再次来了,那个年轻人公司组建了一个新的部门,要招一个技术专家,就这样老李找到了一份各方面都很满意的工作。</p> <p>1.弱关系的力量</p> <p>斯坦福教授马克·格兰诺维在《弱关系的力量》中提出了“弱关系”的概念。根据我们与对方的沟通的互动时间、情感强度、亲密程度以及互惠行动四个维度,人际关系可分为强关系、弱关系和休眠关系。</p><p>强关系连接指的是互动多、合作频繁或者关系亲密的人,比如一起工作的同事、合作了很久的客户以及关系亲密的朋友、伴侣等。而弱关系指的是沟通和互动频度很低、关系亲密度不高的人,比如逢年过节才联系的朋友等。</p><p>强关系是一种连接紧密且相对稳定的社会关系,弱关系与强关系相比,则是一种更加灵活且广泛的社会关系。</p><p>格兰诺维教授调研了100个专业技术人员,发现有54个人的工作是通过个人关系找到的,而非招聘广告。在依靠关系找到工作的群体中,只有16.7%的人跟介绍人经常见面,55.6%的人只能和介绍人偶尔见一面;另外27.8%的人甚至一年都见不到介绍人一次。</p><p>也就是说,大部分都是通过弱关系找到了工作,就跟我的同学老李一样,可能也就一面之缘。因此,他提出了相比于强关系,弱关系更能帮助我们成事。</p> <p>2.为什么强关系有时候无法帮到我们?</p> <p>社会科学家曾做过一个研究,让参与调研的人回答如下问题:你认为以下哪一点是职业关系中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相比于聪明才智、社会地位等选项,大部分人都选择了相似度或者吸引力。</p><p>并且研究发现,只有当两个人有相似的聪明才智和地位背景时,两人之间才会产生互相吸引的化学反应。也就是说,选择吸引力的人,其实也是选择了另一种意义上的相似度。</p><p>社会科学家们把这种行为称作关系构成中的“自恋原则”,这是社会科学研究数十年来总结出的一个非常强有力的研究结论。</p><p>进化心理学家解释说“自恋原则”是一种原始本能的产生,这种本能来源于史前时代。在那时,我们需要快速确定一个陌生人是潜在的朋友还是敌人,如果判断出现错误,那么我们会付出惨重的代价。</p> <p>“相似性”能让我们获得更多的可信度和安全感,我们也更加愿意与自己相似的人发展为强关系,也就是说结交为好友。</p><p>而我们这种发展人际关系的模式,会有一个弊端。李维在《弱关系的力量,让不熟悉的人帮你成事》一书中,归纳为了以下3点:</p> <p>(1)信息同质化。</p><p>强关系一般建立在同行业中,导致我们的信息来源、思维方式比较雷同。</p><p>(2)封闭的小圈子。</p><p>强关系有比较深度的情感连接,故而是一个封闭的小圈子。</p><p>(3)排外与集体迷失。</p><p>追求相似性,导致我们容易排外。而处在一个封闭的信息圈内,个人信息和想法被相似的人不断互相肯定得到加强,容易造成“集体迷失”。</p> <p>比如你是互联网行业的,专业是计算机,那么你的同学、朋友和同事基本上也会是这一类的,大家形成了一个密闭的小圈子。所交流的信息也就那么多,思维方式和问题解决方式也会比较类似,很难有新鲜的内容。</p> <p>一位与谷歌公司有长期顾问合作的社交学家说:“正是强关系的这种特征,让熟人失去了助推我们飞得更高的可能性。”他进而预言:未来是“熟人无用”的时代。熟人的功用将仅限于精神支持和心灵抚慰,人们所有的社交和事业资源都将有赖于那些不怎么熟的弱关系。</p><p>良好的弱关系网络是如何为我们服务的呢?</p><p>首先,它能让我们的消息变得更灵通,更容易获取最新的信息;</p><p>其次,它让我们更富有创新精神,而不是局限在自己的圈子里。</p><p>那我们要如何培养自己的弱关系网络呢?</p> <p>3.克服“工具性人际关系”的思维定势</p> <p>哈佛商业学院的教授蒂齐亚纳·卡夏罗、弗朗西斯卡·吉诺和玛丽亚姆·古阿奇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以及她们学生们的故事,发现大部分人对“工具性人际网络”有着的强烈的厌恶感。</p><p>她们把这种“工具性人际网络”定义为试图建立人际关系来获得晋升或者“利用”他们来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p><p>这是因为小时候的教育要求我们待人要真诚,故而我们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势:人际交往不应该牵扯到任何利益。</p><p>在《能力陷阱》一书中,作者将其归纳为能力陷阱中的“人际交往陷阱”。思维定势,会让我们在这种陷阱中越陷越深。</p><p>思维定势,也称“惯性思维” ,是指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p><p>当我们一旦产生发展工具性人际网络是一种虚伪不真诚的想法后,思维定势会让我们陷入这个想法的死胡同中,而不愿意发展不能满足情感需求的弱关系。</p><p>我们要打破这种思维定势,人是群居动物,从远古时代开始就是一种合作的生存模式。工具性人际网络不是价值利用,而是价值互换。我们能请别人帮我们,也能帮助他人,互惠式交往是我们生存的策略。</p> <p>4.争取、提供、传达关注,建立弱关系</p> <p>李维在《弱关系的力量》中说到:</p><p>经营好弱关系,我们都需要具备在熟人关系网中并不重要的三种力量:争取、提供和传达。我们不仅要争取关注,提供关注,还要传达关注,成为人际关系和稀缺信息的中转站。当你具有了信息中转站的能力后,各种各样的关系就会自己找上门来,你的“被关注度”将水涨船高,使你处于社交中心的优势位置。</p><p>弱关系不是“人际关系”,而是“信息渠道”。也就是说我们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网。</p><p>营销人小马宋与罗振宇的结识是在一次“月饼推销会”。当时推出的月饼中,每一盒有一张节操劵,集齐10张就可以召唤罗老师。</p><p>小马宋凭借这个活动,争取到了一次直接接触罗老师的机会。当天见面会有二十多人,当时在场的人要么在表达钦佩,要么就是创业者在寻求帮助,但是小马宋当下的想法,是要获得注意,让他觉得自己有价值。</p><p>于是在自己介绍时,主要讲了三面:经历、荣誉、做过的事。而他又重点讲了自己个人用网络卖了一万本书的经历。小马宋很成功地赢得了罗老师的关注,他也是当天唯一一个拿到罗老师私人联系方式的人。</p> <p>5.弱关系培养中,我们要交流、分享和聆听</p> <p>我们对培养人际关系有一个误区,谈到发展关系,就是想到饭局,吃个饭,喝个酒。但是李维在书中,对社交提出了三个关键词:</p><p>交流:必须要有主动交流的勇气。</p><p>分享:必须要有坦诚分享的态度。</p><p>聆听:必须要耐心聆听的胸怀。</p> <p>弱关系的发展,重要的是在社交的过程中,我们是否与别人做到深度的交流、分享和聆听?是否从中受益无穷?</p><p>老李之所以能跟火车上遇到的年轻人发展出弱关系,正是因为他首先主动抛出了双方都有话可聊的话题,然后在聊天的过程中,慢慢地将话题深入到行业发展和职业规划中来。</p><p>对于刚工作不久的人来说,这类话题很少有长者能与他们深入交谈,对年轻人来说,定是受益无穷。故而即使后续两人没怎么见面,但是老李已经成功的通过这次交流赢得了年轻人的关注。</p><p>工作生活中,大部分时候我们的贵人都不是我们的亲戚朋友,而是与我们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这就是弱关系的力量,我们要懂得发展维系这种弱关系。</p> <p>文章转自网络,插图与文章无关,谢谢阅读和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