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钳嘴鹳:鹳科动物。双翅展开时宽达81厘米。体型很大。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和尾羽黑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脸部裸露皮肤灰黑色;喙淡绿的角质色或红色;脚粉红色。 在沼泽地和沿海滩涂觅食软体动物。2006年10月3日在中国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纪录,为中国首次纪录。分布于印度及东南亚。钳嘴鹳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p> <p> 钳嘴鹳属于中型鹳,体重1.3-8.9千克,体长31-89厘米,翼展147-149厘米。体羽白色至灰色,冬羽烟灰色。飞羽和尾羽黑色。鸟喙是沉闷的黄灰色,下喙有凹陷,喙闭合时有明显缺口。虹膜白色至褐色;脸部裸露皮肤,灰黑色;鸟喙淡绿的角质色或红色;脚粉红色。</p><p> 钳嘴鹳栖息于热带湿地,栖息地包括水田、浅海滩、河口湿地、淡水和苦咸水湖泊。水田往往是农业区和稻田。这些湿地是平均海拔385-1100米,深度10-50厘米。钳嘴鹳是涉禽,因此,需要相对潮湿和降雨量充足的觅食地。</p><p> 钳嘴鹳是迁徙鸟类。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繁殖期形成与其他鹳及水禽混群,在大树上筑巢。巢分层,以促进资源分工并存的物种之间和适应巢大小间的变化。繁殖区集大群建巢的鹳,有效地抵御食肉动物的猎杀。</p><p> 钳嘴鹳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视觉和触觉去感知它们所处的环境;像其他鹳,在很大程度上是静音,由于没有空洞的肌肉,因此发声是非常小。他们的呼声近似的“呼 - 呼”,并在非常接近的距离,就可以听到使得低叫声噪音。钳嘴鹳通常不叫,偶尔发出深沉的哀鸣,双喙碰击发出咔咔声。</p><p> 在沼泽地和沿海滩涂觅食软体动物。是食肉动物。食物主要包括两栖爬行类、小型水生无脊椎动物和甲壳类动物,如软体动物、螃蟹、蠕虫、青蛙、蜥蜴、蛇、虫、鱼也弥补了饮食的很大一部分。钳嘴鹳离开他们的居住地,不停的寻找食物。通常独自觅食。在水中,用触觉和视觉定位猎物。有时跟踪猎物,努力捕捉它们。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鹳吞下猎物的整体,然而,也可能会利用自己尖锐的下颌骨粉碎硬壳猎物并提取它们的肉。</p><p> 钳嘴鹳原产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越南等。主要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的某些部分也很大程度上有发现。它们在整个本土范围内全年活动,在繁殖季节迁移到特定区域。2006年10月3日于云南大理洱源西湖纪录,为中国首次纪录。</p><p> 钳嘴鹳2016年5月在月牙湖出现,次年在羊场海岱也出现,2018年月牙湖不见其踪迹,2019年又出现,但数量不多,目前在月牙湖栖息的近一百只。</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