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固自古教育出人才,共同谱写时代新华章

小米粒

<h3>  煌固自古教育出人才,共同谱写时代新华章</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nbsp;&nbsp;&nbsp;&nbsp;鲍荣瑛</h3><h3> 花儿争艳、草木凝香的五月,一幅铺展开来的美丽油画,这是最适合踏青的时节。被忙碌工作囚禁的心,渴望在天然的山水之间寻找那份惬意的柔美。五月中旬的周末,应煌固镇领导的热情邀约,我跟随文友们踏上了这趟别开生面的美丽乡村之旅。</h3> <h3><b> &nbsp;一、尊师重教,人才辈出</b></h3><h3>&nbsp;&nbsp;&nbsp; 广信区煌固镇,历史悠久,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距离上饶市区11公里,素有“上饶县北大门”之称,交通十分便利。自古以来,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尊师重教,读书识字蔚然成风。在这片山清水秀的富饶土地上,孕育了一批批杰出人才。</h3> <h3>  早在科举制度盛行的年代,秀才遍布煌固各个村落。在这些仁人志士中,黄塘村的徐元杰是最杰出的代表,是上饶县历史上唯一的状元。进入状元故里黄塘村,顿觉视野开阔,周围小山上绿树成片,村子中央有个很大的池塘,斜风细雨下,荡着层层波纹。这样山环水抱的村落 “天门开阔,地户紧锁”,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现在,这里读书风气依然盛行。在徐氏宗祠,我们围成一圈,聆听徐元杰第二十二代和二十四子孙为我们讲述状元求学和为官的故事,追忆那些淹没在历史中的细枝末节:徐元杰是南宋状元、理学家的典型代表。他早年求学于信州学堂和鹅湖书院,少年时曾写下“荡荡乾坤纳百川,川流湍处有深渊,其中养得鱼龙在,鳞甲完时直上天”的豪迈诗句。徐元杰当时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新科状元,任工部侍郎。为官期间,徐元杰“远声色,节情欲”,“直声闻于朝”,尽力为国分忧,为民解难,忠贞无私。尔后,徐元杰讲授朱子理学,教化百姓。他一生为人谦逊,主张德才双修,徐氏族谱里记录下他为教育子孙立下的家规《徐氏家训》。从两位年长的徐家大伯和一个年轻后辈侃侃而谈的话语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无论过去多少年,徐家子孙代代谨记状元先祖的遗训,做到正直为人,认真读书,勤勉工作。在徐家子孙的绵绵絮语中,我任思绪随风飘散。仿佛看到一个温文尔雅的读书人,走在这天高云淡、山水相间的美丽村庄,在偌大的一池清水边,好像置身湖畔,他不由自主地深情吟唱着“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萧鼓几船归”。是黄塘村家乡的好山好水,滋养了状元的聪慧头脑和高尚品德。</h3> <h3>  状元传奇般的故事世人传唱未歇,当今煌固镇又出了个闻名遐迩的大人物-----用友软件公司董事长王文京。这位从塘里村走出去的江西首富,2020年以298亿元人民币位列2020新财富500富人榜第81位,是国内软件行业的翘楚人物。我们走进首富的老家塘里村,映入眼帘的不是高楼大厦,而是一派宁静祥和的田园村庄。在鸡啼狗吠和鸟鸣虫唱的声音交织里,我们来到王文京祖上老宅。这是一座带天井的普通四合院老房子,王文京的祖辈几代住在这里。从随处可见的生活痕迹,可以看出,房子被保护得很好,损坏的地方都被修缮过,现在还有人住在这里。他们不愿意搬离的原因,可能是想好好保护首富王文京的出生之地,因为这里是他的根。听说王文京小时候家里很穷,是哥哥嫂子放弃自己孩子上学的机会,供养他上了大学,走出了这个小山村。只要想想,一个穷苦人家的孩子没有任何靠山,是靠自己智慧的头脑和辛勤的汗水创造了亿万财富。他一路走来,在求学和创业的道路上,该吃了多少苦?王文京深知读书才有出路、勤劳才是致富的根本,所以在他创业成功后,并没有让自己的孩子和侄子们坐享其成,只是在建房子和生病这些大事情上出钱,教育侄子们要用自己的双手来获取金钱,不要指望一夜暴富。但在帮助村里改善公共硬件设施方面,王文京却是一点也不含糊,每次都是大手笔地赞助。</h3> <h3>  在尊师重教的熏陶作用下,最近几十年,煌固培养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佼佼者。在袅袅的茶香氤氲中,煌固镇党委书记徐华军为我们盘点大家耳熟能详的那些名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计量测试部主任、研究员丁声耀的老家在塘里村古溪湾,在“两弹一星”的核物理实验研究中,他做出过巨大贡献。祖籍在煌固的邱继红是内蒙古圣羊肉业发展有限公司创始人,先后投资1亿多元资金打造一个全现代、按欧盟标准建成的国内羊屠宰最大的企业,揽括了屠宰、分割、冷冻等业务,成为中国畜牧养殖业最具影响力的十大领军人物。他不仅大力发展畜牧联盟,并靠自身的文化素养成为文化人的纽带。上海翼天文旅集团董事长刘汉军也是煌固人,他以高瞻的眼光布局,在中国从南到北的战略布局中留下了翼天人的脚步&nbsp;,引领集团在建造、运营等方面,做到大自然与人类和谐共生,带领企业走向国际化。</h3> <h3>  煌固不仅在科技、商界出了全国大名鼎鼎的人物,在政界,更是涌现出大批优秀人才。徐书记非常自豪地告诉我们,光是广信区22个乡镇,就有9个乡镇一把手是煌固人,如此高的比例,不禁令人咂舌。还有很多煌固人担任局长、处长、科长,在各个机关单位担任领导职务。煌固的女人也是相当了得,内外兼修,所找的乘龙快婿很多是各行业的精英。</h3> <h3>  多年来,煌固学校教学质量占据北乡片的首位。两所中学竟然有两千多学生,在与私立学校抢生源的不间断竞争中,能够收进如此多学生,可见煌固人对自己家乡的学校是多么信任。2019年,汪村学校荣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的殊荣。这份沉甸甸的荣誉背后,浸透的是煌固教育人年复一年的默默耕耘,是煌固镇领导的大力支持,是煌固走出去的名人对家乡的无私帮助。通过零距离接触,我终于寻找到煌固学校年年教学质量名列前茅的原因:在煌固这样一个自古以教育为先的古老乡镇,“师道尊严、尊师重教”的精神,在纯朴民风的渲染中,形成了人人尊师的氛围。尊师重教这种优良的社会风尚,绝非制度或规定能一朝一夕之间迅速养成。</h3><h3> 煌固自古出人才,至今绵绵不绝,是读书之风在乡民思想土壤里深深培植。教育是个永恒的话题,读书是永不过时的风气。唯有知识武装的头脑,才是聪颖的源泉。发自内心重视教育,培养人才,煌固人做到了。</h3> <h3><b>&nbsp;&nbsp; 二、发展产业,勤劳致富</b></h3><h3> 走在煌固的各个村庄,可以欣赏到青山绿水的绝妙景致。我们轻轻走近她,在时而轻风细雨、时而阳光妩媚的交替中,任凭风雨抚摸脸颊。没有油纸伞,却随处可见乡愁。你会遇上一个个迷人的扶贫产业基地,古老气息与现代化元素相结合,让你踏入了就挪不开脚步,愿意久久沉浸在它们的怀抱里,吮吸它们的香气。</h3> <h3>  丁宅村有个软籽石榴基地,我们抑制不了兴奋的心情欣然前往,沿着弯弯曲曲的石子小路向前走,路边的小草,满地的野花,泥土的芳香,带着雨水滋润的清新味道。几分钟后,我们走进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山坳里,200多亩软籽石榴树正迎风舒展枝叶,与普通的高大石榴树相比,这些软籽石榴显得小巧玲珑,惹人怜爱。这个时节要看石榴花,显然来得早了些,在一片绿意盎然中,我们惊喜发现了好几株含苞待放的花蕾,羞羞答答地还未绽放出笑脸,偶尔有几朵就那样欲抱琵琶半遮面地躲在绿叶之下。在廖总的带领下,我们见到了那株“花王”,花儿已经盛开,以张扬的姿态在风雨中摇曳着,“红腮笑破新月满,疑是仙境现人间”。这时,一阵急雨哗啦啦地倾泻而下,打在塑料顶棚上,似乎在吹响丰收的号角。石榴的健康和美容功效众所周知,软籽石榴是石榴家族中出类拔萃的新品种,口感非常好,营养价值特别高,其预防贫血和延年益寿的功效比普通石榴高出几个层次。不久后,一个个炫彩的石榴挂满枝头,向人们报告成熟的喜讯,一定会引得一批批食客慕名而来。廖总对承包下的这片山地进行了科学规划,除了软籽石榴,还养殖了泥鳅、鹅等。看到一百多只鹅,我们已经欣喜不已,听说最多时有两三千只鹅自由地在山上跑、渴了累了就跳到水塘里。在这样无污染的环境里长大的鹅,一定味道无比鲜美。</h3> <h3>  走进后田村红黄心猕猴桃基地,我们的心都醉了。一眼望去,伸手可摘的猕猴桃一串挨着一串,如同一盏盏绿色的小灯笼,密密麻麻地吊满在藤叶之间。我们徜徉在硕果累累的猕猴桃园里,犹如美猴王孙悟空来到了花果山,摸摸这株,瞧瞧那棵,怎么也看不够。钻进藤架下,过一把被果实包围的瘾,任由猕猴桃舔着我们的笑脸。基地老板定然是浑身带着艺术细胞的浪漫之人,你看,猕猴桃园中央铺着一条长长的绿色地毯,两边点缀着色彩艳丽的小花伞,猕猴桃架上挂着霓虹彩灯,把基地打扮成一个靓丽的新娘。我们在地毯上嘻嘻哈哈地打闹着,也学着婚礼场面走一走绿地毯,姐妹们和摄影师纷纷抓拍各种开心的镜头。地边停放着的沙地摩托,成为了摆拍的最佳道具,一个个跳上去做出妩媚的、可爱的、粗犷的各种动作,惹得笑声掩盖了周围所有的声音。猕猴桃号称“水果之王”,富含维生素、氨基酸,对消化系统、高血压、心血管有辅助作用,深受消费者的青睐。等到猕猴桃成熟时,漫步在这猕猴桃基地,体验采摘的乐趣,那种轻快的田园生活,一定吸引很多人沉醉其间、流连忘返。累了的话,来到小河边的绿草地,这里还提供餐饮,可以品尝到可口的农家菜肴。吹着河边清爽的风,品着甜美的猕猴桃,吃着地道的美食,人间最美的生活也不过如此吧?这样一处休闲的绝佳胜地,你来了一次,就有了再来的理由。</h3> <h3>  来到省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沿畈村,我们陶醉在这风光旖旎的自然山水间,又被蘑菇基地和荷花基地的壮观景象所震撼。走进蘑菇大棚,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规模如此庞大的蘑菇生产基地。十几个大棚里,一排排木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菌棒,朵朵娇嫩的蘑菇正撑着小伞,热闹地挤在一起。一筐筐采摘好的蘑菇,散发着菌类特有的香气,我们禁不住捧着一朵在手里,跟它来一次亲密合影。这个基地生产的蘑菇种类繁多、个大、色泽好、质量好、口感佳,这样物美价廉、营养丰富的蘑菇根本不愁销路,成为了抢手货。丰收的喜悦笑容洋溢在老板的脸上,小蘑菇撑起了“致富伞”。看着这些质量上乘的脆生生的蘑菇,同行的姐妹们一下子就喜欢上了,争先恐后地挑选自己中意的品种,临走时,人手一袋,心满意足。</h3> <h3>&nbsp; 五月还不是看荷花的时节,碧绿的荷叶已经挤挤挨挨,有的挨着水面,有的轻浮于碧波之上,还有的卷着小卷儿,层层荷叶在风中互相碰撞,绿浪不断晃动着。这几百亩荷塘似乎在告诉我们,花开时节,一定要来这里欣赏荷花。恍惚间,我仿佛看到绿叶丛中,一朵朵荷花亭亭玉立,像含笑的娇羞少女,满脸绯红,穿着红裙绿裳向我们翩翩起舞。要是晚饭后在此散步,月光倾洒下来,可以在朱自清《荷塘月色》的唯美意境中,让自己沉迷在虚实相间的诗意空间。</h3><h3> 沿畈村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近年来不断做大龙虾、苗木、白莲等基础产业,巩固提升原有的畜禽养殖,加大加快多种水果种植。在保护好生态的同时,统筹推进产业扶贫,让这片丰饶的土地长出“金元宝”,让生态与富民双赢。各项产业,给沿畈村披上了一件彩衣,浇灌着村民奔小康的幸福花。</h3> <h3>  走进煌固最大的加工企业-----博宏箱包厂,耳边是轰隆隆的缝纫机的运作声。从二楼举目望去,场面非常宏大,缝制的大多是女工人,包括了箱包制作的主要流程。负责包装的厂房里,也看到有不少男工人。这些工人大多来自本镇和周边乡镇,不用出门就可以赚钱养家,工作的闲暇时还可以照顾家人。从他们熟练麻利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份自食其力的工作很上心,用自己的双手在创造新生活。箱包厂从产品设计、原材料供应、产品制作到销售,都有着自己的渠道。年轻漂亮的女老板自豪地告诉我们,他们的箱包出口十几个国家,即使在2020全球疫情的大环境下,他们的生产和销售没有受到任何的影响。由此可见,博宏箱包厂的产品质量多么过硬,这样的底气来自于他们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用质量来捕获顾客的心,才不会被困难打倒。</h3> <h3><b> 三、不忘初心,回报家乡</b></h3><h3> “自己富不叫富,大家富才叫富”,煌固人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从煌固走出去的成功人士,始终不忘初心,致富不忘众乡亲。在煌固,不约而同形成这样一股风气------煌固人发达了,都会回报家乡父老,改变家乡旧貌。他们心中从未忘记“心系桑梓、返乡回报”的愿望。</h3> <h3>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得知自己村子的孩子在破破烂烂的教室里读书,王文京很是心疼,立马捐款200万建了塘里村小学。这在九十年代,可是一笔大数目。每年回老家来,看到老人们三三两两地闲坐着,没有一个聚集之地,他就马上出资建了一个漂亮大气的老年活动中心,老人们可以在这里喝喝茶、下下棋,在安宁祥和的氛围中享受老年生活。几年前,上级准备把汪村学校合并到煌固学校,因为汪村学校的基础设施薄弱,王文京又出资160万为汪村学校建了标准化跑道,另外还捐了一批教学电脑和教学软件,一下子提升了汪村学校各方面的硬件和软件条件,为汪村学校的发展宏图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塘里村出门是条公路,但到达河对面没有桥,于是,王文京又出资200万修路建桥,从此村民出行不用再走又窄又差的土路,走在如今的村级水泥路上,饭后可以放心地出门散步,站在清清河水的桥边,村民无一不对王文京竖起大拇指。</h3> <h3>  近年来,煌固许多在外创业的成功人士都在默默地援助家乡建设。为了创建一个更加和谐幸福的大家庭,他们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出巨资为家乡修路、架桥、建庙宇,改善环境基础建设。在2020疫情来临的时候,煌固人民跟领导干部同舟共济,助力疫情防控。短短十几天,就捐赠了六十多万元善款,看着一长串的捐款名单和一封封深情的感谢信,不禁为煌固人的善良和大爱所感动。他们一个个出钱出力出物,谱写了一支可歌可泣的抗疫赞歌。如果不是镇领导及时对捐款刹车,估计各行业的成功煌固人会捐款几百万元。想起疫情期间,有些人不听从指挥,见到煌固人,不知道会不会汗颜?</h3><h3>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煌固人就是这样深深地热爱着家乡这片生他养他的土地,有钱了就回报家乡,把为家乡人做事看成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无怨无悔。</h3> <h3>  走进煌固,品味的是原汁原味的田园风光,感受的是多姿多彩的乡村生活,在生命跳跃的灵魂脉动中,享受那份宁静与淡泊。在这里,可以尽情地赏山看水,可以在各个基地里玩个忘乎所以。这里自然风景和扶贫基地,都美得如此纯净,带着诗情画意,你来了,一定满载而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