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指南》中科学领域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 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如何让小班幼儿对科学实验感兴趣?如何让幼儿初步理解抽象的科学?每次我都带着这些问题思考和设计科学探索活动。</p><p> 《乒乓球跳舞》是一节科学小实验活动。目标是通过活动对科学小实验感兴趣;通过操作活动,初步了解空气压力的原理;养成动手动脑的好习惯。为了能抓住孩子们的眼球,能让孩子懂得其中的科学现象,我做了如下工作:</p><p> 一、材料准备利于孩子观察</p><p> 《乒乓球跳舞》在材料准备上一般用已封好一端的卫生纸卷和乒乓球。卫生纸筒基本能顺利的完成实验过程,但有一个缺点是老师在请个别幼儿探索时,不利于其他幼儿观察。于是,我开始寻找能代替纸筒的材料。在前两天整理班级物品时,我发现班级有许多水彩笔桶盖,水彩笔桶盖是透明塑料材质,正好利于幼儿观察实验。果然,在活动中,孩子们都能直观观察水彩笔桶盖里的乒乓球,对自己动手探索操作更有兴趣。</p><p><br></p> <p> 二、活动设计利于孩子发展</p><p> 《乒乓球跳舞》的参考教案是以“蹦蹦床”导入,然后老师自己操作让乒乓球玩蹦蹦床的游戏,最后孩子们自己操作。如果按照参考教案开展活动,我觉得幼儿的探索性思维得不到好的的发展。我调整教案以“跳舞”的视频导入,接着请幼儿帮助乒乓球想办法,让乒乓球也能在自己的“家”里跳舞。</p><p> 张佳艺用手轻轻摇晃,乒乓球在“家”里转着跳舞;</p><p> 毛豆用手上下摇动,乒乓球在“家”里上下蹦着跳舞;</p><p> 右右用力摇晃,乒乓球在“家”里又转又蹦的跳舞。</p><p><br></p> <p> 这时,我提出问题:如果没有手的帮忙,乒乓球能在家里跳舞吗?大家都在苦思冥想时,吴恒辉说:“老师,我行!”(活动前,我预设如果孩子们经过思考,想不出方法,我就直接示范,但一定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我请他上来试一试,他用小小的嘴巴对着放在桌子上的塑料桶口用力一吹,里面的乒乓球上下的“跳起舞来”。其他孩子们,瞬间兴奋地鼓起掌。这时,我觉得当老师的自豪感油然而生。</p> <p> 三、简单总结利于孩子理解</p><p>当孩子们知道用吹的方法可以使乒乓球“跳舞”。我请孩子们说一说,为什么不用手乒乓球会跳舞?小老虎说:“老师,因为有大风。”接着,我就把塑料盖和里面的乒乓球放到外面,请孩子们观察,乒乓球会跳舞吗?孩子们发现外面有大风,乒乓球不会“跳舞”。经过讨论,他们发现风一定要对着瓶盖口吹。这时,我告诉他们,我们把许多空气吹进瓶盖里,多的空气(压力变大)就会压到最低下,把乒乓球拖起来,所以乒乓球才会在里面“跳舞”。所有孩子明白了简单易懂的道理后,都跃跃欲试时,自己拿材料,自由操作探索。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p> <p> 作为老师和家长的成人一定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 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通过观察、比较、操作、实验等方法,学习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帮助幼儿不断积累经验,并运用于新的学习活动,形成受益终身的学习态度和能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