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家庄小学《亦敌亦友微生物》跨学科融合主题课程上线了📣

小小

<p>  2020年5月18日下午,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和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主办,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教师发展中心、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进办公室和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小学承办的“减少课时 增加浓度 提高效率——基于学习科学的融合课程教学实践研讨会”召开,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方中雄,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主任贾美华,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孙迅,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进办公室常务副主任高萍出席现场会议。实验校代表白家庄小学校长祖雪媛、北京第二外国语大学附属小学校长张冬云、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通州校区副校长程岚参加了研讨会。会议由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李荐主持。</p> <p>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 方中雄院长</p> <p>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副理事长、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贾美华主任</p> <p>北京市朝阳区教育委员会 孙迅副主任</p> <p>北京市朝阳区义务教育阶段课程改革推进办公室常务 高萍副主任</p> <p>北京市学习科学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兼秘书长 李荐主任主持会议</p> <p>  跨学科课程,对于白小老师来说并不陌生,我们曾经创生了四个领域73个主题课程,并广泛使用。但是在疫情特殊阶段,要开发支持线上教学,沿着另一种主题课的方式进行,我们觉得依然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完美地实现跨学科融合?如何吸引散落在各个家庭的孩子们,在线上自觉自愿地投入学习、短时高效地学习呢?</p> <p>  我们的课程又是如何产生的?</p> <p>  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的出现,使孩子们对新冠病毒以及背后很多的东西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然后我们查看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恰恰有2课时讲的是微生物的特点、分类等,而病毒属于微生物,与孩子们关注的内容正好吻合。然而其他学科有没有这样的主题,能够与之融合一起探究吗?我们发现,语文教材第五单元有1课时是口语交际·辩论。提出要求“围绕一个主题,清晰表达观点”,于是,我们立刻想到,完全可以安排以微生物主题进行辩论。</p><p> 这时道法老师也谈到道德与法治第八课《科技发展造福人类》,其中,有辩证地看待科技对人类社会影响的目标。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2课时“我是校园小主人”,可以自选活动主题和内容,我们立刻选择设计校园复课防控方案这一小主题。</p><p> 这四个学科融合在一个主题下实施,有什么好处呢?学生学习微生物知识,平时科学课在这个内容的学习上,我们发现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且容易停留在思维的浅层。那如果加上语文的阅读积累、道法的理性判断,综合实践的应用,学生对微生物的理解可能更容易从渐层走向深层,语文、道法和综合实践的目标也会在融合中得到提升,还能够节约3课时。</p><p> 通过启迪思维的关键性问题“谁是这次疫情的隐形杀手?”撬动课程靶子目标,在“我是小侦探”、“我来大辩论”和“我给校长建言献策”三个活动的引领下,展开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全过程。</p> <p>  就这样,我们《亦敌亦友微生物》跨学科主题课程诞生了。</p> <p>代表白小研究团队汇报的郑博森老师</p> <p>  通过主题下的三个活动“广泛地探、深入地辩、真实问题的解决”,学生从初步的感知到深度的理解到巧妙地应用,经历了从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变化。</p> <p>  作为研发教师,我们感受到这个课程实现了三字,那就是“范 翻 简 ”。</p> <p>  孩子和家长又有哪些体会?</p> <p>  在历经一个月的研究里,在白家庄小学祖校长、科研魏校长的带领下,在专家李荐主任和高萍主任的指导下,大大小小的研究次数已经数不清了,白天+黑夜的沉浸式工作也让我们忘记了时间。当天38万人次的全球参与量让我们累并快乐着,快乐自我的突破、快乐孩子的成长!</p> <p>  课程研究虽暂时告一段落,但我们的融合课程研究仍在路上!</p>

课程

北京市

学习

朝阳区

科学

主题

课时

微生物

主任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