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干之二——“明灯”不再

太阳雨(谢绝送花)

<p><b>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阿尔巴尼亚曾经的是我国的“同志加兄弟”。它曾被毛泽东誉为欧洲社会主义的一盏明灯。</b></p><p><b>我国在自己尚且贫穷的时期,给与了他们无私的援助,包括政治上、经济上的,援建项目和物质援助源源不断。但在国际交往中,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当他们确认再也无法从中国得到援助后,从此与往日的“兄弟”断绝了关系。</b></p> <p><b>2015年7月4日,我们在希腊梅黛奥拉吃过午饭后向阿尔巴尼亚出发了。</b></p><p><b>下午3点多到达希腊边境,送我们的大巴车就调回车头而去。从希腊边境出海关,到阿尔巴尼亚的入境口还有一段几百米的上坡路,必须自己拉着行李往上走。7月流火,山区的太阳格外猛烈,我们汗流浃背地从希腊走到了阿尔巴尼亚。</b></p> <p><b>这张电影海报,40后、50后甚至许多60后一定会有印象。尽管两国关系交恶,但当年在我国放映的许多影片我们记忆尤新。《宁死不屈》、《广阔的地平线》等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片中那句经典名言:“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印象深刻,女主人翁米拉的形象都还历历在目。</b></p><p><b>几十年过去了,当年的“明灯”和“兄弟”他们今天是个什么样子?我充满好奇。</b></p> <p><b>阿尔巴尼亚南部的地形,南北延伸的山脉,贫瘠的土地,似曾相识。</b></p> <p><b>阿尔巴尼亚境内多山地,所以被称为“山鹰之国”。</b></p> <p><b>公路边有卖瓜的农民在忙乎。</b></p> <p><b>在阿尔巴尼亚境内行车,一直是高山弯曲的公路,(不是高速公路哦!),路况十分糟糕,不仅质量差,路面窄,靠悬崖峭壁的地方连护栏都没有。坐在靠悬崖一边的同伴吓得大气不敢出,等出了山区,个个大喊吓死了。</b></p> <p><b>傍晚时分,我们的大巴进入首都地拉那。</b></p> <p><b>街边的小店铺,就像我国的一个村镇那样。</b></p> <p><b>地拉那的警察</b></p> <p><b>我们住的酒店就在地拉那中心广场(斯坎德培广场)边,夜晚降临,俯瞰城市,也算有点首都的那么一点味道。</b></p> <p><b>地拉那是阿尔巴尼亚第一大城市,是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它位于中西部的伊什米河畔,约40万人口,居民大部分是穆斯林。</b></p> <p><b>改造过的地拉那的普通民居建筑款式呆板(一些欧洲老的社会主义国家一般都如此)、外墙陈旧。2000—2011担任地拉那市长埃迪.拉马想了一个省钱的办法来为地拉那增添光彩,用油漆刷子给外墙焕颜。结果,使地拉那成为当时欧洲色彩最绚丽的城市之一,这就是“一桶漆运动”。</b></p> <p><b>公元二世纪,罗马人曾占领过阿尔巴尼亚这块由伊利里亚人生活的地盘。然而,给阿尔巴尼亚留下最深远影响的是开始与15世纪的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b></p><p><b>虽然当地的伊利里亚人很彪悍,怎奈这个民族体量太小,有心杀敌,但无力回天。尽管如此,勇敢的阿尔巴尼亚人仍然挺身亮剑,以斯坎德培将军率领当地人发起了反抗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正义战争。最后在1501年斯坎德培去世后,阿尔巴尼亚才被征服。</b></p><p><b>民族英雄斯坎德培将军雕像矗立在中心广场中</b></p> <p><b>阿尔巴尼亚在罗马人占领期间是属于东罗马疆域,信奉的是东正教,因此,阿国有20%的人口是东正教徒。</b></p><p><b>世事变幻,沧海桑田,今日的阿尔巴尼亚早已脱下社会主义的外套,接受了伊斯兰教。</b></p><p><b>现如今的欧洲,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伊斯兰教占主导地位的地方只有阿尔巴尼亚。</b></p><p><b>伊斯兰教大教堂就在斯坎德培广场边。</b></p> <p><b>这个金字塔似的尴尬建筑就是当年阿尔巴尼亚共产党领袖霍查的纪念馆,</b></p><p><b>由他女儿设计,原来顶部还有个红星,现在早被移除。这个纪念馆仅使用了4年,现在已无人使用,仅仅非常醒目地矗立在大街上,作为历史的一个标记而已了。</b></p> <p><b>阿尔巴尼亚大学</b></p> <p><b>阿尔巴尼亚政府大楼</b></p> <p><b>阿尔巴尼亚政府大楼。</b></p> <p><b>阿尔巴尼亚历史博物馆</b></p> <p><b>地拉那大剧院,这座建筑则是在中国专家的帮助下于1959年修建的。</b></p> <p><b>地拉那是个没什么特色的城市,街头人也不太多,游客更是稀少。</b></p><p><b>但是,几十年的与世隔绝,这里却是欧洲最后一块神秘之地,。</b></p> <p><b>虽然相对于其他国家的首都而言,地拉那显得贫穷、陈旧、落后,但它的人文气质、曾经的坎坷经历,组成了它今日神秘的韵味。</b></p> <p><b>虽然地拉那的人均收入在约合人民币2000~4000元左右(据地陪导游介绍),但人们好像还是挺平和、安祥。</b></p> <p><b>地拉那街头的报摊</b></p> <p><b>典型的阿尔巴尼亚人</b></p> <p><b>建在山上的民居</b></p> <p><b>和地拉那漂亮姑娘合影</b></p> <p><b>一天的阿尔巴尼亚之行,终于了了一睹当年”同志加兄弟”的这个小国的愿望。他们曾经的苦难、坚强、困惑和今天的默默无闻,让我对它有了一些真实的体验。</b></p><p><b>离开地拉那,我们没有直接北上塞尔维亚,而是转向东部的马其顿。</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