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门中四爷的老院子终究是塌豁了。</p><p><br></p><p>那些失陷的曾经巍峨在小村记忆里带着傲骄神色茕茕壁立的黄土崖,从一个伏汛的节点上开始溃决成涓细的泥石流。环伺崖顶的杂木在失却约束和料理之后,怀着谨慎的私心争相将自己的儿孙也安排进这块希冀许久的土地。荒草青了又黄,横岭上冬天的最后一把残雪就隐藏在窑门外背阴的土堆上。土堆里埋没着锄头和木犁辕,仅余下少许木柄歪斜在雨水的射程里腐朽。崖畔上有刺柏树日复一日地轻轻地抖落着氅衣上陈旧的羽毛。这种早已不再用来煨炕的燃料富含油脂,烟火里带着一种神秘的焦香。让层层叠叠落叶乔木的信札也相形见拙。</p><p><br></p><p>但这又有什么分别呢?在看不见两端的岁月里,在这个被唤作“天睛”的地坑院木讷的神色中,已经鲜有人还记得四爷经年间对天空的仰望,和旧时用铁锨和扫帚铺开的那一地亮堂堂的阳光……</p> <p>或许从街门落锁的那一刻起,这个地方便永久归还给自然的鼻息。那些几十年如一日勤勉力行的人事,在时间凝滞的角落里戛然而止隐于沉寂。自儿孙们在他乡安家落户的时侯算起。一个九十岁的老汉独自在他一锨一镐挖掘的地穴里整整徘徊了四十多年。某一天当他直挺挺地昏倒在自家的地晌上,是村里的乡民将他担进了三重进深的天睛院子,慌乱中便给他穿上了寿衣。两天后儿孙们都赶回来了。他睁开眼看了看所有围聚在土炕边上的人只说了句:我想吃荷包蛋!</p><p><br></p><p>四爷是穿着蓝锃锃的寿衣自已端碗吃下那两个荷包蛋的。他一生少言寡语从不与人争勇斗嘴。他自信没做过有亏天理的事,终日握着镢头劳作,于是不怕阎王小鬼们索命。放下碗,四爷最后一次用“啊--哈--哈”一声标志性的长叹总结了九十一年荏苒的春秋。他平静地仰卧在自己冬暖夏凉的土炕上睡着了……</p><p><br></p> <p>二伯是在送埋了四爷之后决定在村里小住的。早在从前他便以衣锦还乡的姿态在天晴院前面的空场上撑起了三间郭坡村最好的大瓦房。四爷年纪大了,二伯退休后就变成了候鸟,坐着火车穿行在金城兰州来往古都西安的铁路线上。他在夏天戴墨镜、穿绸衫、顶凉帽、执折扇的形象四爷是万万看不惯的。久疏于劳动再加上身体肥胖,六十岁的二伯割起麦子仿佛比四爷还要吃力。伯母是灞河川道里娶来的精细女子,天生身上就带着山水的灵秀之气。我们这些后生们一辈子都鲜见她手沾泥水忙碌辛劳的样子。她织得一手好毛线,顺便在天雨农闲的日子把于大城市谙熟的麻将技艺传授给乡下只晓得死受的人们。</p><p><br></p><p>天晴院里有三根树,两棵缀着青皮糙胡的核桃,另一棵会在每年麦忙前结满玛瑙(樱桃)。这是当年方圆十里稀罕的果子,我也曾腆着脸踅磨进院子借着喝一口水的由头极力地掩饰着内心真实的目的,眼晴却忍不住向那一树繁华巴巴地张望。</p> <p>四爷一切都心知肚明。他会笑盈盈地拎起一个我脑袋大小的竹篾小笼,撑着屁股蛋子将我托送上一个心花绽放的高度。大快朵颐之中竹笼也满成了只有在迎春年画中才得一见的累累的果山。</p><p><br></p><p>“提回去,叫你婆(奶奶)也尝尝……”四爷的话是我期待已久的。这仿佛已成了一种惯例,若等不到我们兄弟姊妹前去“喂嘴”,四爷会挑一个日子挎上沉甸甸的篮子亲自登门。阿婆的笑脸和小脚突然间繁忙起来。那时的夕阳很长,穿过一团团自四爷口边氤氲而起的烟气和阿婆絮叨的话音照射进窑壁上悬挂的馍笼。他们拉的家常里总有我们永远理不顺的人名和往事,还加杂着一些特别的笑梗与温馨。后来在一众家人的挽留之下用过晚饭,四爷便拎着空篮子出门下坡默默地回去了。</p> <p>玛瑙成熟的消息不胫而走。以至于因此远远地招来许多馋嘴的鸟儿和几乎所有邻近垂涎着酸甜滋味的顽童们。这些永不安顺的生物总会想出许多办法去接近这个寂静的院子。或是用铁丝拔开了街门的门闩,穿过高耸的教堂一般神秘的过洞蹑手蹑脚忐忑地探行。或是用一根置生死于外细细的草绳索降进地坑直抵树下。四爷有一个嘘吁的毛病,偶然间的一声“啊-哈-哈”会像定身法一般让做贼心虚的孩童们怔在那里。良久之后不见动静,胆大心细的“头领”会说:“嫑怕,老汉翻个身又睡了”。孩子们回过神匆忙加快了行事的速度。于是个个口袋饱满一通风卷残云之后欢喜着一哄而散。</p><p><br></p><p>其实大多时四爷是醒着的,他在他昏暗的窑洞里注视着寡白日影下院子里的一举一动。他生怕他的一声呼喝会惊厥了那些伏在树杈和绳索上的“毛猴猴”。乡间的孩童们大多生性顽劣,他们的父辈们却一个个老成得像应季的庄稼。自家的儿孙们远在他乡,这些果子又能留给谁呢?</p> <p>玛瑙落败后的一个月,窑顶土坡上的杏子便熟了。相似的情景还会一次次上演。之后还有石榴、大枣、柿子和核桃。四爷一生酷爱栽植果树,连哪些不被待见疯长的构树和洋槐也能在他的庄院里相安无事。四爷喜欢清静。他叭嗒着旱烟行走在自己的王国里,树就是生命的枝叶。他原本就把自己隐藏在一片幽静的果园中,活成了这个小村的“牌位”。只有懵懂的鸟雀们敢叽叽喳喳地在头项上垒窝觅食,颐指气使着谈论此处环境的优劣。甚至尾巴上的羽毛轻轻一颤便将排泄物直接拉进四爷一时忘记收拾的粗瓷老碗里。</p><p><br></p><p>“瞎雀雀,不灵性,路上遗的麦穗你都吃不清……”骂归骂,四爷从未伤害过它们。他的举手投足都置身于“监控”之下。有时只须一个扬手,雀儿们便呼啦啦地朴愣着翅膀迅疾而去,像极了那群觊觎果实善于爬树的孩子……</p> <p>伯母是绝少走入那个地炕院的。她出嫁前一直生活在娘家的屋檐下。那些黑漆漆、阴森森的土窑在她眼里就是放大版的墓穴。活人为什么要生活在墓穴里呢?四爷下世后也就是在摘玛瑙和拾核桃的时候,伯母才会卸下沉重的挂锁推开爬满泡钉的木门走进那一池阴郁的幽凉。村里的顽童们早已长大了,他们像雀雀一样学会了自已噙柴垒窝奔走觅食。麻将牌的花样和技法也早就烂熟于心。谁还会再去理会和遭攘那些曾经在急切的盼望中姗姗成熟的果子。他们的孩子似乎也有了更高级的手机游戏。整片整片的樱桃园和瓜菜田淌着汁水流淌在小村夏天的嘴角。</p><p><br></p><p>在子规反复的啼语中,小偃麦终又熬白了须发。二伯指挥着机械用一袋烟的工夫就完成了曾经郑重其事的收获。天晴院瞪着眼晴疑望着天空,这一季的新麦将不会再倾泻入它寂寞的粮囤。大瓦房接管了它日渐苍桑的使命,老院子和身后那个远远的乡村一道被隐在了生活的背后!</p> <p>霜叶和柿子把十月染红的时侯,一辆锃亮着金属光泽的小卧车载着伯父、伯母驶出了郭坡村。同行的还有后备箱里满满的行李和干果。那二亩四爷多年间躬耕的老田早已转交他人经营。连许多庄园四周的大树也被换成了一叠钞票躺进皮包的夹层。伯父伯母不想再回来了。在遥远西北的黄河岸边,那个冬天有暖气夏天有空调的城市里,有一个儿孙绕膝不且用亲自挑水磨面的家。再往四爷的坟头上压一张烧纸,于坟前燃一堆冥币,稍稍穆立愦叹,小村便成了记忆中的故乡……</p><p><br></p><p>多年以后,当伯父再次面对黄土台塬上依然散淡着心性的村庄的时候,一定还记得那个当初离别时的秋日。严重的一糖尿病摧垮了他貌似壮硕的身形。伯父家大姐说:“伯他不想火葬,他想睡着棺材埋进祖坟!”</p><p><br></p><p>小村的土地最终接纳了这个漂泊半生的人。狂风里的一盏油灯,它最后的光亮还是愿意撒在托起灯台的地方。他死了,死在天晴院前的大瓦房里。头顶着四爷平生最引以为傲宏阔的庄院。</p><p><br></p><p>又过了两年,爷和伯的身旁又多出一座新坟。一生精细的伯母也踏着细碎的步子追随而去。小村的人口保恃着异常稳定的平衡。走几老、添几小,邻里烟火鸡犬相闻,月照万川山塬深沉。</p><p><br></p><p><br></p> <p>一次上完坟,大姐问我:</p><p>“咱爷为咋要劳力费神修那么大的天睛院子?”</p><p>“旧社会要防范土匪侵扰,更要给后世子孙攒一份晋身的家业吧……”</p><p>“等退休了,我还要回来。把瓦房拆了盖个小别墅。还是老家的环境好,人处着亲切。咱们还继续做邻居,……”</p><p>我笑了笑不置可否,我知道她也许只是嘴上说说而已。是那一双“天晴”眼在眺望天空的时候也照进了她的心。但她再回到这地方来做什么呢?回忆大抵都是永远失去的美好,生命之初的故乡就是用来怀念的!</p><p><br></p><p>我们本是一粒故乡的种子,种子是以出走的距离来衡量成功的。蒲公英在童心中飞翔,梦想在彩云炫舞的地方。夕阳有多少回望,母土便有多少牵腸。四爷掘出的天睛终归在岁月中掩于荒凉。也许从树木一片片倒下的时候起,在这些显露无遗的土地的伤痕里就衔满了感伤……</p> <p>王军红:网名山河赤子。宁夏北方文学研究所创作员,陕西散文学会蓝田基地副主任,蓝田作协会员。一个仰见星月静守寂寞的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