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若明媚,岁月流光

白水(李长禄)

<p>  一一一李珍妹七日祭</p><p> 2020年5月12日10时30分,李珍表妹,你静静地离开了我们,轻轻的走了。你是我儿时的玩伴儿,中学的校友,知青的战友,百货公司工作的同事。当外甥立兵第一时间通知我噩耗时,心里虽然早已经料到这一天会到来,但仍然是头脑訇然,一时间怆然涕下,不知所措。透过朦朦胧胧的泪眼,一遍遍读着立兵发来的信息,总不相信这是现实,总不相信这是真实,总不相信这是事实?</p><p> 按照民俗,今天是你的头七纪念日。你虽然走了七天了,但还没有走远,还在家乡徘徊,还没有真正上路。此时此刻,我在天涯海角,凭栏北望,倏然旧事填膺,思之愈发凄梗。许多往事,如影历历,憬然赴目。</p><p><br></p> <p>  你我从小就生在长在一个大院里。我的爷爷奶奶是你的姥爷姥姥,你是我二姑的独生女,全家人都对你疼爱有加,特别是我的爸爸妈妈,更是视你犹如己出。当时大院里共有4个孩子,3个男孩儿,大哥,我,还有一个姜春生表兄,就你一个女孩儿。大哥比我大3岁,表兄比我大1岁,你比我小2岁。大哥比我们大,几手乎不参加我们的活动。经常在一起打打闹闹只有我们3个人,形成了一个打不烂,闹不垮,分不开的小小“三人帮”。记得我与大表兄组合,经常与你吵闹,因此,在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面前,我们经常是“被告”。我们之间总是“战争”频发,但结果总是以你的“胜利”与我们的“失败”而告终。我俩都记得,你“告状”的方式特别引人注目:总是未曾言语先响亮地啼哭二三声,然后是娥眉低垂,睫毛上的泪珠楚楚动人,就是不掉下来。再加上几声抽泣,几声哀怨,我们的失败肯定就是注注定了。</p><p> 当时,我们能惩罚你这个“常胜将军”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开除”你的“帮藉”。不让你参加我们的活动,更严格的是不让你看我们的活动。你就不远不近地跟随着我们,我俩一发现,就驱逐你出“境”。没办法了,你就选择少“告状”。但有时候发现我们玩“危险动作”时,你还总是大义凛然,敢于直言,勇于揭发。</p><p> 记得有一次我们在一起玩“立定跳远”,你那轻盈的身材,轻轻的一跳,总超过我们半个脚尖。屡战屡败的焦燥,逼迫我们不得已提出改变比赛规则。我们提出了一个高难度的比赛规则,就是站在1米多高的窗台上玩“高空立定跳远”。你立即反对,我俩都赞成。正当我俩跃跃欲试创记录时,突然发现你消失了。随后妈妈和奶奶都跑出来了,一顿狂轰滥炸式的毁灭性打击后,我们美好的创记录梦想彻底的泡汤了。</p><p> 记得小时候我们在一起玩的时候,你少有娇柔造作,不矫情,不胆怯。经常与我们一起上树摘榆树钱儿,放风筝,打雪仗等等。后来你工作中的豪气、大气和正气,生活中的志气、侠气与胆气,好象都与我们小小“三人帮”童子功的养成教育相关联。</p><p><br></p> <p>  后来,你随姑父回河南老家住了几年。姑父逝世后,姑姑又带你回到了家乡。由于我家从大院里搬出去了,加之又都长大上学。在一起玩的时间少了,只能是逢年过节时见见面,真正的认识还是在我们下乡之后。</p><p> 1968年,我们先后从中学来到三新马埸。300多老三届毕业生一下子涌到了一个不足百人的小农埸。整个农場立刻沸腾了,我们的人生大舞台也就在彼时彼处开始搭建起来。你在这个时期成长的让人瞩目,原本柔弱弱的你,变得爽快了。特别是在一些公众场面你敢表达了,且幽默风趣成为了你的特色。你经常把贫下中农实践“再教育”的幽默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大家听。你讲的一些故事后来都成为我们知青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著名桥段。</p><p> 1970年后,我们又陆续地从三新埸返城,你分配在百货系统,后来我也从物资系统调到百货系统。这样,我们又成了同事。</p> <p>你在一商店任百货组组长时,工作踏实认真,经常受到商业局及其百货公司的表彰。后来你还担任商店的经理,走上了基层领导的岗位。再后来,国营商业零售企业都转制了,你又做为留守人员,专门负责离退休老职工的权益保障问题。在这个岗位上,你競競业业,任劳任怨,勤勤恳恳,一直干到退休。其时你所在的留守办公室,成为了百货老职工的身心家园和精神归宿。你把自己的全部精力与情愫,都倾注于此;你把自己整个身心和智慧,都挥洒于此。同时,这里还成为我们知青的活动室。在你逝世的那天的十里春风里,我们的知青大姐于艳秋,满怀深情地写了一篇抒情诗《李珍战友及她的办公室》。我是读了大姐的长诗之后,才知道了你当年为职工、为知青呕心沥血的奉献,鞠躬尽瘁的付出。</p><p><br></p> <p>  岁月不居,时光如流。你的一生一直是忙碌的,也一直是充实的。虽然几十年来你一直病魔缠身,但从不坠青云之志。你常把助人为乐视为治病救己的良方,常把为职工、为知青服务作为养生健体的高招。有些人不理解你,我当时也不是都理解你。直到你逝世后,读到了那么多知青战友、同学、同事从国内外各地发来的悼念文字。我才觉悟,你是一个普通人,却以不普通的坚持创造了崇高;你是一个平凡人,却以不平凡的付出铸就了超卓。就在你逝世的那天,我们的知青战友杨凤林,在悼念你的祭词中写到:“......李珍略显踉跄的脚步,微微颤抖的双手,尚有些朦胧的双眼,以及那端不稳有些洒水的水壶。为了给大家倒水,她已经是在忘我的倾注热情,在无私的顽强坚持......。”</p><p><br></p> <p> 心若明媚,岁月总会流光溢彩。你在忙碌的工作之余,还把自己的生活打扮的五颜六色。年近50岁时,你开始学剪纸。你在县文化馆向沈景芳等青冈美术专家学习美术基础知识,并将这些知识与技能溶入到自己的剪纸创作中。你的剪纸作品虽未登大雅之堂,但却畅享在亲朋友好的喜庆日子里。逢年过节,谁家的孩子结婚,谁家的老人贺寿,你都会送一幅剪纸作品过去,使喜有了一样美的表意,使庆有了一种文的内涵。</p> <p>  家族中孩子们结婚时,几乎都能收到一幅“珍姑”送来的“双喜”剪纸。</p> <p>  我曾认真研读过你的多幅剪纸作品,细细地品鉴,总能从你那清新流畅的刀笔中,品尝到浸润其中的东北民俗文化秾重质朴的韵味,再深入一些细细品味,还能感觉到有种白莲花般的文气从作品中柔柔地向你袭来。你创造的那些剪纸作品,许多具象入眼的犹如石上清流,入耳的恍若淙淙泉鸣,那种质朴又文气的感觉,有时真的好让人陶醉!</p> <p>  李珍,今天是你的头七。按照民俗的说法,你虽走了,但还没有走远。你还在家乡徘徊,徘徊在青萍之末,徘徊在庭树之下。因为没能回家亲自送你一程,我心里总是耿耿于怀,总是空落落的,还总是乱糟糟的。总觉得你还没走,走了也肯定没走远。总想对你说些什么,或者给你写点儿什么。这样,就有了这篇七日祭文。我相信,远行之前的你一定能读到。</p> <p>  今天,孩子们肯定会看你去。愿我的祭文也随纸灰飞扬,也随鲜花吐芳。</p> <p>  如果你真能看到读到这篇祭文,我心安矣。如果你读到看到祭文后,又能在梦中告我,我心足矣!愿祭文长存,记忆之河永恒的流淌。</p><p> 如果世上真有缘,来生我们还作兄妹吧!</p><p> 呜呼哀哉!呜呼哀哉!</p><p>(图片提供温立兵,部分图片选自网络)</p><p><br></p><p><br></p><p><br></p><p> 兄拙笔</p><p> 2020年5月19日三亚椰梦长廊</p><p><br></p><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