器材论(含译文)

溪坤

<p>⒈何谓器者,岂为材乎?向所谓体育“器材”、医疗“器材”,常以二字共称。混其分明者,谬矣!器可为用,材以制器用,岂可一概而同乎?</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⒈什么叫做器?难道是说材吗?从前所说的体育“器材”、“医疗器材”,经常把这两个字一起来说。这样共称就混淆了二者之间分别,是不对的。器是可以拿来用的,材是用以制造器的,怎么能把它们看作相同的一概而论呢?</span></p> ⒉所谓器者,将以之为用。无论大小之用、公私之用、国用家用,凡所直作一用,则为器。今者文明日进,而器作日精,科技既隆,乃使一器可堪多用,然其质也,不过以本器而作他器原用以资变通,利于人用,未改其器质也。材者则非然也。人所以别于物类,先哲马克思公卡尔常记之于著,曰:在制器而用之也。因之可鉴也。所谓材者,乃将以制器,未见不成其器而先用其材也。其材者如木:用以制耒耜,则以耒耜田作;用以充梁栋,则以梁栋屋构;用以造轩辕,则以轩辕车行。其材者一也,而制器则不同,用亦千变也。或言以木杖人者,则以木为刑杖,非用木也,仍制成之器也。材不作用,制器而后用之。所谓材者,岂成器乎?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⒉一般所说的器,是将要拿来用的。无论是大是小、是公是私要用,是国用还是家用,凡是直接有一个用处的东西,就是器。现代文明一天天进步,而器物的制做技术也日益精湛,科技兴隆发展之后,就是的,一个器物可以担当多种用途,然而这样使用的本质,也不过是把这一件器物当做其他器物原来的用途来用以增益变通之法,从而便于人使用这些器物,没有改变它们作为器物的本质。材则不是这样的。人之所以是人而区别与其他动物,先哲卡尔·马克斯曾经在著作里写到:在于制造和使用工具。由此可知。所说的材,是将要用它来制造器物的,而没有见过没制成器就先使用材的。材就如同木头一般:用来制作耒耜,就能使用耒耜进行田间劳作;用来充当栋梁,就能依靠栋梁支撑房屋构筑;用来制造车轮,就能依仗车轮使得马车飞奔。它们的材料是一致的,但是制成的器物却不同,用途也因此千变万化。有的人举用木棍来打人的例子,那是用木棍作为刑杖使用,不是简单的用木棍了,仍然是将木棍制成器物。材不是拿来使用的,把它制成器物之后才能用它。所谓的材,难道能达到成器的标准吗?</span></p> <p>⒊器者何用?铁釜家器,养其一户;犁田之器,耕其一垄;核武国之器,威其一方;人师天下器,教其万姓而默化势之所趋。而材者何为?未成器之器也。铁不成釜,则无以烹食养家;木不成犁,则无以翻土耕田;核不成武,则无以惊世威国;人不成师,则无以执书教天下。所谓器者,岂唯材可及欤?</p>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⒊器有什么用,能做什么?铁锅是家庭的重要器物,能养活一户人家;木犁是田地的重要用具,能耕耘一垄泥土;核武是大国的重要武器,能威镇一方国土;人师是全天下的重要教员,能教导万千人民,间接引导世界的发展方向。而材是什么呢?是没有制成器的器。如果铁不铸成饭锅,就不能烹煮食物养活家庭;如果木不制成耕犁,就不能翻松泥土耕耘田地;如果核不造成军武,就不能震惊世界威镇国土;如果人不修成师德,就不能手持书籍教导天下人。所说的器,哪里是简单的材就可以达到的?</span></p> ⒋今人之教育,但务养其材,不思成其器,材者遍地而国器无几,庶乎谬矣!大学每载成材千万,而苦于无事蜗居者十八九矣,如其诚大器,无岗以待岂偷闲!玉不琢,不成器,《弟子规》之言得之。大学之材,本人中善才,而今常有抑郁自戕之传,岂偶一二子矣!又有弑师反亲之举,岂善才所为矣!如此之材岂成器乎?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⒋现在人的教育,只注重于使人长成人材,不想要使人修成大器,人才遍地都是,而国器没有几个,这样教育真是错误啊!大学每年都会毕业千万人材,但是因为没有工作而苦恼的人十个里面有八九个,如果这些人真的是大器,没有岗位给他们难道就会偷闲而无所作为吗?玉不琢,不成器。《弟子规》的话说对了。大学的人才,本来是众人中最好的人才,可是如今经常有抑郁自杀的传闻,难道只有偶尔一两个人是这样吗!杀死老师亲子反目这样的举动,又哪里是好的人才干的事呢!这样的材,难道能说成器?</span></p> ⒌今育材之风,甚可怪也。余诚知十三兆民教子之难,而国为之至此,亦尽心矣。然则敢言当下教育但行五十步事矣,强走百步者甚远,而较勇战者甚怯。孔子聚弟子三千,独贤七十二;孟子谨庠序之教,首申以孝悌。而今人乃语孔子之徒成材仅三千分之七二,孟子之教但空言仁义,狂哉小子!其谬不亦远乎!七十二贤,皆可当国;三千弟子,无不成材乃可名入其数,岂仅七十二材?七十二国器也!至于仁义,不成人,何成材?孝悌不存,恃其材则无所不为也!孔孟但求育圣贤于众人之间,非贤无以入列,唯材不能入眼。可知矣,成材非教育之止也,实成之始也。德之不存而才不显,今所谓材者,敢称器欤?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⒌现在教育人才的风气,很让人觉得奇怪。我确实知道十三亿人教育的困难,国家能办教育到现在这样,也算是尽心尽力了。但是我冒犯地说,现在的教育只是做了五十步的事而已,比溃逃百步确实好很多,但是比起勇敢作战还是太怯弱了。孔子招收了三千名弟子,只有七十二人被他称为贤者;孟子谨慎地实行学校的教育,首先申明的是孝和悌的道理。而现在的人竟然说孔子的徒弟们成才的只有72/3000优生率太低,孟子的教育之空言仁义不教实际知识。这群狂妄的后生!这错的不是太远了吗!七十二贤者,都可以担当治国重任;而三千名弟子,无一不是成材了才可以使自己的名字记入这数字。哪里是只有七十二人材?七十二个都是国器!至于要讲仁义的原因,不能成人,如何成材?如果一个人材没有了孝悌,那么依仗他的才能就会无恶不作了!孔孟只求在普通人之间教育出圣人贤者,不是贤者不能入他们的行列,仅仅是人材入不了他们的法眼。这样可以知道了,成材不是教育的最终目的,而是成器的开始。没有了德,材也没有显露,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人材,这样的人材敢称自己成器吗?</span></p> ⒍今材者熟读千篇而下笔一律,此密也,在理或可喜,在文尽可悲。理者工者,用以建国,功在当代;文者史者,用以成书,利在千秋。世态变幻趋疾,不可不重当代,然得其当代而遗千古,则如前苏联之辙,未见其明也。覆者无意,而后者足戒!故无论上欲强国下愿利己,无不应致志于器,莫浅滞于材也。当今材者,盍致器乎!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⒍现在的人才熟读了许多书本知识可是下笔却千篇一律,这样的“严密”,对理科或许可是喜的,对文科一定是可悲的。理工科,是用来建设国家的,功劳就在当今时代;文史类,是用来写书籍的,好处应在千秋万代。现在世界形势变幻趋于加快,不能不重视当今时代建设,然而,如果只得到当代的强势而丢掉千古传承、遗失发展前程,那就像前苏联的道路一样,没有看出他的明智。前车之鉴后车之师,前面覆灭的人没有这样的意愿,但是也值得后来的人引以为戒。所以无论在高层面想要强大国家,在低层面想要为自己谋利,无一不应该把志向放在成器上,不要目光短浅的停滞于成材。现在的人材,何不立志成器!</span></p> ⒎器者浑然,自成一体,必脱其材胎以就熟。陶出炉则脱胎坯,钢淬火而改铁质,人成器乃可不拘于材。材长参天,终大材而已,不以制器,不成器也;人才穷学,终学究而已,不以实践,不历风雨,不闻窗外事,不念天下情,岂成器欤?令材各使其学说自圆、意气自满、能力自足,然后成器始可望也。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⒎器应该是浑圆完满的,自成一体没有漏洞,必须脱离它作为材的早期原型以达到成熟。陶出炉就脱离它原来的泥坯,钢淬火从而改变作为铁的材质,人成器就可不被作为材的小格局所拘束了。成材的树木材就算长到参天的高度,终究只是一棵大木材而已,不拿它制器,还是不成器;人才就算穷极学问,终究只是一个学究而已,不进行实践,不经历风雨,两耳不听窗外事,孤心不念天下之情,难道能够成器吗?让人材们各能自圆其说,自发意气,充实能力,这样之后方可以期望他成器。</span></p> ⒏器者如瓷与陶,似有贵贱,然皆以泥坯出。材即坯也。或为国之重器,则商君鞅、武侯亮、钱学森、钟南山之士,功盖当世;世之名器,则屈大夫、李太白、周树人、李大钊之辈,名垂身后;隐之幽器,则处川泽、藏深山、入市井、泯都会之徒,功名不就。中华神州福地,五千年不罕大器,然未必出世,亦不必成名。材者成器,未必成功与名,于己已成之,可矣。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⒏器就如同瓷与陶一样,看起来是有贵贱之分的,然而它们都是从泥坯中诞生出来的。材就是这泥坯。有些成为国之重器,就像佐秦变法商鞅君、蜀相武侯诸葛亮、两弹元勋钱学森、国士无双钟南山这些人,他们的功劳彰显一世;有些成为世之名器,例如楚大夫屈原、诗仙李太白、鲁迅周树人、斗士李大钊这些人,他们的美名流传后世;有些成为隐之幽器,就是独处于河川湖沼、藏身于深山老林、隐没于市井巷衢、泯然众人于都市的这些人,并没有成就功名。中华神州是一块物华天宝地灵人杰的福地,五千年来的历史中不缺少大器,但是他们自认不需要出世,也不需要成名。材要成器,不一定要成就功与名,在己自问无愧为“器”,就可以了。</span></p> ⒐德才兼备谓之圣人,有德而才不逮谓之贤者,有才而德不存谓之小人,德才两无谓之庸夫。孔子言:“宁用庸夫,不用小人也。”当今虽社会务实,人各在其位各执其事,小人亦有其所,然必望多其贤者而少小人也。今有材者多而具德者罕,岂小人之多欤!然其人德进而一成器,则近于圣,岂不美哉?何乐不为?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⒐德才兼备的人叫圣人,有德但是才能不及的人叫做贤者,有能耐没有德的人叫做小人,才能与品德都没有的人叫做庸夫。孔子说:“宁用庸夫,不用小人也。”现在即使社会务实,人们都各在其位各做其事,小人也有容身之地,但是一定是希望有更多的贤者而减少小人。现在有才的人多而有德的人少,小人怎么这样多呀!然而这些人只要在德行上更进一步就可以成器,就可以接近圣人了,这样难道不好吗?为什么不乐于这样做呢?</span></p> ⒑或以材为难成,成材则似易成器。岂不知十年之材,未有一夕之刨锉亦不成器!人之成器,益其难矣!何为器者,岂谓材乎?何谓器者,岂唯材乎!器材不可一概论,善才岂甘永为材?愿治学之仕深思之、明鉴之、早行之!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15px;">【译文】⒑有的人以为材比较难成,成才之后就似乎很容易成器了。岂不知十年长成的木材,如果没有一个晚上的刨锉加工也不能成器!人要成器,比这更难!什么是器,难道是说材吗?什么叫做器,难道仅仅是材吗?器与材不可以一概而论,好人才怎会甘愿永远做材?希望治学的人深刻地思考、明智地鉴定、趁早去实践成器之道。</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