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随笔(手的敏感期)

心有光的阳

<p>沐洋出现手的敏感期大概是会学会放手走路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时候刚好是身体发展过渡到四肢,双脚可以落地走路得到释放,双手无处安放咋办?意外尝试发现,双手竟然可以“打人”。</p><p><br></p><p>当沐洋打奶奶时,奶奶是没有疼痛感的,还能“强颜欢笑”。奶奶是位基督信徒,她曾经和我说过圣经上一句很厉害的言论:“当别人打你的左脸时,要把自己的右脸也伸过去给他打”。在这件事上,奶奶确实做到了“知行统一”。奶奶对孩子,那绝对是真爱,很快她也意识到这种行为的不妥。</p><p><br></p><p>同样的情形发生在我家爸爸身上,他的回应方式是:再狠狠的打回去。爸爸这么做的目的是:“让你也感受下,你刚刚打(人)爸爸有多疼!”孩子见状,气的又用力挥起小手打了回去,爸爸再还手,然后接下来的画风就陷入了一个循环“打脸”模式,直到无法收场——孩子嘴一瘪,哇哇大哭,感觉受到了莫大的委屈……</p><p><br></p><p>“你打人,妈妈就要打你小手。”这种类似训练小动物的方式来训练孩子,其实对孩子的发展没多大帮助,更无法从根本上改善这个行为,他只是暂时起到了抑制作用。既然能抑制,那也一定有爆发。那些所谓“棍棒底下出孝子”,认为孩子需要打骂才能听话、改正不良行为的言论也只是谬论而已。</p><p><br></p><p>话说回来,大多数时候,我们的关注点在哪里,孩子就会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同样,对于“打人”这个具体的行为,我们仍然可以找到积极、正面的关注点。比如,引导孩子用“击掌”、“拍拍肩膀”、“轻轻抚摸”等家长能接受的行为来代替小手“打人”的行为。</p><p><br></p><p>某些时候,孩子的“打人”行为可能会出现屡教不改的情况,这时,我们可以抱起孩子,表情严肃、坚定的告诉他:“不可以。”“这样会很痛!”。同时带孩子离开事发人群,等孩子准备好,可以再次返回。同样的原则——行大于言,无需过多言语和责备,孩子就会明白,只要“打人”,就会被带离现场。</p><p><br></p><p>未完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