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我在青海省浩门农场工作和生活了二十四年。浩门农场在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境内,位于门源县城和青石嘴镇之间,北靠冷龙岭,南临达坂山。浩门河以北、元山以东至老虎口都是浩门农场的土地。“青海省浩门农场”是对外的称谓,内部称青海省第十七劳动改造管教支队,早期以海北州门源县800信箱代替单位的通信地址。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青海省浩门农场改称为青海省门源监狱。</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我们糖厂全体人员从塘格木农场调到浩门农场。我们刚调到浩门农场时,农场有十三个农业大队(后来十三大队成为青年队),两个副业大队。大队级的单位还有修配厂、基建队、医院、学校、农科所、煤矿以及农场驻西宁办事处等,另外还有一个汽车队。浩门农场除煤矿外,所有的单位都在浩门河北面,农场各个农业大队的土地连成一片,肥沃的黑土地延绵数十里,蔚为壮观,那时农场的耕地面积逾十六万亩。八十年代中、后期,因为省上的退耕还牧政策,浩门农场五大队最先被撤销。后来浩门农场又先后撤销了几个靠着山边的农业大队。这些撤销的农业大队的土地和房屋,都移交给了门源县。这样一来,浩门农场的耕地面积还剩有十二万余亩。浩门农场海拔2940—3120米,耕地平坦肥沃,适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生产作业。浩门农场主要种植北方小油菜,记得那时浩门农场的油菜籽年产量达到四千多万斤,是青海省重要的油料生产加工基地之一。</p><p class="ql-block"> 浩门农场场部在青石嘴镇以东三公里处,旁边是黑石头村。农场场部这一片是全农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我们初到浩门农场时,场部的办公场所是在由数排平房组成的建筑群内。这些平房应该是在建场早期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建的,质量很不错,都是青砖小瓦木地板。这也是那个年代大部分农场机关的基本建筑式样。办公室前种植着黑刺和红柳,感觉环境绿化得还不错。但是那时没有暖气,一到冬天各个办公室都是烧火炉取暖。直到1986年,场部新建的办公楼和锅炉房落成,场部机关才从这些平房建筑群里搬了出来。这些平房有的成了住宅,有的则成了库房。1996年我们调走时,这些平房还在。</p><p class="ql-block"> 场部的办公楼始建于1985年夏,建筑面积3500多平方米, 最高为五层。办公楼里都安装了暖气,各个楼层的两端都有卫生间,窗户比以前平房的大了许多,宽敞、明亮,办公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一楼设有侦保科、元山派出所、办公室、元山法庭、电话室、收发室等。二楼是财务科、老干科、生产科、供销科、农机科等。三楼有狱政科、教育科、狱侦科、劳资科、政治科、党委办公室等。四楼是个大会议室,五楼、二楼各有一个小会议室,三楼还有一个图书阅览室。农场领导办公室都是在各个楼层的两端。</p><p class="ql-block"> 办公楼里是全农场的核心领导机构,各个职能科室在场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对全农场各个单位的工作,在政治上、经济上进行统一部署,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地安排、指导、协调和服务全场的工作,使全农场的各项工作正常有序地运转。办公楼前宽阔的场地边,种植着树木和花草。办公楼的后面是锅炉房。办公楼后面的场地也挺大,闹地震那年,办公室在办公楼后面搭建了一座大帐篷,电话、扩音机都搬了进去,整夜有人在里面值班。那时人心惶惶的,几乎家家都搞了个地震棚,后来场部还给每家发了一顶旧帐篷,不过后来都没有用上。</p><p class="ql-block"> 我1996年调走时,这幢办公楼还在使用。2013年再去浩门农场时,这幢办公楼已经改成了监狱的单身公寓,楼顶也重新做了装饰。我曾经在这幢办公楼里工作了六年,这可能是我在浩门农场工作过的唯一还在使用的建筑物了,估计一时半会儿还不会拆掉。</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在农场场部工作过的有:曾树珠、王兆荣、姜长庚、栗银全、董麦仓、韩国良、朱正金、杨金芳、巩玉杰、卢占奎、庞树德、刘 耀、李清明、郭敬堂、郭树堂、郭祥林、朱德培、孙旭东、孙明荐、郑耘浩、范帮济、齐富昌、李鸿斌、马长恒、段怀云、李景鲜、张启鼎、韩明珠、丁学庸、周万明、林光泽、李智乐、史教基、聂建平、相来宾、李家鸣、杨元益、孙盛玉、田振虎、徐喜德、丁耀碧、蔡宏官、贾庚辛、吴汉戈、秦文贵、张锡铭、王一林、林 嵩、卓宝兰、夏好君、杨桃成、林世生、李洪锦、毛训文、董俊峰、金万行、朱玉珍、陈锦树、陈宗博、杜冠凤、华灵芝、赵君玲、汪秀春、李桂林、魏振旺、张斌儒、赵根虎、朱庆祥、黄子荣、王浩信、高义强、闫德生、朱孝利、李爱民、田卷营、程建设、张振国、张其山、铁 轮、刘娜宁、王加干、刘学宗、吕瑞林、杨 军、金庆华、高 济、高盛山、王树义、窦洪亮、郭雄飞、徐祥仁、兰孝堂、谢占元、黄伯元、周英杰、张旭林、陈学增、齐伯桥、赵鹤德、薛良夫、徐传兴、李建民、耿学群、王建民、孟 杰、王宏涛、叶明凤、陈罗彩、陈安清、王小云、田建国、卲丙芝、卢成其、任苏宁、王海安、那景芳、张钧英、秦学伟、赵建斌、郭长勤、郭胜娣、王海宏、王晓光、周光新、周顺青、薛海莲、田秀芳、田爱青、田东红、冯玉玲、王青其、曹瑞平、李新民、严兴梅、安玉海、黄笑青、黄华山、折卫江、王洪亮、王洪光、于永飞、杨忠新、张 勇、陶振明、李鹏业、朱永琛、胡新平、廉宗智、谢守忠、李波涌、王青华、张 正、杜巧玲、倪 斌、赵 东、李永合、谢焕新、孟宁川、李培英、赵吉利、杨安刚、邸书元、刘洪涛、陈忠明、蒋 贤、朱建国、李天国、陈海龙、刘建伟、宋建京、宋建新、盖小林、梁存瑞、张海民、刘芝芬、王淑英、許禄梅、刘青松、白海军、朱淑琴、孙 翔、林 森、毛正亚、王建华、杨青海、朱苏清、林 荣、杨逢春、汪 惠、吕建平、葛聿峰、秦淑桂、吴同军、陈惠敏、谢 辉、武克春、刘广升、陈仓元、陈大安、林 龙、张建海、闫贵芳、马明海、陈 浪等等。(此名单得到王洪涛、吕瑞林的大力支持) </p><p class="ql-block"> 场部办公楼的东边是浩门农场中学,与场部一条马路相隔。浩门农场中学是一所集小学、初中和高中于一体的全日制中学(我们刚到浩门农场时,学校还没有高中) 。浩门农场中学的教室、办公室和学生宿舍等都是平房,学校大门朝西,面对着场部办公楼。在九十年代末,学校新建了教学楼,学校大门也改成朝南的了。记得学校的老师都挺多才多艺的,有好几个老师如:张祖德、安霖贤、王庆林、王志福、高 济、赵秀花、吴庆军、李文芳、王世萍、董青青等,都曾是农场毛 泽 东思想宣传队的成员。吴庆军、王霞令篮球也打得挺好, 王霞令滑冰也滑得不错,冬天我们在浩门河滑冰时碰见过他。</p><p class="ql-block"> 农场场部以及附近直属单位的小学生和全场的中学生, 都在浩门农场中学读书。有一些大队(四大队、九大队、十大队、十一大队)的学生都是乘坐“学生车”往返学校。这种“学生车”可不是现在的“学生车”。早期的“学生车”都是由马匹拉的马车,后期的“学生车”是各个大队自己利用拖拉机的拖车改装的。在平板拖车上加装个棚子,里面再安装上木制长椅,由铁牛55轮式拖拉机拉着。虽然简陋,却能够遮风挡雨,能够运送学生按时到校和放学回家。</p><p class="ql-block"> 早期学校的教师都是来自农场的干部, 后来有了青海省师范学院分配来的毕业生,再后来有来自青年队的年轻人以及一些聘请的和其他身份的人员。学校的教师队伍中不乏各类知识人才,浩门农场中学的教学质量,是附近祁连山铜矿中学难以望其项背的。每届高考,浩门农场中学的成绩在门源地区也是名列前茅的,所以祁连山铜矿和青石嘴的中学生,也希望在浩门农场中学就读。那时浩门中学很是兴旺,学校鼎盛时期, 在校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教职员工也多达百人以上,那是浩门农场中学最为辉煌的年代,一批又一批农场子弟从浩门中学毕业。我不知道有多少农场的孩子,是从浩门中学走出来的,他们从这里走向了更加广阔的天地。在浩门农场的历史进程中,农场学校的作用是至关重要和无可替代的。农场孩子们的童年和青少年时代,是和农场的学校密不可分的。学校不仅为农场孩子们提供了正规的小学和中学教育,也为农场的干部、职工解除了后顾之忧。</p><p class="ql-block"> 如今浩门农场中学已经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我2013年去浩门农场时,浩门农场中学已经荒废了,学校的院子还在,教学楼还在,但是谁知道还能存在多少年呢?希望不要也被拆了,好让那些从浩门中学走出来的孩子们,回浩门农场时还能去看看他(她)们曾经的母校。</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经在浩门农场中学工作过的有:付一民、董俊峰、田振虎、李洪锦、张满堂、丁文辉、李积森、郭克农、庄志云、王光亮、张祖德、张玉兰、何贵礼、张 仪、陈美兰、陈美珍、张鸾鸣、安霖贤、王霞令、吴庆军、龚本霞、冯春芳、王志福、马义民、王庆林、高盛山、党世泽、党亚峰、邢玉宽、刘富泽、徐 行、陈宗博、阮国芬、张恩德、周有明、周汝涛、陈 飞、李振山、陈青梅、伦秀英、吴忠浩、郭 仪、尹峰萍、邵兰青、郭青理、董建青、陈 剑、晁常兆、王 平、赵常玲、任 敏、马胜红、候桂梅、王 贞、边志勇、安玉海、王文荣、胡智海、黄才元、何广发、徐 林、王海聪、杨万春、张平英、马渭桥、高庆荣、杨发潮、杨素荣、蔡浩文、刘伯红、杨潮辉、张亚芳、李青兰、尹峰斓、胡宗贤、代兰钦、徐继英、鲍玉珠、蒋桂珠、吴瑞芝、郭德英、郭英修、方俊凤、李桂花、张世德、陈俊波、尤秀旗、尤香兰、王艳芳、潘志远、邱桂林、邱永正、郑兆涵、李世贤、黄雅珍、刘 玲、韩 莉、李永和、刘 霞、邱海琴、涂海涛、张正风、郝秀改、李兰青、陈 惠、刘玉芬、曹瑞平、张爱莉、李宏贞、宋子军、代淑玲、刘金友、左福荣、梁海平、周海英、吴文英、杜巧玲、季 华、谢淑芳、李雪娥、夏淑珍、谢 芳、徐美琴、吕瑞琴、许淑华、荣海英、马小磊、马元玺、孙玉婧、张爱玲、曾月萍、孙秀琴、王海英、任 霞、巫全英、常 华、石书亭、惠海娥、孟明芳、黄曙娟、祁 芸、王玉刚、李云方、李凤琴、王艳芬、郭秀枝、徐 力、冉丽娟、邱伟林、董青珍、张平英、施秀萍、赵国勤、王文礼、王虎成、张亚莉、张桂玲、王飞飞、徐红霞、王湘慧、牛爱菊、万淑芳、计新华、黄书善、耿廷昌、林立夫、黄宝忠、付致新、原 征、谭启祥、陶立忠、杨淑蓉、郭树祥、刘培兴、傅新华、刘仁皓、雷进禄、揭正祺、林菊珍、徐敏娴等等。(此名单得到郭青理、刘 霞、韩 莉、李宏贞等的大力支持) </p><p class="ql-block"> 紧挨着学校东边的是农场的大仓库。这是一座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古城,城墙保存相对完好,里面的库房都是农场建场后建造的。大仓库的库房里存放着供销科、农机科、生产科的各种供应全农场的生产和生活物资。大仓库往东不足百米,也有一座古城,这里是农场的油库,场部、汽车队和附近直属单位的车都在这里加油。那时候社会上还没有公共加油站。油库的油都是农机科的油罐车从西宁运回来的,各种油料也都是计划供应的。在场部的西边百米之遥还有一座古城,这里面是农场的汽车队。这三座古城都不是很大,每座古城里面的面积大概有五、六千平方米左右。现在这三座古城都被青海省人民政府,于2008年4月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在场部机关和学校之间,是农场的大礼堂,这座礼堂应该是在六十年代初期建的,建筑质量相当不错,虽经几十风雨,屋面仍平整如初。在农场办公楼没有建造之前,大礼堂算是农场最为高大、雄伟的建筑了。礼堂内设有舞台,舞台上灯光齐备,大幕、二道幕、天幕齐全,礼堂内墙上还贴附有吸音板,礼堂里的座椅与当年西宁市里的电影院的座椅不相上下。大礼堂是农场召开各种全场大会的场所,也是农场举办各种文艺演出和放映电影的场所。当年没有电视,连收音机都没有普及,文化娱乐甚少,因此电影很受欢迎。大礼堂每次放映电影都非常红火,几乎场场都是爆满。我后来也在电影队工作过几年,但那时已经有电视了,而且农场已经在四大队建了电视差转台(那时韩克平、王 苏、杨青海在电视差转台工作,现在也不知道这个差转台还有没有了),因为有了电视,电影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再也没有那么火爆了。我2013年去浩门农场时,这座很有历史特征的大礼堂已经被拆除了。</p><p class="ql-block"> 记得我们初到浩门农场时,场部还没有一个像样的商店,在场部青砖小瓦平房的建筑群中,只有一个一间房的小卖部,记得那个小卖部里光线很暗,售货员是谁忘记了。那时物资比较匮乏,许多商品都是凭票证供应。香烟平时只有低档次的,逢年过节才每人供应几包甲级、乙级的香烟。那时化纤布料刚刚兴起,像涤卡、涤纶、的确凉等都是按计划供应,且供应都比较少,每次我们糖厂都是十几个年轻人加起来,也只够买两条裤子或两件上衣的化纤布料, 我们都是让给女生买了。那时我们买生活日用品,基本上都是去青石嘴镇供销社的商店。 后来农场在大礼堂北边的路口建了农场的商店。副业二队糖厂停产后,有几个原副业二队和糖厂的工人,也被分配到农场的商店工作。秦少伦、陈蕴文、汪秀春、王玉华、郭桂珍、赵喜梅等都在场部商店工作过,另外还有丁家财、叶明凤、梁存瑞、叶 玲、闫桂娥、王淑英等也在商店工作过。分别担任经理、会计、出纳、采购员、售货员、保管等工作。</p><p class="ql-block"> 农场商店给场部及附近单位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方便,商店里有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基本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所需。农场商店逢年过节也会供应一些平时比较紧俏的日用品和平时买不到的香烟,有时在过年前,还会去外面进一些新鲜蔬菜来供应给大家,那时在冬天能吃到新鲜蔬菜是挺不容易的。农场各个农业大队的小卖部也在场部商店进货。但有些商品是买不到的,像自行车要到青石嘴供销社托“关系”才能买到。后来有电视了,电视机也要到青石嘴供销社或者门源县百货公司托“关系”才能买到。</p><p class="ql-block"> 农场商店马路的西面是场部的理发室和水井房,水井房负责供应全场部住户的生活用水,以及办公楼、锅炉房、场部食堂的日常用水。场部住户用水都是到水井房去挑,连附近黑石头村的老乡也到场部水井房来垃水。记得90年代中期,场部把水管接通到了每家每户,极大地方便了场部的住户们,不用再去水井房挑水了。理发室隔着马路的对面是场部机关食堂。秋冬时节,当地老乡经常在机关食堂前面出售牛、羊肉,春夏时节,也常有老乡在场部商店门前出售他们在浩门河捕捉的鱼。农场商店对面还有一个周英杰家的小卖部,这一片俨然成了场部比较热闹的“大十字”。1988年的抢购风也波及到了农场商店,商店的各种日常生活用品几乎被抢购一空。如今这个商店已经被拆掉了。</p><p class="ql-block"> 农场的汽车队在场部西面的一座古城里。农场在这座古城里面建了办公室、车库、司机宿舍和食堂。汽车队担负着运送全农场的生产和生活物资的任务。早期浩门农场的汽车车门上都喷着 800 字样,不写具体单位名称。汽车队还有一辆大客车(那时习惯叫大轿子车),负责运送进、出农场的人员。后来大轿子车由场部秘书科管理。驾驶过这辆大轿子车的驾驶员有黄伯元、兰孝堂、张其山、杨逢春等。九十年代初期,汽车队的车辆陆续分到了各个大队和各直属单位,汽车队就撤销了。曾经在汽车队工作过的有:祁昌盛、王忠良、兰孝堂、谢占元、刘金德、黄伯元、周英杰、郭雄飞、马 平、杨保志、朱安和、代书贵、甑永春、陈恒山、刘洪斌、韦裕兴、王文献、楚富亭、邸书元、谢焕敏、朱维民、王空军、李天国、张京生、贾河青、徐兴元、尹春喜、郭玉清、张其山、宋国华、张学海、胡长荣、尹新明、张远英、王初旭、金云华、陈玉岐、郭怀仁、黄国旭、梁荣礼、李振河、程兰水、申临宽、徐元庆、周光新、田爱青、刘秀花、张昌民、邢巧霞、苏小英、殷正梅、叶建华、苏成合、周平章、陈学增、武克春、王友利、刘永华、李建青、吕凯青、管海忠、李庆生、李忠盈、张振国、王小平、张 准、史新民、李文学、张建宇、崔建平、陈海龙、刘清波等(此名单由谢焕敏补充完善)</p><p class="ql-block"> 场部附近的直属单位有副业二大队、农场职工医院、修配厂、基建队等。</p><p class="ql-block"> 副业二大队在农场场部的西北边约一公里处。 我在浩门农场时,先是在副业二大队的糖厂工作。副业二大队生产经营着与农场人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主要产品有酱油、醋、粉条、豆腐、青稞酒、猪肉、鸡、鸡蛋等。那时副业二大队生产的酱油、醋、粉条等销路都非常好。猪肉平时只供应本单位,过年过节才给场部和附近直属单位供应。养鸡场在元山脚下,还养了些鸭子和鹅,鸡和鸡蛋要大队长批条子才能买到。这个养鸡场在我们调去后还存在了几年,后来就撤了。青稞酒是副业二大队生产经营的一个强项。制酒车间酿造的青稞酒,不仅数量多,质量也很不错。那可是真正的纯粮食酿造的酒,主要原料是青稞、再少加一些豌豆经过酿制发酵,再蒸馏而成。我们还去制酒车间品尝过刚蒸馏出来的酒。副业二大队生产的青稞酒,色清味纯、酒香浓郁。那时浩门农场人喝的基本上都是副业二大队生产的青稞酒。当年浩门农场副业二大队生产的青稞酒还是颇有名气的。农场周边及门源县的人、甚至西宁的人也到副业二大队买酒。</p><p class="ql-block"> 副业二大队还有一个被服车间,不仅生产全农场的劳保服装,还承接个人的服装加工定制。那时农场周边各个百货商店里卖成品服装的不是很多,因此农场场部及附近直属单位的干部、职工和家属一般都在副业二大队的被服车间定制服装。那时候大家都觉得副业二大队被服车间缝制的衣服还挺不错的,连青石嘴镇和祁连山铜矿的人也来定制服装,因此被服车间的生产一直很红火。糖厂停产后,有不少糖厂的女职工都安排在被服车间工作。另外副业二大队还有榨油、熟皮子、擀毡、修自行车、理发等等,经营项目繁多,生产红红火火。那时是副业二大队的鼎盛时期,队里人员多,生产经营蒸蒸日上。我那时在糖厂工作,糖厂也是属于副业二大队的,一同走过了那段辉煌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在糖厂工作时,糖厂年轻人多,业余时间也不太感觉寂寞。糖厂有篮球场,可以玩玩篮球;有兵乒球桌,可以打打乒乓球;还有就是打打扑克。场部大礼堂有电影了就去场部看电影,有时候冶金七队也会来副业二大队放电影,有时候去后面元山下的部队看电影。那时候冶金七队还会去医院和修配厂放电影,这些都是露天电影。那时候附近哪里有电影都会知道,都会赶去看,而且不论是春夏秋冬。记得还到十大队去看过电影。我2013年再去浩门农场时,副业二大队已经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在副业二大队工作过的有:尹其瑞、武连忠、刘振甲、朱万德、高 军、陈银洲、王传金、陈玉琦、冯景贵、梁文义、宋双喜、齐富奎、窦秉洁、王庆合、王 德、王 俭、王浩信、梁品义、卜绍曾、刘新俊、张旭林、冯有贵、张富如、周光新、朱玉珍、卓宝兰、汪秀春、王惠平、赵维贤、蔡兰珍、庄德明、王载民、余云龙、窦洪亮、付金保、宋国志、韩英民、李长明、李 荆、郭中华、赵鹤德、张金碗、陈罗彩、邓庆茂、孙启和、陈蕴文、卞光青、袁占民、赵风云、闫选政、吕瑞林、范小宝、毛正亚、王明杰、杜文智、孔令国、王宏涛、吴太仁、韩新华、陈国斌、张振国、张海修、皮广青、李兰芳、王淑珍、白凤英、李培红、田东红、矫秀兰、袁翠峰、项青兰、刘 荣、郝秀菊、叶明凤、白芳芳、吴淑华、吕海萍、滕莲红、王玉华、郭桂珍、杨宗桂、马宝珍、杨存仙、石荣兰、徐淑玲、凃建华、孙南云、寇秋光、徐来英、马秀文、李爱银、李淑英、王惠平、郭玉梅、王晓光、杨天慧、秦绍伦,李庆祥、赵延雄、屈益民、闫长玉、毛荷英、田转英、赵喜梅、葛秀兰、雍庆芝等等。</p><p class="ql-block"> 副业二大队的西边是浩门农场医院。记得医院的主体建筑是一座“王”字形状平房,西面还有一个病号队,东面有一排单身宿舍。医院干警、职工的家属院就在医院的主体建筑的南边。农场职工医院担负着浩门农场全场干警、职工、家属以及犯人的医疗保健、卫生防疫、疫苗接种等任务,另外还负责全农场的计划生育工作。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也都是浩门农场的干部和职工。农场医院在当时,无论是在医疗水平、技术力量方面、还是在医疗设备方面,在当时当地的条件环境下,都算得上是比较优异的。医院还经常派送医护人员,去省级医院学习、进修;农场还选送人员去外省的医科大学学习深造,不断增强和提高农场医院各科室的业务技术水平。医院后来搬迁到糖厂院子新建的医院大楼后,医护人员的工作环境及病房条件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各种硬件设施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各项管理工作愈加完善。通过上级有关部门的评审,浩门农场医院被审定为一级甲等医院。</p><p class="ql-block"> 医院伴随着浩门农场一路走来,也创造了自己的辉煌时代。现在已经无从统计,农场医院共诊治了多少人次的农场干警、职工及家属;有多少人在农场医院做过手术和住过院;以及有多少犯人在医院病号队接受过治疗等等,这些都已经无法知晓确切的数字了。还有就是那些年在浩门农场出生的孩子,基本上都是在农场医院出生、在农场医院接种各种疫苗的。农场医院在当时,为农场的生产建设和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有目共睹的。浩门农场医院在当地,因为医疗条件比较完善,诊疗水平也比较高,农场周边外单位的人员和附近农村的老乡,也愿意来农场医院就医,因此,农场医院也诊治了不少周边外单位的人员和附近农村的老乡。另外农场的各个单位都有一个卫生所,以方便本单位干警、职工及家属,就近诊治一些不需要到农场医院诊治的小的疾病。</p><p class="ql-block"> 我离开浩门农场时, 医院还在正常运转,我2013年再去浩门农场时,医院大楼已经荒废了。今年听说医院大楼也已经拆除了,一起被拆除的还有糖厂的制糖车间、锅炉房、仓库等。旧址上只有当年医院的医生和护士们种植的杨树依然挺立。它们见证了农场医院的辉煌,也亲历了医院大楼被拆除的无奈。</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经在医院工作过的有: 李兴锐、李彦亭、沈强康、高 英、马 华、邓瑞琴、王本寅、李海新、石元山、王云霞、李惠玉、肖占杰、王志新、赵廷彦、张 玉、万正宜、赵登毕、陈花兰、宋振忠、周自雄、王怀峰、高平芬、李荣英、焦和华、李凤云、姜美琪、刘淑娴、赵远兰、尹凤岐、杨柏荣、张晏平、郭秀英、李志评、刘 荣、周啟华、王淑生、朱秀珍、田爱珍、徐建国、安丽华、孙美青、袁宝岭、陈金兰、刘艳荣、梁翠萍、慕秀梅、冯素珍、孟祥民、郑瑞香、丁桂芝、林菊珍、胡生珠、邱中印、樊风梅、怀立春、吴合营、彭惠军、秦立平、王素琴、崔献宏、张荣民、李海涛、李保占、马 玲、赵群芳、赵春莉、盛振达、梁福英、盛 琦、刘淑宁、庄 杰、李素英、宁燕玲、徐金霞、朱淑丽、李红燕、林小燕、谢淑元、杜桂兰、李国荣、任 莉、王德武、张 梅、孟 娟、李玉贞、赵远英、周卫东、郝秀华、周益红、陈永红、孙宏斌、梁玉枝、聂 玲、李海涛、田湖荣、刘新平、田咏梅、张桂香、王友华、陈忠阳、杨 玲、付远林、杨桂英、李延精、王鸿明、施秀萍、安玉青、安树贤、张锡军、周香芬、蒋士贞、段长青、魏秀萍、张爱萍、梁龙金、包吉华、陆继军、赵小江、卜凤珍、马希泉、支雪梅、袁伍和、严步光、王文章、窦秉杰、林国增、杨祖新、姚兴列、肖德斌、张新爱、曹德银、魏永华、孟桂英、赵帮生、赵学孟、张桂云、王惠萍、王爱华、张金花、马 平、陈罗彩、杨保志、尹春喜、李建青、张 刚、高俊生、潘礼斌、潘培恩、王京平、石振家、田鸿雁、李智乐、董理山、许红忠、刘道荣、王连珠等等。 (此名单由陈罗彩、李志评、郭秀英、赵帮生等提供) </p> <p class="ql-block"> 农场医院的对面是农场的修配厂。修配厂担负着浩门农场全场农业机械和运输设备的维修保养等工作。修配厂的机械设备也比较齐全。机加工设备有车床、铣床、刨床、磨床、钻床、冲床等。还有翻砂车间、钳工车间、电工车间、焊工车间、汽修拖修车间、喷漆车间等,可以说是一应俱全。因此,农场的所有类型的农业机械和运输设备无论是保养、还是大修都可以在农场的修配厂完成。浩门农场各个农业大队使用的拖拉机的拖车,也是修配厂加工制造的。那时候并不是有钱就可以买到所需要的农机设备的,因此修配厂还曾经在农场的安排下,和农机科一起,到外地学习、参观后,回来自己加工、制造了一些农机设备,如:镇压器、种子精选机、扬场机、割晒机、洋芋挖掘机等等。修配厂还生产了许多台钻,农场每个大队都有使用,修配厂自己也用。修配厂甚至还制造过几台车床,被几个农业大队买去使用,还有两台卖到了别的农场。修配厂还制作过用于防冰雹的土火箭。</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的修配厂可谓兵强马壮,不仅生产建设上生机勃勃,而且在农场的体育活动中也是朝气蓬勃,那时是修配厂的鼎盛时期。那些年修配厂在浩门农场的生产建设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曾在修配厂工作过的有:朱成章、夏忠熙、陈克有、陈忠诚、陈仁宝、张锡铭、蔡宏官、卢占奎、白录亭、李惠玉、袁万秀、李忠盈、杨元益、孙瑞林、赵君玲、王兰堂、席文德、夏懿智、夏国仁、王忠良、刘金德、王忠玉、尹新民、胡长荣、高盛山、李庚良、武克春、赵玉同、楚瑞民、杨广忠、钟 林、戴书贵、陈进孝、杨 坚、王金花、严芝兰、周松林、王明忠、齐富奎、武保证、王培仁、龚美儒、高义强、马 平、张永朝、熊海民、曹义忠、郭更生、王容江、李秀乔、方起梅、李志民、李志国、李万军、曹瑞昌、陈云芳、王家祯、邓 林、梁翠萍、黄曙娟、田雪玲、孟新爱、郝淑娥、高巧娥、侯镇莲、郭海元、徐元庆、刘正祥、郝修露、陈新林、周命新、贾生禄、郭玉西、杨素荣、楚瑞民、李玉梅、杨祖荫、粟海银、石梅海、曲义宏、张立生、朱 丹、林青生等等。(此名单得到张永朝的大力支持) </p><p class="ql-block"> 1996年我们调走是修配厂也还在, 不知道是哪一年修配厂也被撤销了。我2013年去浩门农场时,修配厂已荡然无存,原址上已经是一片油菜地了。</p><p class="ql-block"> 基建队在修配厂的西面。(我们刚调到浩门农场时,基建队属于副业二大队的一个中队,后来因农田基本建设需要,改成大队,叫农田基本建设专业队,后来又改称建筑公司) 。紧挨着修配厂的院子是基建队木工车间、铁工房、钢筋班、机修房、制图室等等,这些都在一个院子里。院子的外面有两座石灰窑,路北还有一座砖瓦窑(轮窑)。基建队自己生产砖瓦和石灰。制作砖、瓦的主力是场部及附近单位的家属队,即解决了基建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又为家属队提供了工作岗位。房屋建筑等使用的木材都是到祁连去买。基建队的队部和家属院都在路西的坡下。基建队是农场距青石嘴镇最近的单位了。</p><p class="ql-block"> 基建队主要是担负全农场的房屋建筑任务,也承建一些青石嘴镇及门源县的建筑工程。我曾经带着一个泥工班,在门源承建过县检察院和县粮食局的办公室和家属住房。在大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农建队参与了农场的土地平整,并曾经在农场的耕地里,修建过几条比较大的干渠,另外就是平整青石嘴至门源公路的两边,因修路留下的许多大坑。基建队后来又改称建筑公司,单位领导也改称经理了。</p><p class="ql-block"> 基建队的老底子是从河南调来的新乡营造厂,许多老干部也是随新乡营造厂调到浩门农场的,如杨金芳、徐世旺、王兴国等等。基建队在浩门农场的发展历史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基建队建造了全农场绝大部分的生产、改造、办公和生活用房。有一些房屋直到现在还在使用。</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在基建队工作过的有:尹其瑞、朱万德、张大兴、刘正印、王兴国、徐世旺、梁克勤、张富如、田东升、韩树堂、杨凤庭、刘秀芝、米兆杨、文尚林、卢双林、王世元、张金碗、陈罗彩、孙启和、陈国斌、陈安清、袁占民、李志民、毛正亚、倪 斌、梁龙金、葛秀兰、王晓光、李 荆、郭玉西、盖小林、徐红莲、樊淑娟、段惠淑、白凤英、刘海生、 张 正、朱元智、秦学伟、刘 树、温进生、李淑英、李素英、李青霞、李焕菊、王树芳、张 红、王新民、陈瑞林、潘美华、葛聿峰、赵喜梅、周秋南、周秋林、周华荣、张凤香、燕 炎、王爱青、尹 玲、郝秀改、莫正伟、李桂林、李桂萍、何 红、乔正玉、王振虎、支广青、王化义、郭树祥、潘家增、谢 辉、沙连成、于才民、俞青英、周盛夏、涂建华、滕青德、张学刚、李庆祥、朱素琴、施秀萍、雍庆芝、田转英、张海云、于丽萍、林娟娟等等。(此名单得到李志民的大力支持) </p><p class="ql-block"> 浩门农场一大队、二大队、副业一大队、农科所都在场部的东面,紧挨着青石嘴至门源的公路(地图上称青浩公路)的南面。副业一大队是个榨油厂。除了完成省上的计划调拨任务外,还负责全农场干部、职工每个月的食用油供应。在计划经济时代“浩门油遍地流”已广为流传。凡与浩门农场有点关系的单位或个人,都想方设法到浩门农场买些菜籽油,以补充计划供应的不足。榨油厂榨油剩下油渣也是好东西,各个大队都会到场部批一些油渣,拉运到甘肃的张掖,与菜农果农换新鲜蔬菜和瓜果,回来供应给本队的干部和职工,及改善大队食堂的伙食。但大部分油渣都播到地里当肥料了,要不农场的地怎么会那么肥沃呢。副业一大队的旁边是农科所,东边是农业二大队,西边是农业一大队。学校的一分校就设在副业一大队,以便一大队、二大队、农科所的小学生就近就读。</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经在一分校工作过的有: 黄复生、毛训文、高 济、赵秀花、王世萍、那文珍、姚桂芝、肖如纯、董青青、黄 英、王爱民、黄雅珍、孟阿宝、陶 朋、郝凤英、贾慧玲、张振勇、严秉录、张跃先、秦学伟、乔美珍、王丽娜、蒋京英、陈丽清、宋兰英、代淑玲、刘丽霞、王相惠、王雪英等等。(此名单由黄雅珍提供)</p><p class="ql-block"> 农场其他的农业大队都在青浩公路的北面。三大队、四大队挨着公路。六大队、七大队、八大队、十二大队都是在挨着冷龙岭的山脚下,地势比较高,气候环境较之其他农业队要差很多。我在六大队工作过,地势之高深有体会,自行车都不能一气骑上去,还得推一段。七大队和八大队地势比六大队还要稍高一些。另外其他方面的条件也比较差,六大队甚至连口水井都没有,夏天用水到水渠里挑(水渠里的水是从老虎口引过来的)。冬天水渠都结冰了,大队就派马车去拉水,水一拉回来,大家就去水车那里接水,很不方便。不知道七大队和八大队有没有水井。七大队在这几个大队比较靠中间的位置,因此学校的二分校就设在了七大队。方便附近大队的小学生就近上学。另外十二大队也还有一个分校。</p><p class="ql-block"> 那些年曾经在二分校工作过的有: 夏好君、李洪锦、胡宗贤、吕瑞林、毛训文、马兴文、黄才元、何广发、冯广义、杨天慧、张耀先、王建民、张屹帮、张祖德、左翠玲、郭英修、何玉兰、郑兆涵、尤秀旗、王玉英、张桂玲、宋艳珍、王文琴、孙瑞华、董青青、常 英、王俊梅、李玉文、赵孟潭、王新民等等。(此名单由吕瑞林提供)</p><p class="ql-block"> 在1984年恢复押犯后,二大队和三大队、九大队、十一大队都成为了押犯大队。由于浩门农场已经多年没有押犯了,这四个押犯大队在恢复押犯的初期,各个大队的监房和监墙等设施都比较简陋, 后来在省劳改局和农场党委的大力支持下,各个押犯大队都新建了监房和监墙,使监管改造工作在硬件上得到了提升。那段时间,我在电影队工作,时常去各个押犯大队给犯人放电影,亲眼看到了新、老监房和监墙的改变。我2013年去浩门农场时,这四个大队也没有押犯了。门源监狱的犯人,都集中关押在原场部家属院北边的一座新建的监狱里了。现在的关押条件和以前相比,是不能同日而语的了。</p><p class="ql-block"> 浩门农场煤矿是全场唯一在浩门河(地图上叫大通河)南面的单位。煤矿的交通很不便利。车辆如果要进出煤矿,只能绕道从青石嘴大桥或者门源大桥过河,浩门河南面也只有一条简易公路可以通往煤矿。另外煤矿有一条跨河的钢丝绳索道,钢丝绳上挂着一个钢筋制作的方形吊篮,可以运送往来人员过河。吊篮是电动的,由煤矿安排的专职人员进行操控,还是比较安全的。冬天河水结冰后,有几个月车辆和人员可以直接从冰面上过河。</p><p class="ql-block"> 浩门农场还有一个单位就是浩门农场驻西宁办事处,在西宁市南大街的农建巷。早期办事处叫采购站。以前农建巷里有许多农场的办事处, 浩门农场的办事处是比较靠里面的了, 记得是和青海湖农场办事处在同一个院子里。农场驻西宁办事处负责为农场采购各种生产和生活物资;农场到西宁拉运进出物资的汽车都在办事处停放,还有驾驶人员的食宿、农场各种因公因私人员的往来住宿等等。早期办事处房间比较少,住宿条件比较差,后来建了一栋简易的楼房,住宿条件改善了许多。以前办事处后面是市公安局的看守所,可以看到武警在高墙上执勤,现在办事处后面已经是一条宽阔的城市公路了(昆仑路)。许多农场都撤销了,这条巷子里的农场办事处也只剩下两个了。何桂林、朱维民都担任过办事处主任,再早的几任主任想不起来叫什么了。 </p><p class="ql-block"> 在浩门农场工作时,我基本上都是在场部附近单位和场部上班的,每个大队虽然都去过,但大队上的人毕竟接触得比较少,认识的人也不多,现在能叫上名字的就更寥寥无几了。还记得有:蔡宏官、王文章、夏国仁、蔡振祥、黄存舟、严树林、程生辉、朱文昌、李学华、丁瑞祥、尹德虎、朱长元、吕常茂、李广前、王兆贵、蒋高楼、何松炎、张满堂、张成芳、弥自祥、邓庆茂、曹延有、陈国斌、仲成斌、方建华、代振海、葛聿树、卢青山、王东等等。</p><p class="ql-block"> 浩门农场始建于1955年10月。是和青海省其他的劳改农场一样,都是根据当时国内外形势,根据公安部第一次全国劳改工作会议的精神而建立的劳改农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青海省劳改局创建了数十个劳改农场,从外省市调入了大量的犯人和部分劳教人员。全省的各个劳改劳教农场共开垦了数百万亩耕地。青海省的劳改农场为巩固新生的共和国政权、为维护和稳定社会秩序、为青海的经济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无论是在政治上还是在经济上,青海劳改农场的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由于种种原因,青海的劳改农场历经数次调整,从当初的数十个农场,到如今只剩下了两个农场,浩门农场有幸得以保留至今。</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浩门农场因油菜花而闻名遐迩,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老一代农场人和第二代农场人以及现在的农场人,在这高寒地带,为浩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牺牲呢?</p><p class="ql-block"> 我在浩门农场工作时,农场的每个单位都有老一代的农场人。在浩门农场工作和生活的二十多年时间里,我深切感受到了老一代农场人扎根高原、艰苦奋斗、勤奋敬业的精神。老一代农场人白手起家、开荒建场。他们以吃苦耐劳、无私奉献的精神艰苦创业。他们忠于党、忠于人民,为青海当年的劳改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也为当今的监狱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也有幸和广大的第二代农场人一起,与老一代农场人共同在这片土地上工作、学习、生活;大家同甘共苦,齐心协力,继承和发扬老一代农场人的光荣传统,为浩门农场的建设和发展、为青海的监狱事业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和青春年华。在老一代农场人的带领下,有许多第二代农场人也陆续走上了农场的各级领导岗位。</p> <p> 这么多年过去了,和浩门农场一起走过的岁月,给我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当年浩门农场的许多场景都历历在目:春天散发着泥土芳香的大田里,辛勤地忙碌着耙地、播种的拖拉机,地里还随处可见采挖蕨麻的老乡;六月初全农场的干部、职工和家属人手一锄,都在油菜地里挥汗除草,几天下来,手臂上开始脱皮;花开季节那灿烂夺目的油菜花一望无际,还有那些在田间道旁养蜂人的帐篷、蜂箱和嗡嗡飞舞的蜜蜂;秋收时在农田里日夜奔忙的收割机和秋翻的拖拉机,还有一堆堆被点燃的油菜秸秆;冬天冰雪覆盖、银装素裹,好一派北国风光。。。。。。</p><p> 还记得快调走那段时间,经常与一些好友,或家里或青石嘴或浩门河边,手抓、牛排大快朵颐,青稞酒喝起来,不醉不归。彼此心里都明白,以后再相见就不那么容易了。。。。。。</p><p> 离开浩门农场二十多年了,却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岁月流逝、时过境迁,当年我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副业二大队、基建队已经不存在了,大礼堂也已经拆了;当年的糖厂、医院大楼、机修厂也都没有了。或许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这些遥远的传说了, 只有每当花开季节, 那延绵数十里金灿灿的油菜花,依然会散发出令人心旷神怡、沁人心脾的花香。</p><p> 什么时候能再去浩门农场看看, 再去亲近一下那曾经为之付出过汗水和青春的土地。在浩门河畔,在地头田间,听自己讲那过去的事情。</p><p><br></p><p><br></p> 这张照片是农场修配厂1966年的合影。非常珍贵。这是浩门农场一大队大队长蔡宏官保存的,是他的儿子蔡更升提供的,这里面基本上都是老一代的浩门人。<div>第一排左起:刘金德、赵君玲、严芝兰、李玉梅、XXX、王金花、王忠玉、XXX、XXX、席文德</div><div>第二排左起:夏懿智、夏国仁、XXX、XXX、(中间六人是工作组)尹新民、胡长荣</div><div>第三排左起:王明忠、XXX、高盛山、李庚良、XXX、武克春、赵玉同、李忠盈、周松林、袁万秀、XXX、楚瑞民、孙瑞林、杨元益、杨广忠、钟 林、张锡铭、戴书贵、蔡宏官、陈进孝、杨 坚<br><div>(名单是蔡宏官提供的)<br></div></div> 1970年春节农场宣传队的合影。<div>第一排左起:刘 红、陈金兰、赵秀花、董青青、王世萍、幕秀梅</div><div>第二排左起:林 嵩、程祚乾、王庆林、黄世宝(军代表)、吴庆军、高 济、周志雄。<br>第三排左起: 张宴平、张祖德、李爱民、王志福、李文芳、安霖贤、奚建华、朱玉珍<br><div>(陈罗彩提供)<br></div></div> 这张照片是当年浩门农场场领导和军代表与毛 泽 东 思想宣传队部分成员合影。<div><br>第一排左起:张国学、姜长庚、军代表、黄存舟。<br>第二排左起:周万明、刘艳荣、李志评、李菊玲、陈金兰、慕秀梅、王树生、张晏平。<br>第三排左起:王志富、李爱民、熊海民。 </div><div>第四排左起:吴庆军、杨 军、李文芳、王庆林、高 济、安霖贤、张祖德。 <br>(陈罗彩提供)</div> 这是七十年代农场集训的民兵,在场部民兵指挥部前的合影。我能认出来的人不多。<div>第一批左起 3那景芳、8徐建国、11黄曙娟、12樊凤梅</div><div>第二排左起 1范帮记、7栗银全、8姜长庚、9李清明</div><div>第四排左起 1闫选政、2李洪锦、4李鸿斌、5李爱民</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这是七十年代浩门农场的篮球队。<div>前排左起:郝修禄、史叫基、李 军、梁龙金、兰孝堂</div><div>后排左起:熊海民、杨 军、曹义忠、范思友、张满堂</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div><div><br></div></div> 当年浩门农场毛 泽 东思想宣传队部分人员,在大礼堂前的合影。<br>前排左起:张祖德、王志富、王庆霖、张国学、高 济、李晓龙。<br>第二排左起:刘艳蓉、李志评、李菊玲、陈金兰、慕秀梅、王树生、张宴平。<br>第三排左起:吴庆军、李爱民、熊海民、杨 军、安霖贤。<div>(陈罗彩提供)<br></div> 七十年代农场宣传队的女队员在大礼堂前的合影<br>前排左起:李志评、王树声、刘艳蓉、张宴平<br>后排左起:李菊玲、陈金兰、慕秀梅<br>(陈罗彩提供) <div>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div><div>中华儿女多奇志,不爱红装爱武装。</div>这是樊凤梅和黄曙娟七十年代在场部民兵指挥部前留影<div>(熊海民提供)<br></div> 这是1972年在副业二大队糖厂男生的合影。<div>前排左起:孔令国、闫选政、王宏涛、陈罗彩</div><div>后排左起:毛正亚、王明杰、吴太仁、杜文智、赵鹤德、吕瑞林</div> 这是1972年糖厂女生的合影。<br>前排左起:王淑珍、袁翠峰、项青兰<br>后排左起:刘 荣、矫秀兰、李兰芳、郝秀菊 这是1978年农场生产科成员在办公室前合影<div>前排左起:李桂林、王浩信、林 嵩、张启鼎、韩国良、铁 轮</div><div>后排左起:周毛吉、罗XX、郭新丽、卓宝兰、叶明凤、雍庆芝</div><div>(王宏涛提供)<br><div><br></div></div> <div>七十年代农场副业二大队防雹点的高炮,现在这门高炮已经收藏在青海省监狱历史博物馆。</div>左起:朱万德、李兰芳、王淑珍、刘振甲 <div>当年农场医院的几位美女</div>左起:李志评、马 玲、姜海燕、樊凤梅、林菊珍<div>(李爱民提供)<br></div> 农场医院的三位美女<div>左起:慕秀梅、李志评、孟祥民<br><div><br></div></div> <div>七十年代农场电影队。</div>左起:闫德生、朱正金、李爱民、朱孝利<div>(这张照片来自微信群)<br></div> 七十年代在场部篮球场。<div>左起:王宏涛、李爱民、朱正金、刘学宗</div><div>(王宏涛提供)<br></div> 七十年代农机科和修配厂到互助考察农业机械。<div>前排左起:楚富亭、龚美如、张锡铭、郑耘浩、夏忠熙</div><div>后排有:熊海民、李鸿斌,还有劳改局的人。</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div>修配厂女篮刚刚打赢一场球,好开心啊。</div><div>左起:黄曙娟、梁翠萍、孟新爱、郝淑娥</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七十年代初在河滩的照片。<div>前排左起:黄曙娟、梁翠萍、杨宗英、李惠玉</div><div>后排左起:朱师傅、李鸿斌、黄存舟、朱成章、朱德培。<br></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div>七十年代修配厂的帅哥。</div><div>左起:王容江、王家祯、范思友、李志明、熊海民、张永朝<br></div><div>(李志民提供)<br></div> <div>七十年代的修配厂。</div><div>熊海民、王培仁在修配厂自己制造的洋芋挖掘机旁<br></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七十年代的修配厂。(时代特征明显)<div>这是张永朝</div><div>(张永朝提供)<br></div> 七十年代在浩门农场青稞地<div>前排左起:曹义忠、徐建国、范小宝</div><div>后排左起:张永朝、赵君玲、李志民</div><div>(张永朝提供)<br></div> 七十年代在浩门油菜地。<div>左起:赵君玲、华灵芝、项青兰</div> 毛正亚 <div>九大队机耕队的合影。<br></div><div>前排左起:陈秀荣、刘玉兰、方启梅、王世萍、朱德碧<br></div><div>中间左起:周树尧、韩克平、张新显、葛以奎、秦好以、</div><div>祝太年 </div><div>后面左起:权启民、程孝雄、李殿和、陈兰华、 </div><div>(程孝雄提供)<br></div> <div>这是1973年九大队机耕队的合影。</div><div>后排左起:权启民、X X X、李洪、程孝雄、李顺新、李殿和、陈兰华、周树尧 </div><div>中间左起:李学华、韩克平、张新贤、童永山、葛以奎、祝太年、秦好义</div><div>前排左起:朱德碧、方启梅、陈秀荣、王世萍、刘玉兰<br></div>(程孝雄提供) 前排左起:李 洪、韩克平、秦好义、祝太年、童永山、葛以奎<div>第二排左起:李学华、张新贤、陈兰华、陈秀蓉、方奇梅、刘玉兰、朱德碧</div><div>第三排左起:权启民、程孝雄、李殿和、周树尧、李新顺、王世萍。<div>(程孝雄提供)<br></div></div> <div>左起:秦好义、程孝雄、李 洪、葛以奎、韩克平、权启民、童永山<br></div><div>(程孝雄提供)<br></div> 这张照片1984年五大队全体干警合影。<br>前排左起:刘丽霞、赵桂花、那进芳、徐兴方。<br>中间左起:王怀盛、吕常茂、程生辉、朱文昌、王坚瑞。<br>后排左起:陈蕴文、楚仁宏、焦广富、石忠达、李广前、丁瑞祥、赵怀柱。<div>(陈蕴文提供)<br></div> 副业一大队篮球队 :<div>第一排左起:张其山、王相民、刘玉清、曲振平、张振勇、张现周、朱建国<br>第二排左起:张跃先、朱建民、严秉录、丁跃毕、曹大队、刘正印、秦学伟、高 济、赵亭彦</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div><br></div> 农场学校老师。<div>左起:王霞令、高盛山、郭青理</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 学校老师。<br>左起:徐 行、邢玉宽、党亚峰、郭青理<br>(郭青理提供) 学校老师。<div>前排左起:谢 芳、刘 玲、张爱莉、曾月萍、伦秀英、张恩德</div><div>后排左起:X X X、凃海涛、郭青理、高盛山、安霖贤</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 学校老师。<div>前排左起:陈 飞、高盛山、张鸾鸣、王庆林、阮国芬、刘福泽</div><div>后排左起:任 敏、李宏贞、王海英、陈 剑、邵兰青、郭青理</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div><div><br></div></div> 学校老师<div>前排左起:董青珍、冯春芳、邱海琴</div><div>后排左起:XXX、曹瑞平<br><div> </div><div>(邱海琴提供)<br></div></div> 学校老师<div>前排左起:周海英、任 敏、王海英、冯春芳、陈 惠、董青珍、孙秀琴</div><div>后排左起:孙玉婧、夏淑珍、张桂玲、邱海琴、杜巧玲、刘玉芳、巫权英</div><div>(邱海琴提供)<br></div> 八十年代一分校少先队辅导员合影。<div>第一排左起:姜金英、黄雅珍、宋兰英、王丽娟<br><div>第二排左起:那文珍、代淑玲、黄 英、王丽娜<br><div>第三排左起:毛训文、严秉录、张其山、肖如纯</div></div></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1982年一分校黄复生校长(左7)和全体教师合影。<div>(黄雅珍提供)<br></div>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我拍摄的场部大礼堂。</p> 八十年代浩门农场场部办公楼 <div>这是1984年浩门农场恢复押犯时,筹备工作完成后有关人员的合影。</div>前排左起:聂建平、王文章、杨金芳政委、董麦仓书记、<br> 孙旭东、颜树林 、王加干<br>后排左起:高盛山、刘学忠、吕瑞林、刘 耀、<br>蔡振祥、孟 杰 、马长恒、李智乐<div>(吕瑞林提供)<br></div> 这是九十年代初农场领导和各个大队、各直属单位、各科室领导在办公楼起合影<br>第一排左起:吕瑞林、赵根虎、曹延友、王世元、韩国良、董麦仓、杨金芳、庞树德、刘 耀<br>第二排左起:郭祥林、张斌儒、徐中和、孙瑞林、弥自祥、岳祥德、王文章、石元山、高义强、朱长元、<br>第三排左起:郭敬堂、夏好君、刘正印、巩玉杰、黄存舟、相来宾、龙玉金、郑耘浩、张锡铭、李洪锦<br>第四排左起:毛训文、尹德虎、段怀云、祁昌盛、董俊峰、蔡宏官、马长恒、卢占奎、朱正金、郭树堂<br>(张斌儒提供) 左起:刘正印、韩国良书记、巩玉杰场长、张其山<div>(黄雅珍提供)<br></div> 这是1993年农场团干部学习班合影<div>前排左起:XXX、XXX、冯玉玲、朱正金书记、郭青理、林菊珍、王文林、杜成林</div><div>中间排只记得左3 高 燕、5 严兴梅</div><div>后排左起:1 潘家增、3 刘明君、5 杨忠新</div><div>(刘明君提供)<br></div><div><br><div><br></div></div> <div>这是杨金芳政委和侦保科同志们的合影。</div>前排左:王青奇、杨金芳政委、李建民、<br>后排左:李新民、曹瑞平、安玉海、黄笑青 左起:张斌儒、李殿合、肖德斌、范继业、何松炎<div>(张斌儒提供)</div> <div>场部办公楼后面</div><div>左起:刘永福、李奇宏、陈安清、陈罗彩、薛海莲<br></div><div>(陈罗彩提供)<br></div><br> 八十年代大礼堂前留念<div>左起:陈宗博、白凤英、杜冠凤、金万行、朱玉珍<br><div><br></div></div> <div>左起:冯玉玲、李建民、张其山、折卫江</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场部篮球队<div>前排左:胡新平、余中华、白海军、张其山、宋建新</div><div>后排左:黄华山、马明海、宋建京、李爱民、任苏宁、王海安、李鹏业</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div><br></div><div><br></div> <div>前面一排左起:王德信、3 张跃忠、 7 陈忠民<br></div>中间一排左起:范继业、崔玉生、丁家财、卢占奎副场长、XXX、冯玉玲、何建华、蒋 贤、那景芳<div>后排左起:孙瑞林、段怀云、王兆贵、严秉录、杨 军、田卷营、尹德虎、肖宝山、周顺青</div><div>(陈忠明提供)<br></div><div><br></div> <div>场部劳资科成员</div><div>前排左起:赵根虎、郭树堂、齐富昌、赵君玲</div><div>后排左起:陈罗彩、叶明凤、王小云</div><div>(陈罗彩提供)<br></div> 管教科部分成员在办公楼顶合影<div>前排左起:马长恒、孙旭东、杨金芳政委、李智乐</div><div>后排左起:秦学伟、任苏宁、王宏涛、那景芳</div><div>(王宏涛提供)<br><div><br></div></div> <div>左起:王小云、张其山、卢占奎副场长、陈安清、陈罗彩</div><div>(陈罗彩提供)<br></div> 左起:刘学宗、李爱民、熊海民、安霖贤<div>(熊海民提供)<br></div> 前排左起:XXX、白海超、仲崇斌、卢占奎副场长、邓庆茂、XXX、XXX、<div>后排左起:刘忠信、朱文昌、黄存舟、熊海民、XXX、连举红、XXX、</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div>农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院大楼门前留影<br></div>左起:徐建国、陈罗彩、肖占杰、盛振达、怀立春、张荣民<div>(陈罗彩提供)<br></div> <div>农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院大楼门前留影</div>第一排左起:孙美青、胡 华、周啟华、李志评、王爱华、谢淑元,周香芬、林小燕、李素英<br>第二排左起:丁桂芝、田湖荣、徐金霞、樊风梅、马 玲、赵春莉、马腾兰、杜桂兰、张金花<div>(陈罗彩提供)<br></div> 农场医院的医护人员在医院大楼门前留影<br>第一排左起:李 伟、王小青、段长青、王德武、富远林、于大庆<br>第二排左起:李 梅、周卫东、赵春莉、赵帮生、张秀峰、曹德银<br>第三排左起:劳四辈、王玉红、巫全桂、尚 哲、丁桂芝、高彩霞<br>第四排左起:张养什吉、徐金霞、杨丽娟、周启华、郝秀霞<br>(张斌儒提供) 护士节农场领导在医院开座谈会。<div>三个场领导是巩玉杰场长、杨金芳政委、卢占奎副场长</div><div>(陈罗彩提供)<br></div> 护士节农场领导在医院开座谈会。<br>场长巩玉杰、政委杨金芳、干警卢成奇<div>(陈罗彩提供)<br></div> 左起:XXX、刘金德、李志评、朱正金书记、巩玉杰场长、蒋 贤<div>(陈罗彩提供)<br><div><br><div><br></div><div><br></div></div></div> 左起:吴同军、张其山、吕瑞林、李志评、李素英、张桂玲、秦淑桂、刘学宗、陶振明、陈罗彩<div>(陈罗彩提供)<br></div> 左起:贾庚辛、李智乐、王宏涛、李爱民、樊凤梅、XXX、叶明凤、王忠良<br>(王宏涛提供) 农场学校的老师<div>前排左起:万淑芳、许淑华、冯春芳、陈宗博、黄曙娟、徐红霞。<br>后排左起:任 霞、张爱莉、施秀萍、李雪娥、惠海娥、张亚莉、荣海英<br></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 <div>学校老师</div><div>第一排左起:徐红霞、xxx、王湘惠、任 霞、XXX、惠海娥</div><div>第二排左起:夏淑珍、刘 霞、郭清理、李洪锦、何广发、冯春芳、侯桂梅、万淑芳、马胜红、巫权英</div><div>第三排左起:李新强、洪秉礼、赵国勤、刘金友、石书亭、XXX、李雪娥、程修英、张爱莉、孟明芳</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 <div>学校老师在大礼堂参加歌咏比赛</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 <div>学校老师与农场领导在办公楼前合影</div><div>后排左起:赵国庆,石书亭、XXX、孙秀琴、施秀萍、惠淑娥、王相惠、黄雅珍、王 萍、左福荣、李雪娥、郭英修<br></div><div>中排左起:邱伟林、杨改妮、梁海萍、徐红霞、孟明芳、黄曙娟、夏淑珍、巫全英、韩 莉、常 华、李老师、万淑芳、荣海英<br></div><div>前排左起:何广发、李洪锦、XXX、卢占奎副场长、杨金芳政委、XXX、巩玉杰场长、安霖贤、庄志云、郭敬堂</div><div>(熊海民提供)<br></div><div><br></div><br> <div>学校老师起排左起:郭青理、王庆林、李洪锦、冯春芳、李新强、刘金友</div><div>后排左起:洪秉礼、XXX、董青珍、李宏贞、张爱莉、程修英、侯桂梅<br></div><div>(郭青理提供)<br></div> <div>农场中学的老师。这张照片有八、九十人,认不全。</div><div><br></div><div>第一排有:刘 霞、韩 莉、容海英、巫权英、张亚芳、孙玉婧、候桂梅、张平英、董青珍、万淑芳、施秀萍<br></div><div>第二排有:原 征、邱伟林、姚传宗、陈惠德、党雅峰、郭仪、王庆林、李洪锦、刘福泽、陈美兰、龚本霞、阮国芬、郭老师、冯春芳<br></div><div>第三排有:马胜红、赵常玲、任 霞、徐美琴、李宏贞、张爱莉、李雪娥、孙秀芹、王湘惠、孟明芳、惠海娥、黄曙娟、赵常玲、陈 剑<br></div><div>第四排有:何广发、黄才元、晁常照、李新强、雷进禄、杨淑蓉<br></div><div>第五排有:石书亭、刘金友、刘培兴、赵国勤、付志新、胡志海、耿廷昌、黄宝忠、陆彦、裴玉安、郭清理</div><div>(照片由刘霞提供,名单由郭青理提供)<br></div><br> <div>副业一大队的女职工和一分校的老师</div><div>左起:王丽娜、陈 萍、王大萍、黄雅珍、张桂梅</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div>一分校老师</div><div>左起:刘丽霞、宋兰英、黄雅珍、乔美珍、王湘惠、贾惠玲、王雪英<br></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div>一分校的老师和同学们</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div>左起:覃辉荣、齐志强、张其山、王全德<br></div><div>(黄雅珍提供)<br></div> 这是场部改造口考核组给二大队颁奖<div>左起:王加干副政委、马长恒、闫晓华、王全德</div> 二大队干警 <div>九大队干警<br></div><div>前排左起:赵希勇、李润青、钟 健、米兰青、张跃青、张永强</div>后排左起:王宝青、刘 谦、王明杰、黄笑青、邹贵青、刘明君<div>(刘明君提供)<br></div> 九大队干警<div>左起:赵希勇、王宝青、李润青、王明杰、刘 谦、钟 健、米兰青、张跃青、刘明君、黄笑青、邹贵青、张永强</div><div>(刘明君提供)<br></div><div><div><br></div></div> <div>九大队干警。</div><div>前排左起:邹贵青、张永强、王庆军、刘明君、米兰青</div><div>后排左起:赵希勇、黄笑青、刘 谦、郭树茂、王宝青、张跃青</div><div>(刘明君提供)<br></div> <div>九大队干警<br></div>左起:张XX、陈建设、刘明君<div>(刘明君提供)<br></div> 这是1984年恢复押犯后的九大队监狱大门 这是第十七劳动改造管教支队委员会的牌子(上图)和恢复押犯后,浩门农场育新学校的牌子(下图),现在都已经被青海省监狱历史博物馆收藏 浩门农场当年防雹用的高射炮,已经被青海省监狱历史博物馆收藏。这是此炮的说明文字。 这是农场医院大楼(上图)和糖厂的制糖车间及仓库(下图),现在已经拆除了。<div><br><div><br></div><div><br></div></div> 这是浩门中学大门(上图)和当年的学生车(下图)。<div>(学生车图片来自张晓婷的美篇)<br></div> 这是场部大仓库(上图)、场部油库和黑石头三古城的保护牌子(下图)。 这是浩门农场汽车队。(上图黑白照片由张桂玲提供) 这是2017年4月6日在江苏泰兴分界镇张金碗的家里,老一代浩门人聚会<br>左起:周金堂、张金碗、路邢生、蔡宏官、<br> 朱正金、丁学忠、杨元益、包玉珠。<div>(蔡更生提供)<br></div> <p>这是退休在上海、浙江的浩门人聚会</p><p>前排左起:程孝琴、张小梅、张祖德、黄曙娟、潘美华、金庆华</p><p>后排左起:陆坚强、秦新华、熊海民、李庆祥、程孝雄、杨军</p><p>(熊海民提供)</p> 老有所乐的熊海民、张祖德、杨 军(三人当年都是农场宣传队成员,艺术细胞永远不老)<div>(熊海民提供)<br></div> <div>一盏清茶品乾坤。一张报纸,一杯茶,好安逸啊。</div>这是 高 济<div>(高 济提供)<br></div> 这是安享幸福晚年的蔡宏官老两口<div>(蔡更升提供)<br></div> 这是2019年夏天,王洪涛到朱书记家拜访。<div>(王宏涛提供)<br></div> 这是安享退休生活的王洪涛、叶明凤及孙女在胡锦涛故居前留影。<div>(王宏涛提供)<br></div> 这是安享退休生活的马小磊和师新民 这是2019年,部分退休后的浩门人在西宁聚会。<div>前排左起:孟 杰、牟俊波、吕瑞林、李爱民、田建国、孟宁川、何广发</div><div>后排左起:屈益民、陈国宾、张京生、田卷营</div><div>(屈益民提供)</div><div><br></div><div><br></div> 写此文是缘于手上有一些收集到的原浩门农场人的照片。本来是想简单地写一点文字,但写着写着,我就想把更多的原浩门农场人的名字记录下来。这些原浩门农场人,在浩门农场工作过的时间或长或短,但毕竟在那片土地上出过力、流过汗、付出过青春年华;都曾经在那个地方一起走过了那个岁月。现在的浩门农场,几乎已经没有了原农场人曾经工作、生活过的痕迹,若干年后,这些人不会再为人所知了。<br><br> 所记录的这些原浩门农场人里,有朋友也有同事,有熟悉的也有不熟悉的,有认识的也有不认识的。有许多人都已经忘记了,但一看到收集到的名单时,那些熟悉的身影又浮现在了眼前。我把这些农场人的名字放到网络平台上,希望能有更多的人看到。<br><br> 我所记录的这些名单,是很不完整的,各个大队上的基本都没有记录,因无从收集。即便是已经记录的这些名单里,也有不少是错别字,还有图片下注明的姓名也可能有误,望谅解。在收集图片资料和人员名单时,得到了熊海民、黄曙娟、陈罗彩、李志评、蔡宏官、蔡更升、郭青理、黄雅珍、王宏涛、李爱民、吕瑞林、李志民、张永朝、刘明君、陈蕴文、陈忠明、程孝雄、刘 霞、邱海琴、韩 莉、李宏贞、赵帮生、郭秀英、侯桂梅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我在此表示深深的谢意。<br><br> 我把我所经历过的和知道的一些原浩门农场的情况写了一些,只是根据自己的记忆和感受,描述了一下那些年农场的概况,写这些也是为了那难以忘怀的农场岁月和埋藏心底的农场情结。每当回忆起在那里工作和生活的情景,总是让我心潮起伏、思绪万千 。现在看来,再平凡的生活也并非是苟且,多年以后才发现,它原本就是诗和远方。<br><br><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