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left;">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班幼儿离“幼升小”越来越近了。如何科学做好幼小衔接,助力幼儿顺利升入小学?是我们大家一直在努力准备着的。今天和大家一起探讨的是幼小衔接的科学领域——数学认知篇和科学探究篇。</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幼小衔接——数学认知篇</b></h1><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span></p> 罗杰•培根曾经说过“数学是科学的大门和钥匙……轻视数学将造成对一切知识的危害”。 数学,可以说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从小学到中学任何一个阶段的学习教育中,数学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正因为如此,数学也成为了幼小衔接中教师和家长关注的热点问题。<br> 如何在幼小衔接这个关键阶段做好孩子的数学教育?其实,孩子从小班开始,老师们在数学学习中就已经开始了幼小衔接的工作。《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幼儿园数学认知有三个目标:<br> 1.初步感知生活中数学的有用和有趣<br> 2.感知和理解数、量及数量关系<br> 3.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br> 学前阶段幼儿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幼儿学习数学的主要方式应该是直接感知和实际操作。数学是有用的,也是有趣的,兴趣是内驱力,是幼儿学好数学的关键因素。数学兴趣需要我们从生活中启蒙:<br> 1.引导幼儿注意事物的形状特征,并鼓励幼儿尝试用表示形状的词来描述事物,体会到描述的生动形象性和趣味性。参观游览后,和幼儿一起谈论所看到的物体的形状,鼓励幼儿产生联想,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述。如:熊猫的身体圆圆的,全身好像是一个个的圆形组成的。和幼儿交谈或读书讲故事时,适当地运用一些有关形状的词汇来描述事物,如看图片时,和幼儿讨论奥运会场馆的形状,体会为什么有的场馆叫“水立方”,有的叫“鸟巢”。 2.引导幼儿感知和关注周围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数的信息,体会数可以代表不同的意义。如:和幼儿一起寻找发现生活中用数字作标识的事物,如电话号码、时钟、日历和商品的价签等。引导幼儿了解和感受数用在不同的地方,表示的意义是不一样的。天气预报中表示气温的数代表冷热状况;钟表上的数表明时间的早晚等。鼓励幼儿尝试使用数的信息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理。如:知道今天是星期五,能推断明天是星期六,爸爸妈妈休息。 3.引导幼儿观察发现按照一定规律排列的事物,体会其中的排列特点与规律。利用环境中有序排列的图案(如按颜色间隔排列的瓷砖、按形状间隔排列的珠帘等),鼓励幼儿发现和感受其中的规律。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设计有规律的花边图案、创编有一定规律的动作,或者按某种规律进行搭建活动。引导幼儿体会生活中很多事情都是有一定顺序和规律的,如一周七天的顺序是从周一到周日,一年四季按照春夏秋冬轮回等。 《指南》中数学领域三个认知目标中,“数感”是学好一切数学的前提和基础。什么是数感呢?数感就是:孩子对数量的感知能力,以及把数字(符号)和数量对应起来的能力。<br>我们来看下面几道题:<br> 朵朵妈妈在左边碗里放了6粒大米,右边碗里放了4块曲奇。问什么多?朵朵自己一个一个数,很快给出了正确答案:大米多。<br> <div> 接着朵妈又给了朵朵5把勺子和5粒大米,朵朵想都没想,就说勺子多。即便朵朵已经5岁,在成功比较了曲奇与大米多少的情况下,看到体积大得多的勺子后,还是放弃了重新计数,选择“勺子多”。直到妈妈引导朵朵把5粒大米分别放进5把勺子后,才恍然大悟:“啊,原来一样多呢!”<br></div> 我们上面所提到的这些题目,都是关乎孩子的这种“数感”能力。有了这个能力,孩子就具备了一种数学思维,以后再学习比大小、加减法和很多更复杂的数学知识,就会很容易理解和掌握。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数感呢?。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日常生活中建立数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在幼儿周围生活中,周围环境的各种物体不仅有一定的数量、一定的形状,而且大小也各不相同,并以一定的空间形式存在着。我们周围的生活环境都是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例如:去超市购物,给家人准备碗筷等都是培养幼儿数感很好的契机。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游戏活动中培养数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游戏是幼儿生活中最有活力和充满喜悦的活动,是学习中非常有效的方法。游戏中最能表现出幼儿的个性和创造性,要充分利用游戏的手段,帮助孩子建立数感。例如,数字转盘的游戏。自制数字转盘一个,用回形针当指针,陪孩子一起玩,指针指到几,孩子就做几个仰卧起坐或者俯卧撑,在运动中学会了数数。</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在动手操作中巩固数感</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这种方法源于孩子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家长在培养孩子数感中,一定要为孩子提供可供操作的具体实物,切忌口头数学。让孩子在操作感兴趣的物体中摸一摸、看一看、算一算。眼睛看到了,手摸到了,才会有效输入大脑。即将抽象的数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趣味化。<br> 如下图中,通过操作拼插积木来具体感知1到10数量的多少,而且数字之间多1少1的关系一目了然。<br> 具体的事物对儿童认知发展的意义总是大于对抽象词汇的理解,儿童数学的学习一定是从具体到抽象到概念的掌握。所以学前阶段教育的主要的任务是耐心的、符合认知规律的、阶段性的辅助孩子建立概念、从具象逐步过渡到抽象。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感知形状与空间关系</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教育建议:<br> 1. 用多种方法帮助幼儿在物体与几何图形之间建立联系。如:收拾积木时,引导幼儿体验图形之间的转换。两个三角形组成一个正方形,两个正方形组成一个长方形;引导幼儿注意观察生活物品的图形特征,鼓励他们按形状分类整理物品的等。<div> 2. 丰富幼儿空间方位识别经验,引导幼儿运用空间方位经验解决问题。如请幼儿取放物体时,使用他们能够理解的方位词,如把桌子下面的东西拿到窗台上,把花盆放到大树旁边等;和幼儿一起识别熟悉场所的位置,如超市在家的旁边,邮局在幼儿园前面;在体育、舞蹈和音乐活动中,引导幼儿感受空间方位和运动方向;和幼儿玩藏宝寻宝游戏,一起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寻宝。<br></div> <p>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和教育契机,数学可以渗透到一日生活、游戏、图画书中,在学前阶段我们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使他们理解数学和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掌握一些基本的数学概念和技能,就会为今后的小学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促进幼儿数理逻辑思维的发展。幼小衔接阶段,只要我们读懂孩子的年龄特点和思维方式,用幼儿喜欢的学习方式来陪伴引导他们,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学好数学。</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幼小衔接——科学探究篇</b></h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b></p> 学前儿童科学包括学前儿童数学和学前儿童科学。为什么把数学划归到科学领域?这是因为数学是科学探索的工具,两者相辅相成。科学和数学缺一不可。 那么,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比如:儿童在一个积木高塔上搭了很多积木,试图保持平衡,这种情形便是一种科学探索。幼儿在活动中,认识到了积木数量和摆放位置对于积木保持平衡的重要性。幼儿无形中,学会了数量和平衡的有关经验。 一群小朋友在嬉戏,突然发现一只死掉的黄蜂,纷纷围上了,开始讨论,“这是什么?是蚊子!不对是苍蝇!妈妈说这是蜜蜂”。瞧!我们的孩子,天生就是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喜欢问为什么?是什么?<br> 小朋友的玩具掉进下水道了,孩子们讨论用什么办法取出玩具,有的孩子说用树枝勾出来,有的孩子说树枝上的勾勾太小,勾不上来。还有的孩子说,伸手够,但有的人认为口太小,手伸不到里面。遇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啦。这正是科学探究中需要的能力,也是幼儿将来独立生存时必须具备的能力。科学就存在于我们生活的角角落落,存在于幼儿的生活中。如果家长捕捉到这些微妙的活动,恰恰是对幼儿进行科学教育的契机。<br>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习科学的意义</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科学教育对幼儿有什么意义呢?首先,为幼儿进入小学后科学的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提供基础。其次,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这些品质保证孩子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 例如,大班幼儿在尝试“怎样使物体移动”的活动中,他们想出了各种各样的方法,如用手推、用脚踢、用嘴吹、用磁铁吸……就连平时不爱动脑的幼儿也想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方法—用水冲。教师对该幼儿的这个想法予以表扬,并且当场演示,结果真的成功了。大家都很开心,这位幼儿就更加开心了。对这位平时表现不积极的幼儿来说,这次成功的经验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从中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这有助于其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增强自信心。可见,科学教育会给孩子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入学前如何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b></p><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的科学思维呢?培养科学思维,很重要的两点是科学思维和数学能力。 <br> 1.根据孩子适当的年龄选择适合孩子的科普读物<br> 以绘本《了不起的风》为例:对孩子来说,风是很虚的东西,抓不住也看不见,“风先生”的存在比较难理解。但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感受到风的存在,比如:头发被吹动了、树叶“沙沙”响等等。我们身边很多东西可以产生风,就连我们的身体也可能制造出风。那么,风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它给我们带来哪些帮助和影响呢?你知道吗,风也有善良的和坏脾气的。就让我们一起跟着绘本来认识一下了不起的风吧。让孩子感受风的存在,和风一起进行一次不一样的旅行。像这样的绘本还有很多很多。 <p> 2.充分利用自然和实际生活机会,引导幼儿发现问题</p><p> 家长要在幼儿熟悉的生活环境中,引导幼儿多观察、多思考。出去踏青,可以引导孩子观察植物的种类;去海洋公园,可以提前查阅各种鱼类的知识;鞋底下为什么会有不同的花纹?飞机为什么在天上飞?树叶的形状为什么千姿百态等等。生活中,需要家长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从生活中寻找小实验,家长与幼儿一起操作验证。例如,油水分离实验,一起制作影子玩具等等。在实验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自实验一定要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p> <p> 3.为孩子提供动手操作摆弄的机会</p><p> 与成年人的科学思维相比,他们更注重与生活相结合的重要性。虽然大班幼儿有了初步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但还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数学教育中的数量、空间等知识的学习,需要通过操作具体教具、物体才能感受到数学的有用有趣,化抽象为具体。</p> 我们并不期望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但是,拥有科学思维素养的孩子,能够获得对事物或者世界更深层次的洞见,它是一种“能力”,是人与人产生差距的直接原因。凭借这种“能力”,孩子们可以持续获得新知识,变成一个快速学习者。因此,未来无论孩子从事什么职业,都应当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素养。让科学思维成为孩子人生的核心竞争力。<br> 初夏,风清气爽,繁花正艳,美好的小学生活正向孩子们摇首期盼!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做好科学幼小衔接,用最饱满的学习状态迎接即将到来的小学生活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