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青年教师专业发展经验之我谈</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山州教体局“十三五”第四批规划课题《乡镇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中期汇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山市薄竹镇乐诗冲中心学校 杨宏应</p> <p>尊敬的各位领导、亲爱的各位老师:</p><p> 大家好!我叫杨宏应,作为乐诗冲中心学校名师工作室的一名成员,作为一名乡村学校普通的初中生物教师,非常荣幸能参与工作室活动并在这次交流中发言。2020年4月23日,时值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节到来之际,我把我从教以来的一些感想与做法以如下六个问题跟大家分享,希望大家老师提出批评指正。</p><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一个问题,我为什么选择乐诗冲名师工作室?</b></p><p> 我于2009年12月考入西畴县坪寨中学,2012年9月调入文山市薄竹镇乐诗冲中心学校任教至今,在教育战线上已经走过了10余年。2019年12月13日,我与学校几位不同科目的老师到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北校区参加市一初召集全市不同科目的教师举行《协作交流,助推卓越——文山市第一初级中学2019年基于核心素养的有效教学专题研讨活动》的名师工作室成立教研活动。活动上半阶段先由文山市教育体育局教科室主任罗发林老师向与会教师分析为何成立名师工作室?他在讲话中说到,<b>教师成长从名师到教学名师,再到多样化人才,需要我们以名师工作室为成长平台,树立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抓住机遇,做规范办学的参与者迅速成长。</b>其次由市一初校长、正高级教师罗荣武作《职业·专业·事业寻找教师幸福成长的密码》报告,在报告中她提出我们老师要<b>用心“智”创造幸福。</b>下半段由市一初各科名师工作室负责人召集本科目教师集中教研。这是我第一次参加校外名师教研活动,遇到了许多在教育教学上颇有建树的同行,回来后我一直在思考:“我选择了教师这个行业,要如何才能幸福?”</p><p> 2019年12月18日至19日,为进一步贯彻教改理念,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构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以提高教师教学能力和使用电子白板信息素养为核心,促进教师综合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提升,文山市教育体育局隆重举行了文山市2019年‘希沃杯’电子白板应用教学竞赛,学科涉及初中生物、化学、小学科学三个学科。义务教育阶段各学校经教研组选拔推荐45周岁以下青年教师参加比赛,登台竞赛,一展教学个性风采。我作为观众参与了这次生物学科竞赛观摩与学习。</p><p> 两天时间,我听取了平坝中学何立芸、市一初南校区肖景应、市二中刘云霞、小街中学董继、思源杨玉萍、市一初北校区胡健、市三中桂丽萍、马塘中学罗利双、市四中田雪会、秉烈中学何姗姗和乐诗冲中心学校张君辉等11位老师精彩课堂展示。在这为期两天的11场教学比赛观摩学习中,我学习到了参赛教师精湛的教学水平,参赛教师们教态自然,渗透课改理念积极,学案利用充分,电子白板应用信息设备运用娴熟,调动学生学习能动性手段多样,驾驭课堂能力强,可以说亮点纷呈,展现出文山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较为扎实的专业水平、教学上的特色创新和良好的教师基本素养。</p><p> <b>有比较才知道自己的弱点与不足。</b>参赛教师的老师们精巧的教学设计、疾徐有致的节奏把握、挥洒自如的教学风格、举手投足间所体现出的有板有眼的教师风范,让我认识到,这应该就是我学习的老师!这些优秀教师的执教亮点:</p><p> 1、课堂中都有朗读(默读)课文的部分,一线教师长期培养学生读书而形成的良好习惯与新出现的“经典诵读"遥相呼应,不绝于耳。远比每天规定时间、规定地点、规定科目的读书方式,更引人入胜。</p><p> 2、科学实验的方法有所创新。以前我们关注教学的结果转而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从记录结果到记录过程,源于教学设备和科技的不断普及和发展。</p><p> 3、使用了“希沃”白板的多种功能进行教学。参赛的12位选手均使用了“希沃”白板的多种功能,如放大、截图、视频播放、游戏设置、拖动(主观活动)、录屏、手机投屏等功能。当今社会,信息技术的运用已经非常广泛,而整个教育界的信息技术的运用水平都低于其它行业部门。特别是一些中老年教师,信息技术的运用更是跟不上时代的步伐。</p><p> 但是他们在执教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比如:</p><p> 1、语言不精练,口水话多。例如经常出现嗯”、好的”、"那”、“那么”等口头语言。</p><p> 2、问题要针对全体学生而不是个别学生。在学生进行PK游戏时,先把学生叫上去,单独对两个学生耳语,其他学生一脸蒙,老师让干啥呢?这种操作时间长了以后会让一些不能参加活动的学生失去信心。</p><p> 3、小组间的“合作学习”环节的设计有待思考。教学中,什么样的问题才需要小组之间的合作?小组之间怎样合作?合作要取得什么样的结果?一般来说,要具有生成性问题产生的问题,才具有合作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在“植物根的生长”中,“ 认识根尖的结构”这个问题是没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的。但“根的生长部位”这个问题就非常有必要进行小组合作,学生们要通过数。据测量,对比,得出结论。这样的合作才是有意义的小组合作。</p><p> 4、板书设计方面有待加强。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让我们教师渐渐的忽略了黑板的存在,每位参赛选手写在教案上的板书设计非常漂亮,但授课过程中却没有体现,画图与板书在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们可以从网络上找到很多即漂亮又美观的彩图,画手好图(5号)可以让你在突然停电、设备异常的时候大显身手,而板书是一节课重点的浓缩体。</p><p> 5、时间的分配问题上要有所侧重。-些无关紧要,快速易懂的知识点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篇幅,而重点与难点的部分时间分配过少,就导致学生对重点知识理解消化不充分,一知半解。</p><p> 通过此次观摩学习,我认为:实战,不仅检验了我们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同时也为广大教师提供了展示交流的舞台,不仅磨练了教学技能,也积累了比赛经验,对我们的进一步成才必将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达到了“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的目的,收获颇多。由此,我不禁感叹,课堂不仅仅改变学生的发展,还能改变听课老师的人生命运。</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0年7月23日上午,我到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参加全国第一次苗族作品文学研讨会……(摄影于人民大会堂前)</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会议现场拍照留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0年7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参加全国第一届苗族作家作品研讨会时留影作纪念</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0年7月2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我参加全国第一届苗族作家作品研讨会上与几位苗族大学生合影。(杨桂林 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0年7月24日下午,游天安门广场和故宫;26日长城和明代十三陵。</span></p><p><br></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二个问题,乐诗冲名师工作室给了我怎样的帮助?</b></p><p> 前不久,我在网络上看到这样一副绝妙的对联,即“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处世上,须八戒更要悟空”。上联十分有画面感,一只失去自由的鸟儿,不能展开羽翅飞翔,身陷笼中,唉声叹气,暗含着“怀才不遇”感慨。其实,表面上意思不是最重要的,这上联最妙之外在于字里行间又融入了三国名将“关羽”和“张飞”的名字,实在是妙不可言。</p><p> 这则上联的对句也比较多,但我最喜欢的对句还是“人处世上,须八戒更要悟空”。这一句,从上联的“鸟”自然过度到“人”,不仅阐述了人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法则,也巧妙地暗含了《西游记》中的两个人物——“猪八戒”和“孙悟空”。与上联对得“严实合缝”,堪称绝对。当然,我很欣赏这副对联,因为它给我人生很大的启迪。</p><p> 2010年7月21日至25日,我被邀请去北京人民大会堂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第一届苗族作家作品文学研讨会。记得我准备去北京的时候,我就跟坪寨中心学校校长洪大军请假,他说:“你的任务是好好教书,写作不是你的职责。”但最后还是批准我去了。(当时已经是暑假)</p><p> 2010年7月21日下午一点,我和一个朋友从昆明坐飞机飞往北京,那是我第一次坐飞机。就在刚刚到达北京的第二天,中学校长龙明兵就打来电话,叫我去参加西畴县教育局组织为期五天的学校保安培训。我就跟他说:“龙校长,我现在已经来到北京参加会议,现在我坐飞机回来也赶不到……”那位领导二话不说:“我已经通知到你,学校的事情……我不管那么多。”我刚想回话,电话就挂断了。这些领导是在告诫我,“让我把心放在学校里,不要到处跑,玩那些虚的”。</p><p> 我很难过,嘴上不便说什么,心里却不怎么服气。敢情我读点书、写点东西就是“不务正业”了!难道老师就只能“以校为家”,把眼睛只盯着自己的那一亩三分地吗?</p><p> 我从北京参会回来后,中心学校校长HDJ和中学校长LMB让我协助一个村小学校长做材料,在每次大会小会上都不点名的拿我说事。非常幸运的是,2012年9月,我调离了那个曾经令我向往又令我绝望的地方。自调回文山市教育体育系统教书后,每学年任教的科目都有两个或者以上统考科目,周课时均达到24课时以上,特别是2016年春季学期我任八年级68班班主任工作,兼同时任教三个统考科目即八年级三个班生物、一个班数学和三个班道德与法治,周课时达30节。很值得我骄傲的一件事是在2012学年春季学期我任教的七年级历史科目,在全市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中,学生曹美兰(该生现在就读昆明理工大学二年级)获得满分(百分卷)。</p><p> 2017年8月28日早上9:00,中心学校全体老师集中开会,布置新学年的教育教学工作。8:30分我接到罗绍海校长的电话,让我速去他的办公室。去到办公室,罗校长说:“今年8月份学校办公室主任外出竞聘到市一小上班了,经过我们学校领导班子研究决定,准备让你来接替他的岗位,把这个工作做好。”我没有什么思想准备,愣了好一会儿才回答:“罗校长,我没有在管理岗位上锻炼过,我怀疑我的能力,恐怕难以胜任这个工作……”总之,我给自己编织了好多理由,资历尚浅、能力有限等等。但是罗校长还是信任关切地告诉我:“任何工作需要个过程,等对办公室工作熟悉之后就好开展业务了。”</p><p> 从那时起,承蒙领导错爱,从来没有在办公室上过行政班的我带着初心与使命走进了新学期,在新的舞台上又开始了新的挑战……</p><p> 来到办公室,我给自己定位:“我是一名普通的生物老师,要努力做一名优秀的普通乡村教师!”从此开始了我办公室主任、生物科任教师、生物实验管理员等多位一体的教育生活,认认真真做好学校办公室日常工作,协助校长做好教育教学管理、党风廉政建设和上级部门以及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p><p> 好在,我喜欢读点书、写点东西,但冗杂的事务让我无论怎么挤也挤不出更多的时间来做自己喜欢的事。即便如此,我依然在网上和来自天南海北的朋友们一起“不停地实践,不停地思考,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慢慢地,我有了许多文字发表出来了。因我性格使然,我就觉得自己不适合“从政”,做个一线老师,快快乐乐地过着自己教书的幸福生活。我总是觉得为人师者的幸福在课堂、在学生。在课堂上激扬文字,“指点江山”,看孩子们如痴如醉的倾听,难道不是一种幸福吗?多年之后,自己不知哪届教过的学生,突然出现在面前,大声喊“杨老师”,引来路人羡慕的目光时,难道不是一种幸福?</p><p> 所以我做了党政办主任之后,依然没有离开教育教学第一线,但是我发现我用在学生身上的精力明显地少了许多。毕竟,学校办公室杂事繁事确实多。</p><p> 在一次在网上偶然浏览,我看到了开头提到的这副对联即“鸟在笼中,恨关羽不能张飞;人处世上,须八戒更要悟空”。看到它的那一瞬间,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我觉得这一副对联就是为我而存在的。</p><p> 值得高兴的是,“乐诗冲名师工作室”在2020年4月8日在市四中李加亮校长一行8人和乐诗冲中心学校党政班子及9名工作室成员的见证下成立了。工作室给了我们一线教师专业发展一个清晰的路径和有效指引。加入工作室,在市四中以朱祥慧主持的名师工作室成员们以及乐诗冲名师工作室何金菊老师的主持下,我会认真学习主持人开列的书单,积极有效地参加工作室的研讨,参与举办多种的公开课和研讨课并集体研究撰写教育随笔、教育教学专业论文等,这一系列付出将会直接地帮助我的专业发展。</p><p> 2019年2月至2020年7月,继续进行我主持的文山州“十三五”教育科学第四批规划课题《乡镇学校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研究》的研究并结题。</p><p> 2020年6月,公开出版发行我与田花合著的教育散文集《守望诗意的教育》(20万字,暂定团结出版社出版)一书。</p><p> 古人说:“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在主持人的带领和同行们的支持下,志同者不以路途为远,大家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我们共同创造诗意的教师生活境界!</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三个问题,我们要清楚一个教师成长的正确先后顺序。</b></p><p> 教育孩子不能拔苗助长,我们教师成长也不例外。虽然教师成长没有所谓固定的“攻略”,但总结很多教学名师的成长经历,他们在摸索中成长,都曾试图勾勒从懵懂的新教师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所必经的过程。</p><p> <b> 1、初上讲台:先站住,再站高。</b>初上讲台,教师首先要做的事情是把这个讲台站住,让自己被学生所接受,先踏踏实实地把自己应该做好的事情做好,做一个称职的教师。然后再想办法让自己在这个讲台上再站高一些。如果没有理清楚这个顺序的话,热情往往会被凉水浇灭,在初为人师的时候就会遭遇许多挫折,被这些挫折所打倒。</p><p> <b>2、课堂教学:先仿照,再创造。</b>教师进行课堂教学的第一步应该是仿照,仿照学校里有经验的教师来上课。在仿照的时候,教师要抱有一颗谦虚的心,仔细地看,专心地听,用心地去思考,自己要仿照的这堂课的课堂结构是怎么样的,教师的课堂用语应该怎么样等,然后自己慢慢地去仿照上课,留意学生的课堂反应,课后注意自己的课堂效果。在刚仿照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请几位不同学科的教师来听听课,听他们对自己课堂教学的评价。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仿照之后,对课堂教学驾轻就熟了,教师就可以尝试着进行创造,创造出适合自己的特点和所教学生特点的教学方式来。</p><p> <b> 3、学生谈话:先求同,再求异。</b>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内心世界,单纯而又复杂。当学生敞开心扉要与教师进行谈话或者教师主动找学生谈话时,别把他们简单地当成一个小孩子来对待,不要居高临下,以一个长者的身份来对学生进行说教。学生的想法有时候会与教师的想法不一样,教师要试着俯下身来,与学生的目光进行平视,不要先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做个耐心的倾听者,静静地听,听到合理的地方时可以微微点头。</p><p> 在倾听完之后,教师应该重复一下刚才学生所说的主要内容,让他感觉到教师是在关注他的,然后对他合理的观点赏识一番。接着,教师要注意学生的表情,当学生的情绪不再激动的时候,再用委婉的口气表示自己的不赞同,并用有力的事实来说服他,给他留思考的空间。</p><p> <b>4、处理学生间的矛盾:先解决心情,再解决事情。</b>面对学生间的矛盾,教师是不可能袖手旁观的,那应该怎么处理呢?在这个时候,教师一定要冷静,不要被他们的状态所感染,要头脑清醒,不要先忙着怎么去解决这件事情,而是先思考一下该怎么样去解决他们的心情。</p><p> <b> 5、学生期望:先成长,再成功。</b>教师面对的学生很多,这些学生中能成功的毕竟只是少数,大部分人都只是这个社会中的普通一员。虽然教师非常希望自己教出来的学生个个都能成才、人人都会成功,但不管承认不承认,事实就摆在那里。所以,教师要认清楚现状,对学生的期望应该是先成长,再成功。</p><p> 教师培养学生的目标是什么?教师培养出来的学生首先应该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一个行为习惯良好的人、一个不对社会造成危害的人。在这样思想的指导下,教师要做的工作是把常规工作做好,不要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其他方面。教师要尽自己所能,营造良好的环境,关注每一个学生,及时发现不好的苗头并帮助学生改正,让学生健康成长。然后,教师才能与学生谈成功,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成功。</p><p> <b>6、自己成长:先升值,再升职。</b>每个人的心中都曾经有一个对自己未来的完美规划,但现实往往与理想会有一定的差距。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一职业,就应该在这一领域好好干,在培养好学生的同时,自己也应该有所追求,努力让自己升值。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进修,不断反思、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的书面成果让其他人借鉴。</p><p> 我们<b>要积极参加教育体育系统甚至其他部门开展的各种教学、科研、德育等方面竞赛评比活动,努力让自己去获得一些荣誉称号,努力成长为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积极参选各级教学名师称号等。</b></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1951年开学不久,毛主席接见了来自安徽渡江小英雄马三姐,赠送了她一本笔记本,毛主席在扉页上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迅速在全国传播开来。</span></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四个问题,阅读,拓宽视野,增长才干。读书,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b></p><p> “人生,是一场身体与灵魂的旅行;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读书,是一种美好的缘分,是自己与灵魂的遇见……”“人不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宽生命的广度和厚度,进而提高生命的质量。”一个人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生命的厚度却是无限的。长度在于健康,而厚度却在于坚持学习、保持本色。读书就是拓宽生命广度、增加生命厚度、提高生命质量的加速剂。大凡优秀的教师,都有着非常浓厚的读书情结。魏书生、李镇西、贾利民、崔其升、赵谦翔等名师虽身兼多职,却不忘读书。</p><p> 读书就是让我们认识社会,了解人生。读书就是要能坐得下来,平心静气。因此,读书是一种身心修炼。人类知识的巨大魔力就是磨洗出读书人一颗敏于感受的心。有了这一颗心,我们每一刻的光阴才能被历练成黄金般的生活;有了这一颗心,我们才具备了化知识为智慧,变智慧为创造美好生活的能力。读书的真谛,就是通过读书使你可以在轻松的气氛中,读出真理,读出自己,读出乐,读出趣,读出雅,读出妙,读出一个自己的精彩世界。</p><p> 孔子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只有自己先求得端正,然后方可正人,譬如一个教育家,以感化的教育,转移社会风气,也可以说是“政者正也”的一个范例。</p><p> 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要有一块必得由他自己耕种的土地,培养起了自主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找到了真正吸引自己的学科方向和问题领域,这将使他终身受益。对我来说,这块“必得由自己耕种的土地”便是深深扎根在我心里的“教育梦”。</p><p> 我每年都会拿出一笔钱购买我喜欢的书籍,或者跟出书的朋友讨他出版的书籍,至今我购买或收藏了《错错错——唐锡阳绿色沉思与百家评点》《苗颂》《传说文山》《生命与土地》《烟霞篇》《乜温汤》《围城》《追问》《曾国藩全书》珍藏版,《云南白药王曲焕章》《论文集——第二次年会暨“苗学与文化自觉”专题研讨会》《南往耶之墓Ⅱ》《新乡土中国》《南渡北归》第一部、第二部和第三部,《毛泽东传》名著珍藏版(插图本),《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论家庭继替——兼论中国农村家庭的区域类型》《民族生态学——理论方法与个案研究》《象征与思维——新平傣族的植物世界》《文化苦旅》《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世界文学名著彩图珍藏版,《无愁河上的浪荡汉字》上、中、下三部,《倾听花开的声音》《麻栗坡地方文化研究》《猛硐苗族——传统婚俗“魂”“根”与变迁》《泥媳妇》《文山苗学研究(二)》《文山苗学研究(三)》《红河苗学论文选(一)》《苗族语言与文化——李炳泽文集》《彩虹泪》第一版苗族长篇小说,《彩虹泪》第二版苗族长篇小说,《中国苗族》(三卷本共2200.00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宣誓本,《韵味文山》《散记文山》《经典文山》《故事文山》《我的西南联大—— 一所历史名校与一座文化古城的故事》《百年校史大事记——云南文山州第一中学》《师生诗词选——云南文山州第一中学》《文山州第一中学100年校史画册》《王金战解密文山州一中》《情殇:权力漩涡中的女人》《铁拳追梦——拳王熊朝忠传》《四世同堂》《白鹿原》《荷锄握笔画苗家》《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明代帝陵风水说》《创业的国度》《回归教育常识》《教育可以更美好》《漫漫追梦路——杏坛叙事与杂谈》《岁月流进记忆的河》《探寻教育的密码》《好父母,好家教》《现代苗语概论(西部方言)》《榄树下那群“蒙”——小弄王氏苗族文化考察报告》《中国苗族通史(增订本)》《苗学通论》《化茧成蝶:西江苗族妇女文化记忆》《灵璧之子》《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文山县志》《文山读本》《记忆文山》《达号之子》《师爱留给你》《语文教学赢在策略》《娘》《应物兄·上下卷》《黑牢之恋》等100余本书籍。</p><p> 2017年10月国庆节期间,我用自己的稿酬收入为我们学校政史地生教研组的10为成员每人购买了四川省阆中市教育和科学技术局党委书记兼局长、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农村教育实验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汤勇老师的教育专著《致教育》(45:00元/本)一本,并在书的首页根据不同学科教师的特点有汤勇老师的亲笔签名。</p><p> 我认为,《致教育》是一本适用于中小学教师、班主任阅读和培训,也适合教育局长和其他关注教育的人阅读的书籍。它以讲座式的体例呈现,全书十八讲,每讲既相互独立,又互为因果。既有对成功之路的回顾,又有对青年教师的殷殷期盼;既有对教师职业态度的诠释,又有对教师职业幸福的追求;既有对教师成长的指点迷津,又有对校长管理的现身说法;既有对教育现象的深刻反思,又有对教育文化的不懈探索。</p><p> 这本书不同于以往的教育专著,不仅如汤勇所言,是借书名向自己敬重的朱永新教授及他的《致教师》致敬,更是汤勇近30年对教育问题的理解与系统思考。对于教育,也许我们走得太快,太急,竟忘记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以至于我们的教育在“功利”和“喧嚣”的丛林中迷了路。汤勇从“教师阅读”“职业的幸福”“教育的爱”“质量”“教育的内涵”等十几个方面一一展开,阐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好的教育,教育的初心。</p><p> 汤勇告诉我们:<b>“读书之意义,是让人成为人;教师读书之意义,是让教师成为真正的教师。”“教师应把自己的读书,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生命的一种状态,生存的一种需要。”“一个优秀的教师,更是一个对书有着独特情感的读书人。”</b>汤勇期望“愿阅读伴随我们生命的始终,愿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书香人生。”</p><p> 关于教育者的幸福,汤勇曾写过系列文章,这本书中,他在《教师的幸福从哪儿来》中既有问题追踪,又给出了幸福的密码。在“教师幸福吗”中洞穿现象,明确告诉我们“当师道没有了尊严,当教师没有了形象,当讲台不再神圣,当教师不再有惩戒,当校园可以随意践踏,当那些小霸王、小混混在校园为非作歹,横行霸道之后还得到保护,在群殴教师之后不但得不到法律惩戒,还要老师赔礼道歉,那将是全社会之殇,整个民族之殇。”</p><p> 汤勇坚定地认为,教师“<b>幸福永远比优秀重要”。“一个教师,是否优秀不重要,是否卓越也不要紧,而最关键的是,是否幸福,”这是因为“只有教师的幸福,才有学生的幸福。才有校园生活的幸福,才有教育天地的幸福。”我们只有为教育的幸福,教师的幸福凿建一条迷你级通道,教师的生命成长才有皈依,我们的教育才有信仰的魅力天空。教育之树才会枝繁叶茂,文明的土壤才有生生不息。教师的幸福从哪儿来?</b></p><p><b> </b>汤勇告诉我们:教师幸福来源于职业本身——不能忘却当初选择教育与教师职业的理想信念,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无论走到多么光辉的未来,都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无论他人怎样浮躁焦虑,我们都不要做教书匠,都要尽可能做一个卷不离手的读者、躬耕反思的思考者,孜孜不倦的诲人者;无论外界怎么喧嚣浮华,我们都要坚守职业的底线和道德的规范,用自己的言行来影响孩子的一生;无论世道怎样冷暖与沧桑,我们都能够执着坚守,求真向善,都能够宁静淡定,不易素心,都能够浅走低吟,不离初衷,都能够曼妙修行,悲天悯人。</p><p> 他说,教师最幸福的莫过于把最美好的自己交给了孩子,让孩子看到最好的教材,潜移默化的学习,成为这样美好的人;教师最幸福的状态就是能有尊严的活着。认识自我,认同自我,并活出自我,锻炼自我,放下自我,成就一个宠辱不惊的自己;教师的幸福还在于拥有广泛的爱好,活出一份闲适和安逸,让生活更美好。</p><p> 在开展课题研究时候,我又于2019年12月从淘宝网淘得了一本关于教师专业成长方面的教育专著《教师花传书》(〔日本〕佐藤学著,陈静静译,钟启泉审校。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年9月第1版,2017年4月第3次。),充实我幼稚的大脑,为课题研究提供了巨大的借鉴,真是受益匪浅。</p><p> 《教师花传书――专家型教师的成长》是一本理论性、实践性与指导性都很强的书籍,是一本令人着迷、总能让人产生无穷追问的书。在最后部分,佐藤学教授提到了教师在职业生涯必须遵从的三种规范。“<b>其一是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的尊严;其二是尊重教材的发展性;其三是尊重自己的教育哲学。</b>”三句话,以高度的凝练性揭示了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也披露出教师职业并不以经验累积来判断其专业性的高下。有的教师教书时间长,可是对三者关系处理不好,反而在日新月异的教育形势下,变得不会教书,厌倦教书,与学生的关系变得紧张。有的教师尽管年轻,却能与学生建立起融洽、亲密的师生关系,带着自己对教学的理解, 让孩子们走向快乐的知识殿堂、享受探究的乐趣。有的教师遇见不同的学生,总能做出积极的调整,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他们变成了“魔法师”,赢得不同个性学生的喜爱。</p><p> 这三种规范的提出,便于我们教师更好地反思教学,在三者间找到有效的平衡点。既要顺应、推进学生的积极学习,也在实践中打造教师自身的教育哲学。或无疑问,优秀的教师总是能够轻松地驾驭教材,让教材呈现出“好吃”“好看”“有用”的一面,符合学生的审美和口味,也能在深入实践过程,建立学科操作体系,从而建立起个人迷人的教育哲学。佐藤学教授不愧是扎根一线的行动研究者,深知教育的本质。该书里的一段话,给我留下深刻的影响:“<b>在各种教育理论派系丛生的当下,尤其是一些非教学实践领域的人拥有充足话语权和学术权,严重混淆视听,违背教育教学规律,归纳出所谓的教学模式,这给许多教师的职业生涯造成了困惑和迷茫。</b>”作为一名边远山区中学一线教师,我深知这种倾向的严重危害性。在基层办学,外界干扰激励,要想不被学校外部的各种动向和诱惑所迷惑,不被媒体报道所困扰,需要教师更多的精力和强大的内心支配。</p> <p> 好了,我就不多说题外话了。现在,我谈谈个人对读书的看法与感受。</p><p> <b> 1、读书,使人更有魅力。</b>人类的文明和智慧,很多时候是从书籍中获取的。读书,使人更有悟性和灵性,也更具魅力。最深刻永恒的美,都是日积月累、由内往外的;这种源自骨子里的美,才是最具魅力的。</p><p><b> 2、读书,能培养良好的品德和修养。</b>一个人心灵的成熟,思想的深度,以及品德和修养都离不开阅读的渗透。我认为,爱读书的人,品德不会坏到哪里去。“子欲为事,先为人圣”,做人以德为先,交友忠于人品,品德好的人,行走于世的路更宽。</p><p><b> 3、读书,让生活富有诗意。</b>闲暇时光,捧一本书在手,享受阅读带来的惬意,生活更充实,更富诗意,生活的质量也会有所提高。在浮躁的世界中,读书使人变得安静恬淡,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情绪。</p><p> <b> 4、读书,给予生命坚持的力量。</b>在岁月艰难时,读书能给予人力量,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耐力。杨绛说:“读书不是为了拿文凭活着发财,而是成为一个有温度、懂情趣、会思考的人。书虽然不能帮你解决所有问题,却能给你一个更好更全面的看待问题的视角。”很多时候,我们遇到困扰的事,能够从书中获得开悟和引导。在这个利欲熏心的时代,坚持长期读书的人,思想不断进步,还能够保持一颗初心,追逐坚持的梦想,人生就会更精彩。</p><p> <b>5、读书,能够提升一个人情商的高度。</b>“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经常读书的人,他的思想逻辑和思维方式以及谈吐举止都会不同,为人处事也更谦和理性。无论任何场合,一个说话有分寸感,懂得考虑别人感受的人,都让人舒服。</p><p> <b>6、读书,让你更有机会改变命运。</b>赫尔曼·黑塞说过:“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最好的自己。”读书不会让你金银满仓,不会让你青云直上,但会让你的人生充满更多的机会和可能。</p><p> 读书,虽然不一定改变全部的命运,但自古以来,寒门学子靠自己的努力,中举登科,摆脱贫瘠的生存环境的比比皆是。而今,这种状况依然存在。对于家境平凡的孩子来说,读书是第一条只能靠自己的出路。十年寒窗,他们都盼望有出头之日,让自己和父母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怀揣梦想,努力读书,成为最好的自己,才有更大机会改变原始的命运。</p><p> 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不管任何时代,青春热血的年轻人,都肩负着家国的未来使命。科学与知识,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最有力武器,读书,更是一份社会责任。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读书多了,胸怀与思想涉猎的范围广阔,未知前途的可能性就越多。读书读到别处的生活,和无限的可能,见识越广,人生的道路就越宽广。</p><p><b> 7、读书,能开阔一个人的人生格局。</b>读书不仅能提高一个人的内涵和品位,更能建立一个人的人生格局。一个人读过的书,走过的路,遇过的人,就是他的人生格局。</p><p> 著名演员陈道明,一个清高的只肯在戏里低头的人,生活一向低调,偏爱阅读和藏书。他家的一整面墙是一个书阁,里面满满的都是书。书籍,撑起了他的高度和深度,形成了他的人生格局。陈道明从鲁迅、胡适,读到柏杨、李敖、北岛;从杂文读到诗歌,阅遍万卷书籍,深谙《道德经》,喜欢研究历史。季羡林曾赞他,可胜任北大的研究生导师。陈道明爱家庭重事业,稳健成熟、有责任感,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一个人的平和与涵养,看到一种文人的迷人气质。</p><p> 他说:“好男人不一定要飞黄腾达,但一定要有时间陪家人;不一定要大男子主义,但大事发生时一定要拿得了主意。”无涯的胸襟,持重的责任感,良好的教养和风骨,便是一个人放大的格局。</p><p> <b>8、读书,是自己与灵魂的遇见。</b>读书,对一个人的成长很有益处,使人不经意达到一种境界。读书对于心理素质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都有很大的影响。我们通过读书,丰富知识,增长见识,处世的态度更自信从容。读书的意义有很多,要靠个人去领悟。想让自己变得优秀,读书,是最好的方式。</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五个问题,“雁过留声,人过留名。”教育叙事与教育教学论文写作,为自己教师生涯留下成长之痕迹。</b></p><p><b> 1、文学写(创)作是教育事业的辅佐。</b></p><p> 写作,是教育工作者永远的话题。跳舞的时候,专注于肌肉和身体的感觉;写作的时候,专注于记忆所引发的细微情绪;研究数学的时候,专注于方程式两边的意义。我羡慕他们那种发自内心的专注,他们能够每天沉浸其中,而不让随时随地的进度审查干扰心绪。不能沉下心来感受自己喜欢的事物,在任何领域都是阻碍人精进的最大障碍。</p><p> 作为教师,不管您专注于哪一个学科,不管曾经写过多少文字,在职业发展与教育事业追求中,专业写作都是绕不过去的“坎”。因此,写作是好老师的“必修课”。这一“课”,需要从写的行动开始,需要在坚持的岁月中历练,需要在阅读与实践中不断丰富。</p><p><b> 敢写,才有机会展示个人才华;能写,才有机会成就华彩人生;会写,才有机会呈现智慧形象。美国作家乔伊斯·卡罗尔·欧茨曾说过:“我们之所以写作,是为了从时间或我们自身生活的巨大旋涡中打捞出意义。”写作需要持续、高品质的输入,多阅读,勤思考,才会有持久、高质量的输出。通过阅读增长了知识,提高了表达能力,通过思考锻炼了思维,提升了认知。</b></p><p> 在学生阶段写好作文,不仅仅有利于考出好的成绩,而且有利于人生的发展;作为职场的我们,我们职业的发展离不开写作,现在与今后的工作都离不开良好的写作能力。为此,清华大学从本科开始,还在各个专业都开设写作课,因为对于高端人才来说,不论什么时候,都离不开良好的写作能力。其实,写作本身并不只是为了写出一篇篇好作文,写作活动,是有利于人的思维发展培养与提升的活动,这会让人的思维形成系统化思考,让人的思维更有逻辑性,更有深刻性,更有观察力、想象力与创造力,所以,我说:爱上写作,就找到了一条通向幸运人生的路。</p><p> 有的人,抓住机会立即行动,从“今天”开始写出一个新未来;有的人,不计得失执着坚持,在累累的果实中尝到成功的喜悦;有的人,读行一体越读越写,在汲取与审思中释放智慧的荣光。</p><p> 这些年来,我通过网络等媒体自学了全国各地优秀的实践案例和思想成果,更通过自己主编《苗岭花山》杂志审稿与编辑的经验,主编四期下来,我是有喜有忧,且忧多于喜。许多投稿者暴露出来一系列问题,比如排版格式问题、主题重复、内容喧宾夺主、逻辑不清……</p><p> 我将总结为“三个自己”现象:一<b>是“说自己的事,哪管别人写过什么。”</b>这类文章往往规格不够,写作的内容缺乏在更高层面(全国)上的横向比较,个体经历的小事小情或者基于实践问题的思考停留在较低段位,要么已经有众多外地同行写过类似文章,要么案例太普通、思考偏浅显,无法给更大平台更多同行以感动、启示或者引领。因此,文章很难在更高平台上获得展示。<b>二是“写自己的话,哪管好文章的骨架。”</b>这类文章往往架构不好,写作上缺乏技巧,没有谋篇布局和整体思维,常常“一叙到底”或者自问自答了之,讲故事没有起承转合,少了吸引力;谈实践没有轻重缓急,缺乏典型性;说经验偏于平铺直叙,没有总结提炼。因此,不少实作为、好案例、真经验就在这样没有特色、没有框架、没有凝练的文字“堆砌”中丧失了机会。<b>三是“投自己的稿,哪管媒体需要什么。”</b>这类文章往往定位不清,写作上可能问题不大,主要是缺乏在专业领域里的纵向对照,更没有针对目标媒体平台定位和栏目设计的考量,学术案例展评杂糅(课堂实录和教学设计整合,故事叙述和教学实录杂糅,教学故事与课程方案混合),缺少清晰文章定位;教育行思浅尝辄止(教学新经验早已有人提炼,改革新举措早有人深入研究,育人新思考早已成同行共识),缺少行业引领价值;文案写作随心所欲(冬写夏事不应时,课写人事少研究,评写时事无主张),缺少受众目标意识。因此,很多文采不错、案例典型的文章就耽误在“不对位、不对时、不对频”中。</p><p> 除此之外,不少文章还存在六大问题:一是头重脚轻(有头无尾、肚大无脑、本末倒置)结构失调;二是小题大做(小主题层层分解,多板块反复论述)层次错乱;三是思想抛锚(主旨不明、案例走偏、故事走调)文不对题;四是标题无味(各级标题无对应,小标随意不聚焦)词不达意;五是高谈阔论(引经据典无观点,政策盖帽欠实践)大言不惭;六是自说自话(小心思、碎言语、奇观点、低格调)不知所云。</p><p> 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问题所在。文章没有完美,只有在不断的写作中发现问题,继而找到更好的方法路径写下去!那么,当我们写完一篇文章,不妨以读者的身份,再回头审读一下,看看是否存在以上的问题?有些问题是身在其中、不知不觉;有些问题是意识主导,习惯成自然;有些问题是理念守旧,未能顺应时代;有些问题是思维僵化,无法超脱突围。只有极少数的问题,是文字表达本身的问题。所以,写作,有时候并不是由文采判定优劣,而是写作者的认知格局、思维水准、价值判断决定高下。对于写作问题的研判,最终需要回到写作者本身去求解答案。</p><p> 透过现象看本质,教师不愿动笔,不外乎几个原因:阅读积淀不够,导致眼界、格局跟不上;不写,很少写,怕写;日常教学实践重复、没有新意,提炼、总结不够,素材储备不足……怎样让教师想写、愿写,进而能写、会写呢?</p><p> 无独有偶,近日我又聆听了《中国教师报》褚清源、韩世文两位资深主编关于写作的公益讲座。他们站在更大的坐标上讲述了教师如何写作。讲座中,两位主编同时提到了写作与实践密不可分。</p><p> 他们提出,好文章真是“做”出来的。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自己的写作经历。入职初期教学经验有限,我看的最多的书籍是关于文学与教育教学研究方面的期刊。怀揣着认真学习的心态,每一篇我都会用心看,圈点批画做好记录。其中许多文章会有不少教学上的小技巧、小窍门,看完我立即跑到教室里带着学生“小试牛刀”。我发现,那样的课堂中学生听讲专注,尤爱思考、辩论,学习劲头如同汩汩泉水喷薄而出。</p><p> 我与学生一起互相发现,互相促进,彼此倾听,相互应答,在师生双向交流的滋养中,收获了一份又一份意外的惊喜。我的课深受学生喜爱,我也逐渐洞见教学的密码,享受到作为师者的纯粹与美好。</p><p> 这些经历总能给我带来温暖和力量,我开始尝试把它们写下来,并初有成绩。这小小的欣喜,使我悟得一点道理:基于专业的阅读,能够让教师的课堂更加多彩丰饶;源于真实的实践写作,会让自己在兴趣盎然中打动人心。后来,随着教学经验日渐丰富,我的阅读也由一本本教学期刊转向一本本专业书籍。</p><p> 一有时间我就静静地翻阅,深深地思索。我一如既往地将教学思考下沉到课堂,带着学生在广袤的学习原野上共同呼吸,尽情漫步、追逐、奔驰,自由撒欢。在此基础上的写作,让我取得了越来越多的成效。</p><p> 于是,我又悟出了一点:在阅读中深耕课堂,就有了方向;把课堂实践运用于写作,就有了源源不断的素材。将自己的阅读与教学实践对接,找准所做、所思与写作的契入点,写作的神奇之门由此打开。</p><p> 这么多年,我的写作经历一直伴随着一路走来的“做”即阅读、实践、思考、写作这四位一体的循环圈中,走进课堂,走近学生,走近同行,走进教育教学,从中内视自己、修订自我。</p><p> 先做好,再写好。在沉潜与积淀中,我们每一位教师一定可以触摸到属于自己教育教学的星辰大海。</p> <p><b> 2、我们需要打造个人的智囊团。</b></p><p> 智囊团又称头脑企业、智囊集团或思想库、智囊机构、顾问班子,是指专门从事开发性研究的咨询研究机构。智囊团不仅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公司需要,我们个人如果希望人生成功幸福,也需要打造属于自己的智囊团。我举得个人的智囊通常有这些人组成:一是父母。父母是人生最好的导师,他们也会毫不保留地为我们提供生活的建议;二是专家。比如投资、法律、心理、情感、职场等等各个领域的专家和老师,他们在人生的关键时刻给我们最专业的意见;三是朋友。尤其是直言规劝的诤友,智囊团里面一定要有。在我们头脑发热的时候泼冷水,以免让自己走上不归路。</p><p> 为什么我们需要打造自己的智囊团呢?根本上来讲是为了少走弯路而快速实现我们的人生目标。具体来讲,打造自己的智囊团有三个好处:第一,获得信息。有智囊团提供信息,自己就不会犯信息不对称的错误,确保正确决策;第二,明确方向。自己的思想境界不够,可能经常感到前路迷茫,而智囊团的意见会让我们拨云见日,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登高望远;第三,找到方法。很多时候,无助感来源于自己没有好的方法解决面前的问题,而智囊团提供的方法则会让我们轻松应对。</p><p> 我将如何来打造自己的智囊团呢?第一是规划。人脉是设计出来的。每个人都应当努力去结交在不同领域里比自己更优秀的人,让这些前辈成为自己的导师;第二是感恩。以真诚的心与智囊团的人交流交往,并心怀感恩,给予他们情感与金钱上的必要回报;第三是成长。努力地提升个人的能力与事业高度,让别人觉得你是值得帮助的人。</p> <p><b style="font-size: 20px;"> 第六个问题,回顾自己的教师专业发展,有什么感受?</b></p><p> 在当下,“教师成长”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关键词。我们要明白教师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专业?</p><p><b> (一)关注教师的内在需要,让增进教师的“幸福生活”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一推动力。</b></p><p> 按照以往的说法是: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发展负责。为了学生的发展,为了学校的发展,教师需要让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专业工作者。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教师不得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素养,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个地方。以往的“教师专业发展”常常被作为一个要求和任务向教师提出来。这种外在的要求和任务对教师来说不是一种内在的需要和内在的追求,而是对教师构成某种挑战、警告和威胁。由此看来,究竟如何发展教师专业并非第一紧要的课题,第一紧要的课题需要教师发展自己的专业。也可以把这个问题提得更直接一些:除了对学生发展和学校发展负责之外,“教师专业发展”对教师本人的幸福生活是否有切实的意义?</p><p><b> 教师专业发展首先不是为了学生和学校的发展,而是为了教师本人拥有更充实、更有意义、更幸福的新生活。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教师发展”或“教师成长”。它的直接目的并不在教师个人生活的外部,它恰恰就在教师的日常生活之中。为了改善和增进教师的日常生活幸福,教师需要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扩展自己的生活情趣和整体修养的一个部分。这才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原始动力,也可以视为教师专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如果不把教师专业发展提高到增进教师个人幸福生活的高度,教师迟早会拒绝专业发展。</b></p><p><b> (二)关注教师的外部视野,让“专业开放”成为教师成长的第二推动力。</b></p><p> <b> 1、关注与重视教师专业成长。</b>教师专业成长当然也可能缘自教师个人自学或个人反思、个人体悟。但是,有效的专业成长常常来自“专业开放”,教师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接触、观察教师群体中的“理想类型”。教师一旦找到自己的“理想类型”,也就意味着教师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精神偶像或精神同伴。</p><p> 无论个人的成长,还是国家的发展,都需要从寻找自己的理想类型开始。在明治维新初期,日本政府派出以岩仓为首的高级访问团,访问团访问欧美之后,在提交的报告中用“<b>始惊、次醉、终狂</b>”三个词来概括他们的访问感受。始惊就是他们到了欧美,看到了西方发达的文物制度,最初感到吃惊;次醉就是陶醉在西方这种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之中;终狂就是回国之后,最终下决心疯狂地向西方学习。日本明治维新的启动与成就,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但日本人在考察西方的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所体验的“始惊、次醉、终狂”感受,已经证明在后来的日本崛起中发生了持久的影响。</p><p> 对教师来说,如果没有找到令自己“始惊、次醉、终狂”的教师群体中的理想类型,教师成长也就缺失了最基本的动力。</p><p> <b>2、激活青年教师的成果转化意识。</b>在我们的身边,总有一些优秀青年教师,平时工作勤勉、教学成绩突出,可是每逢评职称、评骨干、学科带头人以及各级教学名师的时候,除了教学成绩,很难拿出有分量的教研成果。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青年教师的教研成果意识和转化能力不足。因此,培育和加强青年教师的成果意识,尤为迫切和重要。</p><p><b> (1)多一些教研成果的认同意识</b></p><p> <b>教研工作由两方面构成,一个是教,一个是研。</b>研是教的前提,能确保教的方向。研的成果能使教师不断收获教育教学的成功和动力,不断地自我激励,从而坚持不懈地开展教研活动。</p><p> 青年教师应该培养教研成果意识,成果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具体体现。教师的成果通常表现在教学、教研两个方面,但不少教师缺乏教研意识,从早到晚只忙于埋头教书,却很少参与教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教学问题的提出与探索,不懂如何将经验上升为理论、如何用理论来指导教学实践。将经验撰写成文的过程是一个理论升华的过程,是一个思维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成果转化的过程。他们中间不少人片面地以为,能把书教好,学生的成绩提高,班级的考试分数排名靠前,就证明自己教学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是个称职的好老师。相反,他们认为一遍遍地磨课,参加各种比赛和展示是表演和作秀;认为教师参加课题实验,是流于形式、浪费时间;对于一些教师论文发表或获奖,认为就是写写画画、抄抄拼拼、投机取巧,表现出不以为然甚至抵触的心理。</p><p> 在今天,<b>青年教师必须意识到,一个教师不仅要能把书教好、把人育好,而且还要会做教育科研,会写文章、做课题,这样才算是一名优秀的、全面发展的好教师。</b>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b>从事教学研究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部分,是教师获得职业幸福感的重要源泉。</b>”参与教研可能会耽误一些上课、批改作业、辅导学生的时间,但如果把教研做出水平,做出成绩,不仅不会影响教学成绩,反而会助推教学效率提升,达到相互促进、事半功倍的效果。</p><p> 教研是教学的基础。教研是先于教学的,我们从学习教育学、心理学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做教研,研究的是教什么、如何教的相关知识,而在实践中,我们仍然是先备课,后教学,备课本身就是研究的过程,或者是自我探究,或者是集体研讨,这仍然是先教研,再教学。如果没有教研作为基础,教学就会没有目标,就会没有方法,就会对过程失去有效的控制。</p><p><b> (2)多一些教研成果的创新意识</b></p><p> 教研成果不仅仅指教研论文,还有教育案例、教育叙事、课堂实录、教学课件、习题设计、课题方案等,涵盖了教学的各个层面,是教育科研活动的重要载体,是与教学、与科研结合在一起的智慧结晶。</p><p> 谈起撰写教研论文,不少教师有畏难情绪,认为这是一些教育专家或教研员的“专利”,自己是基层的一线教师,没有系统的知识体系和深厚的理论功底,写出来的东西难免肤浅、零碎,所以不愿轻易动笔。其实这种观点是失之偏颇的。教师虽然和专门的教研人员相比,在理论水平方面有差距,但是在经验方面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师每天都要站讲台,进行课堂教学,与学生打交道,开展班级管理,在这些工作中有很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整理归纳的东西。教师把自己在教学和班级管理等方面的做法、取得的成绩、产生的思考或者遇到的困惑写出来,都是很有价值的。这些东西既可以论文的形式呈现,也可以其他更为灵活的形式展现出来。即便是关于作业的布置、试卷的设计、复习的方法等,这些常规性的、细节性的经验和做法,写出来虽然不是严谨的教学论文,但对一线教师来说也是很接地气的,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p><p> 如果青年教师理论水平不够深厚,或者文笔不够好,想取得教研成果,最简单的做法就是精心编写教学设计。事实上一篇好的教案就是一项教研成果,因为它记载着设计者的思维过程,展示了设计者认识问题的水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反映了设计者的教学方法和教育理念。因此,写教案的过程就是一个练习写作的过程、训练思维的过程,是钻研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也是提高教学水平的过程。有人曾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把知识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在设计教案时应该体现这一转化过程,在教案中用生动的语言、形象的例子,将深奥的、形式化的知识转化为深入浅出、学生乐于接受的知识。这一转化过程是语言的锤炼与组合,知识与人文修养的融合。</p><p> 对于一些从教时间短、教学研究能力还较薄弱的青年教师来说,撰写教育叙事是促进自身成长的最有效途径。教育叙事不仅是把自己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遇到这个问题写出来,而且要写出如何解决问题的过程。青年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及时将经历的故事、获得的体会撰写成教育叙事,不仅为课题研究积累了材料,还提高了自己的思考能力,从根本上解决了长期以来教育研究与教育行动分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的状况。我们熟悉的窦桂梅、李镇西等名师大家,他们不正是在坚持天天写教育叙事、随笔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吗?</p><p> 我们也注意到,在身边有不少青年教师,参与一些交流研讨活动或者优质课竞赛,经过多天或者数周甚至数月时间精心准备一节课,不断地试讲,反复地修改,精心地打磨,还经过了学校优秀教师甚至当地教研员的悉心指导,融入了集体的智慧,可以说都是课堂的精品,但是讲完就丢在一边。如果能把这些课例加以整理,使之成为优秀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或者写出自己在整个磨课过程中的经历和感悟,都会成为一篇很不错的文章。这样一方面对于自己的课进行了理论的提升,另一方面,也使成果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转化。</p><p> 还有一些青年教师,积累了大量的教学和班级管理的经验,经常会在一些家长会或者学校组织的交流活动中,把自身的做法进行归纳总结,向家长和其他教师推介。这些很实用的发言稿,如果能融入一些理论性的东西,加以整理,变成班级管理方面的论文或者育人案例,就不会把宝贵的资源白白地浪费掉了。</p><p><b> (3)多一些教研成果的整理意识</b></p><p>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教育科研也是教育发展的第一生产力。苏霍姆林斯基在《给青年校长的一封信》中说道:“ <b>如果你想让教育工作给教师带来乐趣,使每天上课不至成为一种枯燥而单调的义务和程序,那您就要引导每一个教师走.上从事教育科研这条路。”</b>教育家吕型伟也曾说过:“<b>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b>”教师要成为一名教育专家,除了要有奉献、求真精神,还要有创新精神。</p><p> 青年教师每年都会在各种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中取得一些成果,如发表论文、讲公开课、论文获奖、主持课题实验、辅导学生、教科研主管部门的表彰等。这些成果需要定期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类保存。如果能够用一些档案盒或档案袋,将每年的教研成果分门别类地加以汇总,妥善保管,同时将电子版保存在电脑中,需要的时候随时可以打印出来,就会十分方便。</p><p> 把每年或一个学期,或者近年的教研成果进行汇总,通过观察比较就容易发现自己在教学教研的哪些方面做得好,在哪些方面是短板、成果薄弱甚至空白,还需要在这方面加强努力、有所突破,这样对于青年教师制定后期专业发展的方向和重点,都是极具参考作用的。</p><p> 在这方面的教训也绝非个例,我熟悉的文山州第一中学一个分部主任,教学成绩很优秀很牛逼,所任教班级考取北大清华等全国著名大学很多,但在论文发表方面却捉襟见肘,参加或主持的课题实验也没有几项,结果在评选名师的时候,因为成果不够全面,存在严重的不平衡,导致一度受阻。与我神交的文山州第一中学项正文老师,教学成绩优秀教研成果丰富,社会活动实践多,不仅是书教得好,其他方面也很厉害,州一中推荐了四年正高级教师职称评选,前三个都没有评选过,第四次才推选项正文,评选过了,现在等着省里下文件。</p><p> 这样的事例很多很多,有一位乡镇中学的语文教师,擅长写教研论文,在各种教育报纸杂志上先后发表300余篇文章,但讲公开课是他的弱项,很少参与优质课的比赛,所以在这方面的成果严重不足,以至于参加本市的学科带头人评选,因为缺少优质课而数次落选。这说明二者都很重要,不可偏废。</p><p> 青年教师定期对自己的教研成果进行汇总和梳理,及时发现自己在专业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适时加以调整、充实完善,必然对自己的专业发展有指导和矫正的意义。即使抛开他人眼中评优评先、职称晋级这些功利性的因素,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在专业成长中也不应该跛脚前行,而应各项能力齐头并进,行稳致远。</p> <p><b> (三)关注教师的现实生存状况,将“教师解放”作为教师成长的基本前提。</b></p><p> 为什么需要提出“教师解放”?——不为别的,仅仅因为教师的现实生存环境较少为教师提供发展的时间。</p><p> 第一个问题(教师为什么要发展自己的专业)和第二个问题(开放心态、开阔视野)解决之后,接下来遇到的难题是:教师没有自由的时间发展自己的专业。教师整天疲惫不堪地穿行在备课、讲课和评改学生的作业等烦琐的劳作之中。教师的时间被各种琐碎的事务分割、接管,教师没有了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当教师的阅读、思考和自由创造的时间被取消之后,教师的专业发展要么成为强迫和累赘,要么成为空想和笑柄。教师究竟可以从哪些地方谋求解放的路径?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视点考虑:</p><p> <b>第一,可以考虑多阅读,少备课。</b>不要在备课上纠缠太多,教师还没有进入教室,他如何能够详细地知道学生想学什么?他如何能够知道学生已经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传统的好教师的形象是:“夜深了,敬爱的老师还在油灯下认真备课”。在油灯下备课是需要的,不过,教学是一种田野事业,教师的“现场办公”和“现场备课”比“油灯下的备课”更重要。</p><p> <b>第二,可以考虑少讲课,多观察。</b>教师当然可以激情满怀地讲课,只要学生愿意听,教师完全可以给学生提供有思想、有激情的现场演讲。对教师来说,有思想有激情的演讲是一种难得的教育素养。但是,从长远计,还是让学生自己学为好,教师的重要责任是保持田野式的观看或倾听,然后为有困惑的学生提供及时的解释和帮助。</p><p> <b>第三,可以考虑少改作业,多反馈意见。</b>教师的负担之重,除了忙于备课、讲课之外,还有一个累赘就是评改学生作业。办公桌上堆积如山的学生作业对教师来说是一种挥之不去的阴影。如果教师长期生活在负债(总感到没有完成学生作业的评改)之中,无论对教师本人还是学生来说都是一种罪孽。少评改,多反馈,并非放弃对学生作业的评改,与之相关的替代策略是:尽可能让学生学会相互评改或者我们可以进行零作业研究等相关课题研究,充分调动学生内在的潜能,包括自我评价的潜能和评价他人的潜能。</p><p> 从教至今,我个人觉得自己在专业发展上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2015年6月30日,我在新浪博客建立自己的博客,博客名为“杨宏应教育心得博客”,学习全国各地名师先进事迹,至今已经创作100余篇不同题材的文章。2018年3月8日“三·八”妇女节,我入驻美篇,从发表了《愿借春风绿人间》第一篇文章开始,至今在美篇平台上已经发表了400余篇不同题材的个人作品。调入文山市教育体育系统后,我在2013年5月21日和2014年10月19日先后两次参加文山市初中教学基本功竞赛并获市级一等奖。在州级刊物发表了十余篇教育教学专业论文。在央广网、共产党员网、云岭先锋网、《文山日报》《文山教育》《文山春蕾》和《盘龙河》等媒体发表教学随笔70余篇。在省、州、市各级部门征文比赛获一、二、三等奖20余次。2016年6月被文山市教育体育局评为文山市初中生物学骨干教师,2014年9月加入文山市作家协会并于2017年9月起任文山市作家协会秘书长,2018年1月加入文山州作家协会。</p><p> 做好本职工作之余,我还对薄竹镇苗族文化以及其他文化认真研究。2017年春节开始筹划兼主编《苗岭花山》(年刊,每期200册),至今已经印刷出版了三期计600本,并向中央民族大学、贵州民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等大学等大学图书馆赠阅,第四期正在校稿,预计这个暑假印刷出版问世……</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自2017年起每年春节苗族举报踩花山期间,杨宏应邀请了薄竹镇苗寨走出去且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陶自祥博士、文山州第一中学正高级语文教师项正文先生、文山市作家协会原秘书长朱开勇先生和原文山县砒霜厂党支部书记杨万荣先生等四人做文化顾问,将烂泥沟村每年举办的花山节活动材料总结整理编印成册,取名叫《苗岭花山》,遵循“讲苗岭故事,抒苗岭情怀,展花山风采”的办刊理念,宣传苗族文化,唤起民族记忆,激起文化寻根,并于2017年7月1日印刷出版第一期200册,至今已经出版三期,第四期正在校对中。上图为2019年11月,文山州老干部诗词协会会长杨仁志老师赠送给《苗岭花山》主编杨宏应老师的题字。</span></p> <p> 回顾这十年走过的教育经历,我最深的感触有两点:</p><p> <b>1.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有一种内在的动力,这种动力来自于对自我职业发展的一种觉悟和自觉规划!</b></p><p><b> 2.要有外部的环境条件,要有专业发展的平台和途径。加入乐诗冲名师工作室就是选择了一种环境,选择一种专业的支撑!</b></p> <p> 宋代著名文学家、政治家苏辙在公元1057进士及第,写了一封信拜谒当时的副宰相枢密使韩琦。他在信中说:“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p><p> 苏辙的意思是说:“我跨过高山,越过黄河,见过世间最壮美的景色,也见过大名鼎鼎的欧阳修,但是,我以未见过韩琦大人您为遗憾!如能见到韩琦您,那我文气会增加,眼界会开阔,那就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了!”十余年来,我先后在两所偏远乡村中学任教,见证过许多年轻优秀教师的成长经历,参加今天的乐诗冲名师工作室活动并发言,还在于认真向各位老师学习、拓宽眼界与视界,能够自信地走在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光明大道上!</p><p> 《荀子·劝学》说:“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我想说,不入名师工作室,不知专业发展的路径也。感谢市四中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感谢乐诗冲名师工作室的同行们,我们一同奋斗在薄竹山脚下这片广阔热土上,让教师幸福之花开放得越鲜越艳!</p><p><br></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2020年4月23日第二十五个世界读书节</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