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 style="font-size: 20px;">〔导语〕</b></p><p>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咏唱的佳作。《诗经》里有“关关雎鸠”的追求,有“蒹葭苍苍”的期盼,有“青青子衿”的思念。《诗经》里有许多不俗的传世佳作,让我们走进《诗经》,一起感受韵味之美吧。</p> <p><b style="font-size: 20px;">1 走进那片“甘露池”</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仇浩宇</b></p><p> 《诗经》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它名字本身,就渗透着美的凝露。被咀嚼了千年,流淌出来的甘汁还是那么有味道,回味无穷。孔子谓之“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何其微妙的中庸之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题材之美 丰富深沉</p><p> 《诗经》之美,美在单纯真实,美在丰富深沉。在我眼中,《诗经》是一种艺术,抽象而又具体。抽象的是她所带给人的奇妙享受,而具体则因为她真实。翻开诗经《关雎》、《蒹葭》、《采蘋》、《桃夭》、《鹊巢》、《草虫》……都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巧妙地将古代生活的日常、大自然里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入了诗,诗中有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p><p> 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雎鸠在水边浅唱,一位佳人在河边采摘荇菜,多么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啊!少年男子不由得对“采荇女孩”产生无限情思,“寤寐求之”以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关雎》中我看到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少年心事,看到的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追求真爱的勇敢。</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之美 质朴灵动</p><p> 《诗经》中没有刻意雕琢的文字,但是字里行间诉说着无尽的悲欢离合让我感受很深。古人赋予了浣衣的溪水、常见的葛藤、水中的关雎、衣之配衿……这些常见之物无尽的情思。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这是多么质朴而直白的表达,使相思之情溢于言表。 </p><p> 初读《采薇》的时候,我就被歌者那亲切真挚感人的语言感动了。“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饥载渴。我心伤悲,莫知我哀。”这首诗的每一个字都极美,极美,虽是写景,更是抒怀,由故景对比新景,来表现战争的残忍,以及战士们忧心如焚的内心世界,令人不禁怅然于怀,黯然神伤。这首诗主要写士兵久戍边不归时产生的思念家乡、渴望回家的心情。“行道迟迟,载渴载饥”中生动形象的描写又让我体会到士兵回归家园时身心疲惫的样子。最后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的悲痛情绪写尽了士兵的孤苦生活和无尽的感伤。使我深深的感受到一个国家的富强稳定对这个国家的百姓来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啊!</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意境之美 润物无声</p><p> 《诗经》运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运用巧妙自如,加强了诗歌的生动性和鲜明性,使诗中刻画的形象更加栩栩如生,抒发的情感更加真挚感人,从而增强了诗的韵味和感染力。如:《蒹葭》中用“兼葭”,抒发对心爱姑娘的爱慕和相思之情,每小节都以“兼葭”和“白露”起兴,先描写带露的蒹葭的繁茂和青亮翠绿,使之与自己所爱慕的姑娘的美好产生关联。</p><p> 诗中运用章句的重叠来表达思想感情,使诗歌在音律和修辞上都收到美的效果也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诗中有的通篇重叠,各章只相对应地变换几个字;有的隔章重叠。如:全书的第一篇《关雎》,它是描写一个青年男子对一位姑娘的一往情深的追求。诗中运用的重叠便于记忆和咏唱,回旋反复可以增强诗歌的音乐性和节奏感,更淋漓尽致地抒发情怀。运用的比喻,起兴的修辞手法加上重章复唱的结构形式,成功的表达了朴实的情感,并对这种朴实的情感展开了大胆的表露,将主人公追求爱情的炽烈专一表现的淋淋尽致,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任我们在反复读的过程中,能身有体会到其中,咀嚼着诗歌每一个字,都能深深的感受到男子追求姑娘的美好。</p><p> 《诗经》可以让我安静下来,慢慢思考自己、生活、周围的一切。她就像一位老者,无所不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诗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值得探讨和欣赏的地方很多,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继承。</p> <p><b style="font-size: 20px;">2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马千惠</b></p><p> 认识《诗经》大概是以前背文学常识的时候吧,知道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然后便是《论语》中的: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给予了诗歌很高的评价,也点明了《诗经》的中心——思想纯洁。</p><p> 《诗经》有很多美好的令人神往的爱情诗,而它的美恰恰体现在这爱情之中。有未出阁时的“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有女子出嫁时对婚姻生活的希望和憧憬“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还有为人妻时“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内容缠绵悱恻、婉转动人。它并不像我们所看到的爱情的那样不堪,单纯、美好才是它的代言词。穿越千年岁月,读来仍然可以让人置身其中,深切体会作者感受。这大概就是《诗经》魅力之所在吧!</p><p>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国风·周南·关雎》,它是《诗经》中的第一首诗,它的意思很单纯。全文十句话,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分别从“遇、求、思、悦、幻想”五个角度来写。雎鸟相向合鸣,相依相恋,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每每读到此时,一位文静、勤劳的姑娘和风度翩翩的公子浮现眼前。姑娘的勤劳、美貌和娴静使公子一见倾心,随之引起了强烈的爱慕之情,在梦里梦见那位姑娘以解相思之苦。叠韵和重叠词,增强了诗歌的音韵美。写人状物、拟声传情的时候更加生动。</p><p> 《国风·周南·桃夭》从名字里我们可以得知它属于“风”,是一首民谣。“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花怒放千万朵,色彩鲜艳红似火。这位姑娘要出嫁,喜气洋洋归夫家。以鲜艳的桃花比喻新娘的年轻娇媚。第二句"灼灼其华",可以说桃花已经明艳到了极致,靓的刺目。这里所写的是鲜嫩的桃花,纷纷盛开,此刻已经经过打扮的新娘既兴奋又羞涩,两颊飞红,应了那句“人面桃花相映红”。诗中既写景又写人,情景交融,烘托了一股欢乐、喜庆的气氛。花样年华的姑娘,对爱情、对婚后生活的美好憧憬。</p><p> 《缁衣》一诗选自《诗经·国风·郑风》。缁衣是一种汉族服饰,古代用黑色帛做朝服。这首诗中洋溢着一种温馨的亲情,因此说这是一首写家庭亲情的诗。妻子一而再,再而三地表示:如果这件朝服破旧了,我将再为你做新的,丈夫临走时还不忘叮嘱他回来一定记得试试新衣裳。表现出一位妻子深深挚爱自己丈夫的心声。形容缁衣之合身,虽用了三个形容词:“宜”、“好”、“席”,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无非是说,好得不能再好;准备为丈夫改制新的朝衣,也用了三个动词:“改为”、“改造”、“改作”,实际上也都是一个意思,只是变换语气而已。全诗用的是夫妻之间日常所说的话语,话语间的叹息声,把主人公对丈夫无微不至的体贴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p><p> 最简单的话语;最真实的笔墨;最真挚的情感,体现最美的诗经!</p> <p><b style="font-size: 20px;">3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吴欣宇</b></p><p>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是寒冬,雪花纷纷,一位退役的征夫在返乡途中一人独行。这个画面只是构成《诗经》的一小部分,简单的几字却流露了无限的美感……</p><p> 翻开泛黄的书页,诗歌中每个字都饱含淡雅的美,只寥寥几字,便深入人心。有那战争中深沉忧怜之美,有那恋爱中绵延思念之美,也有那劳役中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美。无论是《诗经》中的哪种美,品味后都动人心弦,似溪水流入心间。</p><p> 战争诗的深沉忧怜是一种美。《何草不黄》中,以“何草不黄?”“何草不玄?”开篇,什么草会不枯萎呢?又有什么草不会腐烂呢?但是对于征夫来说,又有什么日子是不忙碌的呢?开篇的反问句起兴出征夫的悲剧,具有强烈的强调之意。而从这里更能看出战争中,征夫就像是那小草一样,被沦为工具,被当作尘埃。接下来诗歌又写到了老虎,野牛,狐狸。征夫既不是小草,也不是一种小动物,但是在这里,却只能为皇帝当牛做马,不顾日夜的行走,或许他们的生活连这些小动物的生活都不如。强烈的反问透露着对命运深深的悲哀和无奈。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执政者内心的冷漠,他竟然将一个活生生的人,看做了像奔走在森林里的动物,视人命如草芥,这些征夫们即使想要改变也无能为力,只能在这大路上继续拉车驰骋,末句更加暗藏了他们的悲剧命运也将永远永远持续下去,如此悲怆的情感不禁使我的内心一颤,充满冷意和悲凉的情绪闯进心扉。但,在战争和社会的背景下,这种深沉的忧伤,似骨笛吹奏的悲歌一般,充斥着美感。</p><p> 爱情诗的绵延思念是一种美。《邶风·子衿》中,先吟恋人那青绿的衣领和佩玉的带子,这是否也有如青涩的梦一般美?接着吟女主人公没见到自己心爱的人,心里有些焦急和顾虑。登上高高的城楼也是为了更快的看到心爱的人,这里也体现出了女孩子对心心念念之人的爱慕之情。但是,城里人来人往,却一直看不见盼望的那个人。“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便体现了女孩的心理活动,她会一遍遍期盼他的到来,一次次向远处张望,寻找他的身影。但终于她没有找到,情绪不禁转换为失落和小小的嗔怪“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捎个音信?纵然我没有去找你,你为何就不能主动前来?”女孩可爱幼稚的行为和想法不禁使人笑颜逐开。末尾“一日不见,如三月兮”更是表达了女孩对心爱之人的爱慕和思念的情感,纯朴而又真实,这样的爱何尝不是一种思念之美呢?而弥漫着清香的青色之梦是每一位妙龄少女都拥有的。这首诗读起来不禁使人感到淋漓尽致,女孩的心理活动和情绪表达使人好似回归到了自己的青春。犹如律动着的曼妙音符,带给人悠长的美感。</p><p> 《诗经》中既有美好的恋情,也有使人怅惘迷茫的爱情。在《蒹葭》中就展现了一段迷蒙般的爱情。在秋日里,有挂在叶片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映射着周围的景物。大片大片莽莽苍苍的芦苇生长在水边。在这样清新自然,秋高气爽的清晨,出现了男主人公心之所爱,如梦境一般的女子,仅仅是开头,就给了人一种朦胧的美。“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是他追寻爱人的艰辛历程,可是女子一会在水边,一会儿又到了水中的高地上,难以追寻。这时候想必男主人公的心里也一定很着急吧,心里也一定有求而不得的小小失落。虽然心里好像热锅上的蚂蚁,但是他并没有放弃,依旧不断追寻所爱。全诗虽然有着惆怅的情感基调,但是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男主人公不懈追求向往的美好爱情的品质和毅力。我相信每个人的心中都会有芦苇丛生处的“伊人”,遇到“道阻且长”的困难和障碍,我们不能就此放弃追求和理想,要像古人一样,尽管有失落和着急萦绕在心间,但也坚持不懈地努力追寻。这样的爱情虽有怅惘,却执着,充满了勇敢追求的美。</p><p> 劳役诗也有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美。这些诗歌,拼凑成了劳役者的悲歌,映射了统治者的腐败。《式微》便是一例。“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式微式微,胡不归。微君之躬,胡为乎泥中。”“胡不归”体现了劳动者迫切希望过上美好和平的劳动生活。全诗充斥了设问和反问,虽然是“问”,可是更类似于明知故问,心中早已有了定数。明明已经知道了答案,全诗却还采用设问的方式,一问再问,更加体现了劳役者心中无奈和悲愤之情并且想远离暴政,过上美好的劳动生活的愿望。品读着,劳动者对生活的美好期待是否也是一种美?</p><p> 翻开泛黄的书页,《诗经》就像小桥流水中,着碎花裙的姑娘,漫步在春日的明媚里,纯净地无一丝杂质,流露着无限的美。幸运之极,便是能逐字品读她,体味她的美。</p> <p><b style="font-size: 20px;">4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佳瑞</b></p><p> 悠扬而婉转的歌谣,唱尽了西周至春秋的风华,最为纯洁而美丽的爱情,由此被颂扬,我们应当庆幸这一部《诗经》的流传,因为读诗,能让我们的心灵纯净,回到最初的起点,无关于任何的事物,从此心境安宁,与尘世的浮华分离,独享着心灵一隅的心安之处。</p><p> 《诗经》可以说是一部“中国古代社会的百科全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它风格朴实自然,真实地反映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并率真的表达了思想感情,有较强的现实主义。众所周知,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创作的源头,它为后世的诗歌创作铺垫了良好的基础,有很高的艺术成就。</p><p> 孔子曾高度评价其“思无邪”即 思无不可对人言。思,即心中的愿望。心中所愿所想敢于示人,没有什么不好的。</p><p> 《诗经》之美,美在单纯真实,美在丰富深沉。在我眼中,《诗经》是一种艺术,抽象而又具体。抽象的是她所带给人的奇妙享受,而具体则因为她真实。翻开诗经《关雎》、《蒹葭》、《采蘋》、《桃夭》、《鹊巢》、《草虫》……都充满生活气息的美,巧妙地将古代生活的日常、大自然里生命百态、人世间的万般情愫都入了诗,诗中有生活中静与美,生命里喜与忧,爱与青春,态度与风骨……</p><p> 春天的河边,绿草茵茵,雎鸠在水边浅唱,一位佳人在河边采摘荇菜,多么宁静而美好的画面啊!少年男子不由得对“采荇女孩”产生无限情思,“寤寐求之”以至“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在《关雎》中我看到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少年心事,看到的是“琴瑟友之”、“钟鼓乐之”的追求真爱的勇敢。</p><p> 《诗经》之美,美在感情强烈。《蓼莪》是一首抒情诗,情感愈来愈强。开篇起兴,借野草抒发自己没能陪伴父母的痛苦。到了中篇,将四字一句,四句一回环的句式打乱了。“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这一句虽然变了句式,但是在丧亲的前提下,不加修饰的“凌乱”显然更能表达情感。再向下,写丧亲后作者的痛苦以及回忆,自然地一件件列举父母的恩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总起,从“抚我畜我”一直到“出入腹我”,两字一件事,四字成一句,用具体的事例将作者父母的关爱与慈厚全部刻画出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全篇的感情中心,“天”,古人以天为大;“极”,本身就有“最高”的含义。作者是将父母的爱写到了天地的高度,是整篇文最强烈的情感抒发。</p><p> 《诗经》作为一部国学经典,值得探讨和欣赏的地方很多,我会静下心来慢慢品味,继承。</p> <p>5 诗经之美</p><p>作者:初二九班 彭湘洋</p><p> 每每读到《诗经》中的诗,我都可以感受到这其中的美好,仿佛我置身于那个美好的世界。</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在对生活的积极向往与心系国家</p><p> 《诗经》中的“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这几句就写出了农民的日常劳动耕种(可以读出作者想告诉我们只有平日里耕作付出了在最后才能有个好收成)以及过冬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能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难道不正是大多数人的心之所向吗?“忧心如惔,不敢戏谈。国既卒斩,何用不监!”这两句话写的是一些君子在为国况忧心如焚,不敢开玩笑而哪来的幽默谈吐。国运已经衰落到如此不堪,但君王还在饮酒作乐,完全熟视无睹。“位卑未敢忘忧国”这是君子的爱国情。</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在对恋人的思念</p><p> 《子衿》讲的是一名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因为相约一起,但她的恋人没有到,她只好用衣饰等物品来代替她的恋人,思念他。其中“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是这名女子将浓浓的爱意转化为了惆怅(如果我不来,你不会来找我吗?或是捎个音信啊。这句话就写出了女子的淡淡的忧伤和惆怅,我在读的时候仿佛看到了女子在地点等待着嘴里埋怨着她的恋人但还是在焦急的等待)。最后再以“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结尾,写出了浓浓的爱意与无奈。这首诗把女子的思念之情写的淋漓尽致。(也可以体现当时的女子勇敢表达自己的爱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在对美好情感的向往与虚幻倩影</p><p> 《关雎》和《蒹葭》。这两首诗共同的特点是都与美好的情感有关。《关雎》主要讲的是一名年轻人被一名漂亮的女子吸引了,想要成为她的伴偶,但最终还是大梦一场空,那一丝念想也化作了青烟。可以体现出深切的爱慕之情的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两句话可以看出:那名男子被吸引后心里一直念念不忘,睡觉时、闲暇时甚至是睡觉时也都有那名女子的身影,可见这位男子深深的爱慕与相思之苦,求而不得。也可以从这首诗中看出,一般对我们有挑战性的最终的结果都要更吸引人。《蒹葭》这首诗与《关雎》不同的是,这首诗很“虚幻”。没有具体的将思念伊人的一些表现写出来(《关雎》把表现明确写了出来,比如寤寐思服、辗转反侧等)。这样写的好处是我们可以发挥充分的想象,比如:由“宛在水中央”可以想到这名诗人或许喜欢的不是人类,是和曹植喜欢的洛神一样是神仙?也可以想象在水雾氤氲的时候诗人正好在饮酒作乐,是诗人幻想的…这首诗给大家留足了充分的想象空间,让这里面的“伊人”变得十分神秘,若有若无。</p><p> 诗经之美,不仅美在内容,更美在可以打动我的内心,我能通过文字与作者心灵相通。历经时间的洗礼,《诗经》还是为人们所学。我可以从中读出各种美好与作者的想法。</p> <p><b style="font-size: 20px;">6 言为心声</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胡昀倩</b></p><p>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高度概括《诗经》为思想纯正,心无邪念。自古正邪两道对立,但何为正,何为邪?《诗经》给出了答案。</p><p>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古人吟唱的诗歌共305篇记录在册,这些诗歌多是重章叠句,读起来却不会让人感到无聊与啰嗦,反而读出了节奏感与韵律感,塑造出一种特别的氛围,吟唱起来朗朗上口,这也许就是《诗经》被人们广为传唱的原因吧。</p><p> “投桃报李”“吃水不忘挖井人”……自古感恩便是文章的热门主题,《诗经》中也不缺少感恩。“投桃报李”的前身“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相信很多人耳熟能详,但我却更喜欢《木瓜》中的“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歌的每章几乎一模一样,仅有一字之差,“琚”“瑶”“玖”三个字虽然略有差异,但表达的意思都不尽相同,这种高度重复更加凸显了“感恩”的主题。“投桃报李”虽然也抒发了感恩,但桃和李都是同一层面的物品,更像是一物换一物。而玉佩与木瓜不管是在古时还是现在都可谓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用涌泉来报答滴水之恩,更能体现他人之恩的贵重,让人意识到珍惜与感激他人之恩是多么重要。感恩流传至今,已经成为一种美德、一种习惯。</p><p> 《诗经》的美不仅在于它传递出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还在于它蕴含了那最淳朴美好的爱情故事。</p><p> 《关雎》中的男子自从发现了心仪的姑娘,便难以从脑海中抹去,这也许就是如今所说的“一见钟情”吧。男子执着追求着女子,但却求之不得,只能独自承受着相思之苦,在梦中与女子相会。虽然这首诗歌表现的是男子爱而不得的忧伤和惆怅,但并没有让我感到悲伤,一遍遍强调“窈窕淑女”反而感受到男子对女子的热烈追求,让人向往这美好的爱情。《蒹葭》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她的身影无处不在,只是若有若无,可望而不可及,但就算前方路程遥远、艰难险阻,他也会无数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去见对方。虽说不是刀山火海,但这份对所爱之人的热烈追求让人对美好爱情产生憧憬。这就是《诗经》的魅力所在,即使时隔千年,那时最淳朴的爱情放到现在仍然会让人怦然心动。</p><p>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君王以小人之道治国,朝廷官员剥削庶民,百姓有感而发吟唱出了这首《硕鼠》,将君臣委婉地比作大老鼠,居高位、高待遇,却不干实事。百姓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吐露出来,将心中愤懑的情绪释放出来,也让自己的愁苦之心得到慰藉。</p><p> 《诗经》所表现的都是作者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不虚伪,不掩饰。纵然千年相隔,风云变幻,但“《诗经》如彼岸花,即使无法摘取,也一直存活于心”,作为读者,我们也应“思无邪”地去理解与学习,体会千古流传的宝藏,吟听古人的心声。</p> <p><b style="font-size: 20px;">7 交响、重奏、合唱</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马希妍</b></p><p> 《诗经》之美美在哪,美在交响、重奏、合唱。</p><p> 《诗经》之美,美在爱与恨的交响。《关雎》中,蓝天不搀一点白云,君子遇上了同样不搀云雾的少女,水中的荇菜飘啊荡啊,流不尽那婉转柔情;雎鸠鸟唱啊吟啊,道不尽那无限相思。君子为了少女弹琴鼓瑟、敲鼓鸣钟。那是无邪的爱恋。同样是草,前一秒柔波荡漾,后一秒杂草丛生。一丝悲哀混入音乐,愈演愈烈。《蓼莪》中,回忆着从前的美好,双臂上仿佛还有母亲怀抱的余温,鼻腔内好像还充盈着母亲衣衫上皂角的味道。父亲粗糙的大手仿佛还在我的头发里闯荡,那高大的身躯好像还撑着幸福小家的一方蓝天。然而时移事易,当他们的身躯变得佝偻,我的身躯愈加高大时,颤抖的双手拿着瓶子,缸里却滴水没有。时间继续前进,父母逐渐走向坟墓。空气凝结了,草被冻死了,只恨自己没有在父母生前尽孝。爱与恨的交响,在空中回荡。这里的美,是爱情的甜,是孝心的苦。</p><p> 《诗经》之美,美在哀叹的重奏。《式微》中,劳动人民仍在昏暗中劳作着。手上动着,嘴里叹着:“想回家啊,不行啊,他们的鞭子抽在身上,汗水养育了粮食,却只被那些人大嚼,哎!”哀叹声一遍遍地从不同的人嘴中发出来,回荡着。另一边,在《蒹葭》中,芦苇飘飘荡荡,水面泛起阵阵微波。那心中的人儿,一会儿跑到这里,一会儿跑到那里,她的长长飘带像是从天上垂下来,随着她动人的身姿舞蹈。伸出手去想要抚摸她柔软的发丝,却不知不觉又离她远去,当马上又要接近她的时候,她又跑到了彼岸。露水还有一点点就干了,橘红和湛蓝开始抢夺地平线上初生的骄阳,一抹金色找到了身上,暖暖的。可心里的霜却怎么也融化不了。为你生如夏花,身披霞光万丈,最后却只能哀叹泪水沾衣裳。两者混合在一起,形成凄美的重奏。这里的美,是汗和泪的酸。</p><p> 《诗经》之美,美在激昂的合唱。战士们脚踏黄土与绿草,身披星辰与大海。眼中的光芒凝聚,形成巨大的火球,飞到了天上,变成凤凰的翅膀。扇动扇动,吹着队伍前往战场。我们订过这样一个约定,假如一个人战死了,另一个人要好好地替他活下去,心里一直记挂着这份情谊,期限无。怕吗?不。因为,这只队伍里,有你,有他,有我,有我们的约定。永远,我们的情谊没有期限。心里这样想着,嘴里这样唱着。这里的美,是友情的浓。</p><p> 《诗经》很美,美在交响、重奏、合唱。美在过往,美在今时,美在余年。</p> <p><b style="font-size: 20px;">8 感情,手法与意义</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方翌晨</b></p><p> 《诗经》,五经之一,古代读书人的必修课。能有这样的地位,与它的美是分不开的。</p><p> 《诗经》之美,美在手法含蓄。《关雎》这篇描写爱情的诗歌,全篇写爱情却不显露。第一部分起兴,借雎鸠鸟的声音引出整个故事。第二部分“寤寐”和“求之”的反复,写出了少年的急切以及思念。第三部分是幻想,少年想象着自己为心上人敲钟击鼓,弹琴鼓瑟的美好生活,写得喜,但是还是在写“求之不得”的相思之苦。整篇诗没有写一个“爱”,却让我们从少年的追求与思念中体悟到了他浓浓的爱。写爱而不用甜言蜜语,以相思反衬爱,让少年的爱读起来更加纯朴真实。</p><p> 《诗经》之美,美在感情强烈。《蓼莪》是一首抒情诗,情感愈来愈强。开篇起兴,借野草抒发自己没能陪伴父母的痛苦。到了中篇,将四字一句,四句一回环的句式打乱了。“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矣”这一句虽然变了句式,但是在丧亲的前提下,不加修饰的“凌乱”显然更能表达情感。再向下,写丧亲后作者的痛苦以及回忆,自然地一件件列举父母的恩情:“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总起,从“抚我畜我”一直到“出入腹我”,两字一件事,四字成一句,用具体的事例将作者父母的关爱与慈厚全部刻画出来。“欲报之德,昊天罔极”是全篇的感情中心,“天”,古人以天为大;“极”,本身就有“最高”的含义。作者是将父母的爱写到了天地的高度,是整篇文最强烈的情感抒发。</p><p> 诗歌最后两段则是用叠字与反复来强化情感,以“我独xx”的格式两问苍天,很符合本诗悲痛而又直接的风格。整篇诗直截了当地表达丧亲之痛与怀亲之爱,读来感觉十分真实,有相同经历的人一定会被引起共鸣。我们这样父母依然健在的年轻人读后,也会生出孝敬父母的想法。</p><p> 《诗经》之美,美在意义重大。《诗经》中有不少有名的讽刺诗和劝谏诗。比如中的《硕鼠》,这篇诗用“比”的手法,将剥削者比作贪得无厌的老鼠。“乐国”“乐土”“乐郊”的重复将劳动人民渴望平等,厌恶剥削的心理形象得刻画了出来。又比如《式微》,全诗分两部分,其间只相差两个字,却对君主的不恤民情提出了委婉的劝谏。</p><p> 《诗经》因美而有如此地位,又因地位让更多人知晓它的美。其实,它的美是必然的,因为它取材自底层人民的民谣,是它们想法的体现,是情感最普通的表达。由那些质朴情感合成的诗集,怎么会有不美呢?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实在是深刻的理解。</p> <p><b style="font-size: 20px;">9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仲芸</b></p><p> 学了一段时间的《诗经》之后,我总结出了我认为的美—人美、景美和情美。我也开始对古代人民的生活有了向往,这便让我打下了能从浅薄了解的“情美”进化为了“人美” “景美”的基础,也帮助我深化了对“情美”的认识。</p><p> 何为人美?学习了《无衣》后便让我有了启发,这是一首战歌,“岂曰无衣 与子同袍”“修我戈矛 与子同仇”这是战友们团结互助,共同战斗的写照,每一句都采用了问答的手法,如同在战争前,所有战友们在一起喊着口号,给互相打气鼓励,使人不禁联想到,一个个战士,手持矛盾,磨刀擦枪的备战阶段,无数战士一同大喊着,满腔热血,信心满满,直接将人带入那片战火纷乱的地带,看见一个个士兵热血沸腾,势要为国效忠的决心。这篇文章应该是一篇歌颂秦军的战歌,对秦军有很大的鼓舞力量,也极大程度地赞美,歌颂了秦军的团结互助,赞扬了他们的乐观以及为国争光的英雄气概,这也是一篇赞颂“美”的文章,但它赞颂的是更加宏伟强大的美,是赞颂祖国守卫者的美。</p><p> 何为“景美”?从对《蒹葭》的学习中我获得了启示。这篇文章我个人认为是首爱情诗,作者追求着相思之人却不能在一起,这篇文章中为了突出这份情感,便将所念之人与美景合为一体,秋日中,芦苇丛生,露水迷乱,雾气纷扰,雾中作者相思之人出现,她一时在水边嬉笑,一时又在芦苇丛中漫步,像一只轻巧的小鸟,在雾中自由穿行,凑出了朦胧的水墨画,意境空灵虚渺,可就是找不到心上人的身影,写出了作者浓浓的愁绪,急切,无奈,更多的是怅然若失,z这首诗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景色,创造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空灵世界,不知不觉的就将人带入其中,这大概就是其中的“景美”映人情了。</p><p> 何为“情美”?深化是从《关雎》中获取的。我认为这便是文人(君子)所追求的相思方式罢,这种相思方法并不俗气,用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意: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你,日日夜夜都想追求你,你是那样美好,让我难以入眠。一边用雎鸟的相鸣开篇,兴出了淑女出现在眼前,陪伴与他左右的画面,又描写了幻想中一同采荇菜的画面,优美且富有诗意,兴起了作者对淑女那狂热的思恋与相思。这篇文章我看到了忠贞,这份情谊不是朝夕的,不是一时的,是想持续的,有结果的,有未来的,作者的相思也并没有在现实中对淑女作出困扰,这也便是作者的品行端正,为人正直罢。这份情谊是纯净的,是深厚的。</p><p> 《诗经》中的美有的太多,它穿越了多少年月,却还魅力依旧,让我越发的想去多研究些,多了解些,年年岁岁,不减它的美,它不只包容了爱,情,相思,也有战争纷乱,也有平民百姓的生活状态和态度,甚至还有对国家和政治的批判,总之,这其中值得我们钻研的太多太多,需要我们从中细细品味属于自己发现的美。</p> <p><b style="font-size: 20px;">10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云杰</b></p><p> 初识《诗经》,知其乃儒家经典亦称《诗三百》;再识《诗经》,知其分为“风雅颂”三篇内容,又知“赋比兴”三种手法;近识《诗经》,一首优美的圆舞曲缓缓奏响,引我沉浸其中……</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克”见爱</p><p> 克,指克制,主要讲的是一种克制的爱,我所学习的《关雎》讲述的就是这样的爱。它主要讲的是君子追求淑女的故事。在诗歌开头,以“兴”的手法,用雎鸟相向合鸣来写出对于淑女的爱慕。</p><p> 然而,在追求过程中,又十分符合当时的礼仪:虽说君子爱慕淑女二人却并无直接接触,通过这首诗让我们更能知道孔子所推崇的周礼的严格,亦或是儒家思想典范的样子。可仅是“寤寐思服”“辗转反侧”便可看出这位君子对于淑女强烈的爱慕和思念。我甚至都能想象出来男子在榻上翻来覆去,最后只得起身,或眺望远方,或写小诗抒发自己的思念,再或饮酒抒怀。“友”“乐”写的是男子奏琴瑟、敲钟鼓只为取悦女子,这么一说,我觉得倒是与《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有点像,本质上却不同,这位君子除表示自己的爱慕外,便无其他行为,和《烽火戏诸侯》中把社稷视为玩笑的周幽王是截然不同的。儒家认为两人即便互相如雎鸟一样相恋,也应该克制感情。雎鸟相恋,男女相依,何尝不是一种平淡的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以“爱”见爱</p><p> 而与之相反的还有另外一首诗,那便是《子衿》。这篇诗歌写得是一名女子等自己的心上人的焦急的心情。先写的是这名女子连对方的衣饰都念念不忘,由此就可以想象到其望穿秋水,都未能看到心上人的影子,这种浓浓的爱意又逐渐转化成了一种惆怅和幽怨,“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两句话让我感受到了一种哀伤愁苦之情,让我不禁联想到一幅画面:女子在自己闺房中,向外望着,期待着自己的心上人可以来找自己,可到最后也未能盼来。城楼上,一名女子提着裙摆,眉头紧皱,来回走着,不时还朝远方望望。我的心中有对她的同情,更有对她的敬佩,敬佩她能够勇敢追求爱情,追求男女平等,这种勇于追求的精神是我所敬佩的!爱便爱,又何尝不是一种抒发“美”的方式。</p><p> 已识《诗经》,周礼与勇于追求爱情看似在相对面,却又在同一面,这也许就是《诗经》的美,两个对立的观点在此似乎又没有那么矛盾,这就是一种美,是一种矛盾的美,交叉在一起,“克”“爱”两字又融合,才有了今天的观念,是一种文化的发扬与传承。两篇诗歌没有对与错,只不过是所处时代的不同。再识《诗经》,体会其美,必将沉浸其中……</p> <p><b style="font-size: 20px;">11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宇豪</b></p><p> 说到对于诗经的认识,我感觉自己了解的并不够全面,以前我对诗经是没有什么了解的,但是他在诗词界中的地位是人人皆知的,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以前我对诗经的认识,也就停留在这里。而现在,通过我对诗经中一些诗歌的朗读,分析,理解,对诗经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p><p> 通过对于诗经的阅读和对于诗经文字的品味,我们不难发现诗经中存在着一种“美”这种美发自心灵,由心而生。这种美发自自然,滋润万物。这种美让人感到身临其境,洞若观火。用心去体会,你就能感受到其中的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经之美--身临其境,洞若观火】</p><p> 拿《伐檀》举例,此诗虽然在前面写到了伐木者将砍了的檀木运到河边,看清澈的水流,对大自然的美为之赞叹,但之后突然话锋一转“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猎,胡瞻尔庭有县貆兮?”可以很清楚地感觉到剥削者意识的觉醒,奴隶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提出了抗议,我们可以看出那个年代的一种现象,透过事件,可以看出背景。</p><p>我们再仔细阅读一下《硕鼠》,会有更深的体会,这篇文章看似在描写老鼠,实则不然,其实作者是在描写那些贪婪的剥削者,这样足以看出古人的聪明才智,也可以强烈鲜明的反映出剥削者的贪婪,无厌,也更加让人通俗易懂。当然,诗经也并非停留在这一种风格。</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诗经之美--发自心灵,由心而生】</p><p> 比如我们学习过的《子衿》这首诗歌讲的是一个关于爱情的故事,让人感到清晰的画风,读了这首诗,也让人感觉情感上有很大的起伏,婉转动人,虽然这首诗创作于2000多年以前,但是读起来仍然让人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让人感受到“一日不见,如三月兮”的失落,使我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再比如《关雎》这首诗,这首诗所描绘的内容还是相对比较简单的,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了他得不到淑女的苦恼,翻来覆去的睡不着觉也写了他得到淑女的那种快乐,这首诗一般表现了贵族阶层的生活,有人说这是一首爱情诗,据查阅资料,这曾经是婚礼上的一首歌曲,是祝颂婚姻幸福的,既可以抒情,又非常实用。</p><p> 说了这么多,想必大家对于诗经有了更多的了解,仔细阅读,才能体会诗经的美,将诗经传承下去,将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下去,将我们的智慧,精神传承下去,让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p> <p><b style="font-size: 20px;">12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霄</b></p><p>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在这部文学作品中,蕴含着很多种美。其中有忙碌的农耕生活、美好的爱情、底层人民艰难的生活等等,其中都有美的体现。</p><p> 其一,情感美。比如现在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关雎》,这首诗歌用了“兴”的写作手法,将自己和心仪的女子比作形影不离的雎鸠,充分表达了君子对淑女的爱慕之情。一句“在河之洲”让人感觉自己心爱的人好像离自己很近,却好像又无法靠近,这么一句话,便体现出了君子无法靠近心爱之人的哀愁。因没有机会诉说自己内心的情思,他便“寤寐思服”“辗转反侧”日日夜夜沉浸在相思之苦中。即使进入梦乡,梦中浮现的也是淑女采荇菜时的身影,这么一个痴情男儿的形象便生动地浮现在了我们眼前。这样一段既哀伤又很美好的爱情令我十分动容。这些文字十分清新美好,体现出古人对爱情的单纯与美好,也让很多人为之向往。</p><p> 其二,韵律美。《式微》这首民歌用了反问和设问的修辞手法,先表达了对家人天黑不回家的疑问,然后又交代了没能及时回家的原因,是为君主劳作。文中两次写道 “式微式微,胡不归?”这种重章叠句的写法,不仅更加深刻地表达了人民盼望亲人回家的急切以及对统治者的压迫的抱怨,并且读起来十分有韵律,让人感觉朗朗上口。《国风》中的《相鼠》也是如此,这首诗歌中用了三个相类似的句式,以十分优美的音律,将不守礼仪的人与老鼠作对比,突出了对不守礼仪的人的讽刺及礼仪的重要性。这首诗歌不仅有着一种独特的音律的美感,也具有非常大的教育意义,让不守礼仪的人读了之后感到羞愧。</p><p> 其三,文字美。《何草不黄》中,仅仅一个“哀”字便生动地体现了征夫们的心理和生活,既有对生活状况的哀伤,也是是底层人民对当时的社会生活的极大不满。这也十分形象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很高的史学价值。《蒹葭》一文中,写自己心爱之人“宛在水中央”既感觉离自己不远,但想靠近却又无法靠近。这么一句话便将自己爱而不得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子衿》中仅仅“悠悠”两个字,便可以看出小女子痴迷于男子的情态,这么一种情根深种和娇羞便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两个字便可以反映出古人爱情的美好。这种文字之美也为现代文学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p><p> 《诗经》的美,美在每个字、每一句话。只要我们认真去体会,一定可以发现其中独特的美感。</p> <p><b style="font-size: 20px;">13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门子硕</b></p><p> 诗经为什么会美,诗经行事坦荡磊落,从来没有什么不可告人的淫邪之念。它积淀了丰厚的上古文化内涵,。诗经良好的反映了普通民众思想感情,生活。写的都是古代农民阶级的日常,所以让人会感觉美。</p><p> 诗经之美之《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是起兴句,诗人听到关雎鸟雌雄和鸣,引起了追求淑女的心绪。“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窈窕二字兼指容貌姣好与内心美好而言 “窈窕”二字又给人一种温柔之感,淑女给人柔和之感。抒发作者的感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使整首诗形成一种回环往复之美。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对君子的描写是深意在《关雎》中,君子想要得到佳人,但是现实是“求不得”,虽然求之不得,但是君子的行为却是“以礼求之”。《关雎》之美,美在作者的痴情、豁达。在这首诗中,因无意中看到采摘荇菜的女子,产生了爱慕之情,从而产生了追求的想法。虽然求之不得,但作者并没有悲观失望。他把爱慕藏在心底,远远的观看他,在梦中思念她。通过梦境来表达心中的爱慕,但没有破坏女子宁静的生活。他尊重她选择。</p><p> 诗经之美之《蒹葭》,“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沿着河边小道向上游走去,道路艰险,且又漫长,即使花费很长时间也难到达;如果径直游渡过去,尽管相距不远,但是也很难到达。让你脑海里浮现出先要见到心上的人却见不到的焦急与迫切。同时借景抒情,借用了这首诗以水、芦苇、霜、露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清新又神秘的意境。早晨的薄雾笼罩着一切,晶莹的露珠已凝成冰霜。《蒹葭》中的“伊人”,给人带来联想,她是一种美的化身。,那么这首诗所要表达的就是一种美好的爱情,是诗人所表达的美好的情感,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一种难能可贵的真挚情感。</p><p> 阅读诗经,就会被其中的文字所触动,我觉得诗经让我们感觉到美就是因为他写的话是发自内心的,可以让我们产生共鸣,,还有就是《诗经》语言朴实,思想单纯,阅读《诗经》,就会被文字里的纯净所感动,读《诗经》足以踏实、专心:《诗经》教会我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地走,才能到千里之外,留心生活中的每一点滴,所以这也是诗经的内在美所在之处。</p> <p><b style="font-size: 20px;">14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张嘉昕</b></p><p>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曾多次提到《诗经》,《诗经》也总能让人从娟娟墨迹中感受到独特的美。</p><p> 《诗经》自古被列入四书五经之中,作为学塾童子们的教材研学,它的美是经久传诵的。在《诗经》中我学得最多,理解较为深刻的就是《风》篇了。《风》中皆为各地的民间歌谣,朴素而平常,妇孺皆能吟诵,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也通篇洋溢着美的气息的就是《式微》了。诗中“式微式微,胡不归?”一句,运用反复的写作手法,吟唱两遍“式微”让人觉出此时已然日光衰微,天色昏黑,强调了天色已黑但人们却依然在田地里劳作,不仅栩栩如生的描绘了日光渐渐褪去颜色,暮色里人们仍在田地里挥着农具勤恳地劳作的画面,更体现了《诗经》的语言的美,内容的美和极大的魅力,体现出了作者淡淡的愤慨之情。然而天黑了,为什么人们还在地里干活呢,“胡不归?”一句提出了疑问,同时引起读者兴趣,让读者想要一探究竟为何人们还不回家,体现出诗的语言的写法之美。同时,诗人内心的不满也逐渐引出,起到了为下文铺垫的作用。只是非常简单的一句话,却让人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使人仿佛置身其中,切身感受到作者当时的不满和愤慨,体现出《诗经》语言的情感的真切和情感之美。</p><p> 《诗经》中不仅有讲述劳作的,更有倾诉爱情和相思的名篇。如《关雎》一首诗,其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句,运用“兴”的描写手法,将成双成对,夫妻形影不离的雎鸠鸟象征为能够甜蜜相守的有情人,诗人巧妙地运用写法让读者与诗一见面,就嗅到了浓烈的美的气息,也体现了《诗经》中的写法之美。同时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能与自己倾慕的爱人形影不离,甜蜜恩爱的向往和渴望。而“窈窕淑女”则是对女子文静,善良,美好的总称,只有非常爱恋,陷入热恋中的人才会觉得对象如此美好,仅仅两句便令人感到诗中内容的美的气息扑面而来。同时形象地表达出了作者对思慕对象浓浓的爱意和追求,让读者感受到诗人无比真实的情感。而后的“优哉游哉,辗转反侧。”则写出了作者对爱人的思念之情绵绵不尽,一句“辗转反侧”更加体现出诗人对爱人的爱恋,让人仿佛看到一名十分向往美好的爱情,强烈追求爱慕的女子的青年出现在眼前,日日为她辗转难寐,为她弹奏倾诉相思的琴乐,能有这样美的情感是多么可贵呀,使读者感受到青年君子对爱情的美好向往,同时也获得了美好愉悦的思想感情,体现出《诗经》的情感之美。然而作者“求之不得”却并不哀愁,虽然伴着一丝怅惘和惆怅,但却哀而不伤,展现给世人的是对爱情,美好的追求和向往,即使穿越了两千多年的时光,依然能够让读者融入诗中,感受到诗中巧妙甜美的写法,清丽秀美的内容和灵动美好的情感。从诗人纯真美好的感情中收获许多。</p><p> 《诗经》中没有庄重的压得人透不过气的颂歌,也并不杂乱无章,有的只是最真实质朴的语言,似一潭清明澄澈的泉水,没有丝毫杂质,带给人以晶莹灵动的美的感受。纵使心中思绪如麻,穿上《诗经》这衫纯净秀美的青纱,便会使人安静下来,也许在千年之后,仍能给世人带来一份舒畅美好,让人深深地体会诗的美,就是《诗经》中经久值得品味的语言的美吧 。</p> <p><b style="font-size: 20px;">15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刘心爱</b></p><p> 在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诗经》。《诗经》又被人称之为《诗三百》,这《诗经》中每一首诗歌都有不同的意思,有不同的故事。而《诗经》内又分为三类“风、雅、颂”。</p><p> 这“风”就是指国风,也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百姓之间口口相传的,平凡人的故事。是下层人民对待社会的看法、感受以及平日的生活和感情。虽然不华丽,但却感动人心。《诗经》中的文章一般都很隐晦,不会直接了当的说出来,一是有些不能明着表达出来,还有一点就是为这首诗增添了一种隐晦的美感。</p><p> 就比如《桃夭》这篇,就属于“风”。这篇讲述了一个普通人家的姑娘出嫁的情景,美艳淳朴。茂盛的桃树嫩枝芽,开着鲜艳的粉红花。这位姑娘要出嫁,定能家庭和顺......这篇文章中把出嫁的姑娘与当时盛开的桃花两者结合在了一起,相互衬托,而桃花又有着而美好的寓意,也是大家对这位姑娘的一种祝福吧。这里可以感受到,当时百姓的淳朴,又让后人惊叹,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才华。</p><p> 《关雎》也属于“风”这一类的诗歌,这篇讲述的是一位年轻人对心上人的相思与牵挂。“寤寐求之”的意思就是:追求她直到梦里。可以看出这位年轻人对心仪姑娘的喜爱。连做梦都想着怎样去追求她,显现出了年轻人对待感情的青涩和对这份感情的幸福感。从“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可以看出年轻人对心上人是日思夜想,虽爱而不得,但对心上人仍抱有热情。对感情的期待和相思之苦。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了对自己心仪姑娘的爱慕之情。这整篇诗歌都是以对年轻人的描写来反映出他对心上人的爱慕的,青涩,淳朴又不失热情,并动人心弦。这就是《诗经》中淳朴且美好的存在吧。</p><p> 我觉得“风”就代表着《诗经》中淳朴、美好的一面。让人感觉没有那么的严肃和华丽,就是十分质朴、真实的反映平凡的人们的生活的。就像所谓的“风”一样,虽然再平常不过了,但却可以让吹到人的内心深处,有所感悟。</p><p> </p><p>第二类即“雅”是宫廷宴享或朝会上的乐歌。“雅”又分“大雅”和“小雅”。“大雅”多为赞美武王、宣王等之功绩的。而“小雅”则多为讽刺。《诗经》中对朝政的讽刺和统治阶级的反对,不会直接表达出来,而是用比喻的写作方法去隐晦的表达,当时的人民就会用这些手法来暗讽剥削百姓的人了。</p><p> 还有例如《无衣》中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意思就是;谁说我们没衣服穿?与你同穿战袍。也就是说当一方有困难的时候,我们会与你团结在一起去克服困难。体现出来了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祖先就有了想要世界和平、共同进步的思想,那时他们的思想就已经达到了这种境界,让我十分震惊。但近现代以来,人类又快把这些思想抛掷脑后了。这是非常可惜的。我觉得时代在发展,我们更应该把先人留下来的宝贵财富继续去发扬光大。当遇到一些自然灾害时,人类都要互相帮助,才能生存下来。这些都是《诗经》中告诉我们的。我觉得《诗经》中有很多值得人们去慢慢揣摩,慢慢去发现和学习的思想文化,这些思想不仅会让个人受益,这些理论和思想也是治国的方法。这些写郑重事情的诗歌就被称之为“雅”。</p><p> 最后是“颂”。顾名思义,就是歌颂、赞颂之意。是当时统治者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表达对先人的敬畏,所以去赞颂他们,这就是“颂”。</p><p> 《诗经》的表现手法还分为“赋、比、兴”。如《诗说》云:“是诗前三章皆先比而后赋也;五、六章皆兴也。”这种写作手法会让作品更具有感染力,更加灵活。也对后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至深致远的影响。</p><p> 《诗经》经过了几千年的时间还可以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的文化一直存在,并世世代代的传承着。这是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我们应致敬这些文化,并将它继续传承下去。</p> <p><b style="font-size: 20px;">16 一词一句一种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胡皓然</b></p><p>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我很早就耳熟能详的诗句,但知道这出自于《诗经》,却是那很久以后的事情了。</p><p> 对于《诗经》的认知,我仿佛一直停留在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500多年的诗歌,共计305篇。先秦称他为《诗》之后又称为《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史称《诗经》并沿用至今。</p><p>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是指各地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p><p> 而这其中最让我震惊的应该是,风,这一部分的作者多半为平民百姓。你想一想,在那个时代,你身周住的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个人都有如诗一般的美好。或许只是简简单单的吃个饭,从他们的嘴里就可能听到许多美妙的歌谣。还有这些美妙的词句“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在古典乐器的伴奏下,从气质优雅的女子口中唱出婉转的曲调,一壶茶,一美景,想想就是多么一件美妙的事情。</p><p> 如果你有一份闲心,请坐下来,读一读那优美的《诗经》,你会发现,不知不觉间,从口中跑出的文字慢慢地有了韵调,渐渐的成为了一首小曲,这就是《诗经》十分迷人的地方——韵律美。“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优美的文字或许有的时候带着韵味地唱出来,才能将那骨子里的柔美发挥出来。</p><p>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谁说我们没有衣服穿,与你同穿那长袍,这是出自《秦风·无衣》的一句话,在当时表现秦国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团结精神, 那份共同奔赴前线杀敌的英雄气概现在读起依然可以感受一二。而这句古文也出现在疫情期间一个日本小女孩的募捐牌上,那是我国与日本之间共患风雨的见证,以古语见证现代,这是一份跨越千年的情谊,《诗经》真的很美,它不单单有那些世界万物的美好,还有着共抗外敌的坚定,也有着对于社会现状的悲伤,但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都很美,它们美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一份痴情,“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这一份坚定,“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一份直率。</p><p> 《诗经》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这方面做的也是是十分好的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雏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传说雎鸠他们雌雄形影不离,这简单的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想法,美景配爱情或许是几千年来最美的画了。</p><p> 在这些美妙文字中,有一首,第一次接触它的时候是以吟诵的形式。不知是因为吟诵让这些情感更加了然于心,还是其他,我体会到了一种独属于中国古典的温柔。那就是《蒹葭》。或许这首诗打动我的不只是主人公对于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和追求不得的惆怅心情,更是那“在水一方”渴望难即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艺术境界。或许对于作者那是他对于爱情一种向往,也可以是千里马对于伯乐的渴望,更可以是一个孤独的人对于友谊的贪恋。它可以是太多人的精神向往。那么温柔又来自何处呢,可能是水,芦苇,霜,露营造的朦胧景象,将其比作为淡雅的水彩画我想再好不过了。就这样一首可以令很多人引起共鸣,可以让很多人感受到温柔美景的诗竟也属于“风”这一部分。</p><p> 随着白话文的发展,将一些美好的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已经是一种常态了,其中也不乏一些改良精品,但貌似《诗经》总喜欢走一些特殊的路,邓丽君女士就曾将《蒹葭》写成现代文,以歌曲的形式唱出来,但效果却不如原文,中国古典美始终是中国古典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那种葱郁,朦胧的美,仿佛无可替代,“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那种爱而不得,八字表达令其他文字黯然失色。我仿佛明白了为什么《诗经》一直流传,即使现代这样一个科技化十足的时代,也依然不失原有的光辉,正是因为他那单属于中国的美,令许多人贪爱,同样也是无法替代的。</p><p> 记得有人这样说过,文学是生活的反映,而生活又是具有社会历史的特征。我想可能这就是《诗经》流传至今的意义吧。</p><p> 《诗经》这一词在我的脑海中仿佛发生了一些我想看却看不清的变化。它仿佛不在只是简简单单的一堆资料。而是成了一种美好,一种中国美的象征。纵然这其中包含着表达悲伤心情的词句,但那不也是美吗?带着丝丝残缺的美,那样的美更震撼人心!</p><p>流年似水,我们坐于窗前,品一壶茶,赏一番景,再听听那中国最早的流行音乐——《诗经》。</p> <p><b style="font-size: 20px;">17 一抹</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翟一诺</b></p><p>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看似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却又蕴藏绵绵深意的句子占据了《诗经》的半壁江山。</p><p> 《诗经》在被列为“五经”之前一直称《诗三百》,如此通俗充满民风的名字也印证了这一点。“风”中的句子大多都是流淌在大街小巷的风中,是民众的话,反应着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像是那时社会的一面镜子。</p><p> 《诗经》中的字词句常常反反复复,没有强调的意思没有任何不满,只是泛泛的吟唱着。就像即使身处动荡混乱的周朝末年,也依旧说着曾经盛世时说的话:万家灯火,相濡以沫,桃之夭夭。这些词语的出处都是末年战争中大街小巷始终吟唱着的那些句子。心里不痛快的时候,就假装自己很高兴,面上欢喜了,反过来也会让心里好受很多。是这些诗词让几千年前的人们在战争中依然撑过去的,这是诗歌独有的力量,也是文学独有的力量。</p><p> 小雅中还有一点非常值得一提的是有那么一丝幼稚却细腻真挚的情感。《关雎》中不少句子的句式是一样的,表达也很直接,直接到几句话就让那种渴望又失望,想念却又有些黯然的心情跃然纸上。</p><p> 后来渐渐的有了“雅”。大雅,顾名思义是那些身处繁华中的人们所写所听的歌曲。千年之后也随着繁花、随挥霍的光阴褪色,它身上的光渐渐地黯淡了下去,但是至少它依然存在,它就像烟花里的半个盛唐,繁华着却孤独着。当时的娱乐与消遣注定会被遗忘,那些礼仪注定在历史变迁中慢慢消亡。所以现在依然留下的大雅已并不多见但是它也在告诉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我们是渺小的。</p><p> 小雅就没有那么沉重了,讽刺为主。人间生离死别悲欢离合看得多一些,有时候塞在你自己心头的那些就仿佛能变小一点,就是这个道理。讽刺恰恰是那些对世间看的通透的人独有的,因为只有真的看透了这个世界的人才配说身在世外。那些诗句就像是整个社会的缩影,就像是一段完完整整的概括。</p><p> 终于到了“赋”。除了前面的那三类人,还有一些在庙堂中才存在的人。他们一心只为四海清平,山河依旧。“岂敢托荫与前人,苟全与后辈。”将家与国放在愁与怨之前的那些人,值得被记录,《诗经》一丝不苟的记录着这些人,也是它独有的魅力。</p><p> 每次读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时候,总能想到《诗经》中记录的那些人,至今依然是这些人在世间忙忙碌碌,未曾改变。这就是《诗经》该有的魅力,这就是文字带给所有人的力量。</p><p> 人之苦楚,在拿不在放,拿得越多、双手越满,也就越发举步维艰。《诗经》就是这样的简单,简单得让人喜爱。没有让人看不真切的大道理,没有故作清高的情感,没有无病呻吟的矫情,有的是最返璞归真的情感,无与伦比的真实。有的只是能让人深思的力量以及能让人忍俊不禁的精神。百转千回,兜兜转转,好像又回到了从前。</p> <p>18 诗经之美</p><p>作者:初二九班 秦家聪</p><p>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一共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美”也体现在很多方面上。这学期我们开始学习《诗经》的部分篇章,在读完这几篇课文后,我发现了《诗经》有这么几个“美”的地方:</p><p> 《诗经》之美,美在它的韵味十足。在《式微》中短短两章,寥寥数语,初读时不解其意,如此的短诗,却重章叠句,感觉有些啰嗦。听老师详细讲解后,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再细细品味这首诗,才悟出这其中的精妙之处,读起来韵味十足,朗朗上口,通过这故意的设问实现了一咏三叹,表达作者对统治者的满腔愤懑和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p><p> 《诗经》之美,美在它的设计巧妙:“式微式微,胡不归?”这个设问设计的很是巧妙,为什么天黑了不回家?!这根本不是我不想回家,而是我有家不能回啊!这其中的苦不堪言,这其中的无奈,这其中的牢骚满腹,在这个设问中流露无遗!如果这个句式改成陈述句,则远远表达不出作者的强烈情感。这一句句的设问,更能让读者感同身受,启人深思,也就是怨至深已无需言怨!</p><p> 《诗经》之美,美在它的字篇短但语言非常精炼。全诗只有32个字,在当时的封建社会,劳动人民的地位是极其低下的。他们受尽剥削阶级的压迫和统治,要交纳各种苛捐杂税,以至于虽然常年夜以继日地劳作在田间,但依旧食不果腹,疲于奔命。在《关雎》中,作者通过笔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一副美丽的图画。画中那忧思的男子,美好的姑娘,参差不齐的荇菜,像穿越了几千年的时空款款而来,然后倏地就出现在我们每一个读者的眼前。所以说,《诗经》是世上最美丽的语言和文字。</p><p> 《诗经》之美,美在它的借景抒情。《诗经》在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这方面做的也是是十分好的了。“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关关和鸣的雏鸠,相伴在河中的小洲,传说雎鸠他们雌雄形影不离,这简单的对于环境的描写,也暗示了作者对于爱情的想法,美景配爱情或许是几千年来最美的画了。</p><p> 《诗经》真的很美,它不单单有那些世界万物的美好,还有着共抗外敌的坚定,也有着对于社会现状的悲伤,但对于我来说,这些文字都很美,它们美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这一份痴情,“岂曰无衣,与子同泽”这一份坚定,“微君之故,胡为乎中露”这一份直率。</p><p>纵然这其中包含着表达悲伤心情的词句,但那不也是美吗?带着丝丝残缺的美,那样的美更震撼人心!</p> <p><b style="font-size: 20px;">19 人生四部曲</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高润垚</b></p><p> 《诗经》给人一种神秘、古老、穿越抄干年的美感。它美在自然纯朴,没有过多的华 丽词藻,只有娓娓道来的清新自然。这就是诗经之美的体现,诗经之美美在多个方面。而这 些美无时无刻都在流露出来。</p><p> 《诗经》不仅准确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情况,也反应了一个人的一生必要经过的大 事,“孝道,生活,爱情,官场”这四关可以被称为“人生四部曲”,《诗经》美在当时人 们生活的朴实无华,美在每个人的“人生四部曲”。</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四部曲之一——孝道】</p><p> 诗经之美美在人生之孝道:《蓼莪》悼念父母养育之恩,表达自己失去父母的孤独伤心 和未能终养父母的遗憾,极 其沉痛,经过查阅资料,清人方玉润称为“千古孝思绝作”。诗 以“丛丛莪蒿摇曳”等语句兴 起心中苦涩的悲悼之情,或者就是悼念,其中连用生 鞠 拊 蓄 长 育 顾 复 腹 回九个动词,可以说是这些歌颂父母的养育之恩。充而一旦失去,“出则衔 恤,入则靡至”的失落与遗憾悍然从心中自然流露出来,最后写出了“鲜民之生,不如死之久 矣”的这样悲伤的语句。正面描写了父母的养育之恩,侧面写出来自己失去父母的悲伤,诠 释了孝道,也告诉我们要珍惜父母养育之恩,莫等失去再回头!</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四部曲之二——生活】</p><p> 诗经之美美在生活之疾苦:《式微》主要是写出了统治阶级的剥削与压迫,根据《诗经》 的朝代,当时的社会应该是动荡不安的,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战乱不断,社会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剥削压迫尤为厉害,《式微》以 设为的形式写出统治阶级的剥削压迫,“为什么我们还在劳作?因为我们为君主”可见天黑 都无法歇息,这也是反映当时民生的一种工具。从此处也可以看出朴实无华之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四部曲之三——爱情】</p><p> 诗经之美美在寻爱之迫切:《蒹葭》写的也是一种爱情,她一会出现在水边,一会又出 现在水之洲,寻找不到。他的心情如此急切,这种美因距离变得朦胧,模糊,不清晰。《蒹 葭》给人一种朦胧淡雅之感,这种感觉让人难以捉摸,远处一看,形成了一幅朦胧淡雅的山 水画。从文中的一些字就可以看出这位男子追求这位女子的心切,清晨的露水都变成霜了, 依旧是执着的寻找女孩啊,连续用三个“道阻且--”的句式写出了路的险阻,但也突出了他 去寻找那个女孩的真挚的心,道阻且长,跻,右,而且还是逆流而上,道路险阻,我心不变, 而女子在河水中央,水中小洲,水中沙滩,是多么甜美的景象啊。这也写的是一种爱情啊, 一种真挚,令人神往的爱情。相信这就是爱情的力量,这就是爱情的美丽。</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人生四部曲之四——官场】</p><p> 诗经之美美在官场之无奈:“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这句句话 都出自《鹿鸣》。《鹿鸣》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主人向他人表达自己的谢意,以及向人示 好,表达自己的忠诚,而这类诗也是一种政治工具。这首诗看似简单,这是描写鹿在那里鸣 叫,实际上是在讨论政治,反映政治,西汉时期汉武帝大一统,中央集权加强,等级意识逐 渐增强,而这首诗是有赞美和讽刺两种寓意,此诗自始至终洋溢着欢快的气氛,它把读者从 “呦呦鹿鸣”的意境带进“鼓瑟吹笙”的音乐伴奏声中,但在这种气氛中也表达了那种政治 的紧张感,对政治的一种讽刺。古人的道理在今天同样适用,就像《论语》现在仍然可以作 为人们的标尺一样,时刻丈量自己,不管在那个时期,他都是人们的指路明灯,也是美的一 种体现。</p><p> 这就是人生必经的四部曲,《诗经》之美也体现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305 篇诗 歌,写尽人生百态,令人神往,令人深思。《诗经》很美,美在这人生四部曲当中;美在这 朴实无华当中。美在往事,美在现在,美在未来!</p> <p><b style="font-size: 20px;">20 《诗经》之美</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王研冰</b></p><p> 《诗经》的美不仅美在那些婉转的韵律,朗朗上口的诗句,更美在那纯洁质朴的情感及它本身的韵味,美在它贴近生活是古朴的时代写照民负发出的声音。美在以其独特的手法及情感影响后世。</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一)爱情之美,执子之手</p><p> 差不多可以说,一翻开中国文学的历史,首先遇到的就是《关雎》。《关雎》的内容其实很单纯,是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的追求,写他得不到“淑女”时心里苦恼,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做梦里都想得到淑女,得到淑女就很开心,以及与淑女在一起的美好幻想。</p><p> 这样一种恋爱,既有真实的颇为深厚的感情,又表露得平和而有分寸,对于读者所产生的感动,也不致过于激烈。将《诗经》中的美好爱情展现的淋漓尽致。</p><p> 《蒹葭》亦是如此,伊人似远似近,似有若无,就好像仙女那般,但又可以看见。只能远远地欣赏,却不能伸手触碰。</p><p>著名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就选自《桃夭》。周代一般在春光明媚桃花盛开的时候姑娘出嫁,故诗人以桃花起兴,为新娘唱了一首赞歌,其性质就好像后世民俗婚礼上唱的“催妆词”。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少女的美丽比作桃花,这个比喻刚刚好。灼灼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整首诗让人觉得很惊艳。这种美好的情绪,这种祝愿反映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真实之美,生活写照</p><p> 其中《硕鼠》就是秦朝所流行的风篇民间歌谣。他将贪官们比作老鼠,鼠对于农民来说是不好的,它经常带来疾病和痛苦,并且啃食人们的粮食。用来比作欺压民众的贪官再合适不过。人民供奉着他却贪得无厌。但如果有一天人民真的不管他了,他也会饿死。体现了老百姓对贪官欺压的不满。</p><p> 《式微》也是风篇,它是一首讼说劳役者的可怜,与对君王不满。</p><p> 当然《诗经》中可不仅仅有对君王的不满,也有着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十亩之间》,就是描写生活中快乐和悠然自得享受生活的诗。华夏民众是勤劳乐观的,《十亩之间》勾画出一派清新恬淡的田园风光,抒写了采桑女轻松愉快的劳动心情。展现的一幅桑园晚归图。</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影响之美,意义非凡</p><p> 孔子曾概括《诗经》宗旨为“无邪”。它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p><p>,比如《硕鼠》中的贪官欺压百姓,并且内容极其丰富,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对后代影响深远。</p><p> 它所展现的现实主义精神,宣扬了一种淳朴的爱情,为后世的作家树立了一个楷模。让更多的作家去关心民众的生活情况。它优美的韵律吸引着很多人去学习民歌。</p><p> 《诗经》的意义,不仅仅是文化的传承,也是我们的历史。</p> <p><b style="font-size: 20px;">21 走进《诗经》中的爱与孝 </b></p><p><b style="font-size: 20px;">作者:初二九班 冯可伊</b></p><p> 他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的诗歌,他用最简洁的语言,最优美的句子描绘了统治阶级的丑陋,爱情的悲喜与人民的生活,让我在众多文学书籍中了解到了,最美不过《诗经》…</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蓼莪》中孝的美</p><p> 《蓼莪》这篇文章给我了很深的印象,它的主题是孝,作者是想以这篇文章来悼念他的父母,用最简单的文字表达了最深刻的意境。</p><p>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这篇文章开头便写出了父母生"我"养"我"的辛苦与不容易。又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自己比作蒿自责自己不成才,又不可以为父母尽孝。那时作者一定是很悲痛的吧,他的父母为他做了那么多,却没有给作者为他们尽孝道的机会. 之后作者更是明直接描写了自己失去双亲时的痛苦和悲伤,让我想到了那一句"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这前两部分的文章不仅让我感受到了诗经押韵的美和文字的美,还让我感受到了作者孝心的美。百善孝为先,作者懂孝并且希望可以孝敬父母,也让我感受到了诗经中描绘的人格之美。文章的第三部分开头作者把父母比喻成瓶子,把自己比喻成罍。欲报之德,昊天罔极!这句话是强烈的感叹,为述说自己无法对父母尽孝,而感到极其可耻,也从文中感受到了作者失去父母后心中的迷茫与不愿苟活。后面那部分作者在感叹,感叹父母生下子女,养育子女,并且疼爱子女,培养子女成才,但等子女长大之后,却没有报答父母的机会,作者是何其的心痛才能写出这样的感慨,这或许是作者觉得在他人生中最悲惨,最不幸的事情了吧。</p><p> 这篇文章许多处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让我们理解到了父母对我们的重要性,父母疼爱我们,培养我们,我们不能理所应当的享受着他们给我们的爱,我们也要去回报他们,去孝顺他们,不要等有一天失去了他们,才开始后悔没有对他们尽孝道!这或许就是诗经的魅力,不仅表达的意思简洁干净,又可以引发读者的共鸣,真正让读者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身边父母的爱,发扬诗经中人格的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关雎》中爱的美</p><p> 关雎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一位年轻男子追求心爱的女子的故事,其中对男子的情感描写的十分细腻,文章给人以美的感觉。</p><p>《关雎》的内容很单纯,开篇点明写一个“君子”对“淑女”狂热的追求,心情变化极其微妙,一想到她就翻来覆去睡不着觉,得不到她时心里万分苦恼,在晚上的梦境中都是得到了她,叫人奏起音乐为自己庆贺,敲鼓来取悦她。</p><p>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这篇文章是以雎鸠的鸣叫声音开篇。以这样婉转的一个声音去衬托青年人对心上人的追求,青年人开始很渴望得到心上人,努力的去追求她,在遭到拒绝后十分忧伤,在我们平时的吟诵中,饮到这一段时声音都会不由自主的拉长,给人一种悲婉忧伤又稍有些焦虑的感觉,将一个年轻人情窦初开的样子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了。我感觉作者刻画的是爱情最美好的样子,作者笔下的男女是君子和淑女,给人一种美与德结合之感。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来刻画这种美,来刻画他们忠贞纯净的情感。在一本吟诵文章最后一部分的时候,略显有些欢快,这是年轻人幻想与她成亲的美好样子,也从这里可以看出《关雎》所歌颂的,是一种感情克制、行为谨慎、以婚姻和谐为目标的爱情。这,或许就是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和这篇文章最为美的地方!</p><p> 这就是诗经的魅力吧,几张薄薄的纸,几行短短的字,在时隔几千年过后,依然给我们美的感受,依然值得我们去品析,依然散发着它的流光溢彩,令人回味无穷…</p> <p><b style="font-size: 20px;">〔结语〕</b></p><p> 《诗经》有“生于长空,长于烈日”般美的理想,有“手握山河剑,愿为君司南”般美的友情,也有“你做明堂上,不要沾风雪”般美的爱情。拽住时间的衣角抖一抖,抖出一池星光。孔子慢慢地挑挑拣拣,拾起一件件在历史长河中的留下的痕迹,《诗经》中的一篇篇诗歌,就像萤火般绚丽地流动,极致短暂却也让星河更加灿烂。</p> <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主编:刘俊言 翟一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