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文字原创——原第405医院. 孟涛</b></p> 出山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过的真快,转眼间就到了1991年,第405医院的医务干部们,改文职已经三年了。除了工作时间内穿着白大褂以外,下班后,大家还是随意的穿着各式各样的服装。个别还有穿着拖鞋上班的?尽管领导开会批评,还是依然如故?自由散漫的军中的“便衣队”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90年代,世界战争的模式也发生了变化,立体化,信息化战争,已经没有前线与后方之分,把医院建设在老山沟里的初衷,已经失去了现实意义。并且由于老山沟的交通不便,海岛部队官兵们来医院就医非常不便;一条通向山外的乡间公路,崎岖不平,夜间救护车出去抢救病人,路途颠簸厉害,车上的同志晕车呕吐不止。因为出行非常不便,工作人员要进趟城办事,或接个探亲的家人,若错过唯一的公交车,真是干着急,上火大了。为了早早进城办事,战友们就步行走山路,大约需要两个半小时。</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记得,有多少医护人员的丈夫、妻子在蓬莱城里工作,因交通不便,费心寻找各种交通工具。每日凌晨结伴而行,翻山越岭,徒步去上口高家村的空军部队,去搭乘兄弟部队的军用敞篷大卡车,去城里上班。一年四季,不论严寒酷暑,军用的大雨衣,从不离身,一路上,防风挡尘,防雨挡雪,早出晚归,实属不易。</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曾记得,老山沟医院里孩子们,都在大李家村的小学校读书。中学生们要离家,去北沟镇的中学住校读书,乡下的学习条件与生活环境,并不很理想。随着大家对子女的教育越来越重视,若能搬到城里,孩子们将来上学的条件也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工作人员必需的生活品采购,也会丰富一些。能把405医院搬进城里,这是全院同志多年来的梦想。</span></p> 喜讯传来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的6月下旬,传来了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就在全军部队精简整编的前夕,我们405 医院,已被济南军区首长批准,可以搬迁出大山,重返蓬莱城了!这真是个天大的喜讯,全院的医护人员和家属孩子们,不知盼望了多少年。几代医务人员,在老山沟里医院里,艰苦奋斗,建设医院的历史,就要结束了。我们405医院从1958年进山,到1991年出山,整整33年。</span></p> <p class="ql-block">医院搬迁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还记得那几天,就好像是过春节?见面互相拜大年似的,人人脸上挂满了笑容,恨不能见了谁都问声好。心里那个高兴劲,真是难以言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们的赵士清院长,虽然年近半百,也是热血沸腾,激情澎湃。全院同志集合到大礼堂,召开了隆重的医院搬迁誓师大会,那个激动人心的场景,至今我还记得。赵院长在台上的一番动员号令,就像往一堆干柴垛上投了一个火把,瞬间燃起熊熊的火焰,大家更是摩拳擦掌,群情激昂。王毓周副院长也上台讲话,他发自肺腑的一席话,让大家激动的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会结束后,在大礼堂的外面,“噼里啪啦”爆竹声已经响成一片,我们走出礼堂时看到的地面,已被红色的纸屑覆盖满满。全院的同志笑逐颜开,这是医院的特大喜事,如此规模的乔迁之喜,怎能少了喜庆的爆竹助兴呢?关键是那喜庆的声声爆竹,可是花了五千元的重金购买来的,在那个年代,五千块钱是啥概念?大家都懂。在大喜的日子里,院领导们也都舍得“忍痛割肉”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为啥一个搬家搞得如此隆重?众人心情振奋?因为当时,正是我军大裁军之际,借助渤海前哨重要的战略位置,海岛边防部队(海、陆、空)后勤保障的需要的理由,这最后的机遇,让睿智的赵士清院长给抓住了。为了把医院搬迁出大山,赵士清院长真是费尽了心血,千里之外的济南府,首都北京城,不知道他跑了多少趟,亲自去找济南军区首长宋清渭,沟通反应情况。405医院的命运,就像是乘坐那过山车,几起几落,惊险不断。</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不懈努力之后,方才修成正果,我们的赵士清院长,为人正直,无私无畏,405医院能搬迁进蓬莱城,他是功不可没。最重要的是,405医院若再继续待在山沟里,发展前途堪忧,在大裁军的浪潮中,面临着被裁掉的危险。我们405医院,就是个不倒翁,又一次绝地逢生。在405医院发展的历史上,应该有赵士清院长浓墨重彩的一笔!</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医院搬家前的傍晚,我走出家门,在医院医疗区,宿舍区…,走了走,转了转,好像在和老朋友们一一告别。忽然感觉鼻子酸酸的,内心深处最柔软的一块,被啥东西准确的击中了,就像打翻了五味瓶,真不知道是啥滋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14岁来到这大山里,不知不觉,竟在这里工作生活了二十多年,已经与这大山里山山水水,包括这片建筑群,有了深厚的情感,似乎融为一体了?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曾与我们休戚与共,息息相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为医院与大山相伴了33年,浸透着几代军人辛勤的汗水与心血;几代军人的青春年华都留在了这里。真是一步一景,每一处,都有着说不完的老故事。如今,我们一跺脚,一转身,丢弃了这座偌大的老医院,还真是恋恋不舍,心情有点复杂呀,可谓喜忧参半。</span></p> 速战速决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6月25日,是载入史册的日子,第405医院大搬家开始了。一个大山里建设了33年,300张床位团建制的大医院,摊子大,医疗物品繁多,大到巨型笨重的检查设备,小到玻璃瓶瓶罐罐儿,中医药品仓库。还有各科室的伤病员,几百名工作人员与家属的安置,零零总总,大搬家谈何容易?医院党委未雨绸缪,早已经让各科室都拟定好细致的搬家计划,贵重物品器械有专人负责护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靠我们医院仅有的2辆大卡车来搬家,肯定是不行。好在后勤部有汽车连,在院领导的沟通下,战勤科科长张强,派来了11辆大解放,真是太给力了。一辆辆军用大卡车,不停歇的往返于老山沟和蓬莱城之间的公路上。要知道,天天装车、卸车、那都是重体力活。数百张弹簧钢丝床、木床,数不清的各种厨子、柜子、被服、药材等,更有放射科大型的检查设备要提前拆卸开来。从楼房里一件件搬出,装上卡车,运到了蓬莱城里。新院址也要有壮劳力医护人员等候,负责安全卸车,并及时把所有的物质,搬进新院址的楼房内。</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自6月25日到7月初,正是烈日炎炎的夏季,大搬家一马当先的,全是医院的男同志们,要把运来的所有物质,搬运到这三层的小楼里,定点到位,全凭人背肩扛。</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外观看去,这座原老六师的三层办公小楼,与老405医院宽敞的"工字形"大楼相比,显得极其单薄、极其狭窄。两条小楼梯,也显得窄小,搬运物质时格外拥挤。</span></p> 定格的瞬间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至今还记得,我们外二科的男医生们,许忠平、赵思山、尹汝良、郭景瑞…,他们的肩上、背上,都扛着医疗桌柜,抬着张张钢丝床、木床,一步一步登上楼梯,送到科室指定的地点。每人后背的衣服全部湿透,白大褂成了脏兮兮的湿大褂。因为劳累、炎热、干渴,他们的面孔都胀的通红,头发丝上的汗珠不断的滴下来,双手负重步步登高的他们,也腾不出手来擦一把。他们几个其实就是全院同志们当时的缩影。</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连续超负荷的体力工作,大家没有休息的,没有喊累的,就是一支拖不垮的突击队。搬家的那些天,全院同志都拧成了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都想尽快恢复医院正常的工作秩序。每个人都爆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积极热情,团结互助,坚韧拼搏。</span></p> 苦中作乐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仅仅一周多的时间,全院几百口人,连带大批的医用物质,就像潮水般,源源不断的涌入了蓬莱城里。可接踵而至的困难,已超出了院领导预先的想象,就连大家日常的生活吃与住,都成了大问题。</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老405医院时,食堂有五个,分工细致,干部灶、战士灶、病员灶、幼儿园食堂,训练队食堂。现如今,只能一锅烩了。中午,大家都在一个大食堂里吃饭,可以想象那个场面,真是人满为患。午饭后,大家没有去处,大食堂餐厅的水泥地上,摆放一些简单的物品,麻袋包上,橱柜上,门板面上,都成了同志们随意休息的场所。打眼望去,餐厅地上到处都有躺着坐着的,累的一塌糊涂的医护人员,他们横七竖八的和衣而眠,稍微打个盹儿,下午还要继续投入搬运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栋老六师的办公楼,营区内几排平房宿舍,顿时显得拥挤不堪,房间的数量远远不能容纳一个团建制的驻军医院。医院领导们早有计划,安排各科室的医护人员分批入住宿舍区。首先让给与手术有关的科室人员、还有科室的技术骨干,优先入住那几排珍稀的平房。而大部分同志,包括医院领导和机关三大处的同志们,多数内科与辅助科的同志们,则当起了“走读生”。每天清晨从老山沟乘大巴车到城里新院来上班,早出晚归,好不辛苦。可大家依然乐观,他们坚信,将来“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大家安身的宿舍也会有的!</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原老六师办公楼</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原貌是两层楼,中段加了三层顶楼,呈凸形。后来医院给予改造,将第三层东西两段补全,变成三层楼。</span></p> 收缩的科室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周多的时间,医院各个科室、各种主要的医疗物资,基本到位。暂时装不下的大量物质,只能继续放置在老医院,三团摩步连进驻老医院,负责看守院区。原三守备区六师这座三层办公小楼,转眼间,就变成了拥挤不堪的405医院。原大山里的405医院,有医疗大楼四栋,办公楼一栋,庞大的制药厂…等。而如今,众多的科室,只能压缩、再压缩,抱团挤在了一起。总感觉这单薄的三层办公小楼,仿佛承受不住了。是呀,把小办公楼改成大医院,原来设计的功能,完全不同,更何况医院里物质多多,人满为患,拥挤的似乎要爆裂了一般。</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楼层是这样分配的,一楼给了门诊部、药房、检验科、心电图、B超…。二楼分成三段,中部给了大外科,西头给了手术室,东头给了外二科(五官科、眼科、妇产科),三楼给了两个内科和院机关。每个科室,把每个房间都做到最大化的利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举个例子:我们外二科病区的房间太少不够用,就尽量压缩医护的用房,让出更多的空间给病人当病房。记得一个南向的套房,外间稍大,做了护士办公室。里间小,却做了妇产科、五官科、眼科众医生们的办公室,办公桌拥挤不堪,怎么调度也无济于事,每人的椅子勉勉强强塞进去,却难以拉出来,呵呵…胖胖的郭景瑞主任,想要随意坐下都难啦,必须推推其他的桌椅,腾出缝来,他才能坐的舒坦。</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么窄小的医生办公室,感觉人多、桌子椅子多,可还要兼做医生值班室。门后面硬硬塞进了一张窄窄的小单人床,其实就是拆开了一个战士上下床,让人感到真是雪上加霜,有点透不过气了。男女医生轮流值班共用这小床,不能再分男女医生值班室了,眼下就这条件,大家也感觉无所谓了。这张小木床,医生们夜间休息,白天就成了就诊患者和来宾们公用的长座椅,小木床作用发挥的可谓淋漓尽致,医院各处拥挤的程度可见一斑。我们外二科护士长善解人意,发给医生们每人一个白色被套,值班睡觉时,小心钻进被套里,再盖上被子,公用被褥的卫生问题也解决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速战速决历来是咱军队的老作风,从医院开始装车、卸车大搬家,到加班加点的安置整理,进城还不到十天,医院大的框架安置基本就绪。在要塞区、后勤部,各级领导的参入下,1991年7月10日,全院同志们举行了隆重而庄严的开诊仪式。此时此刻,第405医院又翻开了崭新的一页!</span></p> 双喜临门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405医院搬进蓬莱城,是一大喜事儿,没成想,转过年来,还有第二件喜事儿等着我们。1992年的八一建军节,让人难忘,我们医务干部又重新穿上了新款式的绿军装,我们校官军装还是毛呢布料,真有二次入伍的感觉,让人心花怒放,激动的眼花在眼眶里打转转,可就是不许它掉下来。三年后,我们再次穿上了绿军装,几十年军龄的老兵们,自信满满,又挺胸昂首,军人仪表,军人的威严,再次重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我们外二科医生组的合影</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作者后排左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1991年医院进城后,历任的医院领导班子成员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赵士清院长、姜立本政委、葛亮政委、吴发荣政委。</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任广水院长、吴文明政委、夏继海政委。副院长徐太勇、唐桂武、陈洪运、吴宝田、王纯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宋玉泉院长、副院长徐太勇、梁乙刚、宋海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王军院长、副院长宋波、梁乙刚、金震。</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机关同志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政治处:李文俊主任、李良、田芳、吴学义、刘海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医务处:徐太勇主任、王军主任、刘继云主任、蔺琳主任、赵青松、吴运舸、张宝红主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院务处:隋广才处长。</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