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成立金融科技产业联盟</b></p><p><br></p><p> 5月17日,上海金融科技产业联盟正式成立。该联盟定位为联合金融科技相关机构的跨行业、开放性、非营利性的非法人组织,旨在服务上海市及长三角地区金融科技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搭建具有国际视野的技术合作与产业促进平台,主要职能包括政策研究、产学研投用合作、组织联盟活动、推动创新应用、提供智力支持、培养专业人才、开展国际交流等。</p><p> 目前,联盟形成了“8+44”结构:由人民银行上海总部、上海银保监局、上海证监局、上海市金融局等8家管理部门联合出任指导单位,由上海各金融要素市场、金融机构、新金融及金科子公司、科技企业、高校及科研单位、功能性机构等44家单位共同构成联合发起单位。从名单上看,联盟实现了上海金融科技领域要素全覆盖。(上海政府网)</p><p><br></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上海将从三方面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b></p><p><br></p><p> 从海关总署、上海市政府5月16日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下一步将从三方面推进洋山特殊综合保税区建设。</p><p> 1.加快集聚产业功能,培育经济增长极。一是着力推动服务贸易、货物贸易与高端制造的集成发展。以芦潮港区域为重点,推进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生物医药、跨境协同研发、绿色再制造等高端产业入区发展;集聚总部经济、数字贸易、离岸业务等多功能集成的跨境服务贸易;大力支持跨境电子商务、高端航运服务、大宗商品交易及商品期货保税交割等交易服务提升能级。二是着力提升国际航运增值服务能力。以小洋山岛区域为重点,提升亚太供应链管理中心、国际中转集拼、国际运输服务、船舶登记和管理服务、全球检测维修等高附加值航运服务功能。三是着力打造大飞机产业集群。以浦东机场南部区域为重点,发展国产客机总装集成、宽体客机研制、复合材料零部件、飞机交付改装等航空制造业,以及飞机租赁、航空货运、航空冷链物流、航空专业服务、航空衍生产业等航空服务业。</p><p> 2.建设一流基础设施,提升门户枢纽功能。一是充分发挥“区港一体”的优势条件,建设高标准智能化港航基础设施体系。其中,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的吞吐能力将从目前的300多万标箱提升到未来的630万标箱;洋山港智能重卡项目今年将实现小批量试运行,未来将实现商业化运行。二是建设高效畅达的集疏运综合交通体系。建设联动小洋山岛、东海大桥、铁路中心站和内河码头的集装箱中转中心,提高多式联运功能。在浦东机场建设功能复合型的超级航空货站,扩充浦东机场航班进出容量。三是结合实际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区内发展数字贸易、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产业需求。</p><p> 3.加强改革系统集成,打造最具竞争力的制度环境。一是主动研究推进加工制造、研发设计、物流分拨、检测维修、销售服务等综合保税区专项政策在特殊综合保税区制度环境下的集成再创新。二是全面适用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明确的各项政策制度、市委市政府发布的推进高质量发展50条特殊支持政策、新片区管委会发布的各项产业政策,形成强力的政策叠加效应。三是发挥围网管理的特殊条件和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的监管优势,探索更加灵活高效的监管模式和管理体制,先行先试更大力度的制度型开放。(上海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上海再推重磅政策加快特色园区建设促进高端产业投资</b></p><p><br></p><p> 5月15日,上海市政府发布《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 促进产业投资的若干政策措施》。</p><p> 《若干政策措施》,主要是从规划、土地、金融、服务等环节,找准投资增长点,精准供给有效政策,全面创新招商引资政策,力争在总部机构、龙头企业、旗舰项目、功能平台、隐形冠军等集聚方面实现新突破,助力疫情防控和培育经济转型发展新动能。主要涉及五个方面:</p><p> 一、聚焦产业规划布局,上海“好项目不缺地、好产业不缺空间”。一是坚持规划引领,以特色产业园区为依托,发挥产业地图对产业投资的引导作用,26个特色产业园区总规划面积超过60平方公里,可供优质产业用地超过25平方公里,物业空间超过1400万平米。二是强化中心城区和郊区、中央商务区和工业园区,以及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本市其他区域的联动,支持实体型企业为自身发展、优化资源配置在本市合理迁移。</p><p> 二、培育创新动能,打造“在线新经济、数字新基建”。一是加大在线新经济12个重点领域的招商引资和产业培育力度,打造一批国际国内有影响力的在线新经济生态园,形成产业经济新场景新动能。二是加大5G基站、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智能网联汽车、智能电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以项目建设和应用带动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发展,上海近三年数字新基建70多个项目总投资约2000亿元。</p><p> 三、落实土地要素保障,“用好增量、激活存量、统筹流量”。一是拓宽可享受工业用地50年出让年期的项目范围,降低优质企业用地成本,地价实行底线管理。支持园区滚动收储、及时供地,做到“地等项目”“房等项目”。二是提高产业用地容积率下限,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2.0,通用类研发用地容积率不低于3.0,提高单一用途产业用地的混合用地比例。</p><p> 四、设立财政金融支持政策,发挥“四个1000亿”资金引导和杠杆作用。一是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三大产业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先导产业基金。二是聚焦新网络、新设施、新平台、新终端等重点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的新基建信贷优惠专项。三是将中长期低息贷款政策从集成电路扩大至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设立总规模1000亿元面向先进制造业的中长期信贷专项资金。四是推动园区转型升级,设立1000亿元的园区二次开发基金。</p><p> 五、加大投资促进支持力度,做好项目落地全流程服务。一是进一步简化环评审批、建筑许可、竣工验收等流程,缩短审评周期,优化营商环境。对重点招商项目引进人才,在落户、住房、子女教育方面等予以优先支持。充分发挥企业家、招商能人优势,加大招商引资激励力度。二是以加快重大项目落地为导向,建立重大产业项目制度,从服务机制、要素保障、优化审批等方面,加强项目落地过程中的精准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立项、规土、环保、报建等开展跨前服务。(上海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将在临港新片区等进一步开展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试点</b></p><p><br></p><p> 日前获悉,上海市规划资源部门近期将发布2020版《关于本市推进产业用地高质量利用的实施细则》,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p><p> 一是统筹规划空间资源,保障产业发展。按照特色产业园区建设节奏,结合各区产业地图,全市先行推出25平方公里产业用地,标示可用规划空间分布,明示一批储备产业用地,供产业部门招商使用。</p><p> 二是加大“标准地”供应力度,高效服务产业项目落地。将标准化出让供应量提高到年度产业用地供应量的40%,落实分区域分行业的产业绩效准入要求,形成标准化出让信息,提前公告出让信息。意向用地企业可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拟投入产业项目情况等相关材料提出申请,经产业部门准入审核,即可转入地块交易摘牌程序,大大缩短项目所需的时间周期。</p><p> 三是提高产业用地利用效率,推进混合利用。提高产业用地混合成分比例,在单一用途产业用地内,可建其他产业用途和生活配套设施的比例提高到30%,其中,生活配套设施不超过15%。在自贸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和张江生物医药园区等区域,进一步开展产业用地多用途混合利用试点。</p><p> 四是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盘活存量资源投资兴业。支持利用划拨土地上的存量房产发展各类线上运营的新业态新模式,土地用途和权利人、权利类型暂不变更。以资源利用效率评价为基础,推进低效产业用地处置,积极探索市场化退出路径,引导企业通过节余土地转让、节余房屋转租等方式自主退出低效用地。(上海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上海将举行信息消费节 线上线下带动百亿级“新消费”</b></p><p><br></p><p> 日前从上海市经信委获悉,2020上海信息消费节将于5月17日至6月17日举行,重点聚焦抢抓新消费机遇、弘扬新消费品牌、推广新消费模式,以百场活动、千场直播,助力万家企业数字化转型,带动线上线下百亿级消费规模。</p><p> 本次信息消费节围绕“1+N”主活动展开。“1”是指开幕式云峰会。开幕当天,围绕“焕然新生,激活未来”主题,主办方将采用“云上峰会”形式,利用5G等先进技术,实现“千人同屏、万人同群、百万人在线”的多维交互,云聚全球资源与百位各界精英,按主题打造互联网企业、金融界、社区大V和智库代表的高端交流合作平台,分享最新技术成果以及在居民生活消费中的应用场景。</p><p> 所谓“N”,就是围绕信息消费与“医、食、住、行、学、娱”等多种生活元素的融合创新,全面展示互联网+生活服务、互联网+旅游、互联网+交通、互联网+智能设备、互联网+教育等代表上海一线水平的应用和服务,包括拼多多、途虎养车、美团点评、爱奇艺等百余家企业将向消费者做全面展示。同时,聚焦5G、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家电、在线教育、在线文旅以及智慧康养服务、数字商业等开展一系列惠民举措。(上海政府网)</p><p><br></p><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江苏出台全国首部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地方性法规</b></p><p><br></p><p> 5月15日,江苏省第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将于202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这是全国首部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的地方性法规。</p><p> 条例明确,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编制并向社会公开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工作流程和办事指南,推动同一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时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要求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为乡镇(街道)、村(社区)提供人才、技术、资金、网络端口等方面的支持,推动政务服务事项办理向乡镇(街道)、村(社区)延伸。</p><p> 条例规定,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者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形外,行政机关应当通过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不见面服务;要求构建全省数据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实现同级行政机关和上下级行政机关之间开放、共享数据,并确保及时、准确。对通过身份认证的申请人,行政机关应当为其提供一次认证、全网通办服务。</p><p> 条例要求,符合法定受理条件、申报材料齐全的事项一次办结,行政机关能够当场作出决定的,应当当场作出书面决定。同时大力推进“一件事”改革, 从新生儿出生户口申报、婚姻生育登记、不动产登记等方面实行一窗受理、集成办理。申请人办理房屋交易、不动产登记等事项时,可以一并申请办理水、电、气、网络、有线电视过户等公用事业关联业务,使“一网、一门、一次”改革要求成为有法律约束力的制度规则。(江苏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江苏首个电气化智慧共享平台上线</b></p><p><br></p><p> 5月14日,江苏省首个电气化智慧共享平台在该省金湖县上线。该平台通过安装能源控制器、能源路由器,以及空调和热水器定制模块、定制智能插座、智能微型断路器等设备,可实现相关数据的在线监测查询和设备的远程控制。相关数据自动上传后,供电部门可经过后台分析判断为电力客户提供智慧用能服务。</p><p> 该平台还可以提升农业生产智能化水平,通过增氧投饵、杀菌监测、排灌喷淋、通风控温等远程控制管理,提高农业产业经济效益。在试点推广的金绿源200亩智能连栋温室大棚项目中,按照减少30人核算,人工成本一项每年节约90万元。此外,按照试点百亩鱼塘增氧年节电3000元左右计算,全县20万亩鱼塘推广应用一年可节约电费600万元左右。该省将在全省推广金湖电气化示范县建设经验。(江苏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广东对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实施挂牌督办</b></p><p><br></p><p> 近日,广东省安全生产委员印发《广东省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隐患治理挂牌督办办法》。</p><p> 《办法》规定,该省安委会对本省范围内以下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挂牌督办:一是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要求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二是已由地级以上市安委会或省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挂牌督办但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的重大隐患;三是其他需要省安委会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p><p> 对以下四种情况,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负责指导监督本行业(领域)内重大隐患治理工作,并对四项重大隐患治理实施挂牌督办。一是上级单位明确要求由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二是本行业(领域)内跨地级以上市行政区域的重大隐患;三是已由市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挂牌督办但仍未按要求完成整改,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认为需要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四是其他需要省级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挂牌督办的重大隐患。</p><p> 此外,市、县级安委会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分别负责本地区、本行业(领域)内重大隐患治理挂牌督办工作。</p><p> 挂牌督办分别实行3个月、6个月、12个月限期整治,具体由挂牌督办单位视情况在挂牌督办文件中明确。整治期限届满后,符合条件的,可以解除挂牌督办。规定期限内确实无法完成整改的,可在整治期限届满前10个工作日内向挂牌督办单位申请延期,延长期限最长不超过6个月。在督办期限内无法完成整改的重大隐患,由被督办单位向督办单位说明情况,申请延期整改,并依法依规对相关单位进行处理;对整改无望或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执行整改指令的,依法提请县级以上政府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权限予以关闭。(广东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广东省制定海砂开采三年行动计划</b></p><p><br></p><p> 日前,广东省自然资源厅印发了《广东省海砂开采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自2020年起连续3年组织海砂资源市场化出让,每年向市场投放约10片海域6000万—7000万立方米的海砂资源。</p><p> 该行动计划根据广东海砂资源的分布情况,结合全省的建设用砂需求,以保障国家重大项目海砂供应为重点,明确了海砂开采年度目标、开采计划及任务分工,加强对沿海各市海砂开采海域使用权和采矿权打包市场化出让工作的指导。该行动计划的出台将有效缓解目前海砂资源供应紧张的局面,切实保障重大项目建设的用砂需求。(广东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广东东莞推出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智能出证窗</b></p><p><br></p><p> 近日,广东省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与中国邮政集团东莞分公司联合推出了全国首个政务服务智能出证窗,办事群众、企业可凭办件受理回执,刷身份证完成自助取件,享受邮政速递“结果出具—制证—寄递”一条龙服务。包括内资有限责任公司设立登记等95项业务,都可以享受智能出证窗自助取件服务。</p><p> 这个智能出证窗位于东莞市民服务中心一楼中国邮政智慧政务服务厅。多功能柜机具备验证业务受理号、身份证信息、人脸信息、电子签名的功能,办事群众完成身份验证后,机械臂根据后台系统指令实现智能精准抓取,全程只需20秒即可完成自动化取件。</p><p> 对于属于智能出证窗范围内的事项,办事群众、企业在窗口完成资料提交和事项办理,由办事人员介绍自助领取须知,待收到提醒短信后携带办事人的身份证原件和《收件回执》,即可自行前往智能出证窗取件,窗口开放时间为每日7:00—22:00。如7天内办事群众没有来现场领取,相关证照等结果物将以邮费到付的形式,通过中国邮政EMS快递到办事人预留的邮寄地址。(广东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福建率先开展台湾同胞职业技能等级认定</b></p><p><br></p><p> 5月16日,福建省在福州市向4名台湾同胞颁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是大陆首次面向台湾同胞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也是第一批面向台湾同胞颁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标志着两岸技能人才交流工作取得新突破。</p><p> 该省在2019年开展直接采认台湾地区职业技能资格先行先试的基础上,2020年持续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在全国率先启动面向台湾同胞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中国海峡人才市场作为该省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社会培训评价的首家试点机构,面向台湾同胞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试点,通过搭建网络平台为台湾同胞提供线上报名、线上培训等服务。(福建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安徽启动实施绿色农产品“158”行动计划</b></p><p><br></p><p> 安徽省日前发布《关于加强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该省启动实施“158”行动计划,建设一批面向沪苏浙市场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p><p> 根据实施意见,“1”是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开展“一县一业(特)”全产业链创建。力争到2025年,每个县至少重点培育1个优势主导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建设一批优势特色产业集群;“5”是指到2025年,全省建立长三角绿色农产品生产类、加工类、供应类示范基地500个;“8”指的是销售额,即到2025年,面向沪苏浙地区的农副产品和农产品加工品年销售额达到8000亿元。</p><p> 实施意见分别围绕“种植”“加工”和“流通”环节做出安排。要求建设绿色农产品种养基地,全面推进绿色生产方式。打好“加工牌”,吸收长三角地区资本和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向园区集聚,培育加工业领军企业,带动建设绿色农产品加工集聚区。发展绿色流通,特别是产地物流,重点打造20家左右大型冷链物流配送企业,共建长三角3小时鲜活农产品物流圈。(安徽政府网)</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重庆发布5G专项规划 2025年建成15万个基站</b></p><p><br></p><p> 5月15日,重庆市通信管理局发布《重庆市国土空间规划通信专业规划—5G专项规划》,到2025年,该市将建成15万个5G基站,形成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化、泛在感知的万物智联通信基础设施,实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发展一体化”,5G整体服务水平全面领先。</p><p> 《5G专项规划》明确:在高速铁路,按照城区内站间距不大于500米、城区外站间距不大于800米的标准设置通信基站,畅通高铁沿线5G网络建设,构建“高速智慧”市域“四纵三横”高铁网;在高速公路,按照城区内站间距不大于500米、城区外站间距不大于1000米的标准设置通信基站,实现高速公路5G网络连续覆盖;在机场人流密集区域,按照不小于33座/平方公里的标准设置通信基站,助力重庆高标准打造国际航空枢纽。</p><p> 为加快推进5G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该市还打造了“重庆市5G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平台”和“重庆市工业互联网安全监测与态势感知平台”并于5月15日正式上线。(重庆政府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