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本文源自张丽钧“培养一个值得自己仰视的孩子”,原文有修改</p><p><br></p><p>1、我的“育儿起点”:以平常心看孩子</p><p><br></p><p>很早,我就意识到,作为母亲我们太容易成为“儿女崇拜症”患者,抑制不住地高看、高估自家的孩子。</p><p><br></p><p><br></p><p>跟妈妈们聊天,你会惊叹于她们的记忆力——我家孩子九个月就会叫妈妈了!我家孩子一岁就会背唐诗了!我家孩子两岁就上台表演了……真的,我们舍不得说自家孩子的短处。</p><p><br></p><p>平常的,是别人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总是感觉有点不同寻常!</p><p><br></p><p>你也许会想,不对呀!我分明看到好多妈妈在夸“别人家的孩子”,对自己的孩子说:你看XX,比你考得好多了!</p><p><br></p><p>这么说,其实背后还是反映了妈妈“仰视自己孩子”的心理。</p><p><br></p><p>在母亲的心里,自家的孩子理应是考得最好的,因为他与众不用,因为他卓尔不群,因为他注定高飞;但不幸的是,这次考试却被那些平常的孩子抢了风头!所以,她有责任为孩子点破这种反常事实,告诫他必须警醒,必须夺回本该属于自己的荣耀。说到底,母亲的不满,还是源于对自家孩子的高看与高估。</p><p><br></p><p>对儿女“仰视”,直接后果是,它影响了母亲的分析判断力:因为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同寻常,母亲往往“残忍”地剥夺了孩子做“平常人”的权利。</p><p><br></p><p>作为一个自诩“与理性同行”的母亲,我努力不让自己感染上“儿女崇拜”的毛病。<b>我反反复复告诉自己:我的孩子,很平常。</b></p><p><br></p> <h3>2、提醒自己,做一个大写的“人”</h3></br><h3>我曾到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网络小组潜水。对那些自称“白菜”的孩子发问:“喂,我,新手一枚,不明白大家为啥都自称‘白菜’,求告!”</h3></br><h3>于是有人热情地告诉我:“这都不明白!跟着我唱: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上,没了娘呀……”我越发糊涂了,问:“‘白菜’都是失去了妈咪的童鞋吗?”对方答:“差不多吧,双亲活着,但跟死了没啥区别。”</h3></br><h3>我明白了,他们就是所谓的“精神孤儿”呀!他们管父亲叫“我家男祸害”,管母亲叫“我家女祸害” ……</h3></br><h3>怎么会这样?这些孩子真的和父母有这样的“深仇大恨”么?然而,静心想一想,那些被蔑视、被鄙视、被仇视的父母是不是也应该认真、彻底地反省一下自己呢?</h3></br><h3>《为何家会伤人》这是一本书的名字。在这个书名面前,为人父母者都应该深思。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说:<strong>“父母是怎样的人,比父母做了什么更加重要。”</strong></h3></br><h3>那么,父母应该是怎样的人呢?</h3></br><h3>我心目中的好父母应该是一个大写的人,即使居陋巷、守柴门,也懂得不断跟自己的“贪、嗔、痴、慢、疑”作战,不任由自己活成一个自己都不喜欢的人。不管外在条件怎样,他懂得跟自己做朋友,活得自尊而有格调;他舍得拿出时间陪孩子去放风筝,舍得拿出心智陪孩子渡过青春的“多恼河”,舍得放下身段由衷地跟孩子说“让我们两代人共同成长”——这样的父母,孩子怎会不尊重、不仰视?</h3></br><h3> <h3>3、我决心这样和孩子相处</h3></br><h3>于是,我决心以这样的原则和孩子相处:作为一名以教育为职业的母亲,我不能允许自己成为刁悍的“虎妈”,也不能允许自己成为孱懦的“鼠妈”。我要求自己给孩子的爱和关照要具备如下特点 - <strong>劳而不矜,盈而不溢,娇而有度</strong>…</h3></br><h3><strong>劳而不矜 </strong></h3></br><h3><strong>看父母每天上演活生生的“励志片”</strong></h3></br><h3>我说过:“我不要顾此失彼的幸福。”孩子我要带好,工作我也要干好,生活我还要打理好。</h3></br><h3>我21岁就做了妈妈。我儿子是6月10日出生的。9月1日,学校开学了,校长登门做我的思想工作,让我提前上班“救课”,我一咬牙,把82天大的儿子送了托儿所。就这样,儿子成了全托儿所最小的孩子。由于我爱人上班太远,根本顾不上孩子,所以,每天都是我骑一辆安装了简陋蓝色挎斗的永久牌自行车接送孩子,风雨无阻。马路边所有摆摊的人都认识了我和我的车子。</h3></br><h3>母亲打来电话,问我带孩子是不是很苦。我说:“是很苦,但是每一份苦我都不愿意漏掉,我必须亲自去吃,才觉得生活的完整。”想到有个孩子应了命运的邀约来到这个世界跟我共同吃苦,我就没有了任何偷懒的理由。我努力工作,认真读书,勤奋写作。一心巴望着这个孩子刚一具备评判的本领就能够说:“我有一个好妈妈!”</h3></br><h3>孩子生病了,我边守着他输液边给学生判作文,医生看了都直叹气;我们借住在学校的一间宿舍里,孩子最初添加的辅食,就是学校食堂的饭菜;隆冬时节,宿舍四面透风,我就披着被子备课……</h3></br><h3>忙乱的生活,却没能偷走我们心中的青葱诗意。孩子将近一岁的时候,槐花开放了,我爱人借了一辆自行车,我骑着那辆带蓝色挎斗的永久牌自行车,我们一起带孩子去陡河水库赏槐花 ... </h3></br><h3>带孩子、陪孩子、管教孩子、劝慰孩子、当孩子的朋友、做孩子的榜样、充任孩子的心理按摩师和人生规划师……这里的苦累自不待言,但我也得到了应有的奖赏——我的儿子,好好地成长着!</h3></br><h3>儿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亲眼目睹了他至爱的亲人为了他、为了家、为了工作而拼命奔忙,这活生生的“励志片”每天都在他身边上演,他从中得到了温暖、汲取了力量,而这人生初始的温暖与力量,无疑成为了他日后不倦飞翔的强健双翼。</h3></br><h3> <h3><strong>盈而不溢</strong><br></br></h3></br><h3><strong>从来没有剥夺过孩子吃苦的权利</strong></h3></br><h3>儿子就读的小学,在城乡结合部,教室里没有暖气,担任班长的他,每天都要早早赶到班里去生土炉子。因为这个活又脏又累,他爸爸多次跟我商谈想找班主任替儿子辞了班长一职。但是,我和我儿子投了反对票。“炉子总得有人生吧?”——儿子的理由很充分。就这样,儿子读了六年小学,生了六年土炉子。</h3></br><h3>儿子的初中是在我的学校读的。在他读初中期间,我从来没有帮他到教师窗口打饭,从来没有为他选班、选桌,从来没有给他争取过“三好生”的名额。不过,我每晚陪他学习、为他推荐读物、帮他解决班级难题。我是他“亲爱的妈妈同学”。</h3></br><h3><strong>我特别舍得给自己的孩子“派活儿”。</strong>我家有一项家务活——刷碗,基本被徐然承包了。记得他读初三的时候,一天饭后他又抢着刷碗,被他可爱的慈父一把夺下,说:“你去学习吧!碗交给爸爸来刷。”可我却认真地说:“他刷碗的时候也可以默诵课文的。”</h3></br><h3>儿子初中毕业那年,我的学校组织教师们去登黄山,按规定可以带一名家属,我便带了儿子。登山那天,队伍在山脚下集合,我环顾四周,发现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背了大包小包,而孩子手中空无一物;我们家却倒过来了——儿子身上背了个大双肩包,我的手中空无一物……</h3></br><h3>我相信,我儿子那双巧手能在实验室里被导师盛赞,这一定与他儿时生炉子、刷碗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我相信,我儿子凡事不会偷巧、不寻捷径,这一定与他幼时远离教师子女“红利”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我还相信,我儿子走遍天下都不愁交到朋友,这一定与他幼时就懂得分担有着某种扯不断的关联。</h3></br><h3><strong>我很庆幸,我从来没有剥夺过孩子吃苦的权利、流汗的权利、流泪的权利,所以,他的“精神断乳期”不会滞后,他的骨骼里不会缺钙。</strong></h3></br><h3> <h3><strong>娇而有度</strong></h3></br><h3><strong>让孩子学会消化痛苦,走向成熟</strong></h3></br><h3>我爱人是个地道的“慈父”,而我则与他有着很好的角色互补,我是“严母”。徐然小时候也会提出一些无理要求,而我,就是那个“不含敌意地坚决”对他说“不”的人。</h3></br><h3>儿子中考成绩优异,进入了一所很好的高中。但是,很快我们就发现孩子并不快乐。他爸爸决心一探究竟。于是,趁孩子不在家,偷看了他的日记。日记还没读完,我爱人已经是一脸担忧了。我慌了,忙问他怎么了。他说:“你自己看吧!”</h3></br><h3>我便接过了日记。只见那篇日记上写道:下了物理课,我离座追上老师,对他说:“老师,我有一个地方没听懂,麻烦您……”话还没说完,物理老师早不耐烦地摆手道:“课下时间属于我个人,一概不解答任何问题!”说罢扬长而去……</h3></br><h3>接下来儿子写道:“我应该明白,高中不再是义务教育,所以他没有义务用他个人的时间为我解答问题。我应该为自己上课没能听懂老师讲的内容而感到羞愧自责,而不应该拿着这个自己没听懂的问题去为老师增加无谓的负担……”</h3></br><h3>我爱人说:“明明是老师不尽责,可孩子却要忏悔!并且,他的内心受到了这样的伤害!你不是跟他们校长很熟吗?你去找她,跟她如实反映反映情况,也让她了解一下她手下的这个物理老师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h3></br><h3>我说:“好吧,我去找校长。”——其实,我只是虚应了他。此后他每追问一次,我都会说“容我找个时间哈”。我不可能去找校长的。</h3></br><h3>我明白,儿子在我的学校里读初中时,看到过老师们太多的笑脸,一旦环境改变,遭到冷遇,会产生极大的心理落差;然而,我更明白,人生中的这种冷遇与打击,今天不来,明天也会来,明天不来,后天定会来,来得早比来得晚强。我笃信,人的胸怀是被种种不如意撑大的。<strong>学会消化痛苦,是一个人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strong></h3></br><h3>儿子在英国读硕士、博士期间,先后去超市、中餐馆、图书馆打工。在超市打工时,他负责冷柜最底层冷冻品的分拣。由于长期跪着工作,他的两个膝盖都磨出了茧子。他偷偷给我看,并嘱咐我一定不要让他爸爸知道——我俩都明白,他爸爸一旦知道了,肯定会担心。</h3></br><h3>古人云:“家肥国富小儿娇。”娇宠自家的孩子,是连母鸡都能做得到的事。但是,生活不会永久替你娇宠儿郎。风暴袭来,娇嫩的孩子会哭得最凶,而获得过“痛苦免疫”的孩子,只会将这当成一种难得的风景来从容观瞧。</h3></br><h3> <p>4、当妈妈,就是一辈子的“不省心”</p><p><br></p><p>儿子高中毕业后,被保送到北京上大学;四年后,他大学毕业,赴英国读硕士;同年拿到了世界知名实验室全额奖学金,开始攻读博士学位,三年后博士毕业;到英国的一个高科技公司工作两年后回国。目前,儿子在国内一家领先的科技公司研发经理,持有个人专利100余项。儿子在做自己喜欢的事儿,做得很好,作为母亲,我已十分满足。</p><p><br></p><p>一个闺蜜曾对我说:“你真是一个不省心的母亲。”</p><p><br></p><p>是啊。自打这个孩子出生,我就一直在盼着“省心”日子的到来——孩子不会走的时候,我就想:待他会走了我就省心了,待他真的会走了,却感觉更不省心了;孩子没上小学的时候,我就想:待他上了小学我就省心了,待他真的上了小学,却感觉更不省心了。一直到后来他读中学、读大学、读硕士、读博士、进入职场,我都有类似的体会——总以为下一站就叫“省心站”,结果,“省心站”至今都没有迎来。</p><p><br></p><p>遥望过一次儿子供职的公司,在心里对它说:“拜托你善待我的儿子哦!”我明白,这句话应该有个前提,那就是,我的孩子值得“善待”。因为在乎孩子的生存质量,因为希望他在职场少留遗憾,我为他写了“吾儿职场守则21条”——</p><p><br></p><p>1、早晨不去公司刷牙、洗脸、长时间如厕。</p><p><br></p><p>2、永远在被人提醒“头发该理了”之前理发。</p><p><br></p><p>3、宁可穿破,不可穿错。</p><p><br></p><p>4、出了家门就绝不趿拉着鞋子走路。</p><p><br></p><p>5、与人谈话时毅然按掉手机来电,尊重对方。</p><p><br></p><p>6、电脑桌面与办公室桌面要时常清理。</p><p><br></p><p>7、与人吃饭,要积极买单。</p><p><br></p><p>8、与上级对话口气不软,与下级对话口气不硬。</p><p><br></p><p>9、不在背后说人的坏话。</p><p><br></p><p>10、如果觉得上司做错了,先拿出建设性的意见再开口,否则就闭嘴。</p><p><br></p><p>11、永远不要带着怨气向上司要名要利。</p><p><br></p><p>12、上司也需要朋友,不要巴结,但要贴心。</p><p><br></p><p>13、对神一样的对手要真心服气,对猪一样的队友要真心援手。</p><p><br></p><p>14、做一个会“偷师学艺”的有心人。</p><p><br></p><p>15、永远不要把“赚钱”当成最高追求。</p><p><br></p><p>16、被人嫉妒说明你还没有超他太多,要知道,土丘不会嫉妒珠峰。</p><p><br></p><p>17、一吃亏,就偷笑。你姥姥讲话:明里人亏欠,暗中天偿还。</p><p><br></p><p>18、比攒钱更重要的是:攒本事、攒人气、攒健康。</p><p><br></p><p>19、凡是值得一做的事,不问结果,全力去做。</p><p><br></p><p>20、别人吃一堑,自己长一智。</p><p><br></p><p>21、拖拉就是弱智。</p><p><br></p><p>儿子长大了,甚至已经走到我前面去了。然而,我操心的惯性竟依然无法停歇。</p><p><br></p><p>因为获得了“妈妈”这个最重要的“职称”,我变得不再是我。那个娇气任性、喜怒无常、畏葸怯懦的女人瞬间蒸发,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希望做好妈妈、做好自己的女人,这一做,就做了30多年。回首来路,惟有感恩——</p><p><br></p><p>感谢那个与我有着“生死之交”的孩子</p><p><br></p><p>他使我做了</p><p><br></p><p><br></p><p>不愿做的事——怀孕之丑</p><p><br></p><p>不敢做的事——生子之痛</p><p><br></p><p>不甘做的事——带娃之烦</p><p><br></p><p>不能做的事——垂范之累</p><p><br></p><p>当他成了他之后</p><p><br></p><p>我,也成了我</p><p><br></p><p>本文作者张丽钧,原载于《时代教育》2017年2月刊,由小花生在原文基础上编辑修改。</p> <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dq_ZO0uJM-dnqtt3Qth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