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山那水那村庄

暖暖的澎湖湾

<p><span style="color: rgb(128, 128, 128); font-size: 18px;">题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我生命的海洋里,荡漾着一望无际却又微乎其微的波澜,每当回眸之时,都会油然而生对岁月的崇拜感。波澜中的浪花,有我不可否认的幸福与温暖,波澜中的浪花,也有我不能忘却的山水和村庄。谨此,我在追忆的墨迹中,向着那片永不荒芜的土地,向着那段晕染花季的斑驳,轻轻诉说,以此来阅读我的生命 ......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p> 红色的土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上图所示的地方,是陕北大山深处的一个村庄。那年的隆冬时节,我和其他十名知青一起,怀揣重重的茫然和浅浅的惆怅,经过一条长长的山路,走进了这座四面环山的村落。它的村名,和中国许多古老的村庄一样,是以该村落先居人口的姓氏而命名,叫做: 后何家沟。</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这是个依山而建的村落,村民们凭借那一方水土所赋予的智慧,依据对高原土层习性的掌握,凿穴为窑,赖以生存。他们祖辈背靠高山,面朝太阳,他们祖辈勤劳而贫瘠,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繁衍生息在这片红色的土地上。</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称其为 “红色”,是因这个村庄的上级组织机构的所辖范围,正是我党解放战争时期的1947年,著名的延安保卫战之蟠龙战役的发生地。无疑,闪光于中国革命史上的这一历史战役,成就了方圆一带更多村庄与生产队的红色背景,并将永不褪色。</span></p> 贫瘠的土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那个极度推崇阶级成分的年代里,这个村落的庄户人家中,最高的成分是中农,这在当时,让我着实地诧异许久! 因为,在读过的小说中,中国农村的村庄里,都是要有类似冯老兰、王柬之一类的地主老财,都是要有朱老忠、严运涛等血性的庄稼汉,在我的眼中,中国农村的历史就是地主、富农和食不果腹的长工与佃户交织而成的血泪史。而在后何家沟,竟然没有地主和富农,这是首次颠覆了我在书本中获取的知识,从那时起,我才懂得,在中国的土地上,不是每个村庄都会存在地主与富农这两种阶级成分的拥有者。</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曾经走进一家窑洞,只见斑驳的窑洞里,栖身着祖孙三代七口人,破旧的炕上,扔着一床发黑的被子。也曾走进一位村干部的家里,看到他家贤惠的婆姨,手持用葫芦做成的瓢,去舀炉灶上铁锅里的钱钱饭,再分别盛在放在炕头上的四只黑色的碗,只见满瓢的稀汤中,飘浮着很稀少的黑豆末末,真像书中描述旧社会长工碗里的粥 : 稀得可以照见天上的星星和月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每当看到这些令我不解的农村状态,除了震惊,还会想起动员我们来到延安的老师,她叫蔡虹,一位从印尼归国的华侨,是我们初二年级政治课的任教老师,也是我们班在文革停课期间的临时班主任。</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她在同学们的围拢和询问下,满面春风地说: 你们知道下一个插队的地方,是哪儿吗?面对同学们的期待眼神,她停顿了一下,然后睁着一双闪亮的眼睛,略带神秘地说: 革命圣地延安!又说: 你们不是都会唱《南泥湾》那首歌吗?那里可是花果山啊!</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面对这座尚未摆脱饥饿的村庄和农民们,真的是无法去理解蔡虹老师那一席带着光芒的话语,也就是从那时起,我懂得了,在中国的版图上,还有如此贫瘠的土地,还有未解温饱的农民。再后来,随着在这块土地上的深入,我们知青,也有了对于饥饿的经历和认识,而且是刻骨铭心。</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敬爱的周总理在1973年,回到了阔别二十六年的延安,看到当时延安人民的生活现状,周总理曾多次落泪,并情深意切地说:&nbsp; 延安人民哺育了我们,使我们取得了全国革命的胜利,但是延安的农业还很落后,我们对不起延安人民。并说: 等你们五年粮食翻一番,我一定再来延安!</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周总理的话,是动情的,是温暖的!对于那片山水、那座村庄来说,犹如甘泉 ......</span></p> 安宁的土地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这个规模不算太大的村落里,住着几十户人家,绝大部分人家都姓何,也有几户其他姓氏人家,基本上都是单姓独家。因为时代的原因,这是一个温饱不足的村庄,也是一个相对安宁的村庄。</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只记得来到这里的第二年,收工吃罢晚饭,队里的人,就在大队书记和队长的召集下,连续几个晚上,伴着微弱的煤油灯和旱烟袋的烟熏火燎,齐刷刷地坐在用石头和木板搭成的座位上,开展了“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一位留长须的老者,佝偻着背,深弯着腰,低头站在那里,接受着村民们的口号声讨,清晰地记住了其中的一句口号: 敌人不投降,就叫他灭亡!老者的罪名,似乎是当年胡宗南进犯延安时,他给敌人带过路。</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除此以外的时光里,淳朴的村民们,身穿带着补丁的衣衫,肩挑后沟下面的井水,吃着汗水浸泡的粮食,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几乎话都不多,倒也风平浪静,甘苦而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这个村庄里,从早到晚的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夹杂着牛粪的味道,是最初我所不喜欢的,时间长了,慢慢也就习惯了,但自始至终不能喜欢的,是偶尔会遇到跟着人跑的猪和狗。对待狗,从来不敢去直视,只是佯装若无其事,其实,手心一直是紧攥着。对待哼哧、哼哧的猪,同样也得躲避,因为猪和狗,都极其喜欢追随人进入厕所,这在当时,是最吓人、也是最难堪的事情。</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被这个村庄的人称为“茅厕”的地方,几乎半天就可以建造落成。都是向下挖个坑,四周围上一圈玉米杆做成的围障,门是用树枝捆绑而成,只是挡住了人身高的一多半的视线,而猪狗的贸然,更是无法防范的,因为,它们用嘴一拱,那扇微弱的门,就会打开了!因此,一直到我离开这个村庄,去茅厕,都是两位女生结伴而行,到了夜晚,更是手电筒不离手,必须是一人在里,一人在外把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刚刚来到这个村庄的时候,知青们,时时都会被村民们好奇的目光包围着、缭绕着。有时打开窑洞门,就看见门外站着一群孩子们,哄地转身而逃!女生,也会遇到年轻后生死死紧盯的目光,令人感到恐慌和心烦。时间长了,打开窑洞门,孩子们就不再跑了,他们会呆呆地望着我们,后来孩子们的胆子越来越大,会悄悄地走进窑洞,站在我们的炕前,直愣愣地看着我们,我们会把从家里带来的糖果,分给他们吃,但很快也就吃完了,因为,我们也还是个大孩子,再有,路途的遥远和颠簸,不可能带得太多。</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在那个物质生活并不如今天富足的时代里,吃饱和穿暖,还是寻常之事。但在这个村庄里,孩子们眼中的渴望,衣衫的破旧,特别是脚下的鞋,已经磨得张开了嘴,露出了脚趾,这是令我大吃一惊的!新中国的美好与幸福,在那一刻有些走样,更多地传递于我的,是山川的荒凉和世态的沧桑。</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后来,我见到多位陕西的名画家,屡屡前往陕北采风和写生,我从心底佩服他们的眼光和智慧,因为,陕北人的生活,陕北人的眼神,太具画面感,太过于震撼和深刻了......</span></p> 磨砺的土地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如今,有一句极为流行的网络语,叫做: 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但是,在那个年代,当我们走进这片土地和这个村庄时,不知是我们老师对这片土地绘声绘色的形容和夸赞,还是因为我们过于年轻所致,延安农村当时的生活状态,真的是,限制了我们这些城市知青的想象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在这个村庄里干的的第一项农活,是担粪上山,为村庄东侧山上的庄稼施肥。</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我和几个知青,担着两个硕筐,站在队里的牛圈旁,由那位常年经管牛的老红军,在牛圈里起粪,然后再装满我们的筐。因为是新筐,柳条还泛着青色,带着重量,因此,肩膀从未挑担的我,在担起这两筐牛粪的时候,已经忽略了牛粪的味道,而是在支撑中,盘算着自己如何挪步,如何迈坎,如何下沟,如何上山,如何送到山顶。</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好像是在第一天担粪的途中,踩在了山上的积雪,一脚滑了下来!因为是自下而上的爬山状态,扁担钩与两个大筐脱离,扁担,自然地砸在了我的头上,担在前头的那筐牛粪,也就更自然地从我的肩部向下地,洒了下来 ......</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在山腰上爬起的那一刻,望着陷在泥泞中的双脚,拍打着沾在身上的牛粪,差点哭出来,心里很是委屈和沮丧!但并不敢停留,因为同行的还有其他知青,而且还有男生!赶紧担起空筐走下山,而心里想的,是要赶回牛棚前,继续再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从那以后,我和许多的知青们一样,尝试和经历了陕北村庄的基本农活,经历了灼阳和洪水给予我的洗礼和教训,特别是经历了半年之久的基建队劳动。劳动强度的煎熬,困苦生活的磨砺,使我对中国农村和中国农民的生活状态,有了粗浅的认识,使我的人生绘本增添了色彩和厚度。从某种意义上,突破了课堂与课本对我们的教育渗透,增长了我们对一些社会问题的想象力和理解力!</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得,队里另一位分管知青生活的老红军,曾经说过的一句话 : 人,没有吃不了的苦,只有享不了的福!这句话,时常伴着他那行军打仗而致残的手,闪现在我的人生路上。尽管他早已离世,但在怀念他的同时,我仍在内心埋怨他,为何当年要给知青们,去配置那样大的硕筐和木桶,尤其是在雨雪天气时,肩挑木桶,踏上层层石阶,迈过沟沟坎坎,走到后沟里去担水,真的是件发愁的事情!或许,让我们去承受最重的担子,正是他的良苦用心,正是他的爱护所在。</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波斯诗人萨迪,对于饥饿有一句精彩的比喻,他说: 在饱足的人眼中看来,烧鸡好比青草。在饥饿的人眼中看来,萝卜便是佳肴。</span></p><p><br></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们在陕北村庄的那段时光里,是在既没有萝卜,更没有烧鸡的困境中,走过来的!因此,我和我的知青朋友们,在陕北大山深处的村庄里,用我们的坚持,谱写了至今都不会有太多人可以想象和可以理解的那一页,用我们的血汗,谱写了我们至今不能忘却和为之动容的坚强!</span></p> 后  记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落笔之时,才发现,围绕着那片土地、那座村庄,依旧是写了许多、许多,却好像还是没有写完 ......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平心而论,我在这片土地、这座村庄里,劳动和生活的时间,不算太长。但,记忆却告诉我,在那片红色的土地上,有一个在五十年前地瘠民贫的村庄,是我人生中的一座里程碑。</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时光的脚步是无声的,更是奋进的!正如周总理所愿,延安的山水和村庄,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春风,已然变了模样!延安于2019年全面实现了脱贫,延安人民的生活有了很大的改善,这让当年的知青们,感到了高兴与欣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情结,是一种至情而微妙的情感,有时,你并不喜欢,但却难以忘怀!这座陕北的村庄,对于我的记忆来讲,就是这样的安排!因此,内心储藏着伤感,但,一听到脆生生的陕北民歌,又会感到很有亲切感!因为,歌声里,包裹着的风情和炙热,就像一阵山野吹来的清风,就像一捧荡漾山沟的溪水,温润和拨动着我的心田!</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席慕蓉说: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我们含着泪一读再读。这般动容的话语,就像是讲给我们这一代人听的!阅读我们那个年代的历史,阅读我们自己写成的故事,无论是何等的青春,无论是何等的风霜,都值得我们去流泪,都值得我们去敬仰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因此,为了那段镂心刻骨的历程,为了我们与众不同的青春,向着那山那水那村庄,致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文 : 暖暖的澎湖湾</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图 : 源自插友和网络</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备注: 本文是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而成稿,如有转载和引用,请联系和注明作者,违者必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