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是土生土长的宜宾人,1957年出生以后就一直居住在宜宾市合江门街。这条街一头通向江边,顺着街道往下走,就是大名鼎鼎的合江门码头。</p><p><br></p><p>码头所在是金沙江和岷江的汇合之处,俗称两合水。现在这里又叫三江口。</p><p><br></p><p>从雪域高原远道而来的岷江和金沙江,奔流的行程到此终止,合拢的江水有了一个更著名的名字--长江。所以宜宾又叫做"万里长江第一城"。</p> <p>中国的城市大多都建在江河水道上,而且常常选在有支流汇入的地方,所以很多城市都有两江会合处。</p><p><br></p><p>我不知道其它这样的城市是不是都有合江门这样的街名?但我知道咱们四川有个县就叫合江县。这个县城就处在赤水河汇入长江形成的夹角上。</p><p><br></p><p>宜宾老城区面积很小,几十年前大约就一平方千米多一点。城市的大街除了俗称四大街的东街,小北街,中山街,民主路以及人民路以外,剩下的宽一点的街道就不多了。</p><p><br></p><p>合江门街要算一条比较宽的老街道。这条街长不到三百米,宽却有约十米,与东街,小北街的宽度差不多。合江门街有这样的宽度,是有其特殊原因的。</p> <p>由于三江交汇的特殊地理位置,宜宾市一直是西南地区一个天然而重要的水陆码头。</p><p><br></p><p>那时的宜宾城沿江一带都是码头。县府街下面正对的叫洋码头,主要是岷江来船停靠的地方。大南门码头和潼关码头主要是金沙江来船停靠的地方。</p><p><br></p><p>居中的合江门码头以客运为主,长途可通达泸州,重庆。短途则主要是解决在白沙湾(今临港)的宜宾电厂,中原纸厂,天原化工厂,七九九厂等几大工厂人口与城区的通勤问题,还有附近农民进出城市的交通问题。</p> <p>由于几大工厂每天往返人数不少,合江门码头上固定有两三条轮船,每隔二十分钟左右就要发一班船。早晚高峰和节假日时,轮船还要加挂木船扩大载客量。或者增加轮船和航班,这叫加班船。</p><p><br></p><p>每当下游来的客船靠岸,数百名乘客从码头上来进入街道,一下子就把整条街占满了。加上下河乘船的人,潮水一般的乘客熙熙攘攘喧闹着交错而过,要好几分钟时间才能过完。这样的人潮每隔二十分钟左右就要来一次。</p><p><br></p><p>从南溪江安泸州重庆上来的长途客船,差不多都是下午五,六点左右到达。它们的到来既是这条街的居民们判断时间的参考标准,也意味着合江门街人群集聚达到了一天的高潮。</p><p><br></p><p>在这一个多小时以内,这条街上的人群,都可以用川流不息来形容。</p> <p>合江门街是一条四通八达的街道。从河边往上数,有交通街,天全街,老米市街,冠英街,古楼街,粮坊街等街道与合江门街相通。在街尽头的丁字路口,左通大南街,右通东街和小北街。</p><p><br></p><p>每天那一波波嘈杂的人流,进入相对宽阔的合江门街后,很快就会经过这些街道,散落到城内其它街巷中。</p><p><br></p><p>老城最初格局中的合江门街是不是有这么宽我不知道,但从我记事起,这条街就是这么宽,而且路面是三合土硬化的。在那时的街道中,这是最好的路面了。</p><p><br></p><p>虽然不知道这条街什么时候建成了这样的宽度,但可以肯定是为了适应合江门码头货运的需要,也是为了快速疏通每天几十次轮船客运航班带来的人潮,合江门街才会拥有与东街等街道差不多的宽度。</p> <p>在我的记忆中,合江门街曾经改名为"合江街",这两个名字被轮流使用过。为少写一个字,以下开始我就一律使用合江街这个名称。</p><p><br></p><p>合江街除了有数百户居民,大致还有一个粮站,一家菜蔬站,一个肉铺,一个废品回收站,一家农药仓库,一个做称的衡器店,两个茶旅馆,两个干鲜果品仓库,两个综合商店,好几家馆子,还有两所小学。</p><p><br></p><p>除了这些国营的,集体的单位,街上还有一家理发店,一个熨斗粑店,记得他们是一家人自己在经营。在那时这显得很特殊,他们为什么能自己开店的原因,超出了当时的我能了解的范围。</p><p><br></p><p>合江街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社会,居民们日常生活的大部分需要在这里都可以得到满足。</p><p><br></p><p>我的童年到青年初期就是在这个环境里度过的。在这条街道上,我认识过许多小伙伴,经历了那段历史时期中国城市基层民众的生存状况和成长过程,感受过那时国家政治经济政策变化在这里引起的反响。</p><p><br></p><p>2000前后,随着合江门广场的修建和城市改造的进程,这条街上的大多数居民都被拆迁散居到了南岸,江北等新城区。昔日的邻居都成了十年难见一次的陌路人。</p> <p>但我相信,在邻居们的记忆中,一定还保留着当年合江街的样子,那些熟悉的人物,以及自己经历的鲜活故事。</p><p><br></p><p>这些,既是引发我回忆的动力,也是接下来我将记录的主要内容。它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史,也是只有我们这代人才具有的独特经历。</p><p><br></p><p>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一个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社会的历史,国家的历史。基于个人经历的叙事实质上也是社会发展史,国家历史宏大叙事的补充和具像化。</p><p><br></p><p>我希望我的同龄人在这里看见当年的我,也看见或想起当年的你自己;希望年轻人能多了解一点我们这一代所经历过的生活,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一直就是现在这个样子。</p><p><br></p><p>写到这里我想起一句话:这个世界会好吗?这是梁漱溟老先生的父亲梁济在1918年11月7日向他提出的一个问题。三天后,这位前清官员投湖自尽。</p> <p>梁先生一生都在思考探究这个问题,并尽其一生努力想推动这个世界变得更好一点。</p><p><br></p><p>这个世界会好吗?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答案和自己的行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