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1955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通过了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的决议。1955年9月27日下午5时,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隆重举行授元帅军衔及授予勋章典礼,毛泽东主席颁发命令状,授予朱德、彭德怀、林彪、刘伯承、贺龙、陈毅、罗荣桓、徐向前、聂荣臻、叶剑英10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并授予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上著名的“十大元帅”由此确立。 </p><p> 从1986年3月22日起,至1999年12月29日,历时13年,除林彪外的九大元帅,全部以该元帅诞辰纪念为题搬上邮票。共发行九套邮票。加上笔者收集到两枚文革前的林彪元帅书法为题材的邮票,权作10大元帅专题集。</p> <p> 朱德(1886—1976年)四川仪陇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p> <p> 1977年7月6日为纪念朱德元帅逝世一周年,邮电部发行J19“中国人民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同志逝世一周年”纪念邮票一套4枚。</p><p> 1986年12月1日邮电部发行J134“朱德同志诞生100周年”纪念邮票一套2枚,版别为雕刻版,是1974—1991年“人物邮票”中唯一一套纯雕刻版邮票。</p><p> 其实,在此之前,朱德同志作为解放区我军总司令,在40年代战时邮政期间,各解放区曾先后发行朱德邮票117枚。其中,山东战时邮政总局在1945年9月最早发行朱德邮票。</p> <p class="ql-block"> 朱总司令轶事:</p><p class="ql-block">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陈列着一件朱德在抗战时期穿过的黄呢军大衣,它是由抗日根据地的一位游击队员珍藏并无偿捐赠的。</p><p class="ql-block"> 1938年冬天,是太行山数年来最寒冷的冬天。八路军总部迁到了山西省潞城县北村。村里游击队交通员是一个活跃的年轻人,名叫杜春兰,朱德有时邀请他同场打球,还常常派他送个信,做些跑腿的事。</p><p class="ql-block"> 一个风雪交加的寒夜,杜春兰接到通知,让他速到总部。到了朱德住的农家小院的屋内,杜春兰接到了一个重要任务,连夜到普头村,找到特务连的欧致富连长,把一封很重要的信交给他。</p><p class="ql-block"> “千万马虎不得喽!”朱德说着走到桌前拿出一封信交给了他。杜春兰将信往怀里一揣,拔腿就准备往外跑。就在这时,朱德又叫住了他,过去拍拍他的肩膀,又捏了捏他的衣服,说:“小鬼,穿得这样单薄,一定很冷!”说着就把自己身上的黄呢军大衣脱下来披到了他的身上。</p><p class="ql-block"> 杜春兰紧张地摆手,说自己不冷,但看着首长真诚的目光,杜春兰最终穿上了大衣。回来后,他想归还军衣,不料朱德已经离开村子上了前线。此后,朱德的军大衣一直伴随在杜春兰的身边,随着他南征北战、出生入死。</p> <p class="ql-block"> 彭德怀(1898年10月24日-1974年11月29日),原名得华,号石穿,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彭家围子。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p><p class="ql-block"> 彭德怀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师长、军长、三军团总指挥,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长征后期任陕甘支队司令员;到达陕北以后,任红军前敌总指挥。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副总司令,中共中央北方局代理书记。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副总司令、第一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 新中国成立以后,先后担任中共中央西北局第一书记,西北军政委员会主席,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央人民政府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部长, 大三线建设副总指挥。他曾任党的第六届、第七届、第八届中央委员会委员、政治局委员。还当选为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p> <p class="ql-block">轶事</p><p class="ql-block"> 1922年,在亲友撮合下,24岁的湘军军官彭德怀,娶了尚不满12周岁(冒充14岁)的货郎之女刘细妹,给她改名刘坤模——“女中模范”之意,让她放足,还教她读书写字。虽说两人的感情不会再像彭德怀和表妹周瑞莲那样深厚,但毕竟夫妻一场,彼此恩爱自是当然 。</p><p class="ql-block"> 1928 年平江起义时,彭德怀让她回家,答应革命胜利后去接她,不料从此失去联系。刘坤模以“匪属”之身,漂泊辗转,历尽艰辛,走投无路之下,由陶铸的母亲搭线,在汉口另嫁他人,生有一女。1937年从报上得知彭德怀已经是八路军副总司令,便修书一封,上写“平型关彭德怀收”。老彭居然收到了,便接她到延安,给安排了工作。但二人已然不能破镜重圆,多少年后,彭德怀谈起这段往事还叹息道:“这不能怪我,也不能怪她。 ”刘坤模后来嫁给了陕甘宁银行的一位处长、山西老红军任楚轩 。建国后先在北京,后调到哈尔滨工作。80年代刘坤模还是哈尔滨政协委员,写了本《和彭德怀在一起的日子》,对老彭还是一片深情。1987年刘坤模老奶奶回湖南乌石彭总故居参观,写下一诗:“横刀人不见,乌石缅雄风,华厦开新宇,犹忆大将军”。读之令人落泪。</p> <p> 林彪(1907年12月5日-1971年9月13日),军事家。原名林祚大,字阳春,号毓蓉;曾用名育容、育荣、尤勇、李进。
</p><p>192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井冈山时期先后任营长、团长、军长、军团长等职;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一五师师长;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野战军司令员等职,指挥了辽沈战役、平津战役等重大战役;解放后历任国防委员会副主席、国防部长、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共中央副主席等职。</p> <p> 林彪元帅是位战术大师,埃德加·斯诺:“由于林彪作为战术家出众才能,奉派前来同他交战的政府军,无不遭到他的歼灭”。 “而他自己从来没有被打败过。有时南京部队一经发现与红军一军团对垒就闻风而逃”。</p><p> 在东北战场上,林彪较充分地显示出他的指挥才能。他总结出“一点两面”“三三制”“三猛”等战术原则。“一点两面”就是在进攻敌人时集中力量突破一点,得手之后迅速扩大战果,正面进攻与侧面迂回包围、分割、穿插相配合;“三三制”即每班分成三个战斗小组,每个战斗小组3至4人,进攻时以小组为单位,队形疏散可减少伤亡,容易聚拢便于形成战斗力;“三猛”即猛打、猛冲、猛追。林彪把复杂的战术问题用几个字简练地概括,好学好记,便于推广,这些战术原则,在东北野战军中推广很普通,应用也很广泛。</p><p> 在解放战争的5年征战中,林彪指挥大兵团作战,其战争规模最大时可集结数十万人。在数十次较大规模的战役、战斗中,由于谋划准确,决策果断,指挥得力,再加上因新式整军运动鼓舞起指战员的高昂士气,几乎是每战必胜。</p> <p> 刘伯承(1892年12月4日-1986年10月7日),原名刘明昭,曾用名刘伯坚,重庆市开州人。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p> <p> 刘伯承出身行伍,戎马一生。他带兵打仗不但有勇,更善用谋。在川军之中他就有了名将之美称。加入革命队伍之后,他善于学习,勤于动脑,使他的指挥艺术逐步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在红军长征的路上,智取遵义城、巧过大凉山、强渡大渡河、飞夺沪定桥等一系列战争奇迹都是刘伯承指挥先遣队创下的。</p><p> 朱德元帅曾赞誉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家不可多得的将才”。
</p><p> 陈毅元帅留下过“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的名句。
</p><p> 邓小平同志在《悼伯承》一文中写道:“伯承同志是我党我军的大知识分子,大军事家。他的军事指挥艺术和军事理论造诣,在国内外屈指可数。”“对于毛泽东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伯承是有大贡献的。”</p> <p> 贺龙(1896年3月22日-1969年6月9日),原名贺文常, 字云卿。 湖南桑植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和主要领导者之一。 贺龙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一位卓越领导人。1954年调中央工作后,一直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军委副主席等重要职务。在1956年中共八届一中全会上,被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p> <p> 1927年,白色恐怖笼罩整个中国。在共产党最危难时刻,当时尚不是共产党员的贺龙毅然站在共产党一边。6月中旬,贺龙就任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军军长。
</p><p> 7月初,周恩来在周逸群的陪同下会见了贺龙。这是他俩的首次晤面。贺龙紧握周恩来的手说:“你的大名,我早就晓得。逸群对你钦佩得很呢。如今见面胜似闻名喽。”周恩来说:“疾风知劲草,我们对你是很钦佩的。”谈话中,周恩来分析了形势,谈了共产党对时局的看法,精辟的见解使贺龙深受启发。
</p><p> 7月20日,中共中央决定在南昌举行武装起义。23日,贺龙率部从鄂东抵达九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谭平山会见了贺龙。谭平山认真又严肃地说:“共产党决定开展独立的军事行动,希望你率二十军和我们一起行动。”贺龙说:“好!信任我贺龙,我当然唯命是从。”谭平山兴奋地说:“我要谢谢你!有二十军参加,就更有把握胜利了。”贺龙则说:“谁也莫谢谁,我们大家一条心,为中国工农做一点点子事情嘛!”
</p><p> 26日,贺龙率部抵达南昌。28日,南昌起义前委书记周恩来到设在子固路的第二十军指挥部去看贺龙。他紧握贺龙的手说:“我来拜访你,不是礼节性的。开门见山,我是找你商量起义计划的,我们立刻就谈行吗?”贺龙点头道:“好极了!我洗耳恭听。”周恩来大笑:“洗耳恭听是不够的,你是大将军,光动耳朵怎么成?还是要动手动脚动枪动炮呢!”贺龙也笑了。周恩来当即把起义计划告诉了贺龙,征求其意见。贺龙毫不犹豫:“我完全听共产党的话!要我怎样干就怎样干!”周恩来点了点头说:“共产党对你下达的第一个命令就是党的前委委任你为起义军总指挥!”
</p><p> 贺龙一怔,讷讷地说:“我还没有入党……”周恩来盯着贺龙:“你看,你刚刚讲过完全听共产党的命令,怎么第一个命令就不听?”听了这话,贺龙非常激动,立即行了个军礼说:“好,我坚决服从!”周恩来当即以前委名义任命贺龙为起义军总指挥。</p> <p> 31日下午2时,贺龙在第二十军指挥部召集团以上军官开会,他说:“今天召集大家来,有件重要的事情要谈。大家都知道,国民党已经叛变了革命,国民党已经死了。我们今天要重新树立起革命的旗帜,反对反动政府。”停顿片刻,贺龙以冷峻目光扫视会场,继续说,“根据共产党的命令,我决定带部队起义。你们愿意跟我走的,我们一块革命;不愿意跟我走的,可以离开部队。”贺龙讲话掷地有声。军官们当即表示:“军长决定怎么办就怎么办,我们坚决跟着走!”贺龙高兴地说:“好!从今以后,我们要听共产党的领导,绝对服从共产党的命令。”
</p><p> 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下达了战斗命令。经过4小时激战,南昌起义取得了胜利。不久后,贺龙在瑞金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上对贺龙同志是很了解的,他由一个贫苦农民经过斗争,成为国民革命军暂编第二十军军长很不容易。多年来,他积极追求真理,是经过考验的,是信得过的。”周恩来在入党仪式上深情地说:“贺龙同志是一个好同志。”</p> <p> 陈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共产党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曾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后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一军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政治指导员,率部参加湘南起义。</p> <p> 陈毅元帅是位诗人,诗人就有诗人的浪漫。据说1940年,陈毅在某一场合看到张茜后一见钟情,严重相思后他做了一件极为浪漫的事,写了一封情义漫漫的长长的情书放在上衣口袋里,拿去请张茜帮自己洗衣服,过两天洗好晾干叠好的衣服送回来了,陈毅一摸口袋,发现那封情书还在,顿时像被冷水浇了一样,几天都很失落的样子,张茜看到他几天没精打采,就偷偷问了他一句“你说的那些话还算数吗?”陈毅立刻有精神了,原来张茜发现了那封信并仔细看过了,她从没经历过这种事,也不知道怎么办,就把信又装进信封放在陈毅衣服口袋里了。一看情况靠谱,陈毅怎么可能让机会走掉,占角抢边攻取大场,连打劫活都不要,迅速抱得美人归!这一对是人人羡慕的恩爱欢喜冤家,工作上夫唱妇随,生活上打打闹闹,与陈毅相知相守三十多年,直到陈毅元帅辞世。</p> <p> 罗荣桓(1902年11月26日-1963年12月16日),原名罗慎镇,字雅怀,号宗人。生于湖南省衡山县寒水乡南湾村(今属衡东县荣桓镇)。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坚定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造者之一,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奠基人,党、国家和军队卓越领导人。</p> <p>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病逝于北京。毛泽东作诗《吊罗荣桓》给予高度评价。毛泽东一生写了很多诗词,怀念战友和亲人的作品却很少。《吊罗荣桓》这首七律,应该说是目前可见的毛泽东惟一的一首严格意义上的悼诗,也是毛泽东唯一悼念战友的诗。诗中最后一句“国有疑难可问谁”,足以体现毛泽东对罗荣桓的深厚友情和非凡器重。</p> <p> 徐向前(1901年11月8日-1990年9月21日),字子敬,出生于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1927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党和国家卓越的领导人。</p> <p> 有着“布衣元帅”之称的徐向前,心灵手巧、爱好广泛,通摄影、喜戏曲、会乐器、能缝补、善手工、爱读书、好书法。 徐向前平常话不多,生活简朴,不讲究吃穿,一生说山西话,爱吃山西饭,平生没有官气,少言寡语,看似木讷,但却是一个很有情趣的人。长征时,年轻的徐向前骑马挎枪,威风凛凛,和其他人不同的是,他的马背上还有一只猴子。这只猴子在长征中陪他走了很久,也给战士们增添了不少的乐趣。
</p><p> 徐向前喜欢听和唱晋剧、粤剧、河北梆子,与粤剧名家红线女和晋剧须生果子红是朋友。自己还会弹扬琴、拉二胡,对摄影艺术也很在行,不仅自己拍摄照片,而且自己还动手布置暗房,配显影液、定影液,很多早期珍贵的照片,都是他自己拍摄、放大、洗印的。
</p><p> 徐向前手巧,战争年代他曾自己缝补衣服,还会织毛衣,自己动手织了件毛背心,而且一穿就是30年,最后成了徐家压箱底的宝物。他去世后,这件毛背心才捐给了博物馆。</p> <p> 聂荣臻(1899年12月29日-1992年5月14日),字福骈,曾用名聂云臻,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吴滩乡石院子人。久经考验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人之一,1923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联学习。建国后,历任中央军委秘书长兼中国人民解放军代总参谋长,国防委员会副主席,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科委主任、国防科委主任,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名誉主任,中国发明协会名誉会长。</p> <p> 新中国成立之初,聂荣臻任代总参谋长,为抗美援朝事务日夜繁忙,一次竟累昏倒地,被迫休养。1956年10月,当时的总书记邓小平来到聂荣臻家中,征求意见说:“中央设想了三个方案,一是中央已决定调陈毅专搞外交,他分管的科学技术工作由你来抓;二是接替彭真任北京市市长,因为你以前当过北京市市长,现在算是官复原职;三是继续主管军工生产和装备工作。三个方案由你选择。”聂荣臻马上不假思索地回答说;“对科学技术工作我倒很有兴趣。”
</p><p> 经报中央批准,聂荣臻上任后首先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学规划。1959年7月,中央决定用八年的时间制造出原子弹,接着又提出国防工业应以抓尖端为主,“两弹为主,导弹第一”。毛泽东当时戏称,造原子弹是造一个“大炮仗”。在苏联撤走专家,国内又遇经济上的天灾人祸时,原子弹研制工作是“上马”还是“下马”也出现了争执。聂荣臻坚决主张“两弹”也继续搞下去。聂荣臻操劳过度住院,陈毅来看望聂荣臻时说:“我这个外交部长,现在腰杆子还不硬,你们把导弹、原子弹搞出来了,我的腰杆子就硬了。”</p> <p> 叶剑英(1897年04月28日-1986年10月22日),原名叶宜伟,字沧白,广东省梅县人,久经考验的共产主义忠诚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之一,长期担任党、国家和军队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
</p><p> 叶剑英同志是以毛泽东同志和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第一代和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他在无数次关键的时刻挺身而出,拯救了无数的生命,也改变了一个国家的命运,在国际上享有崇高威望和地位,被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 。</p> <p> 薄一波在谈到叶剑英一生中两件最大的贡献时说:“一件是长征途中获悉了张国焘要陈昌浩南下的电报,及时报告毛主席,保证了中央和中央红军按原定方向北上。记得五十年代末或六十年代初,毛主席指定我把北戴河会议上的发言,修改后在中央工作会议上再讲一次,当我讲到旧戏中王佐断臂‘为国家尽忠心,昼夜奔忙’时,几位同志插话,毛主席突然站起来讲:‘剑英我送你一句话,诸葛一生唯谨慎,吕端大事不糊涂。吕端大事不糊涂,剑英足以当之。’”</p> <p> 1967年2月前后,中共中央军委会议和在怀仁堂召开的两次政治局碰头会上,谭震林、陈毅、叶剑英、李富春、李先念、徐向前、聂荣臻等在会议上,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做法强烈不满,提出了三个重大原则问题同林彪、康生、陈伯达、江青、张春桥、谢富治等人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出于对林彪、江青等人胡作非为的愤慨,叶剑英在会上拍了桌子,导致左手小指骨折。这场斗争最后被江青、姚文元向毛泽东隐瞒真相,把老帅们的行为称作“二月逆流”,也称“三老四帅”(陈毅、叶剑英、徐向前、聂荣臻是元帅;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是国务院副总理,称“三老”)“大闹怀仁堂”。
</p><p> 在文革中,“三老四帅”除叶剑英,个个都受到批判斗争,像刘少奇、罗瑞卿等人都被“四人帮”迫害致死致残,结束他们的政治生命。叶剑英尽管会遭到“四人帮”的批判,可是毛泽东总是在关键的时候会说话,不让“四人帮”彻底打倒他,更不准侮辱他的人格,危及他的生命。
</p><p> 文革期间,毛泽东开始让自己信任的叶剑英重新主持军队工作,并协助周恩来代表中国进行重大外交活动。在1971年接待基辛格的预热后,叶剑英陪同周恩来于1972年接待了美国总统尼克松。中国从此改变了外交格局,为日后打开国门做好了准备,毛泽东认为叶剑英这个人靠得住,没有野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