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都城长安人,祖籍河东(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称柳河东、柳柳州,20岁中进士,官至尚书礼部员外郎,因参与政治变革屡遭贬官。唐代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成就杰出、影响深远。代表作《永州八记》,留世作品有《柳河东全集》。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年),“大赦”途中病逝于柳州,终年47岁。《钴鉧潭西小丘记》是他的一篇“写石”山水游记散文,此文不但语言精炼、清新自然,且文中蕴含着深刻的赏石美学思想。</p><p> 一、《钴鉧潭西小丘记》简要赏析</p><p> 柳宗元一生经历坎坷。贞元二十一年(805年)初,唐德宗驾崩,唐顺宗即位,改年号为“永贞”,“永贞革新”由此开始。这是一场以打击宦官势力、革除政治积弊为目的的改革,虽具进步意义,但由于宦官势力强大,持续5个月以失败而告终。柳宗元因得罪掌权者,被例出为刺史,再例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今湖南零陵县,唐代乃是“荒蛮之地”)生活的10年中,柳宗元在哲学、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卓越,《永州八记》是他借写山水游记抒发胸中愤郁的散文,《钴鉧潭西小丘记》为其中的第3篇。这篇散文巧妙地将作者被贬永州的忿愤与小丘的遭遇融汇在一起,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 。因此,它不但是对自然风景的客观描摹,而且蕴藏着作者深厚的思想感情。</p><p> 《钴鉧潭西小丘记》原文第1自然段:得西山后八日,寻山口西北道二百步,又得钴鉧潭。西二十五步,当湍而浚者为鱼梁。梁之上有丘焉,生竹树。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p><p> 本段,概括记述钴鉧潭小丘的基本情况。从文章开头到“当湍而浚者为鱼梁”,交代作者发现小丘的时间及小丘的方位。钴鉧,熨斗。钴鉧潭是潇水支流上的一个深潭,因其形状像圆形熨斗而得名。鱼梁,水坝。接下来,写小丘的景物,其中钴鉧潭的重点是水,“湍而浚”,水深流急;小丘的重心是奇石,采用的是拟人手法。“突怒偃蹇”写出了石的形状神态。因石之奇状“殆不可数”,作者列举了两组代表:“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石头成了栩栩如生的牛马和熊罴,联想奇妙,描写生动。偃蹇,形容石头高耸的样子;嵚然,山势高峻的样子;角列,像兽角那样排列。</p><p> 原文第2自然段:丘之小不能一亩,可以笼而有之。问其主,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问其价,曰:“止四百。”余怜而售之。李深源、元克己时同游,皆大喜,出自意外。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嘉木立,美竹露,奇石显。由其中以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以效兹丘之下。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不匝旬而得异地者二,虽古好事之士,或未能至焉。</p><p> 本段,重点写小丘的遭遇和作者得到小丘的喜悦。“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明写小丘的遭遇:唐氏当作废弃之地,便宜处置。此处,作者暗喻自身遭遇:我被贬官永州,还不和小丘的命运一样、被人遗弃吗?得到小丘后,“即更取器用,铲刈秽草,伐去恶木,烈火而焚之”。从表面上看,是对自然界秽草恶木的憎恶,实际上传达了作者对邪恶势力的深恶痛绝。接下来,写清除的效果,“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小丘恢复了它应有的美貌和风姿。“则清泠之状与目谋”以下四句,用排比句写作者“枕席而卧”,目、耳、神、心视觉听觉等的美好感受。这和本段开头形成鲜明对照:唐氏废而弃之、我则喜而得之,此刻作者的心态也调整到了恬静之状。不能,不足;匝旬,满十天。</p><p> 原文第3自然段:噫!以兹丘之胜,致之沣、镐、鄠、杜,则贵游之士争买者,日增千金而愈不可得。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贾四百,连岁不能售。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p><p> 本段,作者直抒胸臆。他说,同样一个小丘,如果放在京都长安附近的“沣、镐、鄠、杜”等繁华之地,一定被人争相购买,而置于永州这个穷乡僻壤,连农夫渔父都“过而陋之”,因此多年无人问津。“而我与深源、克己独喜得之,是其果有遭乎?”此句表明了小丘遭人鄙视的原因。“果有遭”是说小丘被“我”赏识、喜而得之,有了好的际遇和归属;同时也暗喻自己的命运:那我又有谁来赏识和重用呢?贾,买卖,这里指卖;连岁,许多年。</p><p> 二、《钴鉧潭西小丘记》中渗透的美学思想</p><p> (一)“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p><p> 在中国古代,人们赏石审美的最高标准是“天人合一”,当人的情趣韵致与自然高度融合时,方可达到这种至高的审美境界。例如,前文所说的第一自然段,在描绘“石之奇”时,作者采用了拟人的手法,“突怒偃蹇”寥寥四字、一字千金,写出了石的形态和神韵。他进而举例说:“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顿时,石头变成了雄健的牛马和凶猛的野兽,活灵活现,气韵生动。这里的马牛和熊罴,都有不同的指代,拟人又拟物。至此,作者的情趣与钴鉧潭的碧水、小丘的怪石等自然景物高度融合,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再如,审美活动要在“物理世界”之外建构一个“意象世界”。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就是寓“意”之“象”,也就是“情景交融”。柳宗元说过:“夫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兰亭也,不遭右军,则清湍修竹,芜没于空山矣”( 柳宗元《马退山茅亭记》)。正是王羲之的“审美活动”、有意识去“发现”它,使这些“清湍修竹”从实在物变成意象,为后来文人墨客所喜爱。“钴鉧潭西小丘记”多少年就没有人去发现赏识它,以致成了“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同样是柳宗元的审美活动、慧眼发现它,才有了“嘉木美竹奇石”的美景,否则再好的湍浚流水、修竹怪石也难以重见天日。</p><p> (二)“虚”与“实”的运用</p><p> “虚”与“实”的观点,不仅体现在哲学思想宇宙本体的问题上,更是对美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道家认为,万物之间充满了虚无,就像橐龠(风匣)一样,但这种虚空并不是绝对的空,而是虚中有实,虚实相结合才能使世间万物运化。“虚”“实”相生的技法在中国园林建设、书画上均有不同体现,书法有“计白当黑”之说,绘画更重“留白”技法。那么,文学作品中虚实相生、相得益彰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在文学作品中,实就是实写,就是对人或物象的直接描写;而虚就是虚写,被表现的事物没有直接出场,而是借助其他事物来烘托渲染,或者借助想象、幻想等手段描绘出与现实世界绝然不同的虚拟世界,构成一种特殊的艺术境界来表情达意。例如,第二自然段,写经过对小丘精心打造,他站在小丘中间眺望,“则山之高,云之浮,溪之流,鸟兽之遨游,举熙熙然回巧献技”尽收眼底,这是“实”写,是作者亲眼所见。他枕席而卧,“则清泠之状与目谋,瀯瀯之声与耳谋,悠然而虚者与神谋,渊然而静者与心谋”是“虚”写,是作者的感受。笔者理解,这里的“谋”应是“不谋而合”之意。即使闭你上眼睛、静静躺着,那清泠之状、瀯瀯之声、虚空之感、恬静之幽,与所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感受到的完全吻合。虚实相生、巧然结合,达到了“超以象外,得其中”的艺术效果。</p><p> (三)“气”与“韵”的结合</p><p> 宇宙万物都存在着气韵,山水之灵气、精神之气、画魂之气、笔韵之气,一切气韵都来自于自然之气。那么,什么叫气、韵呢?用画家的说法,“气者,心随笔运,取象不惑”,“韵者,隐迹立形,备仪不俗。”画家在作画时,要用心思考,取出对象之要害,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同时,在创造形象时,要隐去自己的笔迹,不使欣赏者看出画者的技巧。这样,就能把自己融化在对象里,集中描绘对象的特征,达到“取象不惑”、“备仪不俗”。其实,气韵是一个完整的词,就是表现对象的“神”,没有必要再分解。气韵又涉及到形与神的关系,中国古典哲学中称之为“形神相对”,形无神不活,神无形不存。形是基础,以形写神,写形而神来;神依附于形,借形以传达。笔者仍列举第一自然段柳宗元在描绘奇石的一段文字。犹如画家作画一样,作者在写石的形神时说:“其嵚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者,若熊罴之登于山”。这里有几个词用得非常巧妙:“嵚然”写出了怪石之高峻挺拔,就像膘肥体壮的牛马;“上”、“下”二词,比喻如牛马般忠厚老实的人始终处于下风、任人宰割,而如猛兽般的豪强恶霸始终占据上风、为所欲为。这些比喻和措词把石牛、石马、石熊描绘得活灵活现、呼之欲出,形备神全、动感十足,意蕴深刻、爱憎分明。既能生龙活虎,则神气自然活现。</p><p> 三、一点启示:爱石之人不要小觑自己</p><p> 一是爱石之人不要小觑自己。象柳宗元、白居易、苏东坡、米元章等古代爱石赏石之人,多是遭逢艰辛、命途多舛,但一个个又都忠厚正直、豁达开朗,最终成就事业、留芳后世。因此,当今石人定以古人为楷模,做事先做人,爱石先学石(石之优良品格),尤其要有大格局。格局是什么?格局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范围和认知程度,是一个人的视野、胸襟和能力,大格局更要以大视角切入人生。要懂得:1.大格局是一种睿智:大智若愚。一个人占有了足够的信息量,见过足够的世面,就能提高你的见识;有了足够的见识,就能对事物的发展作出正确判断。2.大格局是一种深度:大音希声。能不能抓住事物内部的规律,显示自己文化积淀、学识水平和决断能力尤为重要。凡事从大局出发,舍弃个人小利而成全大局。3.大格局是一种境界:大勇若怯。人在逐渐认识自我的同时,也在思考周边的事物。对自己有理性的思考是成熟的表现;对周边发生的事情能够处变不惊、泰然待之,是格局广度的体现。4.大格局是一种品行:大巧若拙。常言道,外在立身、内在立心,立身更多是对物质条件的追求和满足,立心是真正去思考自己内心,去了解自己的心智。5.大格局是一种姿态:大象无形。“有大爱,无障碍”,一个人做事,如果能做到大公无私、心系民众,那他的格局肯定大。人要有爱心,有了爱心,人的道德就高尚了。6.大格局是一种责任:大辩若讷。人不能只为自己活着,还要为他人、社会活着。干事要有责任心,有担当勇气,有使命感,不为得失计较,不与他人争辩。格局不是与生俱来的东西,需要长期的修养和历练。</p><p> 二是赏石之功不在石内,而在石外。幼稚的“就石说石”没有任何意义。每位石友都要强化阅历和文化积淀,多经历、多学习、多钻研,尤其要多研读古代传统文化、美学知识、书画理论、雕塑理论、地质岩石、园林建设,以及跨学科的古代哲学、古典音乐、古代建筑、古代文学、考古学等多种知识。总之,这两点非常重要,建议石友们都能深挖细掘、不断充实自己。有了大格局、大智慧,何患赏石无出路!</p><p><br></p><p>作者简介:</p><p> 王沛,中央企业供职,经济学硕士,高级经济师,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介入赏石文化近30年,观赏石国家一级鉴评师、高级价格评估师,国内多家赏石杂志编委。出版赏石文化著作2部,发表赏石理论文章200篇,发表赏石小说、诗词、散文、报告文学、剧本等120篇(部)。 </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