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冰鱼主

<p>  第十四周,模范园德育专题活动“经典咏流传——每周一诵读”给同学们带来了杜甫的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八月。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不料到了公元761年八月,大风破屋,大雨又接踵而至。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息,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的诗篇。</p> <p>  第一段中共有五句,句句押韵,“号”、“茅”、“郊”、“梢”、“坳”五个开口呼的平声韵脚传来阵阵风声。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他并没有抽象地抒情达意,而是寓情意于客观描写之中。他对大风破屋的焦灼和怨愤之情,不能不激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p><p> 第二段中共有五句,这是前一节的发展,也是对前一节的补充。为结尾埋下伏线。“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愿望,正是从“四海困穷”的现实基础上产生而来的。当他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的时候,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p> <p>  杜甫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他本身的痛苦,但他不是孤立地、单纯地描写他本身的痛苦,而是通过描写他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痛苦,来表现社会的苦难、时代的苦难。他也不仅仅是因为自身的不幸遭遇而哀叹、而失眠、而大声疾呼,在狂风猛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脑海里翻腾的不仅是“吾庐独破”,而且是“天下寒士”的茅屋俱破。杜甫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和迫切要求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千百年来一直激动读者的心灵,并发生过积极的作用。下面请欣赏三年六班同学们的精彩表现吧!</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书写积累,体会情感</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熟读成诵,牢记于心</span></p> <p>  在众多“逆行英雄”中,医护人员“不问生死”,令人敬佩,而参与建设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者们不怕辛劳,更是让人感动。3月17日是我市支援武汉医疗队700余名队员凯旋的日子。天津公安机关在滨海国际机场和4处隔离点,集结交警、特警、治安和机场分局、东丽分局等属地分局1000名警力,整装列队,以最高规格、最深敬意迎接“最美逆行者”回家。车辆行驶途中,沿途执勤交警和人民群众向医疗人员敬礼,致以崇高的敬意,而医疗人员也纷纷隔着车窗挥手致意。你守护我们,我们同样守护着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