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有 人把西湖比作翡翠碧玉,而我却大言不惭地将宝石山喻为镶嵌在翡翠戒边上那颗灿烁夺目的红宝石。</p><p>宝石山位于里西湖北岸,濒临西湖,毗邻葛岭。山虽不高,不足百米,然多奇峰怪石。因赭色岩石中嵌滿玛瑙状晶体,早晖与落霞映射,闪闪发光,状如宝石而得名。</p><p>山紧靠着湖,湖依偎着山,山的赭石赤诚,湖的碧水柔情,相得益彰。</p> <p> 顺着山体缓坡前往数百步,便先可看到一块山体裸露岩石,状如半身巨佛,卓立山腰。相传西湖本通大海,秦皇巡游至此曾系船在此石上,故称秦王缆船石。因宋代僧人思净刻大石佛于此,所以又称大佛山。在缆船石旁,原建有僧院,岁月沧桑,佛寺湮灭,但半身佛像肩首依稀,耳鼻可辨。明代张舆有诗《秦皇缆船石》描述: 葛仙岭西大石头, 祖龙东来曾系舟。 不闻登仙入蓬島, 徒见作佛如嘉州。 地涌半身云水绕, 山开一面金碧浮。 几回劫灰烧不尽, 空对湖山飞白鸥。</p><p> </p><p><br></p> <p>沿着寺院旧僧房边上山,绿树丛中,隐约可见保俶塔,纤体玉立,挺矗山顶。</p> <p>行止山门,有一石碑坊立于山前,石坊朴素典雅,庄重肃立,石坊刻有民国十五年字样,清晰可见。牌坊对面山体有一块崖壁造像,长延50余米。原摩崖造像有20龛28尊,刻于明代洪武年间,经长期风化雨蚀和文革期间的损毁,大多己残缺不全。好在那位红卫兵小将,当时良心发现,手下留情,现今还有2尊保留完整。</p> <p>顺修竹间拾级而上,登上宝石山顶,未曾想,山顶地势平坦,有足球场大,可容数百人。保俶塔,七宝玲珑,秀丽挺拨,耸立于山顶东首。与南屏山上雷峰塔,一胖一瘦,遙相呼应。正合了当地有少女保俶,老纳雷峰之说。</p> <p>保俶塔建塔确切年月,己无从考证。唯史上记载,吴越王钱謬封宝塔所处山为寿星山,至今己有一千多年历史。建塔始因,众说纷纭,相传不一。而我信其与钱谬去北宋东京进贡,当地百姓为保皇叔平安归来而建塔之说。 保俶塔历经磨难,屡建屡毁,元、明、清均有修建。如今,保俶塔外层早己倾塌,不复存在,只剩下塔心,倒也亭亭玉立,瘦削宜人。</p> <p>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对宝俶塔进行修膳,保持了民国时期1933年重修的八面七级砖砌实心塔原貌。原塔刹构件作为文物保存、供人观赏。(图为被替换的明代塔刹)</p> <p>站在山顶,居高临下,倚栏临风,极目观望:美丽西湖,明境一片,白堤玉帶,风景如画,让人心旷神怡!</p><p><br></p> <p>向西往葛岭走,山路徒峭,奇曲不平。都是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石凿台级路。石级皆由人工在岩石上凿出,形似的台阶,仅可容足。路边遍布奇峰怪石,危若壘卵,千姿百态。有如一场陨石雨,洒落山顶。</p> <p>屯霞石,色赭如霞,独块巨石,介立崖畔,上有宋代弘克宏所题摩崖“屯霞”二字。</p> <p>来凤亭旁有寿星石,状如圆陨石,上大于桌,下小如斗,块然无根,似可推落,令人称奇。因此石位置与寿星星座相对,故被称为寿星石。石上刻有书法家朱关田手迹:''寿星石''三字。</p><p><br></p> <p>来凤亭西去数十步,一块巨石斜覆山坡,挡住去路,形成一个石室,这便是川正洞。洞内可容十数余人,洞贯三出,称为一奇。</p> <p>西出川正洞,探头便见蹬开岭,石级狭窄上沿,两面陡壁峭削,大有一人把关万夫莫开之势。西面岩壁上摩崖题刻“宝石流霞”,为新西湖十景之一。</p> <p>此去葛岭,翻山越岭,或过徒峭,或跳崖桥,路虽数千米,却风光奇特,魅力无限。</p><p>正应了摩崖石刻上的四个字-------“天然图画”。(待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