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图说话•呈现思维】二下《语文园地六》学习剪影——舒兰市开原镇中心小学2018届一班

四月阳光

《语文园地六》有六个板块的内容。 “识字加油站”在认识几个处所名称的同时引导学生认字。 “字词句运用”引导学生准确写字,注意字的间架结构;能猜出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p>我爱阅读:陈珂言、王语晨、陈一宁、姜宇彤、王浩冉</p> “写话”结合本单元的内容,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对大自然的疑问。 “展示台”延续第五单元的“口语交际”的主题,展示了班级图书的管理及借阅情况,引导学生爱惜图书。 “日积月累”安排了古诗《悯农(其一)》,教育学生尊敬劳动者,激发学生热爱今天的幸福生活。 “我爱阅读”通过学习《最大的“书”》这篇短文,培养学生从小关注科学、探索自然的意识。 《悯农》二首是唐代诗人李绅的早期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收录于《全唐诗》中。<br> <p>我爱阅读:郭旭、云子桐、李沅、付芯瑶、冯书会</p> 这组诗深刻地反映了中国封建时代农民的生存状态。 《悯农》一诗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到处硕果累累的景象,突出了农民辛勤劳动获得丰收却两手空空、惨遭饿死的现实问题。 诗一开头,就以“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具体而形象地描绘了丰收,用“种”和“收”赞美了农民的劳动。 第三句再推而广之,展现出四海之内,荒地变良田,这和前两句联起来,便构成了到处硕果累累,遍地“黄金”的生动景象。 “引满”是为了更有力的“发”,这三句诗人用层层递进的笔法,表现出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的创造力,这就使下文的反结变得更为凝重,更为沉痛。 <p>日积月累《悯农》其一诵读(23人参与)</p> “农夫犹饿死”,它不仅使前后的内容连贯起来了,也把问题突出出来了。 勤劳的农民以他们的双手获得了丰收,而他们自己还是两手空空,惨遭饿死。 诗迫使人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这一问题。 诗人把这一切放在幕后,让读者去寻找,去思索。 要把这两方综合起来,那就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劳动替富者生产了惊人作品(奇迹),然而,劳动替劳动者生产了赤贫。 <p>我爱阅读:周士程、马硕、孙祥瑞、马子然、李朔</p> 劳动生产了宫殿,但是替劳动者生产了洞窟。劳动生产了美,但是给劳动者生产了畸形。”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个春种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习见,众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难于像诗人那样去联系社会、阶级而思考一些问题。 诗人却想到了,他从“四海无闲田”的大丰收景象里看到“农夫犹饿死”的残酷现实。 这一点拨就异常惊人醒目,自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盘中餐”,这原是人们天天接触,顿顿必食的,然而并没有谁想到把这粒粒粮食和农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联系在一起。 <p>我爱阅读:孙祥宇、邓新、李航旭、佟泓余、丁冉</p> 诗人敏锐地观察到了,并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诗句。 这就给人们以启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从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粮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p>我爱阅读:张轩宁</p> 其次,诗人在阐明上述的内容时,不是空洞抽象地叙说和议论,而是采用鲜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对比来揭露问题和说明道理,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 像第一首的前三句,从总体意义来说都是采用了鲜明的形象概括了农民在广大田野里春种秋收等繁重劳动的辛苦。这些辛苦并换来了大量的粮食,该说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后一句却凌空一转,来了个“农夫犹饿死”的事实。 <p>这样,前后的情况形成鲜明的对比,引发读者从对比中去思考问题,得出结论,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观点告诉读者要深刻有力得多。</p>

诗人

学生

劳动

饿死

阅读

春种

农民

深刻

劳动者

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