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点心理学

Happy Garden

<p>大家好,这是宋明的分享</p> <p>★系列位置效应在生活和学习上的应用十分广泛且重要。</p><p>老师会将一堂课的重点内容放在首尾,并设计的有趣。</p><p>演唱会的第一首歌和最后一首歌也会是大家耳熟能详的。</p><p>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学习时间中,我们往往也会对中间的内容忘得较快。</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所有安排学习任务时,可以将重要的放在首尾。但需要注意的是,睡觉前的时间除外,因为后面会犯困。</span></p><p>有时也需要考虑学习的循序渐进,如果一开始就是重要但最难的数学题,可能会影响后面的状态,可以尝试先从重要且较易的记单词开始。</p> <p>2★鸡尾酒效应给了我们不同场合下和孩子沟通的思路。</p><p>想象一下:</p><p>孩子专注的玩游戏时,你去和他讨论今天上课的内容;</p><p>孩子在游乐场开心的游玩时,你给他讲一个人生的哲理;</p><p>孩子在爬山领略自然的风景时,你和他说怎么和人教朋友。</p><p>相信孩子的反馈都不会太好。</p><p>在合适的场合和孩子说适合的话,相信会有更好的效果。</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比如:孩子玩游戏的时候,和他交流游戏的收获;游乐场时,和他沟通如何与人分享快乐;爬山时,对他讲述人与自然的关系。</span></p> <p>3★我想起当时初中班主任对我说:“你不准和XX在一起”,我回复:“我的事情不用你管”。结果是我开始厌恶这个老师,从而也讨厌她教的科目,反而是XX对我的吸引力越发强烈了。</p><p>因为人们都有一种自主的需要,都希望自己能够独立自主,而不愿意自己是被人控制的傀儡,一旦有人代替自己做出选择,并将这种选择强加于自己时,就会感到自己的主权受到了威胁,从而产生一种心理抗拒,排斥自己被迫选择的事物,同时更加喜欢自己被迫失去的事物,正是这种心理机制导致了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故事一代代的不断上演。此“效应”不仅表现在恋爱上,也表现于吸烟、酗酒、玩游戏、看电视等行为上。</p> <p>4★特别是对于“敏感我”的孩子,小时候父母老师和同学的一些话语或行为会被孩子记很久,然后慢慢的影响他,从而改变他对外界事物的看法,最终导致他对自己的行为产生怀疑。</p><p>对于这类孩子,请一定多倾听他的想法,了解他对外界环境的解读,然后再帮助他克服不好的影响,形成积极的鼓励。就会像蝴蝶效应一样放大。</p>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5★仰八脚效应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缓解尴尬,减少对自信的打击。不会因为某一次意外而影响整体的发挥,抑或对之后的生活造成不好的影响。</span></p><p>这种心态也可以让我们能在关键场合中的应变能力更强,比如演讲现场关于“水杯”的“自嘲”或即兴发挥,也能很好的缓解掉现场的尴尬氛围,甚至为演讲加分。</p> <p>6★</p><p>有这样一则笑话。有一天,一个老师上课,发现两个学生在睡觉,他们都把书铺在自己的面前,结果老师把其中一个差生叫起来批评说:“你看看人家(指着另一个睡觉的学生,平时成就都很优秀),人家睡觉还在看书呢,你倒好,一看书就睡觉。”</p><p>虽然是个笑话,但相信生活中并不少见。一般成绩的学生和成绩好的学生同时完成了作业,玩了同样时间的游戏。得到的评论却是“你看看某某某,学习完了才玩游戏,会自己管理时间,你一天就知道玩游戏。”</p><p>如果学生被戴上“差生”的“光环”,甚至还接受了它。他会觉得自己各方面糟糕是理所当然的,失去了前进的欲望。</p> <p>7★</p><p>家庭教育中每个家庭成员都像是孩子的一块手表,如果几个表的时间相差较大,孩子将无所适从。</p><p>有一个一年级的学生,第一次见到他时感觉十分聪明伶俐;后来看到他和同学一起玩的时候又十分的霸道,脏话脱口而出;遇到比他大一点的孩子又畏畏缩缩;一进到课堂就变得沉默谨慎。</p><p>孩子表情行为变化之快,让家人十分疑惑。</p><p>后来沟通中得知,爸爸在家十分强势,经常大声吼妈妈和奶奶;奶奶很怕爸爸,所以经常告诉孩子在外面不要出风头,会吃亏;妈妈和爸爸经常冷战,在家沉默寡言。</p><p>孩子的家庭氛围逐渐调节之后,家庭教育的手表逐渐统一。孩子也慢慢变得自信,尊重他人,富有勇气。</p><p> 言之有理,我们作为家长在家的一言一行无时无刻影响着孩子。所以,教育孩子我们家长的思想要统一,步调一致,把孩子向自信,阳光,坚强方面引导。</p><p>💎 是你教我的💎 </p><p>  🏢 有一天,母亲和孩子到一栋大厦去办事,走进大厅时,电梯正在进人,她们加快脚步想赶上这趟电梯。这时从后面走进一位老婆婆🧓 ,年轻的母亲本能地向后一让,请老婆婆先进了电梯,这时电梯已经满员了,母女俩只好静静地站在电梯门口,等着下一趟。</p><p> 办完事出来又乘电梯,这一回,电梯里只有母女俩和一位老爷爷👴 。电梯开到底层,门开了,站在门口的女儿却把身体向后一让,说:“老爷爷,你先请。”老爷爷说:“孩子,你先请,爷爷走得慢。”女儿仍不肯自己先走,坚持让爷爷先走出电梯。</p><p>  👩 母亲幸福地抚着女儿的头,问:“你为什么要请爷爷先走出电梯呢?”女儿说:“是你刚才教我的呀!”🌺 🌺</p> <p><br></p><p>家庭中,我们往往希望孩子努力、奋斗;希望有人来影响他、带动他;希望他和好学生交朋友。</p><p>却容易忽略自己才是那条离孩子最近的“鲶鱼”。</p><p>这条“鲶鱼”不是说单纯的努力工作、努力做家务;而是面对困境时的勇敢面对和积极调整。</p><p>父母的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鲶鱼”。</p><p>[爱心]父母才是那条离孩子最近的“鲶鱼”。</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父母的改变的决心和勇气,是孩子成长最好的“鲶鱼”。</span></p> <p>前几天参加了吴老师三天的线下课程“开启潜意识的奥秘”,感受颇深。</p><p>其中一个体验环节,体验者在催眠状态下问对方:</p><p>“如果我不够好,你还会爱我吗?”</p><p>“我爱我自己,你爱你自己吗?”</p><p>我感受到了体验者对同伴的包容,对自己的接纳。</p><p>或许,对别人的包容就是对自己最大的接纳。</p><p>是的,如果你不够好,我仍会爱你;如果我不够好,你也仍会爱我。</p><p>教授给与了别人卡牌,他也收获到了别人的爱;孩子给了别人帮助,他也会收到别人的赞扬。</p><p><br></p><p>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p><p>正确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什么?</p><p>是父母应该帮助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人生平台,让孩子有很好的人格修养,懂得做人,懂得成功的真正含义。</p><p>只有父母的教育观念发生了转变,我们的孩子才能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才能终生受益。</p> <p>【心师公益分享】第32期:超限效应</p><p>超限效应告诉我们,孩子一旦受到批评,总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恢复心理平衡,受到重复批评时,他心里会嘀咕:“怎么老这样对我?”孩子挨批评的心情就无法复归平静,反抗心理就高亢起来。</p><p>可见,家长对孩子的批评不能超过限度,尽量“犯一次错,只批评一次”。如果非要再次批评,那也不应简单地重复,要换个角度,换种说法。这样,孩子才不会觉得同样的错误被“揪住不放”,厌烦心理、逆反心理也会随之减低。</p> <p><br></p><p>三明治法使得父母在处理“惩罚”这件棘手的事情时减少了因孩子被激怒而引起的冲突。</p><p>它的优点就在于,批评者在批评的同时提到了受批评者的长处,这实际上是在替受批评者辩护。孩子的能力、为人、学习是否努力等方面有很多可以肯定的地方。</p><p>父母如果视而不见,孩子可能会觉得不公平,认为自己多方面的成绩或长期的努力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只因为一次失误就被抓住,并且他很有可能会感觉自己的父母是故意挑他的刺。</p><p>而父母在批评的时候首先赞扬孩子,就是在避免误会,表明自己对他的承认,使他知道批评是对具体的事而不是对他这个人的,他自然也就放弃了用辩解来维护自尊心的做法。</p><p>比如下面的场景:</p><p>孩子打碎了一只碗,妈妈赶紧跑过来说:“孩子,让妈妈看看手有没有受伤啊?哦,没受伤还好。你一直做事情很仔细的,怎么会不小心打碎了碗呢?打碎碗会很容易让你和别人受伤的,而且还浪费钱财。妈妈希望你以后拿碗的时候一定要小心一点儿,好吗?”</p> <p><br></p><p>聚光灯效应说明,这世界上人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你的一举一动不过是别人眼中一瞬间的记忆,别太“自作多情”了。</p><p>你感觉自己在他们眼中是失败的、消极的,其实不然,勇敢抛掉这些不正确的“假设”,因为这些想法本来就是不切实际的。</p><p>别人或许当时会注意到,可是事后马上就忘了。没有人会像你自己那样关注自己的。</p><p>它的表现是,我们会普遍高估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换句话说,我们很在意自己给别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们倾向于认为别人对我们的关注程度比实际更高,这往往也束缚了我们的表现。</p> <p><br></p><p>乐观偏差经常会出现在孩子对于学习的态度上。</p><p>如:这个知识点我不会,考试很可能也不会考;今天偷偷玩了手机,家长也不会知道;这节课没有认真听,后面也能补上。</p><p>如:虽然今天失败了,但我相信这会让我之后遇到这种事情时比别人更有心得;虽然今天我因为生病落下了一天的功课,但我相信后面都能补上。</p><p>所以,认识乐观偏差的消极作用,可以降低或消除乐观偏差对个体产生的不利影响;同时,利用乐观偏差的积极影响,让人们对自己及世界拥有更多积极乐观的看法,有更多的主观幸福感。</p> <p><br></p><p>打破思维定势,其实就是换个角度看问题,跳出当前的这个角度,我们可以在平时做一些这样的练习,比如,一枚回形针有多少种用途?一支牙签有多少种用途?这样的小游戏,可以培养孩子发散思维的能力,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孩子创新的能力。</p> <p><br></p><p>沉锚效应在教育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案例教学就是利用了沉锚效应。案例成了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类似问题的“锚”。比如说,如果孩子遇到了难题又解决不了,需要给个“锚”,也就是与这道难题相关或相类似的,但又稍稍容易一些的题,这样孩子就能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p> <p><br></p><p>父母也可以运用连锁塑造,举个例子,一些父母可能正在为孩子贪玩,不能安静坐下来写作业而感到苦恼,不妨采用类似的方法。开始时,只让孩子学习10分钟,完成后,允许他做15分钟他喜欢的事情,作为奖励。经过一段时间,他已经能够坚持10分钟学习之后,就要求他连续学习15分钟,如能达到,就让他自由活动10分钟或者给予其他奖励。这样逐步要求,使他不断增加认真学习的时间,逐步使他能够坚持较长时间认真学习。</p> <p><br></p><p>其实避免花盆效应,就是要放手,孩子的成长有自己的规律,在什么样的时间做什么样事情,家长放手,让孩子去自我成长,在合适的时间,学习和练习合适的技能,如果这些事情都家长帮忙做了,那孩子怎么能成长呢?家长做的越多,孩子会的越少,这是月波老师说过的一句话,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家长要放手给孩子成长的空间和机会。</p><p><br></p><p>普雷马克原理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举个例子,你对孩子说,如果你能保证在晚上把数学作业做完的话,那么,你现在可以看动画片。如果孩子的数学很差,而妈妈又允许他看动画片的话,那么,他就没有动力,也没有时间去完成作业了。一边是艰难的数学,一边是诱人的动画片,缺乏自制力的孩子,会一直把动画片看完。在看动画片的同时,他也会心生内疚、产生不安,毕竟他已经答应了要做数学作业的。答应做某事和内疚并不能帮助孩子完成不喜欢做的事情。完成工作后,再给予其一定的奖励才能成为孩子完成工作的动力。如果颠倒了顺序,那要求孩子去完成某件不喜欢的事情是比较困难的。</p> <p><br></p><p>如何避免月曜效应呢?</p><p>在双休日(包括其他假日),家长要精心安排孩子的生活,既不能施加太大的压力,又不能放任自流。如果学习负担过重,孩子疲于奔命,身心无法得到充分休息;完全不管,孩子过分放松,便很难适应星期一的紧张学习生活。另外,家长最好在星期一上学前对孩子进行必要的提醒,引导他们调整生物钟,从而更好地投入紧张的学习生活。</p> <p><br></p><p>怎样才能避免瓦伦达效应呢?</p><p>瓦伦达成功地走钢索是与他专心致志是相关的。专心致志注意力就能高度集中,瓦伦达在走钢丝的时候把全部注意力都放在走钢丝这件事本身,才能一次又一次成功,最后一次的失败是因为患得患失,担心这件事会失败,我们在生活中也是一样的,如果在从事某项活动时脑子里一直想着成功的喜悦与表扬,或失败后的痛苦与冷眼,那么,这一活动就很难顺利完成。考试时越想考好越考不好,越怕考不出来越考不出来,出现这样的情况,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尤其是中高考的学生,要想避免瓦伦达效应,调节心态尤其重要。</p> <p><br></p><p>我们在评价孩子的时候难免将他的缺点和优点都要诉说一番,并常常采用“先褒后贬”的方法。其实,这是一种很不理想的评价方法。在评价孩子的时候,我们不妨运用“阿伦森效应”,比如先说孩子一些无伤尊严的小毛病,然后再恰如其分地给予赞扬</p> <p><br></p><p>孩子小时候父母就是最权威的存在,孩子崇拜父母,信任父母。如果父母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正确的方式关心孩子,说到做到,那父母的威信也会增加。相反,威信则会越来越低,直到失控。</p><p>另外,家长也可以通过权威效应让一些人或事去影响孩子,帮助他更好的发展。比如他的偶像,比如某个团体,比如某个拥有同样兴趣爱好的同学。</p> <p><br></p><p>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对一个难题束手无策,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思维就进入了“酝酿阶段”。直到有一天,当我们抛开面前的问题去做其他的事情时,百思不得其解的答案却突然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忍不住发出类似阿基米德的惊叹,这时,“酝酿效应”就绽开了“思维之花”,结出了“答案之果”。古代诗词说“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这一心理的写照。心理学家认为,酝酿过程中,存在潜在的意识层面推理,储存在记忆里的相关信息在潜意识里组合,人们之所以在休息的时候突然找到答案,是因为个体消除了前期的心理紧张,忘记了个体前面不正确的、导致僵局的思路,具有了创造性的思维状态。因此,如果你面临一个难题,不妨先把它放在一边,去和朋友散步、喝茶,或许答案真的会“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p> <p>🌹 教育孩子不是非得努力地改变孩子的缺点,也可以从缺点出发,帮助孩子发现和培育他的优点,并弘扬优点,就叫教在优点,育在缺点!</p><p>🌹 当孩子有优点的时候,我们要去肯定和鼓励他,让他获得坚持突破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当孩子有缺点时,我们要从缺点中找到自尊,将自尊发展成自信,才能给到孩子有效的陪伴。</p><p>🌹 没有缺点,只有自尊,缺点是用自尊来做芯的,自尊就藏在缺点里,千万不能因为改正缺点而伤害自尊,让孩子走向自卑!</p><p>🌹 一个自卑的孩子,哪怕改正了这个缺点,也是暂时的,因为自尊都不在了,内心那盏灯没有被点亮,就不会绽放和舒展!</p><p>在缺点里找优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