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写于2013癸巳年</p> <p><br></p><p><br></p><p><b> 父母亲金婚留念</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3年是父亲、母亲金婚五十年,已逾不惑之年的我正经历着他们曾经历的,越发能体会父母亲这辈子的不容易。现在,几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生活稳定了,老两口也终于可以无负担地过上自己的清闲日子。可是他们都上了年纪,身体也不如前,但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让他们活得喜乐而知足。有爸有妈的日子,每一天都是幸福的,总可以以孩子的身份自居,总可以感受来自父母无私的温暖和关爱,感恩的情怀也随着年龄的增长与日俱增。物资和资金上的支持自不必说,年龄越长,越知道精神上的给予可能更能提高父母的幸福感,于是产生了给老人写点东西的想法。早在十年前父母从农村老家搬到县城时,看到他们生活状态的改变,心里高兴,就有过这样的念头,开了个头,后来因事搁下了。但片片的回忆和情素却总萦绕心头。又过了这许多年,经历了许多事,如今的感怀要比那时更清晰,更强烈。于是静下心来,在记忆的旷野里搜寻,采撷那一朵朵美丽的花絮,用爱和文字编织起来,作为父母亲的金婚礼物呈上,聊表做女儿的心意。</span></p> <p><b> </b></p><p><br></p><p><b></b></p><p><b> 我的父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3年3月,身体一向硬朗的父亲因心脏不好住进了医院,打了十几天吊针,症状缓解了许多。为保险起见,孩子几个商量着要带父亲去沈阳大医院彻底检查一下。父亲不太想去,说自己身体一向很好,打打针也就没事了。但我们还是认为检查一下的好。虽然之前有过一些心理准备,但结果还是超出我们的预想,爸的心脏有三处血管栓塞度超过了80%,医生说下次如果再发病就有危险了。按照医生的建议,爸最终做了支架手术。看着术后的父亲,我知道老爸不再年轻了,做儿女的应该更多地尽孝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2013年父亲76岁。虽已年逾花甲,满头银发,但却一脸的和蔼慈祥,即便是做了支架手术,看起来也是精神矍铄的。我曾听同事夸赞父亲有派,其实我心里也这么觉得。虽然爸来县城生活刚十个年头,但他在教育行业摸爬滚打了近四十年,磨练了他的气质。爸一生虽没做过什么大学问,却有着一种宁静淡泊的学者气度和风范。</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爸生长在农村,家里兄弟姐妹八个,他排行老大。年轻时的父亲很出众,我见过照片——标准的分头,立领中山装,衣袋口别着钢笔,面庞俊秀清朗,和电影《我的父亲母亲》里的男主角不相上下。爸十三岁才上学,十八岁到县城读初中,那时乡里没有初中。二十一岁时因为成绩优秀被保送到五龙背师范。他常常给我们讲他背着行李途步行走一整天到百公里外的县城念书的情景,让我们唏嘘不已。后来,因为爷爷中年早逝,当时正赶上“低标准”,家里连吃饭都成了问题。那年父亲正读师范三年级。看到家里状况,父亲主动退学回家想和奶奶一起把这个大家撑起来。因为爸差一年就师范毕业了,在他退学后不到两个月,就被当地的学校接纳为民办教师,一年后转了正,从此开始了他教书育人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当了教师的父亲经常在宽甸各学校间调转,后来认识了妈。妈比爸小六岁,曾是爸的学生。我们常拿“师生恋”跟老爸老妈开玩笑。但想来那个年代男女之间是很保守的,师生恋不大可能了。爸那时候是当地小有名气人也帅气的教师,妈上了九年的学,长相也不错,又心灵手巧的,两人经人介绍一见倾心定下终身倒是靠谱的说法。</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随着爸工作的调转,我们兄弟姊妹四个先后在不同的地方出生,生妹妹那年爸37岁。37岁已经有了4个孩子,妈又没有工作,爸的生活负担可想而知。其实就妈的文化水平来讲当时当个民办教师绰绰有余,但是为了照顾我们几个孩子,她一直没有出去工作。听妈说,在我们一点点长大最需要钱的那十几年里,爸的工资一直是40几块钱没有变过。我特别就此事问过爸,爸的记忆力相当好,没打艮儿地说是持续了23年。记忆中家里一直不宽裕,但却从来不缺少快乐和希望。爸非常热爱他的岗位,工作起来特别投入。他写得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语言表达能力也强,爱好文体活动,学校里打个篮球、编排个文艺节目什么的都少不了他。每次学校开运动会,他都当解说员。我听很多人说过,运动会上要是少了爸的解说就索然无味了。靠着孜孜的努力和出众的能力,爸一点点地被提职,开始时当教导主任主管教学,那是我在老家读书的时候;后来当上了老家中学的校长,那是在我考上高中以后。我在校的时候常听老师们夸赞父亲的为人和能力,学生也都非常敬重他,我一直为有这样的父亲而自豪。就是现在与同乡们聚会,还时常听他们老校长长、老校长短的问这问那,还特别嘱咐我爸生日的时候一定要告诉他们。</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爸的言传身教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上小学的时候,爸让我和妹背诵《唐诗三百首》,声情并茂地给我们朗诵《望庐山瀑布》。爸关注我的成长进步,记得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家乡的樱桃》,得到了爸的褒奖。那时候在家里,经常有老师拿着他们写的职称论文上门向爸求教,所以能得到爸的夸奖自然是一件开心的事。爸也常给优秀的学生、教师写评先材料什么的。有一次爸对我说:“你好好表现,以后爸也给你写材料。”他经常在亲戚邻居面前夸我自觉性强,学习时注意力集中,想必这些都对我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引导,也让我在内心种下了理想的种子,想努力成为爸的骄傲。初三报考时,妈主张我考小中专,当时小中专很火的,毕业就有工作,开销相对也少,妈是从家庭负担的角度想的。但爸力主我上高中,没有爸的支持可能现在的我又是另一种景况了。</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很喜欢爸写的东西,那时候倒没有太多的在意他写了什么,而是愿意看他写的一整页一整页的信纸,给人的感觉是隽永清新,干净耐看,能看出写字人的涵养。小时候我家的对联都是爸亲手写的。看爸写春联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放上炕桌,摆好笔墨,我们能做的是帮爸把红纸折叠成想要的大小,用缝衣线勒开,然后充当镇尺,看着字一个个地从爸的笔端生出,很是有趣。至今我仍能背诵爸写的一幅春联:“春风春雨春水流,春草春木放春牛,春花开在春园内,春鸟落在春树头”。当时姊妹几个津津乐道里面写了多少个“春”字。爸曾经给我和妹一人买过一本《现代汉语小词典》,32开本绿色硬皮的,很不错,爸在字典的侧面用隶书工工整整地写下我的名字。原以为我名字的用字是自己选的,看看爸写在字典上的,就是现在的。这本字典伴着我走过初中、高中、大学,至今仍摆放在我的办公桌里。</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有一件事是必须提及的,那就是爸的责任和担当。说来话长。妈兄弟姐妹五个,老舅在没有我的时候就病逝了,姥爷大概在我刚记事的时候就不在了,只留给我模糊的印象。妈的大哥也就是我大舅,因儿时生病被乡村土医生医坏了,成了聋哑人,一生未成家,一直跟姥姥一起生活。姥的另外两个孩子,大姨在外地,二舅和姥脾气不合,所以姥年纪大了之后就和大舅住在我家。姥去逝后爸妈又把大舅侍侯走了。聋哑人脾气都古怪,说来也怪,就爸能拢得住他。想想爸能把岳母,特别是有残疾的大舅哥接到家里养,还真不是一般男人能做到的。姥不在了以后,奶的赡养问题又被提到了议事日程。爸兄弟姐妹一起商量着,说去谁家都行,让奶奶自己选,奶选中了我家。我想奶愿意到我家来,一是因为爸有责任心,性情好;二是因为妈心地特别善良,懂包容,决不会亏待她的。事实上妈做得也确实很好。不仅如此,我的几个叔叔还有叔家的几个兄弟姐妹也都是在我家吃住上完中学的。老家的乡镇只有一所中学,上中学就意味着要离家住校。因为爸一直在中学工作,从我四叔上中学开始,我家就成了临时的宿舍和饭点,四叔、五叔、老叔,叔叔辈的有三个。小字辈的有二叔家的两个儿子、四叔的儿子、五叔的三个女儿。前前后后算起来共有九个人历时二十多年,想想都觉得不容易。也正因为爸和妈的付出,让他们在家族中享有很高的声望,也给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记忆中爸从未打骂过我,是典型的慈父。在他的呵护下,我一天天地长大,羽翼渐渐丰满。读完了高中,又顺利考上了大学,实现了我和爸共同的愿望。至今还清楚地记得父亲送我上大学时的情景。因为邮寄延误,我接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已经到了报到的日期了,对没怎么出过门的我,爸不放心,要送我。一路上的情况我都记不得了,报到的时候大一的新生已经在操场上军训了。帮我办好了各种手续,爸把我送到了宿舍,把床铺安顿好。待一切就续,爸要走了。宿舍是在二楼,爸没让我下楼,我是透着宿舍的窗子目送他的。那年爸53岁。看着他远去的背影,我的泪水夺眶而出。不是因为离家的难舍,而是感怀爸这一路送我的辛苦,感恩他二十年来对我的培养,心想一定要好好努力报达他。</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之后与爸妈相聚的时间少了,只在寒暑假。毕业后工作了有了自己的家,回家的时间也不多。直至2003年爸妈把家搬到了县城,一家人又可以常见面了。退了休的老人家可能更关注孩子的成长进步,爸也是如此。我参加的每一项活动,爸都关注,我的每一点成长,爸都开心。我常常自揣,就能力的全面性,孩子中没一个能及爸的。所以我经常感叹爸生不逢时,想着如果爸出生在我们的时代,如果爸有一个好的家庭出身和环境,那爸的人生将是另一种精彩。但转念又想,如果那样,我可能就不会有这样值得爱戴的慈父了,或者这世上根本就没有我了。这样想着,便感谢上天的造化,感怀父爱的无边。</span></p> <p><b> </b></p><p><b></b></p><p><b> 父亲老照片</b></p> <p><b> 父亲金婚照</b></p> <p><b> 父亲近照</b></p> <p><b> </b></p><p><br></p><p><b></b></p><p><b> 我的母亲</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我经历了结婚、生子的过程,体验了生活中锅碗瓢盆、柴米油盐的琐碎,才知道作为女人在家庭中的不易和重要,也越发能理解我的母亲。母亲是一位地道的家庭主妇,这里我用了“家庭主妇”,而不是“家庭妇女”。我认为“家庭妇女”的传统说法对女人有轻视之嫌。而“家庭主妇”就人性化得多,也算得上是一种职业。说到这里、索性再扯远一点。英国《每日邮报》援引一家网站的调查结果报道,一名家庭主妇每年应为自己的家务劳动获得近3万英磅(约合5.8万美元)的报酬。而我的母亲为家庭付出的,除了劳动,更多的是情感。这样说来,把家庭当成事业来经营的我的母亲,把一生全部奉献给了家庭的我的母亲,值得我们用心来敬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事实上,母亲也确实是一位称职的贤妻良母。回头想想,母亲也就这两年才过上自己的舒坦日子。爸生病住院以后,我常常有意无意地打量母亲。她气色不错,精神也愉快,我很欣慰。心想劳碌了大半辈子的老妈终于可以歇歇了。和爸结婚的五十年间,妈就操劳了五十年。开始是养育照顾我们四个孩子,然后是服侍姥姥、大舅和奶奶,这期间还侍候三个小叔子和六个小字辈的读完中学,还有后来要照顾姐和哥的孩子。一个女人用肩膀扛起这么多的担子,需要多大的精神力量,又需要有多少的隐忍之心啊!而妈做这些并不是出于无奈,而是发自内心的,她从来不计较更多。有一次无意间听妹夫对妹说:“你什么时候能像你妈那么善良啊。”这是句玩笑话。妹其实很懂事的,在她的大家庭里各方面关系都处理得很好,只是偶尔做事的动机可能会从自家的角度想,因此才有妹夫的那句话。由此可见妈的善良是真正的善良。奶奶能选我家养老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奶是一个特别刚强的老太太,爷爷四十几岁过世后,她独自一人把八个孩子拉扯大。奶同时又是一个挺挑剔的老太太,做事有自己的主见,一般人看不上。她是经过对妈多年的观察和考验才肯住进我家的。奶在我家的时候我已经上大学了。放假回家,亲眼目睹妈对奶的照顾: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是给奶冲一碗鸡蛋水;奶年龄大了以后小便有些失禁,妈又给奶洗洗涮涮的。刚强的奶奶总是不好意思让妈洗,但妈从不嫌弃。凭着她真心的付出,妈赢得了所有亲戚朋友的尊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因为爸工作调转的频,我家搬过好多次家,结识的邻居也多。记忆中,妈跟所有的邻居处得都挺好的,互通有无,串忽得可热乎了。这里面除了有妈为人真诚大方的原因以外,当然也因为妈知情达理。听爸说,曾经有一位于姓的同事,他爱人跟所有的家属都处不来,受排挤,只有妈站在公正的立场上替她说话。后来爸要调走了,那位同事非得让爸跟领导说说,要和爸一起走。说爸妈这一走,他在那个地方就真呆不下去了。后来爸帮忙请示领导,还真成了。为人处事是人在一个环境中生存的根本,这方面妈对我们的影响不小。</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妈的个性中有温柔的一面,也有刚强的一面。大学毕业时有同学在留言中说我柔中带刚,大概就是打妈那遗传来的。妈念了九年的书,又是家里的老小儿,可妈一点也不娇气,干什么都不输给别人。妈是20岁嫁给爸的,奶看妈又瘦又小的,以为妈干活不行。但妈哪样也不落后,干什么像什么,令奶刮目相看。有了姐之后,因为工作调动,妈和爸从奶家搬了出来,带出的家当是一对木箱子和一个小圆桌。爸和妈是一针一线、一个镐头、一把斧子地一点点把家置办起来。妈的辛苦更是可想而知,小时候我们穿的衣服、鞋子,全是妈手工做出来的。记得我小学二三年级的时候还穿妈做的鞋子上学,当时还感觉有点难为情。虽然家里不宽裕,但妈让我们每个孩子都穿得齐整。我常常感怀妈这一代女人:嫁人早,生了一大堆孩子,又赶上物质生活匮乏的年代,什么都要靠自己的一双手,一分钱得掰成两半儿花,每天脚打后脑勺地总有干不完的活,生活压力是相当的大。记得小时候妈有时候发脾气,现在想想,常年在生活重压下生活的女人,心里能不烦吗。但妈是很讲道理的,从不无端发火,也就是在我们不听话的时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妈的勤劳让我们的日子过得虽然清贫但不乏色彩。她做吃的也有一套,我的好多手艺就是小时候跟妈学的。记得我家盖房子的时候,我正上小学五年级。盖房子要求工,管吃喝,妈就每天三顿饭地侍候着。我从小也挺勤快的,学校离家近,就在我家屋后不到百米的地方。放学回家,看见妈做什么就帮着做,我就是在那时候跟妈学会烙饼的。现在每次烙饼还都会想起当时的情景。小时侯觉着过年可有意思了,进了腊月门,特别是过了小年,妈就开始摊煎饼,蒸豆包,烙粘火勺,撒年糕,炸肉丸......年味特浓。现在知道了,这些“年味”都是妈一双勤劳的巧手营造的。一个家的日子过得有没有味道,关键是看这个家里的主妇了。现在物质生活是丰富了,想吃什么都买得到,但吃起来总觉得不香,除了生活条件好了之外,其实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缺少了一种氛围。不信试试看,自己在家里忙忙活活用心烹饪出来的食物,就是觉的好吃。我常常怀念小时候妈揭开锅盖时那满屋子的馒头香,还有吃在嘴里被香气浸润的幸福感。即使是现在,妈还是保持着自己蒸馒头的习惯,隔个三两星期的就会打来电话让我们回去拿,馒头啊、花卷啊、蒸饺啊、糖夹啊.......就是比买来的好,能吃出妈妈的味道。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幸福地想,有妈的日子真好!</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妈又是一个聪惠的女人,靠着自学,她学会了缝纫裁剪。小时候我家的缝纫工具一应俱全,缝纫机、案板、电熨斗、各种规格的尺子样样齐备。为了贴补家用,妈曾在家里开过裁缝铺,来做衣服的还真不少,对妈的手艺也是蛮认可的。别看现在会做衣服不算什么,在当时那可算得上是一大本事。有会做衣服的妈妈,孩子穿得也自然体面。有两件衣服我印象深刻,一件是妈给我和妹做的带帽子的半大棉袄,帽子上镶着毛毛,那时候叫“棉猴”,很时髦的;一件也是给我和妹做的,用白的确良做的半截袖上衣,胸前还用粉色布料做了飘带,镶的牙子,都是妈设计的,我和妹穿在身上听人夸赞心里美滋滋的。可能是受妈影响也是遗传妈,我从小也愿意摆弄这些东西,没事的时候还帮妈的忙,给做好的衣服锁扣眼,熨烫什么的。妈也愿意教,放手让我干。记得有一次我把一条化纤质地的裤子熨坏了,妈一点也没埋怨我,买来布料又重新做了一条。</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经常会想起妈边做缝纫活边唱歌的情景,很温馨。妈很会唱歌,我们兄弟姊妹四个中,有三个唱歌还行,应该都是打妈那遗传来的。当然爸唱歌也不差,但不如妈。妈基本上是曲不离口,边干活边哼哼,什么《敖包相会》了,《红灯记》选段了,《绣金匾》了……会的歌可多了。小时候耳闻目染,也跟着哼,许多老歌就是那时候学会的。</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现在的女人都知道保养自己,妈那一代人可没这个条件。常年生活在农村,爸又有工作在身,所以妈得干很多活。现在年轻的母亲生完孩子像星星月亮一样被长辈侍候着,而妈那辈女人连个完整的月子都坐不了,好几个孩子等着吃喝,不干不行啊。平日里也是如此,为了一家人的生活,妈风里来雨里去的,也是顾不上自己。自打生了妹妹之后,妈的身体就出了问题,现在知道是寒湿气太重导致气滞血淤,代谢失调,每天都觉得不舒服,没病的人是体会不到那种痛苦的。妈就是拖着有病的身子照顾着一家老小,想必内心十分苦闷。但那时候我小,不懂得体谅妈,只记得妈经常和邻居朋友们说起。后来大姨从外地回来,让妈结缘了基督教,妈从此找到了精神寄托,成了虔诚的基督徒。妈现在已经是拥有三十年教龄的老信徒了。有了信仰的妈妈更加善良、与世无争,也变得更加坚强、宽宏。妈可不是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信信教打发打发时间了事,她是真的用心在学习并遵照教义努力在做。现在《圣经》的每个章节她都烂熟于心,就连爸也不得不佩服。近几年,妈的空闲时间多了,受教会之托,还经常去乡下的教会点给信徒讲课,一周两三次,很受欢迎的。妈还把自己学习和讲课心得整理成册,提供给需要的人,也是很受欢迎的。有时怕妈累着,劝她别下乡了。可看着她那劲头,觉着这样也挺好,因为在她的世界里,她是富足而喜乐的,这比什么都强。</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我时常遗憾妈当年没去当老师,如果真的当了老师,妈肯定也非常优秀,也一定会有比现在更精彩的人生。但妈没有抱怨过,她用她的一生支撑起了我们的家,用她的辛苦和奉献支撑起了爸的事业。现在老两口一起走过五十载了,他们风雨同舟,甘苦与共,早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个不可分开的整体。这就是孩子们心中“家”的概念,这就孩子们永远的“家”!</span></p> <p><b> </b></p><p><br></p><p><b> 母亲老照片</b></p> <p><b> 母亲金婚照</b></p> <p><b> 母亲近照</b></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在我的脑海中,曾无数次闪现过这样的画面:在灿烂的夕阳下,在宽敞的林荫路上,两位精神矍铄的白发老人,手牵着手,拉着家长,微笑着款款而来……这份恬静的从容,是我对老年时光的向往,也是我的父母亲正在安享的。有爸有妈的日子真好。常回家看看,是做儿女的本分,也是福份。要知道,不是儿女在陪伴父母,而是父母亲在陪伴我们。趁父母健在,多行孝敬之事,切莫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衷心地为我的父母亲祈福,希望他们健健康康地活过百岁,共同沐浴夕阳的温暖,这是我们作儿女的最大的福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亲爱的老爸、老妈,感谢你们生我养我,给了我温暖幸福的家!永远爱你们!</span></p> <p><b> </b></p><p><br></p><p><br></p><p><b> 父母亲订婚照</b></p> <p><b> 父母亲结婚照</b></p> <p><b> </b></p><p><b> 父母亲金婚照</b></p> <p><b> </b></p><p><b> 父母亲近年合影</b></p> <p><b> </b></p><p><b> 我和父母亲于1991年</b></p> <p><b> </b></p> <p><b> </b></p><p><b> 2017年</b></p> <p><b> </b></p><p><b> 姐、哥、我、妹和父母亲</b></p><p><b> 1974年合影</b></p> <p><b> </b></p><p><b> 1985年合影</b></p> <p><b> </b></p><p><b> 2017年合影</b></p> <p><b> 2018年</b></p> <p><b> </b></p><p><b> 2019年3月</b></p> <p><b> 2019年10月1日父亲生日留念</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