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张渚(之三)

桃溪人

<p>  编撰、制作:沈元元(桃溪人)</p> <p> </p><p> 张渚是竹的海洋、茶的绿洲、重峦叠嶂中隐藏着无数的神奇故事。</p><p>&nbsp;</p><p>1、茗岭名称的由来及有关故事传说</p><p><br></p><p> 茗岭位于张渚最南端,与浙江长兴市的白岘接壤。山峰最高处“黄塔顶”海拔611.5米,是宜兴市,也是苏南地区最高峰。</p><p>关于“茗岭”名称的来历,有两说。</p><p>一说与东汉刘秀有关。</p><p>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建立新朝。汉室宗亲刘秀兄弟在南阳聚弟子七八千群起反抗。途遇王莽大军,刘秀战败,从南京、句容、溧阳逃到张渚,战马累死,宝剑失落,衣衫褴褛,蓬头垢面,成了孤家寡人。逃至南门村桑麻巷的一座石板桥时,王莽的兵马从村北追来。刘秀急忙躲到石板桥下,待追兵过后便再向东南方的群山中逃去进入山中,刘秀饥寒交迫,口渴难耐,环顾四周树林茂密、却溪流干涸,顿感绝望,便仰天长叹:“如有水救我于此地为命岭,若无则为尽岭”于是抬腿用脚着力往坡上一蹬,便见泉水涌出,清澈甘甜,刘秀欣喜万分。后来,刘秀经浙西逃出虎口,招兵买马,重振旗鼓,推翻了王莽,建立了东汉王朝。到如今,刘秀蹬的“大脚印”里清澈的泉水还在流淌。</p><p>二说与茶有关。茗岭盛产茶叶因而被后人改称为“茗岭”至今。</p><p>唐代茗岭山区来了一位“野人”,他因逃避代宗皇帝要任他为太傅教皇子读书,就隐居乡间,而他最大的爱好是研究茶叶。他叫陆羽(约733——804),字鸿渐,复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市)人,是中国茶学的创立者。世人尊称他为“茶圣”、“茶祖”、“茶仙”、“茶神”,所著《茶经》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陆羽在《茶经》卷下“之事”中曾引用《桐君录》中“西阳、武昌、晋陵皆出好茗。”的记述,晋陵是常州的别称,而自古以来常州辖区内多产茶的仅有阳羡,所谓“出好茗”的地方即是指当时的茗岭。</p><p>陆羽在《茶经》中除全面叙述茶区分布、茶叶的生长、种植、采摘、加工、品鉴外,有许多名茶首先为他所发现。如浙江长城(今长兴市)的顾渚紫笋茶,经陆羽评为上品,后列为朝廷贡茶。义兴郡(宜兴)的阳羡茶,则由陆羽直接推举入贡。据《唐义兴县重修茶舍记》碑刻记载:“义兴贡茶,非旧也,前此故御史大夫李栖筠守常州时,有山僧献佳茗,会客尝之,野人陆羽以为芬香甘辣冠于他境,可荐于上,栖筠从之,始进万两,此其滥觞也,阙后因之,征献浸广,遂为任土之贡。”这段文字提到与宜兴相关的两位历史人物李栖筠和陆羽。</p><p>李栖筠(719——776),字贞一,赵郡(今河北省赵县)人,天宝进士,在肃宗时曾任殿中侍御史、吏部员外郎等职。约在代宗永泰元年出守常州。那么李栖筠怎么会跑到茗岭来的呢?在《李栖筠传》中有这样的记载:“元载忌之,出为常州刺史。岁仍旱,编人死徙蹱路,栖筠为浚渠,厮江流灌田,遂大稔。宿贼张度保阳羡西山,累年吏讨不克,至是发卒捕斩,支党皆尽,里无吠狗。”</p><p>原来在宜兴西南山区(即张渚一带)也出现过一次规模较大的农民起义,领头的叫张度,史称“因荒馑,聚徒于阳羡西山”,历时多年,朝廷就派常州刺史李栖筠率兵前来张渚山区清剿。陆羽和李栖筠是故友,李栖筠当然知道陆羽“逃避”的原因。陆羽隐居在茗岭山中,闻知故友来到他的“地盘”剿匪,联络一下感情也是人之常情。李栖筠品尝了陆羽精心制作的“阳羡茶”,肯定不会放过代陆羽拍拍代宗皇帝马屁的机会。也正是在李栖筠、陆羽二人有意无意的推动下,于是中国最早的“贡茶”就在茗岭山中诞生了。</p><p>几十年后,仅次于陆羽的第二位“茶圣”、诗人卢仝,也来到茗岭山中研茶,并写下了:“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的咏茶名句。从此,阳羡茶名重一时,誉满天下。</p><p>1200年以来,茶叶产业作为张渚乃至宜兴的经济支柱延续至今。</p> <p>中国名茶之乡</p> <p>黄塔顶遠眺</p> <p>茶的绿洲</p> <p>茶的绿洲</p> <p>远晀正在建设中的窑湖小镇(位于东岭水库之滨)</p> <p> 2、茗岭卢公故里</p><p><br></p><p> 这里所说卢公指明末著名抗清将领卢忠肃公卢象升的故里。</p><p>相传浙江“谈蓝山”卢氏,是位堪舆家。一天,他从浙江长兴罗岕翻山来到茗岭山顶远眺,看到这里山势起伏,溪涧曲折,林茂竹秀,风景如画,十分留恋,不久就举家迁来定居。传到卢象升的祖父荆玉公时,他就将岕里自北向南的10个景点依次题为:向山云路、茗岭寒泉、阳峰老桂、团麓乔松、大场修竹、长涧飞淙、庙山石壁、卢岕金芽、茶亭禅磬、苑坞樵歌。</p><p>黄珩《向山云路》诗云:</p><p>谷口险岩立涧东,岩边一线见天工。</p><p>迂回石磴船云外,窈窕山溪入树中。</p><p>建石似羊还似虎,飞淙如练复如虹。</p><p>林深莫讶桃源隔,须信仙踪有路通。</p><p>清康熙年间武功高人潘天嘉发动当地村民修路,经过几年的努力,终于把这条崎岖的山路修好了,可供村民及驮山货的驴骡行走。清道光二年(1822年)立《重修向山碑记》石碑一块,记叙了此事。</p><p>卢氏及其他从外地不断迁徙来的居民,生活在如此优美的自然环境里,世代相传,子孙昌盛,村庄兴旺,“卢公故里”已成为今天宜兴的古景观之一。苏浙军区司令员粟裕来到岭涯时,曾在一幢卢公故居里办公,房屋至今尚存。卢氏众多的子孙中,特别是卢象升和卢象观两兄弟,深得世人敬重。</p><p>抗清名将卢象升(公元1600—1639年),字建斗,号九台。明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明崇祯八年(1635年)五月,升为右副督御史,总理江北、江南、山东、湖广、四川军务,巡抚湖广。不久,他又升任兵部侍郎,加督山西、陕西军务,赐尚方宝剑。崇祯九年,入卫京师,再赐尚方宝剑。崇祯十一年五月,升任兵部尚书。是年九月,朝廷三赐尚方宝剑,他曾督兵3次击退清兵的进攻。是年十二月十二日,在巨鹿贾庄,卢象升孤军奋战,连中4箭3刀,壮烈殉国,朝廷追赠他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后谥忠烈,建祠奉祀。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又谥忠肃,他的著作有《卢忠肃公集》等。“介马临戎壁垒新,连天烽火叹无民。挥戈欲洗山河色,杖策思援饥溺人。安奠苍生千古事,扫除捕寇八年尘。携归两袖清风去,坐看闲云不厌贫。”这首《过穆陵关有感》,充分体现了卢象升洁身自好、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p><p>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卢象观参加殿试中进士,同年五月任中书舍人。清顺治二年(1645年)五月,卢象观回到家乡组织抗清义军,驻扎在张渚新桥御敌,因敌强我弱,卢象观和堂兄弟卢象坤、卢象同等率领残部在撤退转移中,又遇清兵血战昼夜,全部壮烈牺牲。)</p> <p>航拍山岕中的岭崖古村</p> <p>铺翠如茵</p> <p>附:《明史·卢象升传》原文及翻译</p><p><br></p><p>明史</p><p>原文:</p><p>&nbsp;&nbsp;&nbsp;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举天启二年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员外郎,稍迁大名知府。象升虽文士,善射,娴将略,能治军。象升少有大志,为学不事章句。居官勤劳倍下吏,夜刻烛,鸡鸣盥栉,得一机要,披衣起,立行之。暇即角射,箭衔花,五十步外,发必中。六年,山西贼流入畿辅,据临城之西山。象升击却之。象升每临阵,身先士卒.与贼格斗,刃及鞍勿顾,失马即步战。逐贼危崖,一贼自巅射中象升额,又一矢仆夫毙马下,象升提刀战益疾。贼骇走,相戒曰:“卢廉使遇即死,不可犯。”象升以是有能兵名。八年,汝、洛告警,贼部众三十余万,连营百里,势甚盛。先是.大帅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败走。诸将率畏贼不敢前,象升每慷慨洒泣,激以忠义。军中尝绝三日饷,象升亦水浆不入口,以是得将士心,战辄有功。九年正月,大会诸将于凤阳。象升乃上言曰:“贼横而后调兵,贼多而后增兵,是为后局;兵至而后议饷,兵集而后请饷,是为危形。况请饷未敷,兵将从贼而为寇,是八年来所请之兵皆贼党,所用之饷皆盗粮也。”又言:“各直省抚臣,俱有封疆重任,毋得一有贼势即求援求调。不应则吴、越也,分应则何以支”言皆切中机宜。</p><p>&nbsp;&nbsp;&nbsp;&nbsp;大清兵南下,三路出师。十二月十一日,象升师至蒿水桥,遇大清兵。象升将中军,大威帅左,国柱帅右。遂战。夜半,觱篥声四起。旦日,骑教万环之三匝。象升麾兵疾战呼声动天自辰迄未砲尽矢穷奋身斗后骑皆进手击杀数十人身中四矢三刃遂仆。象升死时,年三十九。死后朝廷赠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踢祭葬,世荫锦衣千户。福王时,追谧忠烈,建祠奉祀。(节选自《明史·卢象升传》,有删改)</p><p><br></p><p>译文:</p><p>&nbsp;&nbsp;&nbsp;&nbsp;卢象升,字建斗,宜兴人(张渚人)。他考中天启二年榜进士,担任户部主事。历任员外郎,之后升为大名知府。象升虽然是一个文人,但善于射箭,在用兵谋略方面很是娴熟,有治理军队的才干。象升从小有大志,做学问不讲求章句。他做官比手下人勤一倍,夜间点烛工作,天亮之前就起床洗梳,每想到一件紧要事,就披衣而起,马上去干。有闲暇就跟人比试射箭,用箭对着花射。五十步之外,每发必中。六年,山西的贼兵涌入京师郊区,占领了临城的西山。象升打退了他们的进攻。象升每次上战场,都&nbsp;身先士卒,跟贼兵格斗时,贼兵的兵刃砍到他的马鞍他都不回头,战马死掉就步行作战。(有一次)他在险峻的山崖边追赶贼寇,一名贼兵从山顶上放箭射中了象升的额头,又一支箭飞来,象升的仆夫死于马下,象升提刀更加勇武地作战。贼兵吓得逃走了,相互告诫说:“卢廉使这个人,谁撞上谁死,不可碰他。”象升因此获得了军事本领大的声名。八年,汝州、洛阳传来警报,贼兵的人数有三十多万,连营百里,气势很盛大。在此之前,大将曹文诏、艾万年阵亡,尤世威战败。各个将帅害怕贼兵,不敢上前与贼兵交战。象升常常慷慨激昂,洒下热泪,用忠义报国之事激励将士。他的部队曾经有一回断了三天粮饷,象升自己也不喝一口水浆,因此他得到了&nbsp;将士们的拥戴,每次打仗都能立下战功。九年正月,象升在凤阳大会诸将,然后上书说:“贼寇横行以后朝廷再调兵,贼寇人多时再增派兵力,这只能说是跟不上趟儿;部队开上战场然后再讨论供应军饷,部队会合以后再来申请粮饷,这只能说是危险的情形。况且请求的粮饷不够用,士兵们将会跟随贼人而成为盗贼,这样八年来所召来的士兵都成了贼寇的同伙,所食用的粮饷都等同于盗贼的粮饷了。”又说:“各直省的巡抚大臣都有守护边疆重任,不要一有贼警就请求别人增援、调兵。不响应他就会像吴越两国一样,四处去接应他,兵力怎么能跟得上。”这些话都说中了要害。</p><p>&nbsp;&nbsp;&nbsp;&nbsp;大清部队南下,分兵三路。十二月十一日,象升的军队开到蒿水桥时,遇上了大清部队。象升带领中路部队,大威率领左路,国柱率领右路。双方展开了激战。当时是夜半时分,觱篥声四面吹响。第二天,大清部队几万骑兵里里外外把他们围了三重。象升指挥部队穷攻猛打,呼声动天,从清晨一直打到午后,炮药完了,箭也没了。象升挺身而出进行短搏,后边的骑兵也都跟了上来,他亲手杀死了几十个人,身上中了四箭,挨了三刀,于是倒下去了。象升死的时候,年仅三十九岁。死后朝廷追赠象升为太子少师、兵部尚书,赐予公祭、公葬,荫封子孙为世袭锦衣千户。福王在位时,又给他追加谥号为“忠烈”,修建祠堂予以祭祀。</p> <p class="ql-block">3、龙池山</p><p class="ql-block">龙池山座落于张渚镇龙池村,海拔488米。因山上池里有两栖动物蝾螈,俗称小龙,故得名龙池山。</p><p class="ql-block">龙池山自然风景区是苏南地区独一无二的风水宝地。以“稀、奇、古、怪”著称。</p><p class="ql-block">“稀”指的是区内众多的珍稀树种和植物,植物种类有1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和花草有200多种;是江苏省级植物自然保护区。“奇”指的是山顶有池,池中有学名蝾螈的“小龙”,经常翻腾出没;“古”指的是山上有闻名于世的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怪”指的是摄人魂魄、横空壁光的“白云寺”和可预报天气构成荆溪古十景之一的“龙池晓云”石等其他鬼斧神工的神秘巨石。</p><p class="ql-block">龙池山很早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山上龙池庵,建于宋咸淳二年(1266年),名禹门禅院。清康熙年间,敕赐为“澄光寺”。旧时澄光寺分上、中、下三庵,蔚然江南巨刹。相传唐宰相陆希声、大德禅师鉴真和尚和清乾隆皇帝,当年均到澄光寺幽居了很长时间,并有诗文记载,广为流传。</p><p class="ql-block">龙池山位于张渚镇省庄村东南,东西走向,海拔488.80米。因山上池塘里有两栖动物蝾螈,俗称小龙,故得名龙池山。正如古诗云:“山气与云平,松风仗底鸣。岩深飞&nbsp; 影,池小得龙名。”(明代邓秉贞诗《咏龙池》)山上有“龙池”、“石塔”、“晓云石”、“凭虚阁”、“涅槃窟”、“老虎亭”、“拜经台”、“知音崖”、“舍身石”、“观音庵”、“飞龙桥”、“回龙桥”、“玉阳台”、“分宾亭”、“洗心池”、“百度云梯”、“龙池古栈道”、“一步登天”等22个古景观。特别是“晓云石”(又名“白云岩”),每当晴朗晓日出海时分,有一股水气云雾蒸腾其上,晨光一射,远看犹如五彩云霞,极为壮观。晓云石长2.5米,厚1.8米,位于龙池山澄光寺大殿前,上刻蒋景祁仿苏东坡书“龙池晓云”四个大字。2003年3月,被宜兴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控制单位。</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龙池山森林覆盖率为95%。这里生长着维束植物144科,491属,844种,珍稀保护树200多种。其中有中国特有的金钱松和天目玉兰等珍贵树种,山涧草和谷草为世界濒危植物。因此,龙池山有“天然植物王国”之称。龙池山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赋予了它的自然景观“稀、奇、古、怪”的绮丽风光。明代留下一首古诗《古木笼云》里写道:“参差古木映晴霞,雨霁天空落叶斜。干节不经霜雪改,枝头常住白云家”1982年,经江苏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了龙池山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20余公顷。</p><p class="ql-block">&nbsp;&nbsp;&nbsp; 龙池山很早就产茶,且传说龙池山的“龙池雀舌”茶有神奇功效。明代初年,有位徐氏小伙打抱不平,失手打死了知府大人的儿子,被官兵追杀。他逃到蜀山,被一位50多岁的制壶艺人救下。并建议他去西南30多公里处的龙池山澄光寺出家,可以逃过一难。 徐氏小伙拜谢后,直奔龙池山澄光寺,出家做了和尚。5年后的初夏,徐和尚带着用荷叶包装的一小包当年初春制作的“龙池雀舌”茶,步行去蜀山感谢了救命恩人。 时间一晃又过去3年,徐和尚听说老艺人已病重,急忙赶去探望:“恩人哪,我送给你的茶叶泡茶喝了吗?”老艺人吃力地抬手指着屋梁。徐和尚顿时明白了,立即取下茶叶,烧开水泡了一大碗清香四溢的浓茶递给老艺人:“慢慢喝下去。” 待茶过三开后,气力回升,老艺人便能下床接待徐和尚。原来这包茶叶,是徐和尚在当年的谷雨这天,请来一对童男童女,在太阳刚出的时辰里,用牙舌在茶树上一芽一芽采来,然后经过精心制作而成的。老艺人知道内情后,心里也很感激,从此两人成为莫逆之交。据史料记载:民国4年,茶户戴骐和戴长卿制作的雨前“龙池雀舌”茶,在巴拿马的赛会上获得了金质奖章。</p> <p>龙池山远眺</p> <p>镶嵌在翠绿中的澄光寺</p> <p>龙池晓云石</p> <p>4、澄光寺:</p><p>龙池山北坡上,有澄光寺,建于宋咸涥二年(1266年)。该寺原名禹门禅寺,俗称龙池庵,始建于唐代。据传唐宰相陆希声和大德禅师鉴真也曾来此地幽居很长时间。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僧通微重建山门、寮房、塔院。明代右佥都御使唐顺之不仅来龙池客居,还留下诗一首《龙池》:“远游为访白云岩,转尽孤峰路更南。龙见小身时出井,虎训大士旧开庵。禅心客思俱潭水,古佛寒松共石龛。坐对老僧无一事,夜深相与说楞严。”澄光寺是明代在江南弘传临济宗禅旨的重要场所,临济正宗二十九世幻有禅师及高徒密云圆悟、天隐圆修、抱扑圆莲等为继承和弘扬临济宗,都作出了较大贡献。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圣祖御书“万派朝宗”四字额;四十一年敕赐“澄光寺”寺额;康熙四十二年重建大殿,后经多次增建,寺宇增加到数百间,常住僧众千余人。康熙五十二年御书“法门领袖”四字额。鼎盛时期规模宏大,时称江浙八大从林之一。</p><p>&nbsp;&nbsp;&nbsp; 民国17年,得一法师曾在澄光寺内创办佛学院,培养了一批僧才。抗日战争初期,恒海法师在国民党苏浙皖3省边区少将游击司令谢升标(1988年6月,谢升标被上海市人民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的影响下,激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之大义,组织游击队,率僧众抗击日军的侵略。民国27年夏,恒海法师在马山壮烈牺牲,时年50岁。澄光寺也屡遭日机轰炸破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留守人员和武工队也常在此处活动,发动群众,打击敌人。1998年后,逐步重建澄光寺。2005年,规模宏大的大雄宝殿、四大天王殿、藏经殿、山门等相继在原址建成,均已恢复原貌,为龙池景区增添了一道新景观。近年又新建6柱5孔高大庄重的大门楼,门楼正中上方正反两面分别书写金光闪闪的大字“龙池晓云”、“澄光普照”,中间4根立柱配上4幅对联。</p><p>新辟的龙池山自行车公园,于2013年4月建成开园,该园东北起宜兴林场大门,西南至龙池山澄光寺,总面积约6.33平方千米,是江苏省第一个自行车主题公园。公园已悉心打造出:竹篁幽径、三潭映碧、雷池翠览、花谷探奇、茂竹人物、静园滋味、御园问茶、平湖云影、茶韵松涛、茗香山房、茶洲叠翠、檫木春华、田园芳华、金家农舍、碧水花堤&nbsp; 、湖畔炊歌、龙池烟雨、澄光佛音等龙池山漫游十八景。公园里自行车绿道有12千米,以“绿色低碳、慢节奏生活”为主题,沿途把水库、竹林、梅林、茶园有效贯穿,在骑行中移步换景,旣锻炼了身体,又欣赏了大自然的美景。</p><p>&nbsp;</p><p>5、有关龙池山澄光寺传说</p><p>&nbsp;</p><p>袈裟罩地</p><p>佛祖在涅槃前曾预言,他的部分舍利要分到东方,要建三万六千座寺院,传播佛经,普度众生。弥勒佛领法旨来到神州,游历名山圣地。一日,来到茗岭,见此地山峦叠嶂,云雾缭绕,空中霞光时隐时现,顿生疑惑,便寻觅而去,看到山顶一水潭,清澈见底。潭底几条小龙见下世佛降临,喜出望外,请求弥勒菩萨开恩,释放其脱困。原来这几条水龙领玉帝之命看护太湖,但其不思职守,时而兴风作浪,涂炭生灵,被玉帝关押在此。弥勒顿生慈悲之心,想到自己的使命,便决定在这里建寺院度化他们。</p><p>此山为当地大户余氏所有。余家先祖做过大官,后隐居山野,收购茶叶、山货到张渚交易,不说日进斗金,至少也夜进斗银。</p><p>且说这天,余老先生正在院子里收购山货,见一位身披破旧袈裟、满身污垢的和尚,脚上套着一双连后跟都磨掉的布鞋走了进来,就叫家人端上一碗米饭供食。不料,和尚满脸微笑地摇了摇头。余老先生心想这师傅可能是来化缘的吧,便叫家人供上银两,哪知道和尚又笑眯眯的推开了。</p><p>余老先生顿生疑惑,便问:“师傅一不要斋饭,二不要钱财,请问您要什么?”</p><p>和尚答曰:“化一块地。”</p><p>“喔?”余老先生再问:“要多大的一块地啊?”</p><p>和尚笑眯眯的指了指身上的破袈裟说:“就这么大一块。” </p><p>余老先生哈哈大笑:“好啊!你看中哪里,就把袈裟铺下,那块地就归师傅了。”</p><p>和尚点了点头,只见他笑眯眯地脱下破袈裟往空中一甩,顿时天空金光闪闪,那件袈裟越来越大,飘飘然将整座山罩住了。</p><p>这时余老先生才恍然大悟,原来是菩萨降临了,连忙叩头发愿:一定带头捐资,建好寺庙!</p><p>后人称此山为“龙池山”,寺庙叫“澄光寺”。</p><p>&nbsp;</p><p>乾隆远拜龙池山</p><p>&nbsp;</p><p>传说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是为了寻访出家的生父。某日,他来到宜兴南部山区的龙池山脚下,看到山间晨雾飘渺,飞絮四益 ,再打听说山巅有池,池内有龙;山上就是江浙八大寺之一的澄光寺,寺院建筑宏伟,寺内大德高僧云集。</p><p>乾隆连忙加快步伐上山,走到一块石碑前时突然脚下一紧,低头一看,原来是腰里插着烟杆的纪晓岚,便问何事?</p><p>纪晓岚急忙说:“皇上千万不能上山啊!”</p><p>“何出此言”?乾隆顿生疑惑。</p><p>纪晓岚用手一指那块石碑:“皇上,您看此山是谓何地啊?”</p><p>乾隆看了看道“上面不是写着的嘛,龙池山,怎么啦?”</p><p>纪晓岚说:“就是因为叫龙池,皇上乃真龙天子,如若掉进池中,何以脱困啊!为臣今天就是舍去身家性命,也绝不会让皇上去冒险的。”</p><p>乾隆听完,觉得纪晓岚言之有理,无奈只能在原地作揖举拜,然后一步三回头,悻悻离去。</p> <p class="ql-block">制作:沈元元(桃溪人)</p> <p>参考资料:《张渚镇志》《阳羡揽胜》《宜兴山水》《宜兴老街》《宜兴古村》《茗峰撷秀》《张渚地名印趣》等</p><p><br></p><p>摄影:沈元元、部分选自网络</p><p><br></p><p>出品:宜兴市古镇文化研究会张渚分会;宜兴市荆溪诗社张渚分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