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良渚古城遗址"探秘记</p><p><br></p><p> 因隔壁人家装修房子,怕噪声影响产妇和宝宝休息,最近我们全家都转移到余杭镇舅佬家暂住。俩舅佬家在余杭"稻香小镇",这里经过"新农村"建设改造已大为改观,小楼庭院,花径长廊,春夏之交,麦熟田黄,确实是静心休养的好地方,唯一缺憾是地广人稀,无所消遣。但舅佬俩家悉心关照,俩侄女也殷勤周到,大侄女更是竭力排解我等寄居心绪,想方设法安排活动让我们散心,上星期天带我们去观赏了"径山花海",这个周末又陪我们就近去"良渚古城遗址"参观。</p><p> 良渚古城遗址,虽然离市区不远,但一直无缘涉足,这次有幸亲眼目睹,才对其有了直观的印象。</p><p> 遗址占地面积约3平方公里(公园面积更大),距今已逾5300年之久。它位于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境内,于1936年被首次发现,1959年,我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夏鼐先生将其命名为"良渚文化",考古学证明,良渚的文化年代可追溯至公元前4300一公元前3300年。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又陆陆续续发掘出反山王陵(墓葬群)、瑶山和汇观山祭坛,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象牙器和玉制礼器。2015年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也被发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人工水利系统。</p><p> 专家们从古城遗址的城址、基址、墓址及陶器、玉器上的符刻等因素综合分析,认为良渚古城已进入文明时代,具有鲜明的早期国家形态特征,它的发现具有极为深远的意义,它表明: 中华5000年文明史並非猜测臆造,而是确切的事实存在。2019年7月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其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7月8日良渚遗址公园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国内外游客一个新的文化旅游打卡地。</p><p> 今年,由于新冠疫情的影响,遗址公园曾一度关闭,最近疫情缓解,公园才重新有限度开放(每天限额为3000人)。侄女通过网上预约,获得了参观许可,兴冲冲驱车带我们前往,经过20多分钟的行驶,汽车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门口停下。</p><p> 由于公园的范围较大,所以我们随游客乘观光车参观,一路上走走停停,从陆城门到水城门,从宫殿区到王陵区,化费了大半天时间,而瑶山祭坛区和"良渚文化博物馆"因不在园内未及前往。</p><p> 徜徉在中国史前文明的发祥地,脚踏着5000年前华夏先民开拓和生活的土地,想象着文明之火的逐步燃起勃发,游客们无不感慨万千,以生为炎黄子孙而自豪。我们更是触景生情,既为先民们的伟大创造和文明开化所感动,也为无数考古工作者80多年来前赴后继,为揭开历史的真相而付出的辛勤努力赞叹不已。</p><p> 结束参观返程回家,俩姐妹还在热烈地讨论所见所闻,兴致高昂难以平息,吾也情不自禁大发思古之幽情,戏作七言古体一首,以记此行:</p><p> 古城遗址今初探,先世文明虔礼参。 </p><p> 莫角高台起宫阙,瑶山汇观立郊坛。</p><p> 鳥纹陶罐记神说,兽面玉琮录天谈。</p><p> 华夏风云五千载,吾民吾土不言惭。</p> <p>余杭镇"稻香小镇"入口</p> <p>稻香广场一景</p> <p>河边长廊</p> <p>休闲亭</p> <p>咖啡屋</p> <p>小鎮一角</p> <p>舅佬兄弟俩家的小楼房</p> <p>田里的小麦已金黄</p> <p>小宝宝也养得白白胖胖</p> <p>良渚古城遗址公园大门,从5月19日起杭州市民可免费参观。</p> <p>古城遗址鸟瞰</p> <p>南城墙展示厅外景</p> <p>城墙基址的垒石</p> <p>莫角山宮殿区遗址</p> <p>小莫角山宫殿区遗址</p> <p>反山王陵区外景</p> <p>王陵区内的墓葬遗址</p> <p>出土玉琮照片(转自网络,公园里没有实物,出土文物均在良渚博物馆)</p> <p>出土陶罐(转自网络)</p> <p>离开公园时姐妹俩合影</p> <p>公园门前留影</p> <p>回程时顺道逛逛瓶窑老街,40多年前我曾在此工作。</p> <p>瓶窑镇今非昔比,全然找不到过去的景象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