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早上好,美好的一天又开始了!今天我们要训练的是数学准备能力之排序能力,快来看看吧!</p> <p> 在进行长短排序时,老师常常发现有的孩子总是找出最长的一根,排在最前面,然后从剩下的木棍中再找出最长的一根……据了解这是教师或家长教给孩子排序的“正确”方法,幼儿按照这种方法,似乎都能正确地完成排序任务,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获得序列的逻辑观念。</p><p> 幼儿真正需要的并不是教给他们排序的技能,而是充分地操作和尝试,并从中得到领悟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才能从中获得一种逻辑经验,并逐渐建立起一种序列的逻辑观念。</p> 排序 <p> 排序是指根据一组物体的某种特征(如长短、高低、大小、多少、重量、高度等)的差异或按某种规则(如从长到短、一长一短、两长一短等),按序进行排列。</p> <p> 排序是一种重要的逻辑能力,它有赖于儿童的序列结构的发展。儿童的思维要具有可逆性、传递性和双重性,才能做到连续地比较物体的量的差异。</p><p> 排序中的可逆性,是指从两个方向排序的能力,也就是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排序中的传递性,可理解为因为A>B,B>C,所以A>C。这是简单的推理过程。</p> <p> 大班幼儿在进行数或量的比较时均可结合进行传递关系的探索。如三支不等长的铅笔(A、B、C),当幼儿直观地对A和B、B和C作比较后,知道A比B长、B比C长,此时成人拿走第二支笔(B),让幼儿回答:第一支笔(A)和第三支笔(C)哪支长、哪支短,为什么?</p><p> 对此,大班幼儿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A比C长。但要说理由,开始会有困难,家长可引导幼儿理解其中的道理:因为第二支笔(B)比第一支(A)短,第三支笔(C)又比第二支笔(B)短,所以第三支笔(C)比第一支短。</p> <p> 排序中的双重性,指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这三种能力实际上就是思维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p><p> 因此,当幼儿真正掌握这三种关系时,幼儿的抽象、概括和推理能力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平。</p> 排序能力的发展 <p> 实验表明,大班幼儿是认识传递性较好的时期。而儿童对排序中双重性的理解发展要慢一些。5岁以前不能理解双重性,到幼儿末期可达到初步理解。具体地说,儿童排序能力发展的年龄特点是:</p><p> 3~4岁儿童的排序完全建立在对量的差异的感知的基础上,而且最多只能进行4个物体的排序。</p><p> 4~5岁儿童能按照递增或递减的顺序进行简单的量的排序,但数量多则不行(一般不超过6个)。</p><p> 这时儿童主要还是依赖于感知和尝试错误而不是逻辑关系来进行排序,5~6岁儿童逐渐在逻辑的基础上理解了量的序列关系——可逆性、传递性、相对性,开始能够正确地排序,而且也不再受知觉范围的局限,有的还能学会排序的策略。</p> 排序能力测验 <p> 上学前的孩子在排序上一般应做到以下几个方面:</p><p>☆能按照物体的大小、长短、高矮、粗细、厚薄等量的差异进行排序。</p><p>☆能将物体按一定量的差异,从两个方向排列成递增或递减的顺序(如将10以内数递增排列1,2,3,4,5,6,7,8,9,10;递减排列10,9,8,7,6,5,4,3,2,1)。</p> <p>☆在按等差关系排列的物体序列中(如2,4,6,8,10……),知道任何一个元素的量都比前面一个元素大,比后面一个元素小(4比2大、比6小,以此类推)。</p><p>☆能按不同的标准对同一组物体进行排列,知道比较的标准不同,排列的结果也不同。</p><p>☆能利用一个中介,用传递方法进行排列。</p><p>☆也会按一定的规律排序。如让孩子按红——黄——蓝——绿的顺序给各种颜色的珠子串成一条项链送给妈妈</p> 强化训练 <p> 家长可以充分利用周围的任何物体对孩子进行排序的训练,开展量的正逆排序、数的正逆排序等活动。</p><p><br></p> 量的排序 <p> 按大到小(或小到大),所用材料有纸盒、机器人、饭碗、鞋子等;按高矮,所用材料有彩色笔、纸人等。</p> 数的排序 <p> 按1至10(或10至1),用牙签、蜡笔等;按三角形、多边形,用几何图片、玩具等。</p><p> 同时,我们还可根据材料的物理特性进行排序:软硬,用糖果;酸甜,用苹果;等等。孩子会在众多的材料中表现出积极的求知欲,体验无限的乐趣,以增强亲子之间的沟通。</p> <p> 在自然的生活情境中,家长也可以和孩子经常随机玩一些包含排序内容的游戏。下面介绍一些有趣的排序活动。</p><p><br></p> 按大小排序 <p> 活动一:</p><p> 爸爸、妈妈和孩子们一起去院子里拣了很多大小不同的落叶,如梧桐树叶、银杏树叶、杨树叶……</p><p> 让我们把梧桐树叶放在一起,从大到小来给它们排排队,再来给银杏树叶从小到大排一排,比比看谁先能完成。</p><p>活动二</p><p> 尝试在家里将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家人的鞋子按不同大小来排序。</p> 按多少排序 <p> 用不同大小的杯子装饮料,比比看液面高度一样的3杯饮料谁的多?谁的少?为什么?可以请孩子在家寻找不同粗细的瓶子来比比看。</p><p><br></p> 按高矮排序 <p> 家长和孩子在小区里散步时,可以引导孩子观察小区中不同高度的住宅楼或树,哪个最高?哪个最低?哪个不高也不低?哪个第二高?哪个排第三?</p><p> 家长将家里高矮不同的杯子放在一起,请孩子由高到矮、由矮到高排一排。</p><p> 诸如此类的活动有很多,比如按照物体的粗细、厚薄、(颜色的)深浅、轻重、远近等排序。</p> 按规律排序 <p> 看图找规律并画出相应的图形,家长还可以利用常见的东西让孩子按规律排序。</p> <p> 今天的活动结束了,期待小朋友的分享哟!每天进步一点点,开学后的你们肯定让老师大吃一惊!</p> <p>快来看看小朋友的分享吧!</p> <p>刘蕴豪用小珠子排序</p> <p>任雅菲用水杯和玩具排排队</p> <p>王化腾给小球球排序</p> <p>哈哈,好朋友都被陈凯扬拉来排队了</p> <p>李心悦彩笔排排队!</p> <p>胡逸辰给扑克牌排好顺序啦</p> <p>陈凯扬、杨羽珂看图找规律,并能正确画出来!</p> <p>常玉璇给扑克牌、彩笔排排队,还画图形找出规律,认真的样子真美!</p> <p> 今天小朋友通过观察身边常见的物品,按颜色、形状等规律和特征进行排序,提高幼儿的判断、推理能力及动手能力,感受了活动的快乐!</p> <p>供稿人:姜美净</p><p>编辑人:姜美净</p><p>审核人:康训云 李红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