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河东大王庄

武歆摄影

<p>  记忆是最容易模糊的东西,在时间的流逝里,它会一团团的淡去……虽六十几年过去,但对河东大王庄的记忆被牢不可破地粘在了我的记忆里,不仅仅因为她是我出生和成长的故地,更是在这片热土上的人们的那种根深蒂固的天津人所具有的憨厚、淳朴,善良、热情和直率的性格让我永远不能忘怀……</p><p> 我自出生到成家前一直就居住在河东大王庄,我的老娘至今仍居住在此……</p> <p>【大王庄】</p> <p>  至于我们住的地方为什么叫做“大王庄”并延续至今,到现在也无从考证,只是在我小时候听居住在“大王庄的老人们讲,清朝晚期1900年后,城里的老居民越出拥挤的旧城,在河东以及南开、北开、西广开等地,陆续开辟新居住区。由于水旱灾害,河北沧州、山东德州一带的农民逃难来到天津,也在城外原有居住区边缘的洼地荒野上择高台建房定居,渐成新聚落。也就是在那个时期,这些人们便在海河以东,老龙头车站附近的荒坟旷野地搭棚居住,义和团运动后,便盖起成片民房,不断向周边扩张,大王庄也就形成了如沈庄子、郭庄子、旺庄子等一样的老百姓居住地……</p> <p>【民国初期的天津东站~老龙头火车站】</p> <p>【解放后的天津东站】</p> <p>【老地道】</p> <p>  过了老地道就是郭庄子电影院和比较热闹的郭庄子大街及居民居住地沈庄子、李公楼……</p> <p>【老地道】</p> <p>郭庄子大街</p> <p>郭庄子电影院(太平影院)</p> <p>【东货场六号门】</p><p> 天津东站的东货场最大的通道,那就得说是六号门了。当时在天津,六号门实际上是一个地标式的名称,泛指东站南侧一带,其位置就在今天津站邮政局迤南…</p> <p>【河东大王庄六经路与大同道海河两岸】</p> <p>  解放后,随着工农业的发展海河运输日益繁忙。在大中码头上,工人正在把运往农村的农资装到船上的……</p> <p>【河东大王庄六经路海河段】</p> <p> 【拖驳船在海河河东大王庄段内行驶】</p> <p>  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后逐步形成沿海河东岸由西向东的六纬路、七纬路、八纬路和紧靠京山铁路线的北长路、津塘路、九纬路及由北向南的六经路、七经路、八经路、九经路、十经路、十一经路、十二经路至十五经路,按此走向当时有钱人分别在此建有上百条胡同供逃荒至此的老百姓及各类平民百姓租用的平房。唯一的洋式楼房便是十一经路上的苏联领事馆、俄罗斯(苏联)公园和十二、十三经路上的几座俄式建筑及九经路六纬路交界处、六纬路田庄的几座供卷烟厂、棉纺厂,发电厂、粮食面粉厂职员住的中式或日式俄式三层小楼……解放后随之在十一经路建了天津音乐学院、河北省政府宿舍大院、河东百货大楼、河东文化馆(河东电影院)、区政府机关办公楼、十一经路小学、一中心小学、十一经路卫生院,在七纬路建了音乐学院附中、会德里小学,在六纬路上建了三十二中学、五十四中学、田庄小学以及后来在七经路与八纬路交口的第一幼儿园、大王庄产院等……</p> <p>【大王庄】</p> <p>【十一经路俄罗斯大院】</p> <p>【十三经路小洋楼(卷烟厂第一宿舍)】</p> <p>【十三经路小洋楼(卷烟厂第一宿舍)】</p> <p>【十三经路小洋楼(卷烟厂第一宿舍)】</p> <p>七纬路63号小洋楼</p> <p>七纬路与八经路交口的小洋楼</p> <p>  十一经路海河摆渡口当河水少时就用铁船链成一排固定住两边用铁链子把住,当扶作为护栏也为安全。行人每次一分,骑自行车的二分……你还记得坐摆渡去河对岸到大光明影院、莫斯科影院及儿童影院看电影的情景吗?或在暑假期间为了省一分钱而游到对岸看电影的行为吗……?</p> <p>  当河水多的时候就用船来摆渡过往的行人,也是行人一分骑自行车的二分……从卷烟厂摆渡口渡河过去就可以走着去劝业场……</p> <p>【六经路卷烟厂摆渡口】</p> <p>【六纬路】</p> <p>【无轨电车行驶在六纬路上】</p> <p>  在我的记忆里,最让我值得回味的便是那具有天津特殊符号的就是河东大王庄的胡同文化……</p><p> 你还记得 ~ 开滦里、麟祥里、永乐里、庆余里、义信里、修德里、景安里、积善里、积德里、平和里、平安里、聚福里、德厚里、进德里,三友里,三省里、宝和里 、平顺里,联合里 、德善里,里仁里、​ 德源里、元德里、福善里、余善南里、增颜里、同兴里、义善里、聚福里、文福里、建新里、居安里、忠厚里、文兴里、同安里、同合里、合兴里、玉庆东里、一和里这些胡同吗?你曾经住在哪条老胡同?</p> <p>  胡同,藏着最普通的生活。这些,就是我们忘不掉的旧时光里的生活……</p><p> 烧水做饭也都是煤球炉子,蜂窝煤和拉煤车成了胡同口的风景,平板煤车拉着一摞一摞的蜂窝煤,各家各户开始买煤。</p> <p>  谁家都会攒点煤沫子,赶上天晴阳光好,再加上天津的“妖风”;家里人就会在自家墙上贴上“煤饼子”,托盘里划着十字儿,做点煤球儿。</p> <p>  每次从胡同里走过,总会看见有一两家把炉子支到过道边儿,弄得满胡同都是烟,每个经过的人都要捂住口鼻。</p> <p>到了夏天,家家都用旧挂历和铁丝编成帘子……你的家是不是也是这样啊……?</p> <p>  打砖、抽尜尜、跳猴皮筋、砍沙包、滚铁环碰拐、穿绳、跳绳的发小们,就在胡同里追逐打闹,度过了美好的童年。</p> <p>  你还记得胡同口男人们穿着挎栏背心儿、大裤衩站在院儿门口抽着烟,老街坊们坐在马扎上扇着大蒲扇聊天的情景吗……?</p> <p>还记得胡同厕所排队如厕的囧囧吗?</p> <p>【厕所】</p> <p>早高峰上厕所排队,是那个特殊年代胡同的一大景象……谁要是赶上内急那可就嘚与排队的邻居说尽好话说……厕所见面时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带手纸了吗?您了!”,哈哈……</p> <p>【如厕排队】</p> <p>【入厕排队】</p> <p>  家里的水缸一年四季的在院子里风吹日晒的,冬天冻着、夏天晒着就特别容易裂,走街串巷的就有“锔碗的”,把裂纹“锔”好了,这个缸也不能盛水盛太满了,更别说是冬天冻上了浇热水了,真是浇一个坏一个~</p> <p>  胡同口拎着小锅、小盆,打回来的早点是最香的存在!</p> <p>  你还记得老街坊们,今天他家炖的肉,明天她家炒的菜,后天谁家熬的粥······有时还会在邻居家里留下吃饭,邻居家奶奶弄的麻酱和白糖夹死面饼格外好吃的亲情吗?现在说来好像在邻居家“吃嘛都倍儿香!</p> <p>【烙饼用的支炉】</p> <p>  在我儿时朦胧的记忆里,大王庄七经路是大王庄是最为繁华热闹的地方。从六经路开始沿七经路、北长路至九纬路的街上有,高记药铺、孟记包子铺、张记馒头铺、宝货诚、惠芳春点心铺、王记豆腐房、杨记羊肉铺、双宝鲜货铺、王记茶汤铺、邓及杂货铺、德丰面铺等,在七纬路我住的附近有:关家车行、韩家大车店、水铺、马鞭子铺、丰记修车行、面酱作坊、酱菜作坊、机米房、霍记理发店、尚记澡堂子,在街面上时不时的还有挑担或推着独轮车的小贩吆喝着卖江米切糕的、卖乌豆的、修理雨伞的、卖劈柴的,弹棉花的,修铜活的、锔锅锔碗的……。&nbsp; 到了晚上,无论春、夏、秋、冬,只要天渐黑街面上的人流基本上就清净了,漆黑的街面上微弱的路灯下,偶尔走动着的只有走街串巷吆喝着卖萝卜青果、卖羊杂碎、卖热包子、卖糖果香烟薄荷糖、卖臭豆腐辣豆腐的小贩,让我最难忘的是,在那寒冷冬季的夜晚,屋里黑着灯,我萎缩在被窝里听着窗外传来断断续续、富有乐感拉着长音的叫卖声,渐渐入睡的情景……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p> <p>【卖糖葫芦】</p> <p>【卖蝈蝈】</p> <p>【卖冰棍】</p> <p>【卖香烟】</p> <p>【卖炸糕】</p> <p>【卖老乌菱的】</p> <p>【补锅】</p> <p>【补瓷盆】</p> <p>  印象最深的就是大王庄七经路上的“早点”。 吃的东西基本上就是老四样,一样是豆脑、豆浆;一样是锅巴菜;一样是炸果子、芝麻烧饼或大饼再有就是煎饼果子。那时果子烧饼都是三分钱,那果子足有一尺二寸长,烧饼又酥又脆,大饼的芯能揭开五六层。豆浆大碗四分,小碗三分,放那一会就能起一层皮,再放进少许盐就会滋味大增。锅巴菜六分一碗,把经小石磨磨的绿豆面经水调制后再摊成皮切成寸宽的条,然后放在精心熬制的卤子里搅拌盛在碗里,放上酱豆腐汁和调制好的芝麻酱,想吃辣的再放上一点辣椒油,放一点香菜,来一个棒子面窝头吃起来那叫一个香。纯绿豆面煎饼再加一个果篦才八分钱。要是想吃点荤的就去“孟记包子铺”三个一两的包子加一碗馄饨总共才一毛多钱。那个年代的馄饨汤都是用猪肉排骨熬成雪白雪白的排骨汤,回民是用鸡熬的鸡汤,味道十分鲜美而且非常有营养。再有就是吃“孟记包子铺”的拆骨肉,来一碟拆骨肉倒上酱油,一个烧饼、一碗清汤放一点碧绿的香菜,也就是一毛五分钱。</p><p> 我生活了六十几年的“河东大王庄的旧时风貌”几经历史车轮的磨砺虽已消亡,“大王庄”的记忆虽有苦涩但更是甜甜的、甜甜的……。</p><p> 我心中的大王庄必将在新的历史时期创造出新的辉煌,实现新大王庄人的中国梦!</p><p>我爱你“大王庄”!!</p> <p>★版权所有 请尊重原创★</p><p>图片来源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