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2020年5月15日下午,昆明市盘龙区茨坝幼儿园全体教师在线聆听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海英老师带来的《基于关键经验的幼儿园区域活动》专题分享。历时两个小时的分享内容围绕:</p><p> ★ 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突出问题</p><p> ★ 幼儿园班级区域活动的问题成因</p><p> ★ 基于关键经验开展区域活动</p><p> 三个方面进行一一剖析,结合生动的图片和案例,引领老师们反思自己在区域活动中存在不足的同时。紧扣五大领域区域活动促幼儿发展的关键经验,以建构区为例,围绕建构区的常见问题、儿童海报、教师支持策略、如何回应幼儿……等方面,为大家展示了建构区活动中,教师对幼儿的观察、回应及深度学习的引导在区域活动中的重要性,为老师们今后的区域活动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了新的思考和学习。</p> <p> “自主”是区域活动的核心,教师要少一些规定,从5个方面来征求孩子们的意见。</p> <p> 关键经验:产生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的是在某一个年龄段孩子应有的必要的经验。</p> <p> 怎样基于孩子关键经验的获得,开展区域活动?</p> <p> 区域活动与区域游戏、自主游戏之间的关系。区域活动不等于游戏活动,游戏活动包含自主生长的成分,而区域活动则有规则。</p> <p> 关注区域活动的特点,即可看出与自主游戏的不同。</p> <p> 强调自主生成的游戏活动。</p> <p>幼儿自主游戏的7个特点:</p><p>正向情绪---- 积极的、好奇的、非被压迫的状态下发生。</p><p>身体动作----动作发展是幼儿思维和智慧发展的基石,身体动作的尝试、组合、变形均是促游戏开展的条件。</p><p>心理表征----日常生活中积累的经验和认知、贯穿到游戏和探索情境中,用图像、绘画、符号等方式进行表征。</p><p>虚拟强化----在游戏中以物代物的智慧,想象、链接和转化的能力。现实和虚拟的有效链接,其中也包括了有效调节、适应行为和-深度学习,以此促进孩子在深渡学习中不断生长出新经验。</p> <p>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主题活动和区域活动应呈现融合的状态,最终促进幼儿可持续发展。</p> <p>绿色图块: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状态</p><p>蓝色图块:幼儿参与区域活动状态</p><p>区域活动中,孩子互相探索、发现、交往的学习状态,更能促进幼儿发展。</p> <p>左边图块(单通道):传统的区域活动空间布局,孩子在活动区之间交往互动、流通的时候产生麻烦,区和区之间距离较远。</p><p>右边图块(多通道):教学改革中,教室空间布局发生的变化。打破了单通道教室区域之间的界限,让区域活动得到流通,不以某几个活动区作为要素,将其看成大的主题活动区。班级活动与主题活动相融合的基础上,带着融合的思维去思考空间环境创设、材料选择、孩子活动过程、教师的陪伴与指导方面。</p> <p> 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意义,如图所示。通过参与区域活动,幼儿完成各种经验的积累后,推动学习品质和思维的形成。</p> <p>1.过度强调集体活动这种高结构的活动,而忽略了区域活动。</p><p>2.有区域活动,但不在老师的计划里,仅是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补充和拓展。</p><p>3.有区域活动,但是定位为为教学服务,把区域和教学定位为:有主次区分的活动,认为区域活动仅是服务于教学活动。</p><p>特别说明:区域活动和集体活动对幼儿发展都有特殊的、独特的意义,不能互相替代或服从,彼此融通和整合是它们最好的定位。</p><p>4.重视区域活动,知道其重要性及对幼儿发展的价值,但缺少PCK(学科教学知识)即:教师关于区域活动的知识、经验和体系缺乏。故而引发虽然很重视,但做不到位,达不到要求。</p> <p> 这一点是全国幼儿园教师存在的共性问题,虽然重视,但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p><p> 为时,我们需要认真理解和反思以下9个方面,针对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区域活动与儿童的发展、区域活动与教师角色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p><p>(1)相比生活活动和集体活动,区域活动的特殊性和价值何在?</p><p>(2)班级中哪些区域活动是必设的,哪些区域活动是可以有弹性的?为什么?(意义上的理解)</p><p>核心思考:</p><p>不同活动区对幼儿发展的不同价值?</p><p>不同活动区如何回应主题活动或课程开展的需要?</p><p>(3)班级区域空间设计的思考,教师退一步,仅是介入孩子的活动,必须充分发挥孩子主人公的角色。</p><p>(4)设置各个活动区是怎样支持孩子获得经验和全方位发展的,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如何?</p><p>理想关系:相互支持,从不同角度推动儿童全面发展。</p><p>(5)改变材料投放观念(教师主动行为、孩子被动接受)。提倡:材料的选择----课程和环境的主角都是儿童,体现儿童的选择和决策(组织幼儿讨论:材料从哪里来?怎么变成区域活动的材料)</p><p>(6)孩子在园的三年中,活动区是怎么支持孩子获得可持续发展关键经验的?</p><p>思考:衔接性,如:小班建构区获得的关键经验,怎样推动中班建构区关键经验获得发展,和小班时有什么不一样?小中大班之间如何更好的衔接?(衔接一定不是教师预设的,而是有很多弹性、调控和选择性的成分)</p><p>(7)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否放松、休息、不备课……的环节。</p><p>正确教师角色定位----陪伴、引导和支架作用。区域活动是儿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经验的来源。区域活动中,教师如何为?如何有所不为?就显得非常重要,教师的角色一定是流动的、弹性变化的,一定是建立在有目的的观察基础上的回应和指导。</p><p>(8)根据幼儿的表现、经验的捕捉判断来回应孩子。</p><p>(9)教师确定区域与集体活动同等重要的思想,注重发挥自己重要的角色,即:陪伴和支持孩子。</p> <p> 克服大班额、教室空间小及对教材的依赖。我们树立儿童本位意识,努力提升自身专业性,有创造性地发挥有限空间的功能,更好地释放空间支持孩子进行有创建的区域活动。</p> <p> 理解区域活动对儿童发展的特殊价值,理解儿童学习的方式-----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并在区域活动中努力践行和孩子一起创设操作、探索的情景。把区域活动和主题活动联通和互动起来,不断充实自己的PCK知识。</p> <p> 一日生活皆课程,区域活动中,孩子的自主性更好,从而获得全面的经验。</p> <p>努力提高自己的PCK知识</p> <p>(一)牢牢抓住《指南》,熟悉孩子各年龄段、各领域发展的关键经验,将其贯穿于区域活动的设计、指导和评价中。</p><p>(二)努力放手给孩子,能够支持孩子在自主的空间中探索和实践,推动他们的深度学习,并将游戏精神贯穿到班级区域空间的设置、孩子的操作、教师的支持与陪伴中。</p><p>(三)三种类型包括:必设区域、自选区域活动和留白区域。</p><p>(四)三步骤包括:</p><p>1.紧扣关键经验,选择游戏材料</p><p>2.追随关键经验,明确教师角色</p><p>3.深化关键经验,推动深度学习。</p><p>(五)围绕建构区展开案例分享</p><p><br></p> <p>与《指南》五大领域相契合的区域活动</p> <p> 理解、熟记《指南》的每一个领域中所蕴含的孩子发展关键经验。</p><p><br></p> <p>强调游戏精神渗透的重要性!</p><p><br></p> <p>游戏精神的核心组成</p> <p>江苏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做法分享:</p><p>必设区域:对应《指南》的五大领域发展关键经验所设置,引起老师们对区域活动的重视,用“意识+能力+反思实践”不断推进区域活动的开展。江苏课程游戏化改革的初期做法。</p><p>自选区域:选择范围-----班级主题回答的需要;孩子在一日生活中偶然好奇心的拓展和深化的需要;班级资源可运用率;孩子感兴趣的等情况进行选择,可自主命名,有很多类型。</p><p>留白区域:5+x,5---必设的5个区域,x----留白的区域,留白给了老师和孩子足够的自主,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有弹性的保留x个区域,根据主题活动和生活活动中的偶然性和需要不断萌生出来的,可从留白的区域变成固定的区域,是变化的而不带有强制性,不主张固化的区域,而根据班级的情况自主选择。</p><p>核心:</p><p> 不必纠结到底是什么活动区和边界的问题,江苏课程改革的思想告诉我们:要慢慢拆掉活动区的边界,给我们区域空间更加自主,让材料、经验流通起来,让孩子们在区域中的沟通更加自主,教师专业性也更加融通的呈现方式。</p><p><br></p> <p>1.紧扣小中大年龄层次的关键经验和发展目标,指导我们进行区域空间和材料的选择。</p><p>2.追随孩子的探索过程,是陪伴孩子深度学习过程中始终坚守的。不能盲目向前跑,心中要清晰:</p><p> 持续的探索活动中,我们到底希望孩子获得的关键经验在哪里?目标导向如何确定?教师首先明晰关键经验是有意义的,才能调整自己的角色,正确回应幼儿的探索。</p><p>3.深化是当孩子的探索到一定阶段时,教师要支持孩子去提炼和命名已经获得的关键经验,进而加深认识推动深度学习的可能性。</p> <p>基础性活动材料包括:</p><p> 围绕孩子在该主题活动的开展中,特定年龄段、时间点……须具备关键经验的获取与拓展,提供基础性的活动材料,放在相应区域的材料柜中(该活动区必备材料)。其余的活动材料放在专门的材料超市(户外、班级)。</p><p>自主性活动材料包括:</p><p> 在孩子探索活动过程中,教师支持、陪伴、观察孩子的持续探索过程,不断根据孩子的探索需要和变化,与孩子一起商量提供什么样的自主性活动材料,不是固定动作,有了更多的自选、自主的机会,在整个探索活动中始终伴随。</p><p><br></p> <p>教师不能做一个碌碌无为的旁观。</p><p>教师不能做一个强势的指导者。</p><p>教师角色定位强调:支持者或一同游戏者(以平行游戏的方式给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架),放下教师的权威,尊重孩子的意愿,看到孩子自身发展的线索和探索的节奏,配合孩子的节奏来。</p><p><br></p><p><br></p> <p>1.支持孩子明确他的问题意识,当孩子发现问题但无法表述时,教师就给予适当的支持。</p><p>2.在生化孩子的关键经验中,教师要陪伴孩子的探索过程,提供可持续的跟踪与观察,才能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撑。</p><p>3.教师注重拓展和提炼孩子解决问题的策略,怎样把方法变成一个策略,通过检验、迁移和应用,从而提升创新策略。</p> <p>1.思考:如何将资源变成区域活动材料?</p><p>不是教师直接把东西放进活动区中,而需经过儿童的自我转换,即:教师带领儿童发现资源---采集资源---资源加工、处理---最终变成活动区材料。(详见:视频案例)</p><p>2.分析某一班级的建构区,建构作品、建构内容一定要与主题课程有所关联。课程改革的核心:将幼儿的一日生活变成课程,形成一种融通和统整的状态。</p><p>3.中、大班建构区环境布置中一定要有孩子的痕迹,必须具备前书写材料的体现----白板、纸、笔、桌子、记录工具、表格,支持孩子们去做计划、去记录、去反思。</p><p>4.固定观察班级中,1~2名幼儿游戏片段后思考:</p><p>教师如何陪伴孩子?</p><p>孩子如何获得关键经验?</p><p>孩子和孩子之间的发展水平和游戏经验有什么不同?</p><p> 综上所述,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自我审视非常重要。</p> <p>如何引领幼儿将资源变为区域活动材料案例</p> <p> 创设建构区时,班级环境创设和材料投放的自我审视。</p> <p> 建构区中,我们可以用上述的指标进行自检自查。</p> <p>积木材料的主体部分</p> <p>积木数量的提供标准,投放充足数量的积木,供幼儿自由搭建。</p> <p>小班搭建技能:平铺、围合、连接、架空,以平行游戏为主。</p><p>中班、大班数量要充足。</p> <p> 火车----孩子们获得数量、对称、数和量、结构、力学、空间、审美,孩子在建构过程中的计划、语言的交流、在分享环节中的概念、命名和互动,等孩子可以达到的关键经验。还可以进行变形、围绕火车进行分享和创造。</p><p>深度学习的核心概念:</p><p> 不要把孩子一次学习的结果当成最终的结果,而是要把一次学习的结果努力变成二次探索和发现的对象。</p><p>拓展和延伸:</p><p> 完成后的建构作品还可以进行数学游戏、科学探索、故事创编和角色设计、扮演等等,存在很多的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我们拓展和深化的东西。</p> <p>立交桥-----既是地下停车场也是立交桥,充分发挥了斜坡的作用。活动中,孩子要不停地用汽车实验,最终达到满意的状态。</p><p><br></p><p>思考:孩子们在搭建立交桥中,所获得的五大领域关键经验体现在哪里?</p> <p>积木数量的保证是建构作品的关键</p> <p> 著名的建构作品“风”,13层的搭建成为整个搭建的亮点。孩子怎样从底座打起,形成逐渐膨大的异型状态。力学、稳定性、掌握平衡等,都是孩子们在反复尝试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p><p> 深度学习的体现: </p><p> 幼儿探索前的计划、探索过程中的分享、探索结果的分享等都是非常重要的。</p> <p>建构区中五大领域关键经验的涉及。</p><p>(注:在任意其他的活动区当中也会有所涉及)</p> <p>从不同的角度感知建构区中所获得的关键经验。</p> <p>在幼儿不同的年龄段的不同建议,《指南》永远是我们的抓手。</p> <p>孩子的所有游戏活动都是为了表演。</p><p><br></p> <p> 以游戏结果为重会干预到游戏过程中的一种积极性的体验。</p><p>指导核心:</p><p> 在深度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提供前书写的工具和材料,不断支持孩子去过程留痕。</p> <p> 建构区的环境应该是儿童为本的儿童海报。</p><p>1.关注儿童的游戏计划,儿童想要建构一个什么样的计划?</p><p>2.他在建构过程中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p><p>3.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又生长出什么问题?</p><p>4.他是尝试怎么解决的?最终解决了吗?</p><p> 强调孩子进入之前做计划,进入之后做反思,在过程中把问题、体验、策略记录,养成反思性实践意识。</p> <p>孩子过程留痕案例----不同的孩子从不同的角度记录自己建构的过程,搭建作品图片+创作过程记录。</p> <p>用自己的语言,记录他们想要记录的东西。</p> <p>这种记录仅是原始还原</p> <p>加入统计的成分的记录:分别用了多少个积木体,在反思和记录中带动他的学习,帮助其梳理相关的建构经验。</p> <p>计划的改变:从想搭“建埃菲尔铁塔”到搭成“钢琴”的计划留痕完整呈现。</p> <p>搭建“坦克”的计划留痕</p> <p>搭建“小学”的计划留痕</p> <p> 教师的支持性策略非常重要,根据主题教学的进展推动建构区活动的进展。支持孩子去探索不同类型的建构活动,仅支持主题建构或自主建构都是不全面的,不同的建构类型对孩子的要求不一样,教师应该更多元地去支持孩子。</p> <p>小班幼儿建构案例-----教师有质量的陪伴和引导。</p><p>首先:</p><p> 肯定幼儿“围合”运用较好的同时,提问:我们平时去动物园只看到动物吗?见过的动物房子都是这个样子的吗?</p><p>后续:</p><p> 为大象搭建了棚子,有很多参观者和搭建停车场。</p><p>小结:</p><p> 在教师不断的追随、有质量的陪伴、低结构的引导,孩子对积木的建构意识和能力就会不断的提升。</p> <p> 在我们每一个活动区中,教师的观察、记录并积极回应孩子的学习非常重要。</p><p>1.教师要关注儿童处于哪个阶段?建构水平如何?</p><p>2.观察孩子的兴趣点在哪里?他搭建的是什么?</p><p>3.他用了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是自己尝试错误、问同伴、观察别人、问老师。</p><p>4.它怎么进行描述的?语言概念的吻合性、准确性如何?是建筑的形状、问题还是目标。</p><p>5.他是怎样和同伴进行互动的?</p><p><br></p><p><br></p><p><br></p><p><br></p> <p>思考:</p><p>孩子为什么会使用这些策略呢?</p><p>老师怎么样提升孩子的经验?</p> <p> 该指标适用于所有区域当中,我们都可以进行拓展性的理解和迁移。在追踪、观察、记录孩子游戏的过程中,老师要做一个有质量的追随者、陪伴者,积极地回应幼儿。</p><p>核心:</p><p> 积极地回应幼儿 = 给孩子一个支架而不是答案。</p> <p>我们的教育理想:</p><p> 在每一个区域中都能体现孩子们的深度学习。</p><p>深度学习的4个特点:</p><p>问题解决、高阶思维、自主学习和知识创新</p> <p>区域活动深度学习的视频案例:</p><p>《有趣的纸杯游戏》</p><p><br></p> <p>作为教师,在区域活动中要学会:</p><p>学会留白</p><p>学会支架</p><p>学会高质量的陪伴</p> <p>幼儿关键经验获得的途径:</p><p>1.有邀请感的环境(区域活动的情境)。</p><p>2.有更多丰富、低结构、可变和弹性材料。</p><p>3.在教师积极关注下的幼儿的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强调孩子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p><p>4.最终获得多元的经验,从而汇总成某一个年龄段,某一个领域上积累的关键经验。</p><p>强调:幼儿的直接感知、实际操作、亲身体验。</p><p><br></p><p><br></p> <p>王海英教授推荐阅读书目</p> <p> 王教授关于区域活动的全新理念,深深吸引了聆听分享的每一位老师。</p> <p> 紧随王教授的分享,老师们时而奋笔疾书,时而反思自己的区域活动教学实践,查找不足、转变观念、努力调整。</p> <p> 线上分享结束了,但线下的全园研训活动仍在继续中。</p> <p> 此次区域活动关键经验的专题研训活动,引领教师们明确了区域活动与集体教学价值等同的核心理念和区域活动中必须遵循儿童本位的重要性。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班级区域活动中关于游戏精神的渗透与必设区域、自选区域、留白区域等三种区域类型的界定,对幼儿的发展意义等。围绕建构区活动的开展,从游戏材料的选择、教师角色的定位、如何推动深度学习三个维度阐述了促进幼儿关键经验获得的方法。</p><p>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园将以《指南》为抓手,逐一梳理目前园内区域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寻找解决和完善的策略,不断优化区域活动的开展,真正实现紧扣关键经验,选择游戏材料;追随关键经验,明确教师角色;深化关键经验,推动幼儿的深度学习。以教师有目的的观察和高质量的陪伴为指导途径,真正实现促进每一位幼儿在原有水平上的提高和发展。</p><p><br></p>